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大湖名城”的张力
2013-03-09王运宝
■本刊记者 王运宝
合肥构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是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冲刺“第四极”增加正能量。合肥既需要从具体问题入手,打一场阵地战;更要有长远眼光,把握住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大脉动。
“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四省均已有自己的城市圈,四省省会连接,正好呈四边形。”2013年1月,合肥市市长张庆军在合肥市“两会”上,首次提出“中四角”的概念。
但行动比概念走得更快。2月23日,合肥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与武汉、长沙、南昌召开首届会商会。这也标志着合肥在2010年成为长三角22个成员市之一后,又正式加入到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集体舞”中。“左右逢源”是对合肥区位优势的最好概括。
在双向合作的区域坐标系上,合肥一方面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同时还要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冲刺“第四极”增加正能量。
在这样的发展格局中,“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既是对合肥市总体的城市形象定位,更是长远的城市愿景。
合肥要实现自身的城市愿景,在当前扩大内需、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多重战略机遇相互叠加的政策利好面前,既需要从具体问题入手,打一场“阵地战”;更要有长远眼光,把握住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大脉动。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才能真正展现“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张力。
“最大的卖点”
“合肥的资源禀赋,最大的‘卖点’是巢湖和创新。”在2月19日的合肥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特别强调说,“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就是主动寻求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构建具有较高标识性的城市名片。”
首先从合肥发展的战略谋划来看,“大湖、名城、创新”是合肥的三个关键词,更是合肥城市战略定位的点睛之笔。不仅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放眼全国,合肥是唯一独立怀拥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会城市。“唯一就是独一无二的资源”,吴存荣认为:“使巢湖成为生态之湖、人文之湖、融合之湖,这是合肥成为名城的最重要基础和最大魅力所在。”
另一方面,“名城”绝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吴存荣概括说:“合肥要建设好‘六个城’,即实力之城、智慧之城、生态之城、创业之城、魅力之城、幸福之城。合肥的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前十强,成为长三角的第四极,并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探索一条城湖共生、湖靓城美的发展新路。”
其次,从区域经济的发展态势上分析,目前跟合肥处在同一梯度的城市有很多。仅以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进十强”的情况来看,2012年,合肥与哈尔滨、石家庄、长春、西安和福州5个省会城市同处在4100亿元至4600亿元的区间,平均相差只有70多亿元,竞争十分激烈。
合肥要想在同一梯队中脱颖而出,迅速提升在区域竞合发展中的地位,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虽然在经济总量上合肥有底气、有能力赶超福州、西安等省会城市,但在城市底蕴上的赶超,非一日之功。因此,作为后发城市,合肥必须把“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核心优势实现价值最大化,“探索出一条生态低碳、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双轮驱动’发展道路。”吴存荣说。
再次,从城市识别度的角度来看,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城市形象定位是一座城市特色和内涵的集中体现,综观世界各类名城,无一例外地都拥有极高辨识度的城市名片。安徽省文联副主席潘小平告诉《决策》:“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成都是文化识别度最高的城市。”
观察比较合肥与周边的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武汉东湖后会发现,合肥环抱巢湖,自然山水风光和人文历史文化两方面资源兼备。站在构建“大湖名城”的定位来看,合肥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讲好故事,吴存荣认为:“合肥不缺乏历史,也不缺乏故事,缺乏的是总结提炼,缺乏的是精品力作。”
而要讲好合肥故事,文化便是最有挖掘潜力的资源,吴存荣在阐述“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内在关系时说:“大湖名城的‘名’,文化是主要内容;创新高地的‘高’,文化是重要台阶。”对此,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许昭堂认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是本土文化与未来发展前景的合唱曲,一方面折射着合肥深厚的底蕴,同时也是未来发展的愿景。这不仅仅是过去时,更是现在时或将来时。”
而且,有文化内涵的“大湖名城”,一定是幸福之城。吴存荣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质上是一场“幸福的革命”。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关于城镇化的讨论是最大热点之一,但所有的观点都集中认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只有更加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合肥才能释放不竭动力,从“全国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转型到“全国最美的省会城市”。
“最美省会城市”的运算法则
“巢湖既是合肥一张亮丽的名片,同时也是合肥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好、治理好、开发好、利用好。”张庆军特别强调做好巢湖治理的战略意义,“一湖清水再加上一个经济繁荣、活力四射的现代化城市,这对于实践美丽中国,合肥就更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大湖”与“名城”是相融共生的,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环巢湖生态示范区是打造“大湖名城”的核心步骤。3月22日,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专家咨询座谈会举行,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教授曹有挥说,大型湖泊就落在一个城市内,全国除了合肥再无第二例,“合肥若能在快速扩张中处理好大城与大湖的关系,将在全世界树立起典型。”
事实上,大型淡水湖泊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这一难题如何破解?合肥选择的路径是“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找源”。
首先是做“减法”,控制住污染源,减轻巢湖的负担,逐步复苏湖泊环境。“巢湖治理的程度,决定着合肥发展的程度,决定着城市建设的终极规模。从2012年到现在,耗时一年多时间面向全球招标,通过国际招标编制环巢湖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现在这个规划基本上已经编制完成,即将公布。”张庆军说,“治理巢湖不是一个短时间能够见到根本成效的,必须坚持打持久战。”
“左右逢源”是对合肥区位优势的最好概括。“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既是对合肥市总体的城市形象定位,更是长远的城市愿景。
湖泊治理与经济发展不是必然的“冤家”,合肥要用智慧来做“加法”。图为巢湖第一胜景中庙
其次,湖泊治理与经济发展不是必然的“冤家”,合肥要用智慧来做“加法”。巢湖治理可以倒逼出新产业,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陈雯提出一条新思路,“目前,土壤污染修复装备还未实现国产,这一块有400~1000亿元的市场,整条产业链包括检测设备、评估和咨询机构、咨询方案、工程处理等。大湖治理也可带出蓝藻综合利用、绿色建筑等产业链。”
城市之间的竞争是实力之争,归根到底是产业之争,要增加发展的支撑力,最好是做“乘法”,发挥倍增效益。目前,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合肥要迅速增强城市竞争力,就必须发挥创新优势,在同一起跑线上赢得先机。“合肥人有着敢于创新的文化基因和敢走新路的思想传统。创新,是合肥这座大湖名城的灵魂。”张庆军说,“打造‘中科智城’,将形成中国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发展的新高地。”
按照战略规划,“中科智城”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到2020年,“中科智城”将初成规模,科技型企业总数达到10000家,引进50家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20家。到2030年,“中科智城”基本建成,力争成为国内一流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最终成为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
“合肥要从追赶型发展转向引领型发展,根本之路在于创新驱动。”安徽省政府参事、安徽战略研究会会长程必定告诉《决策》:“合肥要为全国的自主创新,尤其是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作出应有的贡献,起到带动、示范作用。”
但合肥不是自我封闭式的发展,同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合肥、武汉、长沙、南昌具有共同的交集,比如武汉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同样拥有跻身国字号的自主创新试验区,相互之间展开深度合作,就能共享新红利。
分享合作红利是“9+1〉10”
在合肥市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化区域合作发展的领域和内容”这部分,是张庆军亲自加上的。“去年12月底,我参加了长江沿线省份相关座谈会,会上提出打造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张庆军说,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四省均已有自己的城市圈,“现在瞄准城市集群,长江中游有一亿多人口,科教水平高、产业基础好、资源禀赋优,是容纳人口、产业转移、自主创新最理想的地方。”
合肥要从追赶型发展转向引领型发展,根本之路在于创新驱动。科大讯飞已发展成为合肥自主创新的领军企业。
从宏观经济趋势来看,中国正在由依靠外向型经济拉动转型为依靠内需拉动,这必然会带来区域经济布局发生重大调整。“当经济增长的源动力来自内需时,经济发展就会向内地、人口密集和中部地区转移,这也给合肥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张庆军分析说。
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国家将会出台一系列的支持性政策,对后发城市会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一旦长江中游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合肥构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会获得更多来自国家层面的支持。“对任何一座城市来说,政策不怕多,合肥也是如此。”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
其中,必然会带来交通基础设施的升级,合肥到九江、长沙都将会开行动车组,四省会城市形成“2小时高铁经济圈”。“联通现在的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形成一个四市的环状高铁网,无论到哪个城市去,基本上确保在两小时左右。”张庆军说。
实际上,这正是发挥合肥居中靠东的区位优势。从中西部省会城市来看,合肥是距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最近的城市,更多的利好会逐步显现。尤其是随着合肥通江航道的扩能升级,合肥能够实现与长三角港口群的江海联动,极大地降低产业转移的物流成本。中西部的众多城市中,同在长江流域的武汉、长沙、南昌、重庆等城市,都不具备超越合肥之上的优势,运输距离和物流成本都要远大于合肥。
如果再从宏观区域经济坐标上看,合肥向东是长三角城市群,向西是武汉城市圈,向北是中原经济区,向南是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这个“十”字形格局中,不管是北上还是南下,程必定告诉《决策》:“合肥既是长三角向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的腹地,也是中西部地区向东开放的门户,更是绕不过去的节点型城市。”这种“门户+节点”的特殊优势,必将为合肥构建“大湖名城”提供新契机。
在程必定看来,现阶段合肥需要在四个方面着力,即“体量大、体形美、体质优、体能强”。而要实现这些战略目标,就必然需要全方位开放合作,融入长三角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分享合作带来的新红利。“与长三角的合作是合肥发展的主动力,可以得9分的话,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即使是得1分,也是在做加法,最终汇集到合肥之后体现出来的就会是9+1〉10的放大效应”,程必定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