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佐辛抑制开腹胆囊切除术牵拉反射的作用
2013-03-03刘慧芳韩志强卢怀海
刘慧芳,韩志强*,卢怀海
(1.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2.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河北石家庄050000)
·论 著·
地佐辛抑制开腹胆囊切除术牵拉反射的作用
刘慧芳1,韩志强1*,卢怀海2
(1.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2.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河北石家庄050000)
目的观察地佐辛抑制开腹胆囊切除术内脏牵拉反射的效果。方法选择连续性硬膜外麻醉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8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地佐辛组(D组)和枸橼酸芬太尼组(F组)各40例,2组患者均在切皮前30s内静脉滴注地佐辛0.1mg/kg(D组)和芬太尼1~2μg/kg(F组),2组均面罩吸氧。观察患者切皮前5min、切皮后5min、切皮后15min、牵拉胆囊时的心率(heart rate,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并行牵拉反射抑制效果评估,观察患者恶心、呕吐、疼痛等发生情况。结果与F组比较,D组能更好地维持HR、SBP、DBP平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抑制胆囊牵拉反射方面,D组牵拉时无反应为34例,F组为2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结论地佐辛与芬太尼在抑制胆囊牵拉反射方面都有较好的效果,但地佐辛在维持稳定的循环功能、减少恶心发生率方面有优势。
胆囊切除术;地佐辛;麻醉,硬膜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5月择期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80例,ASAⅠ~Ⅱ级,男性37例,女性43例,年龄18~50岁,体质量45~75kg。既往无心血管疾病、精神及神经疾病史,无手术麻醉史,脊柱无异常;手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及麻醉效果较差或阻滞不全者除外。术前心电图、血常规、凝血4项未见异常。由同一组医生行麻醉及胆囊切除术。随机分为地佐辛组(D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40例。2组性别、年龄、ASA分级、体质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术前禁食12h,禁饮6h,2组常规术前30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入室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同时给予复方氯化钠注射液300~500 mL扩容。均采用第9胸椎与第10胸椎间隙进行穿刺,向头侧置管3.5cm,试验剂量给予1.6%利多卡因4 mL,待试验剂量起效(约5 min)且无腰麻和局麻药中毒征象后追加1.6%利多卡因10~12 mL。检测麻醉平面及效果。常规面罩吸氧(氧流量2 L/min),切皮前均在30s内静脉滴注药物,D组静脉滴注地佐辛0.1mg/kg,F组静脉滴注芬太尼1~2μg/kg。
1.3 观察指标:监测心电图、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心率(heart rate,HR)、脉搏血氧饱和度。分别记录切皮前、切皮后5min、切皮后15min、牵拉胆囊时的HR、DBP、SBP。术中牵拉反射分为3级。0级,对牵拉腹膜及胆囊无反应;1级,牵拉胆囊时患者皱眉、呻吟,主诉恶心;2级,牵拉胆囊时患者表情痛苦、出汗、恶心、呕吐,主诉疼痛、憋气。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SBP、DBP、HR变化:D组较F组能更好的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牵拉反射疗效:D组牵拉时无反应34例,F组2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牵拉胆囊时患者皱眉、呻吟,主诉恶心5例,F组10例;D组牵拉胆囊时患者表情痛苦、出汗、恶心、呕吐,主诉疼痛、憋气1例,F组4例。见表2。
表1 2组SBP、DBP、HR比较 (n=40,±s)
表1 2组SBP、DBP、HR比较 (n=40,±s)
*P<0.05与F组比较(方差分析)SBP:systolic blood pressure;DBP:diastolic blood pressure;HR:heart rate
指标组别切皮前切皮后5min切皮后15min 牵拉胆囊时SBP D 109.52±3.63 112.13±4.02 111.42±3.56 115.90±4.67*60(mmHg)F 108.12±2.46 112.46±2.08 112.56±2.08 119.60±4.96 DBP D 68.55±2.71 68.72±3.68 69.05±2.17 70.14±3.06*(mmHg)F 68.09±3.13 69.06±2.11 69.33±3.45 73.09±2.15 HR D 78.20±5.80 78.80±2.80 79.40±2.00 81.00±5.90*(次/min)F 79.20±3.30 78.50±2.60 79.50±1.70 84.60±3.
表2 2组抑制牵拉反射效果比较 (n=40,例数,%)
3 讨 论
硬膜外麻醉下行胆囊切除术时,一般以T9~10为穿刺间隙,此穿刺间隙为中位硬膜外麻醉,麻醉后会抑制胸部交感神经功能,且胆囊、胆道部位迷走神经分布密集,给药后迷走神经功能相对亢进,出现HR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导致血压下降[1]。因此,为防止循环系统的剧烈波动,本组无一例外均在试验剂量前予以阿托品及有效扩容,以防血压下降,同时避免因血压下降所致恶心呕吐,影响试验结果。地佐辛静脉滴注15min内生效,镇痛持续时间4~6h。因此,欲使地佐辛充分发挥作用,需在牵拉胆囊前15min给药方能达到预期效果。
硬膜外麻醉下行胆囊切除术时,常不能有效阻滞迷走神经而存在内脏牵拉反应,给患者带来烦躁、上腹部不适,甚至恶心、呕吐等不同程度的痛苦,严重者因牵拉反射所致迷走神经功能亢进出现心动过缓,甚至心搏骤停,给麻醉管理带来一定风险。为此,临床上常需用辅助镇静、镇痛药物来抑制不良反射。常用药物有氟芬合剂、丙泊酚、咪达唑仑等,这些药物在抑制牵拉反射方面的效果在临床工作中已得到证实,但容易导致呼吸抑制、意识模糊和一些精神症状[2]。
芬太尼是人工合成的强效麻醉性镇痛药,为μ阿片受体激动剂,常作为椎管内麻醉的辅助用药,但其不良反应也不断被报道,如呼吸抑制、减慢HR等。地佐辛为阿片受体的混合性激动拮抗药,主要激动分布于大脑、脑干、脊髓的κ受体,产生脊髓镇痛[3],对μ受体只有部分激动作用,但对中枢μ受体有拮抗作用,此药理特性使得其呼吸抑制小,治疗剂量的地佐辛不产生明显的呼吸抑制[4]。由于地佐辛对μ受体的特殊作用,一般不产生典型的μ受体依赖,可使胃肠平滑肌松弛,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率[5]。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本研究D组能有效抑制胆囊的牵拉反射,没有出现呼吸抑制,同时地佐辛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但一般不会产生过度镇静[6-7],鉴于此,未追加其他辅助药如咪达唑仑等。
综上所述,地佐辛抑制开腹胆囊切除术牵拉反射效果与芬太尼比较,恶心、呕吐发生率低,呼吸抑制较小,作为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的辅助用药值得推广。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88-1291.
[2]张树林.几种辅助用药预防阑尾牵拉反应的效果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1996,12(2):73.
[3]BROWNSTEIN MJ.A brief history of opiates,opioid peptides and opioid receptor[J].Proe Natl Acad Sci USA,1993,90(12):5391-5393.
[4]COHEN RI,EDWARDSWT,KEZER EA,et al.Serial intravenous doses of dezocine,morphine,and nalbaphine in the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pain for outpa-tients[J].Anesth Anala,1993,77(6):533-539.
[5]岳修勤.地佐辛与芬太尼应用于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0,16(4):255-258.
[6]王世泉,王世端.麻醉意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5.
[7]郑宏,王江,曹兴华,等.国人靶控输注异丙酚的群体药代动力学[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4,24(5):332-335.
(本文编辑:刘斯静)
R614.24
A
1007-3205(2013)05-0589-02连续性硬膜外麻醉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时,常难以避免出现胆囊牵拉反射,牵拉胆囊时患者会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带来不同程度痛苦,牵拉反射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所致心律下降更给患者带来一定风险。因此,临床上常予以静脉辅助药物来预防或减少牵拉反射所带来的痛苦与风险。地佐辛是新型强效阿片类镇痛药物,其镇痛作用强、临床不良反应较少,用于抑制胆囊牵拉反射报道较少。为观察地佐辛抑制开腹胆囊切除术牵拉反射的效果,选择我院80例择期椎管内麻醉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的患者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2012-06-18;
2012-07-22
内蒙古卫生厅医疗卫生科研计划项目(2010031)
刘慧芳(1982-),女,内蒙古察右中旗人,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师,医学硕士,从事临床麻醉学研究。
*通讯作者。E-mail:Hzqfy@163.com
10.3969/j.issn.1007-3205.2013.05.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