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过山瑶服饰的审美意识与特征
2013-03-12湖南师范大学工学院艺术设计系湖南长沙410081
周 云 (湖南师范大学工学院艺术设计系 湖南 长沙 410081)
瑶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由于该民族长期处于迁徙游离的生活状态,所以分布较广,支系繁多。过山瑶就是其中的一支,分布在湖南江永,居住在瑶族发源地的过山瑶族,因其文化背景浓厚、服装保持历史悠久和款式品种繁多而吸引我们多次考察。
一、服饰的审美意识
(一)以纯朴自然为美
过山瑶族长年生活在大山深处,有着自给自足的经济状况和自然淳朴的生活方式。深入过山瑶族,能够感受到一种淳朴稚拙的美,这儿的老一辈妇女们,保留了很多以前自己制作的服装,从自己种植棉花到纺纱织布,到最后对布料进行蜡染、刺绣、挑花要耗费大概几个月的时间,如果更精美一些,要大概一年多的时间。在挑花和刺绣的素材选择上,没有刻意去参照什么,而是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他们都用在自身的装饰上,从最开始的渔猎经济发展到后来的农耕经济,伴随着生存方式的转变,大量动物纹和植物纹也依次出现,具有过山瑶族代表性的植物花纹是“八角花”,用几何形状概括自然中的八角花,内容简单而独特,这些具有典型特征的图案,装饰在服装具有动感的部位,像衣襟、袖口、裤脚口、衣摆处。另外,其“八角花”象征着太阳,寓意吉祥如意。这就是过山瑶族妇女们用自己的美学诠释的穿衣之道,同时也表现了瑶族妇女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崇拜之情。
(二)以图腾崇拜为美
《后汉书 南蛮传》中曾有记载“盘瓠死,因自相夫妻,织绩本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制裁有尾形。”瑶族人民将虚构的神犬盘王当做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心灵寄托和图腾崇拜。所以瑶族人民喜着斑斓衣,即五色彩衣,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两种无彩色以挑花和刺绣的方式装饰在服饰上,瑶族人民认为这五种颜色搭配在一起最绚烂,是最美丽的,随着大山里的瑶族慢慢与外界沟通和接触,经济和文明的快速发展,这种颜色的搭配也慢慢成为了他们的审美追求。当今的色彩心理学分析,红色是最热情的颜色,黄色是一个充满希望的颜色,也是所有颜色中波长最长的颜色,所以黄色在瑶族服饰的应用上与很多种颜色搭配应用。黄黑搭配夺目耀眼,黄红搭配亮晃晃。蓝色有沉静的色彩心理特征,所以过山瑶族的瑶胞们自织的家织布染色时都选用沉静的藏蓝色或者青蓝色。黑色有忧郁的性格特征,白色有纯洁干净之意,作为无彩色与红黄蓝三原色进行调配,色彩庄重而不失艳丽。从色彩的喜好和应用上能够看出瑶族人们是一个热情好客,待人诚恳的民族。
二、服饰的特征
(一)季节性差异不明显
过山瑶族男女喜着斑斓衣,但是服装不具有季节性差异。过山瑶族中,历史较久远的女子典型穿着是穿着青黑色的土布长袍上衣以及很宽松的长裤,胸前戴着穗子装饰的肚兜,脚上穿着自己制作的尖头鞋。据老人们讲,到冬天天气很冷的时候,就把自己做的棉袄穿在长袍的里面,脚上穿着很厚的袜子。如今,汉文化的融入,过山瑶族中的服饰也有了一些改进,分为上下下裳分裁分制的服装样式。女性服装上衣常穿着立领斜襟或者直领对襟的短上衣,下身穿较修身的长裤,天气冷的时候,会在里面穿上棉袄,过山瑶族经过现代的服制改良,有扎绑腿的习惯,四季交替中,不仅起到装饰的作用,也有御寒保暖的功能。
这种服装季节性不明显的现象不仅存在于过山瑶中,瑶族的各大支系里有相当一部分服装没有季节性的差异,这与他们的经济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在以前,过山瑶族妇女们承担着一家人服装的缝制工作,要花费大概几个月的时间进行图案的刺绣和织锦的装饰。由于耗费的时间比较长,妇女们还要承担家里的家务,所以服装的款式会很少。第二,江永的过山瑶族大多分布在瑶族发源地千家峒,生活在大山深处,经常上山耕种和砍伐,所以干起活来也就没有那么冷,穿的太多反而不好工作。
(二)不具有性别差异
在汉族服饰中,男女装在服装造型和裁剪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男装造型上更加注重线条的硬朗,作用于人时,更显人体的挺拔,而女装注重线条的柔美和穿着时的曲线美。这是我们一般对男女装的审美追求。但是少数民族中,过山瑶族在传统服装上,男女装可以混穿,没有性别差异,统一服装形制为上身直筒立领右衽长袍,下身宽松的长裤,腰上系腰带,带狗头帕,女装在基本形制相同的基础上,还会在胸前戴着穗子装饰的围兜,有保持服装清洁的作用。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强,这种性别差异很小的过山瑶族男女装在服装造型和颜色上也开始发生了变化。这在舞蹈服饰中表现的比较明显。
(三)符号的识别
每个民族都有其个性化的服饰特征,服装采用清一色的青蓝色作为主色,红黄蓝黑白作为点缀色进行服装色彩的搭配,具有典型的过山瑶族服装的特征。对服装起画龙点睛作用的配饰,也是过山瑶族民族识别的重要艺术符号,它与宗教信仰、自然崇拜和民族团结等联系在一起,是过山瑶族支系识别的重要标志。
瑶族的配饰相对于其他民族较少,最具代表性的应属千家峒过少瑶族的牛角颈饰。牛角颈饰的来源与千家峒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相传千家峒过山瑶族当年受到政府的打压,瑶胞们四处逃窜,在准备逃走的时候,将牛角分成12份,代表盘王的12个儿女们,也就是现在的12姓氏瑶胞,他们希望将牛角作为信物,将来能够找回家人,团聚在一起。是民族团聚的重要艺术符号。
其次,过山瑶族妇女们也喜佩戴银首饰,每逢节日喜庆,上街赶集、走亲访友,必胸前佩戴各色银牌,例如弧形胸牌,其具有自然日月崇拜和生殖崇拜特征,具有原始无数图腾纹样的性意识象征,暗喻着天人合一的道家理念,万物轮回生生不息的朴素辩证思想。其他还有一些圆形、长形、方形等形状。
(四)跨文化的交融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瑶族慢慢增强了与外界的交流,外出打工、游客的涌入和政府的扶持,瑶文化走出大山,同时,汉文化也慢慢影响着瑶族人们的生活与服饰。现在,过山瑶族妇女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穿汉服,只有在重大节日时才会穿上自己的传统服饰,而这种传统服饰也在慢慢的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制作工艺上大大吸收了现代制作工艺,款式更趋于符合人体结构特征,更加修身,尤其是过山瑶族的妇女们,在讲究舞蹈服装律动感的同时,也慢慢开始注重人体线条的曲线美。例如过山瑶族的传统下裤,其档线较长,腰身宽松,多余的量通过翻折,用腰带系紧,在才肩上,采用平面结构的样式,没有按照人体的体型与结构,重在穿着舒适与方便。上衣为桶状的长袍,呈“H”形状,没有任何的省道修身处理。而如今改良过的过山瑶族服饰,吸收了现代工艺技术,上衣衣长变短,衣摆在臀围线附近,同时在上衣的侧缝收了侧缝省,在裁剪上收了腰身,在前后片的衣身处仍然保留传统的平面裁剪样式,没有省道修身处理,在大型节日舞蹈中,随着人体的跳跃与走动,宽松的上衣产生很美的律动感,但从侧面看,又尽显人体线条的曲线美。
[1]张永发.《中国民族服饰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