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影响
2013-03-02王家娟陈培艳
王家娟陈培艳
(广西钦州中医医院,钦州535000)
针灸配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影响
王家娟1陈培艳2
(广西钦州中医医院,钦州535000)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后抑郁症的效果。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全程心理护理和针灸治疗。结果观察组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针灸配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后抑郁症有理想效果。
预防;产后抑郁症;针灸;护理干预
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是指产后6周内第1次发病(既往无精神障碍史),以情感(心境)持续低落为基本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可伴有思维和行动的改变及躯体症状[1]。我国产妇发生率3.8%~16%,国外报道30%。产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为无精力、无体力、无兴趣、无乐趣,常感到心情压抑、沮丧、情感淡漠等,不仅严重危害产妇的身心健康及婚姻和家庭,而且影响婴幼儿的发育及情绪、智力[2-3]。病因多有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变化、激素水平改变等,中医以肝郁气结、肝郁痰阻、心脾两虚、肝肾阳虚为多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至12月在我院行产前检查、阴道分娩、无精神病史、初中以上文化的初产妇共236例。将接受常规护理的2012年1~6月的112例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26.2岁,分娩男婴58,女婴54例。将接受护理干预的2012年7月至12月的124例作为观察组,平均年龄25.8岁,分娩男婴60例,女婴64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文化程度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
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对孕产妇的妊娠、分娩、产褥期实行心理护理与产后对症针灸,可疑或有产期抑郁情绪者、不良个性特性者,根据家庭状况调查后作为预防发生产后抑郁症的重点护理对象。
1.2.2 实施方法
1.2.2.1 加强孕产期的健康保健,使其安全度过围生期
在妊娠早期,护理人员可以向孕妇提供现阶段母儿的生理、生长发育的变化和相应保健措施;在妊娠晚期,帮助产妇了解分娩过程,同时教给产妇一些分娩过程中的放松技术,以减轻其对分娩过程的紧张、恐惧心理。入院时,护士热情主动接待,介绍有关制度,对孕妇的产前健康状况、心理活动等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实行部分和完全补偿护理。
1.2.2.2 产时陪护产时由专人陪伴,适当地触摸,指导正确用腹压、呼吸训练、运行无痛分娩技巧,亲切与产妇交谈,帮助产妇分散注意力,以减轻疼痛缩短产程,消除不良的躯体和精神刺激。新生儿断脐后,在合适的室温下行皮肤早接触、早吸吮。剖腹产的产后适时镇痛,尽量减少切口疼痛。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值班医师,不慌乱,有分寸,避免给产妇不必要的思想负担,要从各方面实施心理护理,顺利渡过难关。
1.2.2.3 关注产褥早期产妇身心变化,及时处理先兆症状产后一周是产后抑郁的高发期,由于分娩时消耗大,易疲劳,应创造一个轻松和谐而又温馨的产后休养环境,保证有良好的睡眠与休息以恢复自身基本体能。针对产妇产后心理脆弱、易受暗示影响和依赖性强的特点,医护人员要尊重产妇,态度和蔼热情,细心关怀,减轻产妇的心理负担。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指导产妇如何做好母乳喂养。指导进行新生儿抚触,母婴互动情感交流。
1.2.2.4 适时实施心理干预对于有不良心理个性的孕妇,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减少或避免精神刺激;对既往有精神异常病史或抑郁症家族史的孕妇,对有焦虑症状、易紧张且存在抑郁症高危因素的孕产妇,请心理科专业人员进行会诊,提供更多的帮助,运用放松疗法,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态度,提高心理素质;对有重男轻女的传统封建观念较严重家庭,积极宣传男女平等的意义,使宣传教育深入家庭。同时,运用语言交流技巧,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可以运用暗示、引导、制造温馨气氛等技巧,增进夫妻、婆媳关系,促使家人尤其是丈夫经常关心安抚孕产妇,让孕产妇时刻感到家庭的温暖,消除焦虑、抑郁情绪。
1.2.2.5 辨证施治根据病症、舌质、舌苔、脉象,因人而异、因时治宜、八纲辨证、灵活应用。我科针灸医生实施的主穴位是:双攒竹、百会、安眠、神门、三阴交(双)为主穴。肝郁气结,情绪不稳或低沉郁闷,胸部满闷,可加合谷、太冲、内关以疏肝解郁,理气畅中。肝郁痰阻,感到有胃腑不和、腹胀,加膻中、中脘、气海、内关(双)以起到行气、宽胸、止胀、化痰散结。肝肾阳虚: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加肝肾俞、关元、命门以滋养肝肾。心脾两虚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加心俞、脾俞、四神聪、印堂、肺俞以健脾养心,补益气血,肝郁气结,肝郁痰阻以泻法为主;心脾两虚,肝肾阳虚以补法为主。取长1~1.5寸毫针,穴位常规消毒后进针,小幅度捻转,至局部酸胀感;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体质虚弱的患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量采用卧位。
1.2.2.6 产褥期健康指导及时对孕妇及其丈夫、家属给予母乳喂养、营养、休息、乳房护理、产褥保健、婴儿护理等方面的知识宣教,使产妇具有良好的身心适应状态。教会产妇做产后保健操,消除产妇因妊娠和分娩引身体形象改变而带来的不适。出院时告诉其科室热线电话号码,并按时随诊。
1.2.2.7 产后的支持系统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作用,出院后由责任护士按时访视,对其接受护理干预的产妇身体、心理状况再进行评价,给予有利于产妇身心发展的指导,协调好产妇同时承受为人媳、为人母的角色冲突。指导有抑郁可疑时及时复诊,使之顺利度过产后抑郁症的好发期[4]。
1.3 调查工具对照组、观察组均采用EPDS产后抑郁评分表,问卷易于实施、简单易行、容易被产妇接受。产后抑郁调查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包括14项内容,每项内容分四级评分,总分≥13分为阳性,EPDS总分≤12分为阴性,阳性者可确诊为产后抑郁症[5-6]。
1.4 调查时间产后2、4、6周进行3次。
1.5 统计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观察组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2.63%。对照组为1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EPDS评分情况比较(n,%)
3 讨论
3.1 社会心理因素为产后抑郁症的主要因素产后抑郁症患者有许多社会心理因素,其中文化程度低、产后睡眠差、夫妻关系紧张、经济条件差、性格内向、产后焦虑紧张、生育女孩、不良妊娠结局、剖宫产、孕产期保健服务质量差、产后亲情关心较少等对产妇心理影响较大,易引起产后抑郁[7]。在观察组护理干预评估孕妇的心理状态,鼓励其诉说心理的烦恼和担心,讨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和间接原因。产前宣教让孕妇充分认识到妊娠和分娩是一个自然生理过程,指导她所需妊娠、分
娩、产褥期方面的知识,使她有信心、有能力胜任母亲角色,使产妇顺利角色转换[8]。
3.2 针灸调和脏腑功能抑郁症波及的脏腑是心、肝、脾、肺、肾,并由于抑郁症多是情志不畅导致气血瘀阻,心络郁闷。取主穴有平心清脑、安神定志,消除情绪忧郁、紧张、焦虑。选用五脏俞会达到静心安神、补肾健脾、平肝疏气作用,调和脏腑功能逐渐趋于正常[9]。传统针灸疗法改善产后内分泌、神经系统失调而导致的失眠、抑郁等症状,调理机体正作用。针灸对乳汁质量没有改变,不影响哺乳,产妇依从性高。优点是无不良反应、无成瘾性和依赖性、适应证广、复发率低。
3.3 采取正确的心理疏导方法,以宁神舒缓紧张心理。把抑郁症消除于萌芽之中产后抑郁症可能对产后的生活有很大持续性的影响,如认知能力、情感、婴幼儿的生理发育等,我们应该做好孕产妇在围产期中的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使孕妇心情愉快地度过生产时的情感波动期,进而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10]。应用产钳和胎头吸引器助产的产妇担心其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对分娩感到恐惧心理紧张导致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力下降等,影响产程进展,又进一步加重焦虑不安情绪。产时由专人陪伴,用触摸技巧和心理暗示疗法以及指导训练产妇合适的呼吸模式,使之顺利完成分娩,能减少分娩期并发症。
总之,产后抑郁对孕妇生产后身体机能的恢复以及对幼儿的成长和心理教育起到很大影响[11]。针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孕产妇各期的心理辅导和护理,及时对产后抑郁进行有效地预防、干预和应用针灸法,能有效降低产后抑郁症,值得基层推广使用。
[1]张璐,翟桂荣.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J].北京医学,2010,32(02):135-137.
[2]吴文雪,钟碧荷,黄婕.产后抑郁原因探讨及护理干预[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04):112-113.
[3]何金兰,伍德凤.浅谈产后抑郁症[J].中医药刊,2008,35(02):74-75.
[4]蔡国华,蔡雷,顾平.产后抑郁症综述[J].现代护理,2003,9(03):178-180.
[5]赖玉华.孕期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预防抑郁倾向孕妇产后抑郁症的效果[J].中国美容医学版,2011,20(22):222-223.
[6]王静霞.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患者实施的效果评价[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27(03):52-54.
[7]严娟.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抑郁症的中医治疗[J].内蒙古中医药,2009,15(08):77.
[8]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1-222.
[9]裴云霞,任淑娣.抑郁症的中医治疗[J].医技杂志,2012,19(05):543.
[10]秀芬,林华娟.产后抑郁症的心理社会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6):2502-2503.
[11]李兴琼.产褥期抑郁症250例发病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2012,05(04):156.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1.067
1672-2779(2013)-11-0101-03
��吴义红
2013-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