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莨菪碱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25例
2013-03-10张媚霞孙树华王海涛
张媚霞 孙树华 王海涛
(河北省沧州市沧州和平医院,沧州061000)
山莨菪碱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25例
张媚霞 孙树华 王海涛
(河北省沧州市沧州和平医院,沧州061000)
目的 观察山莨菪碱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 选取脑卒中并发顽固性呃逆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使用山莨菪碱穴位注射作为治疗组,普通针刺作为对照组,每天1次,疗程3d。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76.0%。结论 山莨菪碱穴位注射治疗脑卒后顽固性呃逆操作简单,起效快,疗效好。
山莨菪碱;穴位注射;脑卒中;顽固性呃逆;中西医结合疗法
脑卒中并发顽固性呃逆是临床常见疾病,常由病灶直接或间接影响呼吸中枢所致。通常呃逆超过24h或对某些治疗无效者称为顽固性呃逆[1],严重影响患者的进食、休息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顽固性呃逆,可以更好地配合脑卒中的治疗和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山莨菪碱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50例脑卒中并发顽固性呃逆患者均来自神经内科住院病例,年龄 (60±5)岁。基底节区脑梗死26例,大脑半球梗死6例,脑干梗死3例,小脑梗死2例;基底节区出血10例,脑干出血3例。脑卒中的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标准,全部病例经头颅CT或MRI扫描确诊。
1.2治疗方法治疗组,取双侧足三里,经常规消毒后,用5ml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取山莨菪碱注射液10mg,垂直刺入足三里穴内,出现酸胀感,且回抽无血后,快速推药,每穴各注射上述剂量,拔除针头,用消毒棉棒按压片刻,以防出血。每天1次,治疗3次。
对照组,取中脘、内关、足三里、膻中、攒竹、膈俞,均取双侧穴位,经常规消毒后,选用不锈钢毫针,进针1~3寸,施平补平泻手法,每10min行针1次,留针30min,每天1次,治疗3次。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行χ2检验。
2 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标准[2]。治愈:呃逆消失,愈后两周无复发;有效:呃逆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或愈后两周内偶有复发;无效:呃逆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无明显减少。
2.2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观察比较 (n,%)
3 讨论
呃逆是一种膈肌痉挛性暴发性异常呼吸运动,由于迷走神经反射或直接刺激膈神经、膈肌,使膈肌与肋间肌不自主地同步痉挛性收缩,膈肌下降,瞬间产生强烈吸气运动,伴有声带闭合,从而发生的一种伴有不适感的特殊吸气声。呃逆的反射弧由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组成。传入神经是迷走神经和膈神经的向心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为颈髓3~5前脚、脑干呼吸中枢和延脑网状结构;传出神经为至膈肌、声门和其他呼吸肌的膈神经和迷走神经的离心神经纤维,当其反射弧上任一处存在刺激病变时均可发生呃逆[3]。呃逆按照病因可以分为中枢性和反射性两大类。中枢性呃逆的病因主要指病灶直接或间接刺激呃逆反射中枢,即脊髓(C3~C5)以及延髓。反射性呃逆的病因主要指直接刺激胸部、颈部的膈神经、迷走神经的因素。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可能由两者分别或共同引起。脑血管病病人的呃逆在发病初就出现者,主要见于延髓附近的病变,如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脑桥病变、小脑及四脑室出血;脑卒中晚期出现的呃逆,病变一般在脑干以上,在后期继发延髓功能受损时才出现[4],除常见的可发生于急、慢性期中枢性呃逆外,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以及治疗药物副作用均可造成反射性呃逆。
顽固性呃逆可致患者饮食困难、疲劳和精神萎靡,引起失眠、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缺乏、吸入性肺炎、抑郁和呼吸抑制等,使脑卒中恢复期显著延长,极个别还可导致胃食管反流、窒息而危及生命[5]。中医学认为,呃逆多由脾胃不和、肝气不疏或肺气失宣,使胃气上逆动膈而致,治则为健脾和胃、疏肝理气、宣通肺气。
呃逆的治疗方法很多,但疗效确切可靠者不多。足三里穴位注射抗呃逆的可能机制[6]:山莨菪碱能抑制大脑皮质中枢,调节植物神经功能,阻滞交感神经活动,减轻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中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山莨菪碱为M胆碱受体阻滞剂,具有明显的外周抗胆碱作用,松弛平滑肌,对平滑肌解痉作用选择性强。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山莨菪碱治疗广谱率高,不良反应少,用药安全可靠,该药半衰期为40min,药品排泄快,无蓄积作用。
总之,山莨菪碱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操作简单,起效快,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价格低廉等优点,是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安全有效方法之一。
[1]王春杨,邵国兴,杨力军,等.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康复治疗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5):3509.
[2]孙传兴.临床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373.
[3]李振洲,郎森阳.呃逆与脑血管病[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3):198-200.
[4]郭玉璞,王文志,李允德.中国脑血管病治疗专家论集[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369-375.
[5]胡吉庆.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顽固性呃逆46例[J].实用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17(10):896-897.
[6]宁世金.顽固性呃逆临床诊治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07,10:61-62.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2.054
:1672-2779(2013)-22-0069-01
苏 玲
2013-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