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及其对血液流变的影响

2013-03-03朱志强吕春燕程少威陈小刚蒋华民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9期
关键词:腹针根型椎动脉

朱志强 吕春燕 程少威 陈小刚 蒋华民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21

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及其对血液流变的影响

朱志强 吕春燕 程少威 陈小刚 蒋华民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21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行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行腹针治疗。三个疗程后评估治疗效果,运用TCD观察两种疗法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Vp、Vd、Vm的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V值经治疗后明显加快,接近或已经恢复到正常值范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治疗,能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腹针;普通针刺;神经根型颈椎病;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液流变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之一,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其发病率亦有逐年增高趋势,其中以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最高,占60 %~70%[1],主要是压迫和刺激单侧或双侧神经根而产生临床症状和体征。在以往的治疗中,该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发作,在中老年患者和久病不愈患者往往出现气滞血瘀,正气亏损,气血不足。本研究旨在观察采用腹针治疗方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合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技术,并与普通针刺治疗结果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月~2012年10月我院针灸推拿科门诊的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纳入时间顺序进行编号,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对照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32~66岁,平均42.35±4.25岁;病程2~28个月,平均5.49±1.76月。治疗组,男27例,女33例;年龄31~61岁,平均43.65±3.48岁;病程1.5~29个月,平均4.85 ±2.34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参照《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临床表现与X线片所见均符合颈椎病神经根型 (排除其它病理类型)疾病患者,并自拟以下诊断标准: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以颈项部疼痛、上肢麻木为主要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拾物无力及神经根征;颈段及枕大神经处有压痛,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有椎-基底动脉血流异常;颈椎X线片有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或CT、MRI示有椎间盘突出或椎间隙变窄。且患者均对治疗方案及检测指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普通针刺治疗。取颈夹脊、风池、列缺、后溪穴,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采用0.30mm× 40mm毫针,视患者体质斜刺1.0~1.5cm,匀速进针行柔和的提插捻转,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

1.3.2 治疗组 腹针治疗取穴:天地针(中脘、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采用腹针专用针具(0.22mm ×40cm),进针时避开腹部毛孔、血管,施术轻,进针快,不要求患者有酸、麻、胀痛感。除上述穴位针刺外,另在神龟图上与颈部最疼痛的相对应点皮下轻、浅刺一针。留针30min,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

1.4 观察方法 以三个疗程为观察期限,观察指标包括:①观察周期内,达到临床痊愈的例数、次数;②观察周期结束后,参照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标准[2],进行疗效评估:临床治愈:颈肩臂疼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颈肩臂疼痛减轻,功能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③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椎-基底动脉血流变化情况,并详细记录比较;④治疗过程中详细记录患者不适情况。

1.5 TCD检测 采用美国3F公司TDS-9900型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 MHz,经颈窗和枕窗检测患者的基底动脉,两侧椎动脉的血流速度 (收缩峰值血流速度Vp,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以及血流性质及频谱形态。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检测参数由计算机分析处理。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分别为96.66%、23.33%,均优于对照组的65.00%、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情况比较

结果表明,对照组左椎动脉的Vp比治疗前增快 (P<0.05),治疗组治疗后两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Vp、Vm和Vd比治疗前明显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

治疗后,双侧椎动脉的Vd,基底动脉的Vp、Vm和Vd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参数比较(±s,cm/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参数比较(±s,cm/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RVA LVA BA组别Vp Vm Vd Vp Vm Vd Vp Vm Vd对照组n=60治疗前 43.36±5.12 31.37±4.76 24.23±2.86 49.06±6.99 32.43±6.42 24.97±7.13 58.97±9.13 38.79±8. 7 33.72±7.99治疗组n=60 13 29.19±8.84治疗后 49.67±4.81 34.25±3.66 34.25±3.66 54.64±6.37*40.02±5.86 30.02±7.89 62.97±9.95 43.75±7.8治疗前 44.66±3.89 32.42±2.91 28.74±2.71 51.42±7.39 35.22±6.27 24.79±7.11 59.21±8.96 39.22±7.29 29.83±8.62治疗后 57.50±4.76#37.03±5.85#32.44±6.87#60.98±6.36#45.07±8.49#35.09±7.46#68.03±8.79#50.21±8.92#38.98±9.14#

3 讨论

颈椎病是一种退行性病变,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的发病正趋向年轻化。同时研究表明:颈椎病患者症状与血液流变有关[3-4]。长期的劳累易使颈部肌肉、韧带等伤损,颈椎间盘突出或颈椎退变引起失稳或骨质退行性变化引起颈椎肥大性增生,椎动脉周围的颈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或直接受压,出现颈肩臂痛,同时引起椎动脉的反射性收缩。当患者转动头部时,由于一侧椎动脉血流量降低,而另一侧过度牵拉、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血流量也降低至不能起到代偿作用,产生失代偿。TCD技术是检测和研究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一种无创且可动态的检测方法,在椎-基底动脉血流状态判定、疗效观察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5]。

腹针疗法是通过刺激以神阙为中心的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个微针系统[6]。同时,腹针把腹部以神阙为中心勾画出一个 “神龟图”,并指出,临床施治时,可参考 “神龟”与人体对应穴位取穴治疗疾患。因此,腹针取中脘、关元 (天地针)调补先天和后天之本,使脾、肾两脏得到调整,恢复机体的稳态;商曲与腹部“神龟图”中颈部相对应,可以改善局部肌肉的酸累与血液循环;滑肉门为脏腑之气向上半身布散妙穴,同时与 “神龟图”肩部相对应,具有滑利关节,疏经通络,活血止痛之功;同时,选取 “神龟图”与颈部最痛相对应点皮下浅刺,重点在于治标,缓解颈肩的痉挛和疼痛。众穴合用,标本兼治,补益气血、滋养肝肾,又疏通经脉、活血止痛。

椎动脉表面及周围的神经支配主要来自于星状神经节发出的交感神经[7]。腹针疗法通过刺激与颈部相对应的腹部穴位来调节局部交感神经,使节前和节后神经纤维的功能受到抑制,分布区的交感神经纤维支配的血管运动、腺体分泌、肌肉紧张、支气管收缩及痛觉传导也受到抑制,从而消除或阻断各种原因所致的损伤性刺激,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局部微循环,阻止退行性变的发展,消除非细菌性炎症,达到止痛和改善肢体活动功能,减轻或消除临床症状。

本研究对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结果表明,腹针疗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能通过刺激腹部穴位来增加颈部椎动脉的血流量及加快流速,有效地解除或缓解神经根受压或通过神经的反射机制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本研究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说明腹针治疗比普通针刺的疗效更好。

综上,通过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初步观察,我们认为,腹针能有效缓解颈部压力对交感神经的病理刺激,改善椎动脉供血,治愈或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取得较好疗效,值得临床的进一步探讨和推广应用。

[1]赵定麟.现代颈椎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72.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5~119.

[3]欧阳八四.血液流变学可作为评估颈椎病疗效的实验指标之一 [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7(5):39.

[4]李金学,刘秀芹,向昌菊,等.痹痛消治疗颈痛症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医正骨,2001,13(3):3.

[5]冷思宏,严国强,秦烨,等.针刺结合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2,4(7):19-20.

[6]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8.

[7]徐阳平,方苏亭,杨功旭,等.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其机制[J].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4,8(11):2008-2009.

R245.31+9

A

1007-8517(2013)09-0081-02

2013.04.04)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种中医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及其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 (合同编号;2010GXNSFA013237)。

猜你喜欢

腹针根型椎动脉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多功能治疗仪联合颈通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腹针疗法的临床应用进展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腹针结合仙人揉腹法治疗经间期出血案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取穴规律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