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脑梗塞40例
2013-03-10徐云
徐 云
(江苏省射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射阳224300)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脑梗塞40例
徐 云
(江苏省射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射阳224300)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治疗20天后临床疗效。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0%;对照组为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结论 脑梗塞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疗效显著优于西药常规治疗。
补阳还五汤加减;脑梗塞;中药
脑梗塞是指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导致脑动脉管腔狭窄,多种因素致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1]。脑血管病是世界的三大疾病之一,致残率居首位,其中脑梗塞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约为25%~45%,极易复发,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脑梗塞患者持续增加,约占脑血管疾病的60%~78%。笔者于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脑梗塞,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为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中医康复科住院的脑梗塞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6~75岁,平均65岁,病程最短2小时,最长1周;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48~76岁,平均64岁,病程最短2小时,最长5天。两组在年龄、性别、伴随疾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诊断标准参照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诊断标准。经临床与头颅CT检查确认为脑梗塞。
1.3排除标准①大面积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出血性梗死;②严重心脏病、意识障碍、精神病以及患有癫痫、哮喘病、过敏性疾病史者;③血压、血糖控制不理想;④合并肺部及气管感染者;⑤年龄超过80岁、生命体征不稳定及体质条件较差者。
1.4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在一般内科支持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酌情选用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脑水肿等措施。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疗、神经保护剂等。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主方:黄芪60g,当归尾15g,赤芍10g,地龙10g,川芎15g,红花10g,桃仁15g。肝阳偏亢者加天麻、钩藤、牛膝;偏痰浊内阻者加胆南星、制半夏;偏气虚血瘀者加党参、石菖蒲;口角斜者加僵蚕、全蝎;语言不利者加远志、石菖蒲;血脂高者加生山楂、决明子。每日1剂,分两次服,水煎200ml,10天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
1.5观察指标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后20天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监测不良反应。
1.6治疗20d判定疗效,主要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的变化来评价判断基本痊愈:NDS降低90%~100%;显著进步:NDS降低50%~90%;进步:NDS降低20%~50%;无变化:NDS无明显的变化;恶化:NDS未降低反而升高。
2 结果
2.1临床疗效治疗20d,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NIHSS、ADL评分治疗后治疗组NIHSS及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NIHSS及ADL评分比较 (n,%)
2.3不良反应两组均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及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对照组有2例偶有面色潮红、口干等症状,停药后消失。
3 讨论
脑梗塞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氧缺血而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2],从而引发功能障碍出现四肢功能、语言不利等障碍,错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造成脑神经不可逆性损伤。本病发病率较高,病情危笃,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脑水肿及对症支持治疗等措施。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并不理想。
中医认为,本病属 “中风”范畴,其病因为气血升降逆乱,瘀血阻络,气不行血,血不养气导致脑脉痹阻,现代医家基于 “离经之血便是瘀”“瘀血不去,则出血不止”的认识,认为本病病机为瘀血内阻蒙蔽清窍,故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3]。清代王清任创制补阳还五汤以来,其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是目前治疗中风等血栓性疾病应用频率最高的方剂。方中主药黄芪,具有益气固表养血之效,据现代药理研究,具有加强心脏收缩的强心作用,能使冠状动脉、肾脏动脉血管扩张,并使全身末梢血管扩张,使皮肤血循环畅顺,并有降压、降糖、抗凝、抑菌作用[4];当归活血补血,据现代药理研究,有增加心脏收缩,降血压、血脂及减少血液粘稠度的作用,对主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疗效[4];赤芍活血祛瘀止痛,据现代药理研究,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并具有降温、抗惊厥及镇静作用和扩血管、减少血液粘稠度的作用[4];地龙清热解痉、舒筋活络,据现代药理研究,有持久而缓慢的降压作用,能使心跳增强,并有清热镇痛、抗惊厥、抗组胺和止痉作用[4];川芎活血行气、祛瘀止痛,据现代药理研究,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对心脏有兴奋增搏作用,并有降低耗氧量,对血管具有抗痉挛的作用[4];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据现代药理研究,具有较持久的降血压、抗凝的作用,对心脏有轻微的兴奋作用,使心跳有力振幅增大[4];桃仁活血行瘀、润燥滑肠,据现代药理研究,具有显著地抑制血凝作用,并有持久的降压、扩血管的作用[4];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祛瘀通络之效。对改善脑缺血、缺氧,促进肢体功能、语言障碍的恢复有很好的协同作用,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是有效和可行之途径。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0-131.
[3]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4-126.
[4]谢万宗.全国中草药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86-788,361-362,414-415,342-343,153-154,394-395,681-682.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2.031
:1672-2779(2013)-22-0041-02
杨 杰
2013-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