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棒快跑》—我们一起快跑
2013-03-03熊怡
□文/本刊记者 熊怡
剧本灵感来自于真实生活。大涛回忆起曾被各大门户网站和央视新闻,深度关注的那个故事原型:
2011新年第一天,重庆万州城里一位“棒棒”老郑,帮人挑了两包价值近万元的羽绒服。不料,雇主却跟丢了。在道德与私欲迷离之际,他没有昧心。近半个月,他穿着单衣四处寻找,最终将货物如数归还给失主。
妻子患病急需用钱,面对这样的意外之财,老郑却说了一句“我缺钱不缺德!”,羞煞了多少冷漠的人,迅速走红成了网络流行语。“想了很久,我要拍老郑那样的重庆棒棒,给我的学生,还有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看。”28岁的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老师、大涛传媒工作室的张大涛开始行动了。
“如果捡到1万块钱你们要不要?”“那你们相不相信有人不要?”大涛一边问一边递烟。2012年12月,开拍之前,他找来十多位不同年龄段的棒棒,做了一次访问调查。这两个问题,回答“要”和“相信”的大概都有六成。
“我相信这是他们的真实想法。至少还有一些人,选择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他又抛出了一个更敏感的问题,“如果遇到突发疾病的路人你们救不救?”
“要救!”所有人都一致给出肯定的回答。但前提是,现场必须有人证明。
“这个出乎意料的答案让我挺感动。”他还了解到棒棒工作的一些特点,一是每个人会有相对固定和熟悉的片区,二是活少的时候会去建筑工地打打零工,三是刚出来的小棒棒,会跟着经验丰富的老棒棒一块干活。而且,几个区域之间的棒棒相互都认识,经常电话互通信息,成了一个无形的棒棒群网。
导演大涛:
如果你不来重庆,你不会知道什么是“棒棒”;如果你不住在重庆,你不会知道棒棒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如果你不看《棒棒快跑》,你不会知道棒棒的精神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城重庆养育了棒棒,这一重庆特有的群体,拍《棒棒快跑》便是我向这个群体致敬。如今,提到棒棒,我想到的不仅是一个人、一张张面孔,而是一种精神,一股正能量。
和他们聊完天,大涛脑子里故事的脉络越来越清晰了。他和工作室的同事们决定,选两个人物作为主角:小棒棒和老棒棒。
“小棒棒少不更事,老棒棒经验丰富。面对同一件事,如果发生矛盾,一定很有意思。”作为一部剧情微电影,大涛坚持塑造出有“根”、有逻辑的人物,来支撑整个作品。
一片废弃的民房,一面长满青苔的墙壁像一幅油画。老棒棒和小棒棒蹲在墙角,欣喜地数着各自手里的钞票。这1万元钱是他们在雇主送的旧书桌里发现的。
半小时前,他们帮一位女雇主把从商场买的一台制氧机搬回了家。老棒棒提出两人一共给40元的要求,被女雇主无情地驳回,并用一张旧书桌和一堆旧书报抵扣工钱。
当老棒棒得知早在女雇主家,小棒棒就已经发现书桌里的钱时,他厉声喝道:“怪不得你答应得恁个(这么)痛快!我给你说,这个钱我们要还回去!还莫说偷,你完全是在明抢!”
老棒棒告诉小棒棒这是他认为正确的是非观。
女雇主家大门紧闭,苦等了几个钟头后,两人决定钱改日再还。此时,离开途中遇到的一场围观,再次拷问了二人的良心。
小棒棒好奇想看个明白,老棒棒却劝他少管闲事。当看清一个小女孩昏倒在地却没人管时,他不顾老棒棒劝阻,抱起小女孩就往医院方向跑去。
这次,小棒棒单纯的逻辑让老棒棒有些不知所措。
对山城的背街小巷了如指掌,小棒棒抄了条近道一路快跑。看着小棒棒奔跑的背影远去,老棒棒犹豫再三还是加入了救援。他骑上自己的旧摩托车,截住奔跑的小棒棒。一路上两人不停地打电话联系,在去往医院沿途干活的几位棒棒工友,众人发起了一场营救生命的接力跑。
小女孩得救了。老棒棒和小棒棒还把那1万元钱垫付了医药费。
还钱、救命,各自有着坚持道义的选择;奔跑、接力,大家认定那是共同的担当。
最终,老棒棒和小棒棒去了派出所自首,才发现女雇主原来是小女孩的母亲……当人们的命运轨迹相交时,个人的偶然经历通过相互作用而不断传染,影响他人。“也许,快跑的不只棒棒,还有我们。”大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