传播学视角下微电影与传统影院电影的差异分析
2013-03-12任晓红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任晓红(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2010年,一部大制作的网络微电影《一触即发》以宏大的场面和精良的制作将一个惊心动魄的“交易”通过90秒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从此,“微电影”的概念应运而生,堪称微时代的里程碑。
促使微电影诞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关键的因素也许还要归结为新媒体技术在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本文试图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从三个方面解析微电影的流行。
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微电影传播提供了有效的传播媒介
“电影艺术的演变离不开媒介形式的演变,微电影的出现与其说是新媒体对传统电影的渗透,倒不如说是传统电影在网络时代所做出的妥协。”这样的妥协是传统电影在新媒体网络时代的必然命运,互联网改变的不仅仅是电影的播放平台,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受众的观影方式和视听习惯。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经提出的媒介学说的三大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之一的“媒介即讯息”中指出:“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传播媒介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行为功效。” 新媒体的发展为影视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的同时,让小制作电影纷至沓来。微电影正是利用了新媒体的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譬如互联网,它迅速、便捷、廉价地将其传入我们的生活中。而传统影院电影的传播媒介仅限于“电影院”这个有限的空间,除了规模受限外,电影院从某种意义上讲,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大多是社会收入较高的人群,导致绝大部分人不能接受传统影院电影的熏陶。新媒体于是“趁虚而入”,利用微电影打破了传统影院相对“狭小”的模式,让更多的人群接触到电影,甚至创作出自己的电影,也正因为如此,微电影也被称为“草根电影”。
就像新锐导演李紫超指出的:“多媒体时代是打开微电影创新理念及创收益的新平台。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时代的不断推新,快速便捷的视觉盛宴越来越受到青睐,微电影艺术正好弥补和满足了时代快速发展中人们对电影、电视剧内心的空白。它承载了大众对新兴事物的无限期待。尤其是多媒体、3G手机等平台的应用,更给微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空间。”
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微电影传播寻找传播对象提供了有利条件
由于传播媒介的不同,微电影与传统影院电影的受众(即传播对象)也有所不同。从传播学的理论出发,这被称为“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作用。从这个层面上分析,新媒体作为大众接受微电影的媒介,一方面是基于自己的娱乐消遣,另一方面,人们还是希望从他们所看到的微电影中感受到积极温暖的精神世界。微电影的创作正是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从创作内容上,大部分都以生活中的细节为切入点,发人深思,贴近生活。
然而,传统影院的电影往往以大制作、宏大主题为主,制造一些形式上的噱头,这往往只能带给观众一时的快感。相比之下,微电影更关注受众的生活情感需要。
当下,80后、90后已成为一个受众主导网络的必然趋势,因此许多微电影的主题都是以年轻人的生活经历、情感需要和梦想的实现为主题的。在此,以大家都熟悉的2011年盛极一时的《老男孩》为例做简要分析。《老男孩》叙述了一对中学的好朋友在他们中年时,组合成乐队参加“欢乐男生”选秀节目,因为一首歌让他们回到青春,回到过去,这首感人的“老男孩”主题曲同时也感动了所有的观众。这是11度青春系列短片中最长的一部短片,也是最受大家热捧的一部片子,影片以绚丽的镜头叙述了这些年轻人以及这个时代的变化,观众为什么如此感动?原因,可能一样的,就是经过岁月洗练以后剩下那钻石一样璀璨的记忆,或许观众都能在这光与影中间,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关于时光的记忆,关于青春的记忆。
还有很多类似的微电影,比如网络上点击量很高的《青春期》系列微电影,也是将青春时代的叛逆和懵懂,成长与现实通过影像实实在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引起了很多80、90后的广泛关注和深度共鸣。
除此以外,电影受众的参与度比传统影院电影有着极强的互动性和主动性。互动性主要体现在微电影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受众自发的转发来完成传播过程,受众是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在微电影传播过程中受众可以在任何时候发表自己的评论,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将自己对感兴趣的微电影评价发布在论坛、博客、空间、微博等。主动性主要体现在微电影的受众可以决定故事的发展,自主参与到微电影的创作过程中。许多大学生就是在传播喜欢的微电影的同时,创作自己的微电影。
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是微电影传播效果的重要保障
传播效果,即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具体含义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微电影在传播过程中,不仅侧重于影响消费者的情感,还利用传播者的“威信”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一方面,一个人的认知成分是态度的基础,而在态度中占支配地位的还是情感成分。美国心理学家教授W.巴克所说:“态度扎根于情感之中,所以可能变得很持久。虽造非难,人们仍倾向于坚持自己的心理倾向,增加的认知几乎不会改变人们的态度。”微电影正是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展现受众的情感,以此促使观众接受微电影这样新的电影形式。另一方面,传播学研究认为,当受众把传播者或信息来源确定在高权威性、高可靠性的位置上时,这种认定就会转变为对信息内容的相信。这被称为“威信效应”。可见,在传播活动中,受众威信效应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传播者、传播机构或信息来源在受众心目中的威望和地位。微电影的传播正是利用这种“威信”,利用很多观众信任的视频网站(比如爱奇艺、优酷、土豆等)进行传播,或者就直接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口头传播。
相对于微电影来讲,传统影院电影只能在电影院进行传播。受涉及面较小、消费高、影院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以及电影放映效果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影院传播比起新媒体传播微电影来说,其“情感”和“威信”的影响力都不如新媒体快、广、廉价,更容易让观众接受。
总之,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对微电影这样的新兴事物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对类似于传统影院电影这样的传统事物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当然,我们不能说是“威胁”,因为传统影院电影自己独特的传播模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而微电影以“微”见长,在几分钟甚至是几十秒内讲述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瞬间精彩,其主打招式还是在于快餐式、碎片化的娱乐消遣。跟传统电影相比,在必要的背景交代、氛围渲染、起承转合方面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对于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发展,我们还是应报以相互学习的态度,促进共同进步和发展。
注释:
1.这里特指在影院放映,观众到影院观看的电影。
2.此观点来源于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3422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