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几年不能让老百姓还怨声载道”
2013-03-11曹伟
曹伟
能够熟谙《论语》、钻研《心学》,又能强势“造城”,铁面“拆迁”,大同市长耿彦波谈的是现实,看的是未来,但他常常跳回的是历史。面对争议与矛盾,这位改革派官员袒露心声:一个地方,老百姓好了,城市就好了
2007年,本刊以《耿彦波,下一个仇和?》对时任太原市副市长耿彦波进行了报道,对其城建工作的十年争议进行了梳理,引发了全国媒体的关注。次年耿彦波北上大同,迅速掀起了新的城建狂潮,从此他被放在聚光灯下不断受到关注,褒贬不一的争议如影随形。六年后,当大同城“一轴双城”的新模样初显雏形,他再度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袒露心声。
“任何一个市长都不喜欢拆迁”
《小康》:外界对你褒贬不一的评价,例如“造城市长”、“耿拆拆”等,你肯定对此早有耳闻,对此怎么看?
耿彦波:(笑)我看到他没有褒的意思,也没有贬的意思,基本是比较客观的。“造城市长”这个称呼是因为大同市这几年的建设是这座2300多年城市建城史上规模最大的,可以说是空前的。每年城市改造的投入资金是一百多亿元,六年就投入了六百多个亿。“造城市长”是大家对这个极端时期的特定表述。
关于“耿拆拆”,可能是因为拆迁量比较大。我们今年拆了一千多万平方米,这在历史上也是空前的。实际上我们的拆迁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拆迁是纠正过去的错误。因为过去一些规划的起点不高,控制不严,好多就是违法建设。我们现在要把大同建设好,就要纠正这个错误。
但在拆迁过程中,我们最根本的理念还是“拆迁谁、改变谁、造福谁”。大同这么大的拆迁中,没有什么风波,也没有造成大规模的群众上访、比较极端的事件,还是比较平稳的,社会认可度也是比较高的。
经常有人跟我开玩笑,说我是“耿拆拆”,我听了哈哈一笑。
《小康》:在上面所述的这一千多万平方米的拆迁中,你最大的阻力是什么?
耿彦波:实际上我觉得任何一个城市的市长都不喜欢拆迁。因为任何一个拆迁都是社会利益的再调整,它肯定会遇到一些阻力。你一开始拆迁,老百姓自己就会算一笔成本与收益的账。那么我们在制定拆迁政策的时候,首先是把拆迁的老百姓作为我们城市的主体,即我们本身政策的框架就是惠民政策的框架。我们所有拆迁工作不能伤害老百姓的现有利益,总体上老百姓还是拥护的。
《小康》:真正拥护者占这其中的大概比例是多少?
耿彦波:我给你说一个指标,就是这几年的拆迁,老百姓自愿排队的占80%。因为我们是顺序排号,排在前面的优先选择楼层、地段、户型的权利。所以老百姓一听排队啊,头一天晚上就排上队了,它是自觉的动员的行动。我们的惠民政策调动了老百姓参与的积极性。剩余的20%中,有15%是需要做具体工作的,有些家庭困难,交不起增加面积的适当的费用,或是需要分户、住的户型不合适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采取针对性有差别化的政策进行解决。剩下5%可能就是有些比较强调个人利益的,利用拆迁政策获得一些好处的。这就需要一把尺子量到底,公平就是力量,用公平的尺子来推动拆迁。
“经营城市应实现三方共赢”
《小康》:过去这些年,一些地方的包括大同在内“造城运动”(拆旧城、造新城)可以说在全国各地几乎是遍地开花,不可否认,这也成为当地官员获得提拔、拉高地方GDP的筹码,对所谓“经营城市”,你如何看待?
耿彦波:“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应该区别开对待。关于城市建设还是要实事求是,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每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每个地方都有千差万别的情况。
这段时间我也注意到关于一些报道了,但是我感到,争议者还是应该实地看一看,因为一些城市的确城市空间太小了,确实应该进行改造,比如说延安市移去山头啊,我感觉也是合理的。
《小康》:对于当年你提出的“经营城市”概念,如今又怎么看?
耿彦波:经营城市这几年跟土地财政结合得较为紧密。不得不承认,经营城市就是土地财政,提高土地的收益,带来城市房价的升高。
我是这么认为的,经营城市可以说是这几年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基本经验。但是经营城市应该开发的顺序必须要遵守,是先做路网还是做环境,还是先卖土地?如果你先卖土地,把土地卖了再搞路网,肯定修路网土地要升值,升值是给别人的,那好处给谁啊,给了开发商还是给政府?
一个城市的市长要同时具备市场经济的理念,市长不单是一个行政官员,他应该有清醒的头脑,应该用市场经济的理念来开发城市,首先把城市的环境做好,把道路,路网啊,生态环境做好,给城市带来新的希望,这样才能带来整个城市的升值。
真理不能走一小步就认为它是谬误,不能把经营城市看成政府完全的商业利益追求,这是两码事。政府如果自己先卖了地,再后搞配套,也没有更多的好处。一个城市应该是市场、政府和群众三方共赢的。城市地价升值,老百姓买房购房,使个人财富也升值。
“生态环境好坏是一个城市存在的底线”
《小康》:大同这些年在公共产品的提供方面主要有哪些?
耿彦波:我们一年一百多亿的投资,基本是做了民生工程。就是住有所居,这一点做得比较好。明年之前,城区老百姓的平房全部消灭了,都住上楼房了,满足了老百姓住楼房的梦想,并通过保障来解决他们的问题。实际上这是土地极差收益,政府通过这个手段调节,把好处补给老百姓。
这几年在解决老百姓安置方面,大同的学校校舍基本都推翻重建,而且实现优质教育的均等化,在城市的东南西北中都有好的教学资源,组成集团化。类似的就是整合公立医院的医疗资源,加大社区医院的建设和资源调配投入。凡是政府安置房还有商品房,达到一定规模了都有社区医院。还有老有所养。这几年大同市区十万多下岗工人,多少年他们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没人管,财政花了40多个亿把老百姓这个全部安置了,包括他的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险全部给解决了。
此外大同的文化设施、养老等福利保障都是走在全国的前列。
《小康》:这几天全国出现的雾霾,让城市空气又一次成为热点话题,大同在环保指标也曾经被评为“最差”,这几年大同的生态环境怎么样?治理工作如何做的?
耿彦波:大同现在的环境比过去好多了,都是蓝天白云。我们曾经推出过一个理念“生态城市,我们的家园”。
大同生态体系比较脆弱,当年顺口溜是“来了大同府,一天四两土,上午不够下午补。”
生态环境是我们的底线,一个城市能不能存在的底线。这些年我们在城市的建设方面,有个空间的优化,就是把大量的污染企业搬出去。再一个就是空气的净化,基本上集中供热全覆盖了,除了古城的平房没有办法外,其他小区实现了集中供热。这些年大概是花10个亿在绿化,只要有地方就绿化,只要有空地了,就不搞建设了,全弄了绿化。我们城市的河流、湖泊、山峰都进行了绿化治理。
一个地方的领导,一定要满足老百姓民生的最基本的需求。生态绿化是生态最重要的一个指标,空气污染老百姓出气都出不上来,那你的民本意识体现在哪了。人是这个社会最有价值的,一个地方,老百姓好了,城市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