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仪式性辩论中寻求改革的路径
——以泸州医学院首届教学精细化管理主题辩论大赛为例

2013-03-02康慕云曾晓荣刘克林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辩论赛辩论医学教育

陈 勤,康慕云,曾晓荣,刘克林

(泸州医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

在仪式性辩论中寻求改革的路径
——以泸州医学院首届教学精细化管理主题辩论大赛为例

陈 勤,康慕云,曾晓荣,刘克林

(泸州医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

具有“潜在课程”性质的仪式性辩论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促进教育群体告别二元对立思维、传播教学理念、转变教育思想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根据自中国先秦以来就有的“理念的传播离不开辩论”这一论点,借助仪式性辩论这一对话平台,泸州医学院举行了教学精细化管理主题辩论大赛,使问题在辩论中明晰,同时借辩手的论辩向教育群体传播教育理念,结果表明:蕴涵巨大能量的辩论赛在潜移默化中对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理念的转变起着催化剂和凝固剂的功能,有益于实现教学理念的转换和教学观念“对峙”的跨越。

仪式性辩论;教育功能;发生机制

一、引言

无论是2010年国家颁布的中长期教改规划纲要提出的要通过改革来提高教育质量,还是在《Flexner报告》发表100年之际,由20位国际医学教育专家于2010年12月在《柳叶刀》上发表的《Transforming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Health System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提出的:我们需要再次对医学教育进行彻底的、有公信力的检讨,用一个世纪以前那次轰轰烈烈教育改革的精神来开创当今以体系为中心、重在获取核心能力的转化式学习的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都折射出医学教育理念正酝酿着一场巨大的变革。然而,目前,教学改革中理念的转换、论争和对峙依然是难以突破的难题[1]。1978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20世纪处于白热化状态的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争论,借用了对话平台形成共同的第三种文化从而解决了论争。

因此,基于以上的现实背景和成功的案例,近年来,泸州医学院在促进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的传统做法上,根据自中国先秦以来就有的“理念的传播离不开辩论”这一论点,借助仪式性辩论这一对话平台,举行了教学精细化管理主题辩论大赛,使问题在辩论中明晰,同时借辩手的论辩向教育群体传播教育理念,结果表明:蕴涵巨大能量的辩论赛在潜移默化中对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理念的转变起着催化剂和凝固剂的功能,有益于实现教学理念的转换和教学观念“对峙”的跨越。

二、仪式性辩论的概述

(一)辩论的定义和分类。

辩论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展开于主体间的、以消除争议和谋求共识为目的的言语行为。学术辩论拒绝一切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也不存在宣判胜负的机构,因此辩论双方在维护各自立场的同时,也往往采取取长补短,相互吸收的态度来调整、修改各自的主张。辩论有如下分类(见下图1),辩论赛属于仪式性辩论。

图1:辩论的分类

仪式性辩论,也叫赛场辩论。这是一种正规的赛事,具有竞技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辩论赛的胜负只是辩手的胜负,而非理念的胜负。

(二)仪式性辩论的教育功能。

作为学校文化重要载体的仪式性辩论,其表层的装饰下,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功能:它通过规范化组织者、参与者和观摩者等的情感和情绪表达,以达到控制和影响其行为,最终使得学校正常秩序得以存在和维持、教育功能得以彰显和实现。

1.象征与诠释。象征乃是由象征符号与象征意义两要素构建而成的有机体,其以外显的可感知的形式将隐含在符号中“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文化信息和密码显现出来。由象征展演开的仪式性辩论较按序列罗列开来的具化的符号而言,因其规范化、权威性等属性使然,便具有更撼人心魄的诠释能力,激发的情感体验也更强烈持久,对参与个体的触动更为深刻。仅以辩论赛中象征的教育功能简述之。文字、音乐、团队名称、团队口号等符号等无疑具有专属性和独享性特征。在仪式性辩论中,赋予参与主体新的教育义务与担当,并使其认同之,象征着参与者接受了新的教育地位,得到组织者和观摩者的瞩目或承认,由此代表着学生从一个状态向另外一个状态的转变[2]。这种转变的力量是在特定的时空内,以稳定的形式出现,有着鲜明的行为规范功能和相对的稳定性以及群体累积的属性,对参与主体的具体行为有明确的要求,一经成形便具有自身的历史延续性和穿透力。

2.潜在与渗透。迈克尔·波兰尼认为人是在活动和观察中获得知识经验的。仪式性辩论及其环境,在看似平淡的表层下汹涌着巨大的教育内涵。这些隐含着的教育因子主要具有非学术性和非预期性特征。仪式性辩论以“潜在课程”的形式弥散在辩论活动的每一个过程,辩论过程中,辩手借由语言的交锋实现思想的碰撞,具有浓郁的教育气息,可视之为潜在课程,渗透在教育群体中,身处其中的群体耳濡目染,在无意识中就会在态度倾向、意志品格等方面发生系列变化,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仪式性辩论看似“无言的教育”,实则“大音若希”,犹如春雨渗透在大学校园里每一片希望的田野上。

(三)仪式性辩论教育功能的发生机制。

教学改革的过程是教学主体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迈向教育理想的过程。新的教育理念得到真正实施的内在机制在于:思想的理解与对话、经验的学习与借鉴、实践的反思与重建。“互动仪式链”为解释这种机制提供了可能的理论基础。“互动仪式链”理论由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其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3]。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模型中的核心概念是“情感能量”,互动的产生在于个体应用他们各自的文化资本和情感能量进行互动,并且最终从文化资本和情感能量中获取回报,情感能量是互动的真正驱动力。

图2:互动仪式要素与结果

三、仪式性辩论的教育功能实现的个案分析——以泸州医学院首届教学精细化管理主题辩论大赛为例

(一)背景与目的。

第一,理论和实践的前期准备充分。国家级和省级教学精细化管理课题在我院已实施近5年,有理论和实践储备。组建了跨年级跨专业的学生教学精细化管理创新性人才培养试点,前期加强了以发散思维为基础的创造性培训和形成辩证思维观的培训。

第二,现实中教学改革中新旧教育观念存在明显的分歧,双方各执一词,难以在教学改革的理念上达成共识。教学改革的无序状态日渐呈现,教学改革中因为观念的不到位所导致的改革代价高。

目的:促进学生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同时,借辩手的辩论向观众传播某种教育理念和教改信息,解决高等医学教育之理念转变的困惑。

(二)辩论赛的组织实施。

流程:对国内外及学校教学改革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找出教学改革中的关键点,以科学研究的形式出现在辩题指南中→对仪式性辩论进行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证→制定方案 (顶层设计)→辩题的征集和遴选→初赛→决赛→赛后元评估。值得强调的是:(1)透彻的研究、学贯中西的教学功底是基础;(2)导师制与导生制相结合是保障;(3)赛前的参赛、观赛指南和赛后元评估是关键:赛前以指南的形式引导参赛者和观摩者知晓仪式性辩论的教育功能和注意事项等,赛后以有奖主题征文形式激励参与群体撰写仪式性辩论反思和感想,以进一步巩固辩论产生的成果,规划未来教学改革蓝图;(4)情感共鸣是核心,由辩手围绕辩题引导思想交锋或文化碰撞;主持人将语义维度丰富的辩论观点投影在教育思想上,诠释蕴含其中的教育思想和文化(对主持人的教育专业要求很高),而观众是受益者,他们在产生情感能量的过程中共同完成一次教学思想的碰撞与转换;(5)评委换角色的提问是升华:设计一个评委提问辩手环节:假如您现在换一个角色,成为对方辩手,请用三句话阐释你的观点。

(三)辩论赛的结果。

1.实现了组织者预期目标。仪式性辩论实现了预定的教育目标:消除了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培养了一批创新型人才,汇集了30余篇参与者的心得和论文,师生满意度100%。

第一,将仪式性辩论的象征意义建构为潜在课程,是解决教学理念转换和教学改革论争的鲜明路径,是潜在课程的一次典型示范。

第二,将仪式性辩论的象征意义建构为教育民主,促进师生参与教学管理,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成功尝试。

借辩论赛,加强了教学管理和教育研究人员与师生之间的 “对话”。戴维·伯姆(David Bohm)认为,真正的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4],这里强调“对话”还在于它有利于发现教师、学生、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人员之间的可能误解,揭示教育群体的“思维假定”;协调个体教学思维与集体教学思维的关系,使教学管三方形成一种内聚力。实现教育民主,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服务。

2.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意识。辩论的本质在于使人们通过言语辩驳来区分正误,辨清真假是非,达到对真理的认识。在激烈的辩论中,双方又把己方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了对方,促进对方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促进了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同时,辩论赛要求每个队中的四个人思想统一,配合默契,从整体上形成合力,有利于参与者团队意识的培养。

第二,践行了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中提出的转化式学习。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提出,学习的过程有三个层次,即授予式学习(Informative learning)、形成式学习(Formative learning)和转化式学习(Transformative learning)[1]。转化式学习着重于培养领导能力,目的在于培养推动变革和有能力领导改革的改革者。成功的教育是在前一层次学习的基础上推进下一层次的学习。转化式学习的意义在于,它会引导学生产生三个重要的转化:从死记硬背式的学习转化为整合信息用于决策;从为获取专业文凭的学习转化为为在卫生系统中有效的团队合作和工作而获取核心能力;从不加批判地接受转化为借鉴全球经验,致力于针对本地需要的创新[1]。很显然,这种学习层次的提出,对我们制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评估学生学业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挖掘隐含在辩论赛背后的教育功能,不难发现,辩论赛的参与者正是在践行转化式学习的成功尝试。

3.引起了观摩者心灵的振撼与共鸣,提升了观摩者对教学改革的认同。第一,提升了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改革的认同度及效能感。蕴涵巨大能量的仪式性辩论场在潜移默化中对师生的教学改革认同感起着催化剂和凝固剂的功能,从访谈结果来看,参与仪式性辩论降低了他们对改革的忧虑,促进其对改革的理解和参与性决策;增强了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效能感包括教师对自己改变学生学习状况的信念等。

第二,提升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情绪体验。教师在改革中的行为不是一个完全理性的选择过程,教师情绪这一非理性的因素对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首先,变革能带来新的角色期望、组织目标期望,而这些期望与教师本来所具有的期望有所冲突,从而让教师感受到未来难以确定,产生模糊感。其次,变革需要教师具有一些新的知能,并扮演新的角色。这对教师有关知识、能力以及控制造成挑战,从而产生无能感(Feeling of incompetence),再次,改革通常会对教师已有的信念、价值、假设、归属等等提出挑战,需要教师新的知识、转变观念等等,从而产生秩序和意义丧失感及工作沉重感。以上这些因素导致教师在教学改革中产生负面情绪,这往往是教师对教学改革进行抗拒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仪式性辩论则可以提升教学改革的积极情绪,使教学改革成为充满意义的过程。

4.构建了“理想的仪式性辩论的互动仪式模型”,为仪式性辩论提供了理论推广的基础。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实践的关照,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又发展了互动仪式性模型,构建了理想的仪式性辩论的互动仪式模型(如图3),其中互动元素由四部分构成,在一定理念的统领下,教育群体聚集在辩论场,以辩论规则将大家的相互关注焦点积聚在辩题上,通过辩论后,个体呈现移情和动情,对教学改革产生了从理解、接受到认可的情感,并形成呈螺旋式上升的情感能量,最终形成教学改革的共识效应,转化为教学改革的合力。

图3:作为理想的仪式性辩论的互动仪式模型

四、结论

(一)仪式性辩论为医学教育界 “符号通约”的达成提供了可能。

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在进行教学理念转换时都面临同样的困境:招生规模大,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医学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大多缺乏教育学知识背景,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学训练。教师和学生对改革的解读与政策制订者并不一致,但这种“误读”却深深地影响着教师的教改实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师生对教学改革本质的认识出现“不可通约性”问题,表现在:一是教学改革问题清单和问题解决标准不同;二是对同一教学改革中所使用概念的意义或内涵认知不同,比如谈到PBL就有老师和学生以为上课提提问就是PBL,对其本质不了解;三是在各自理论或经验指导下注视相同对象看到的现象不同,正如对辩论赛的理解,有人只看到辩论的表演性,有些则看到其蕴含的内涵。“不可通约性”问题已成为我国教学改革的重要障碍。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实现符号可通约的实质是为了心灵与心境的可传达性和可理解性,因而它是医学教育改革中需要努力追求的境界。

(二)仪式性辩论对医学教育理论改革具有方法论层面的启迪。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在教育改革研究领域发生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转向就是从结构——功能观向文化——个人观转变。结构——功能观的核心在于相信变革和对变革的实施可以通过层级式的管理来实现。因此持这种观点的专家学者相信,只要教改方案设计合理,教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都是教师没有按照教改的思想和策略进行教学所造成的,教师在他们眼里,是“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接受容器。传统的讲授式培训便是这种价值观的现实注脚。文化——个人观的观点强调把教师看作是变革过程中能够自我引导的主动因素,而不是被动的受管理者,因此,教师对改革的主观意义构建十分重要。同时,教师这种意义的建构,需要一个支持性的文化环境,而仪式性辩论正是这种支持的文化环境。在由“结构——功能观”向“文化——个人观”嬗变过程中,高等医学教育的亲历者面临隐隐的阵痛和迷失的困惑,仪式性辩论则为我们突破迷误指明了方向。

仪式性辩论作为一个关键事件在传递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重塑师生固有的教育观念,对于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理念转换意义之重大由此可窥一斑。

[1]Julio F,Lincoln C,Zulfiqar AB,et al.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a new Century:transforming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health system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Lancet,2010,9756(376):1923-1958.

[2]余清臣.学校文化的载体:仪式建设[M].教育科学研究,2005(8).

[3][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 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86.

[4][英]戴维·伯姆.论对话[M].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5.

Seeking a Path for Reform in Ritual Debate——TakingfirstdebatecontestoffinemanagementforteachinginLuzhouMedicalCollegeasanexample

CHEN Qin,KANG Mu-yun,ZENG Xiao-rong,LIU Ke-lin

Ritual Debate,the"Potential Curriculum"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arriers of the university culture,playing an irreplaceable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on of educational group away fro binary opposition thinking,spreading teaching principles,converting teaching philosophy.According to the thesis of"concept-is-inseparable-from-debate",starting from Qin Dynasty,Drawing support from ritual debate dialogue platform,Luzhou Medical College has held teaching fine management with purpose of making explicit problem,while spreading teaching philosophy to audienc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itual debate,with a huge energy,plays a catalyst and coagulant function in converting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beneficial to the conversion and"confrontation"of teaching philosophy.

Ritual Debate;Education function;Occurring Mechanism

G420

A

1674-5612(2013)01-0130-06

(责任编辑:赖方中)

四川省教育厅2009-2012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精细化管理理念下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2009〕288号。

2012-05-11

陈 勤,(1975-),女,四川绵阳人,硕士,泸州医学院教务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辩论赛辩论医学教育
有力的反驳
enriches my experience 辩论赛丰富人生阅历
军科辩论赛之枪枪对决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辩论赛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