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智能楼宇产业发展报告(二)

2013-03-02郭曦

中国公共安全 2013年8期
关键词:楼宇智能建筑智能化

文/本刊记者 郭曦

在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智能建筑业将有长足发展,并已呈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商机。申奥成功和加入WTO,给我国的城市数字化与智能楼宇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了“数字奥运”的口号,也积极推进了我国智能楼宇的飞速发展,加速全国智能楼宇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我国正迎来智能楼宇建设与发展的热潮。

我国巨大的建设投资也促进了智能楼宇技术的发展,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建筑的智能工程技术也日趋成熟和不断发展,我国不少智能建筑技术研发成果接近国际水平,尤其在智能化技术应用方面,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办公楼宇智能化建设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发达国家标准。国内已建成的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化功能的建筑已经超过千座,用于智能楼宇的投资比重在逐年增加。

随着政府部门大力推动和扶持环保节能产业发展,使得处于迅速发展阶段的安防行业的“节能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安防行业正在不断的增加对节能降耗的关注,很多领域也已经开始对节能环保型的安防产品和系统加大关注力度,如智慧城市和智能楼宇等。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先进技术的不断涌现,智能楼宇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逐渐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市场。在智能楼宇项目中,包含了节能监控和门禁设备在内的可靠物理安防系统,是成功的建筑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智能楼宇中所使用的安防产品来说,“节能环保”被放在第一位,其目标是大幅度降低能耗成本的同时,改善用户的体验,最大程度降低运行费用。

据了解,在智能楼宇中,建筑专业人士会将整个建筑成本中平均5%的预算划归安防系统,相对建筑成本,安防系统花费的平均支出较低,但是在智能楼宇中拥有一套可靠的安防系统是非常必要的。智能楼宇系统集成中主要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将安防系统、楼宇自控系统、消防系统的数据进行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进行管理;另一种是将楼宇自控、安防、消防、信息设备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集成起来,形成IBMS系统,由一个统一的平台进行控制这个五个系统,后者集成度的系统较多,一般性适用于银行、企业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中。这样看来,在楼宇建筑的系统集成中,安防系统是不可或缺的子系统之一。在过去,物理安防只是在建筑项目主要设计完成之后作为补充加入进来,但如今,随着对安防的重视程度提高,并且建筑变得越来越复杂,所以安防设计得以早期介入整个建筑的生命周期。

在楼宇建筑中人们不仅需要“安全感”还需要“舒适感”,从实际应用面来看,能满足两者的莫过于安防系统和楼控系统,前者中各子系统如监控、门禁、报警等,扮演着警察、保安的角色,保卫楼宇建筑内人与物的安全;而后者扮演管家、保姆一角,实现对楼宇中空调、水电、照明、电梯等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和管理。安防与楼控这两大系统从最初的平行关系走到现在的交集关系,主要体现在联动和整合方面,例如门禁系统联动灯光控制、一卡通与电梯联动,甚至在许多楼宇建筑中,安防与楼控是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操作,彼此之间数据共享,当建筑中发生突发事件时彼此配合保障楼宇建筑安全。据业内人士统计,通过整合应用可实现楼宇建筑节能10%~20%左右,此外通过集中控制、优化运行、可以有效控制设备的维修周期,节省维护费用。

随着建筑节能概念的提出,楼宇建筑中安防系统的在节能方面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当然,楼宇建筑中安防节能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首先是降低产品和系统本身的功耗,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其次是电源供应的方式转变,换句话而言,可以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或者是采取以太网供电技术。

近年来,中国对楼宇建筑的节能环保的关注力度逐渐加大,国家对楼宇建筑发展政策亦更加注重绿色、环保、智能化和可持续性。在楼宇建筑环保中耗能最显眼的当属照明、空调等系统莫属,据有关部门统计,在电能消耗上,照明能耗占到整个楼宇建筑电量能耗的25%~35%,占全国电力总消耗的13%。而智能化技术在楼宇建筑节能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深圳达实智能廖汉刚所说:“智能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人居的舒适度,同时还能提高建筑的节能环保系数,以自动新风系统调节室内舒适度,实现温、湿度自动调节。”

在楼宇建筑节能中,可以通过视频监控智能分析技术点人数的功能来调节空调的温度、湿度,人多的时候降低温度增加送风,人少的时候减少送风。或者是将视频监控系统和运动探测技术相结合,构成一种智能化的空间占用传感器(IOS),用来精确感知室内目标的数量和类型,以及该物体在探测区域内所停留的时间,然后联动楼控系统的供暖、空调来控制室内的温、湿度。此外,与照明系统的联动,也可以通过视频监控智能分析技术来进行,当观测到有人进入后即打开灯光,无人时则关闭,以此达到有效的节能。

国内智能楼宇产业政策环境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正在逐步与国际模式接轨。目前,我国在智能楼宇已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较完善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为基础,包含行业资质管理、行业业务标准、行业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智能楼宇与各行业均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政策具有高度敏感性。宏观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其他相关政策都会对建筑行业产生相应的影响。

从1992年制定的第一部智能建筑相关建设部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1992)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智能建筑法制规范体系。

目前已经制定的设计及验收规范包括《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2006)、《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 0 0 3)、《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308-2001)、《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50312-2000)、《城市住宅和办公楼电话通信设施设计标准》(YD/T2008—93)、《城市住宅和办公楼电话通信设施验收规范》(YD5048—97)、《居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CJ/T174-2003)、《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等。

针对智能楼宇工程的相关制度和规范包括《智能楼宇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智能楼宇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管理暂行办法》、《智能楼宇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执业资质标准》、《国家康居示范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等。

建筑智能工程行业属于全新的高科技行业,技术基础建立在多学科、多专业、多技术的综合运用上,是利用先进的应用技术将智能化各个专业子系统有效协调,并提供从智能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调试和运维等全过程的解决方案。近十余年来,我国智能建筑行业在设计、施工和技术规范等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智能建筑在很多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国家智能建筑标准。

2013年2月5日,《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7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出台,引发了广泛关注,在多个行业激起强烈反响。物联网指导意见,从宏观趋势、发展环境、财税政策扶持等六大方面为物联网的发展提出了保障性措施,这是行业发展迅速的表现,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乐观。其中,作为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智能家居行业,近年来快速发展,俨然成为物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最普及的应用,有望在这股发展大潮中加速发展,提前普及。而智能化程度的大幅提高,将引领城市居民的全新生活方式。

那么值得一提的是,智能楼宇已成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因其巨大的应用前景,将是智能楼宇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个比较现实的突破口。与物联网有着密切联系的智能楼宇产业也将借助政策的东风,获得快速发展,甚至可以提前获得普及。

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3〕1号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制订的《智能建筑行动方案》。该《行动方案》分充分认识开展智能建筑行动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重点任务,保障措施4部分。重点任务是:切实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大力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开展城镇供热系统改造,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加快智能建筑相关技术研发推广,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推动建筑工业化,严格建筑拆除管理程序,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2012年8月6日,《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012年1月19日,住建部发布《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度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的通知》,通知明确了2012年年度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的新的补贴政策和申请要求,补贴政策向绿色生态城区和一体化程度高的专案倾斜。

2 0 1 1年8月1 8日,住建部发布《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明确表示“十二五”期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将达15%以上;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20%以上。

2011年3月15日,财政部、城乡和住房建设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通知》十二五期间,财政部、住建部将选择在部分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地方积极性高、配套政策落实的区域,实行集中连片推广,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率先实现突破,到2015年重点区域内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建筑能耗的比例达到10%以上。

201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正式公布了《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这份规划将指导我国建筑业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文件,不仅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建筑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还透露出诸多信号,将对建筑业上下游产业带来积极影响。根据规划,“十二五”时期,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有利于巩固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与此同时,建筑节能成为建筑业发展的重要目标,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07年7月1日起,智能建筑工程建设详细的施工标准及技术依据《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国家标准开始实施,主要特点包括规范智能建筑工程设计;提高智能建筑工程设计质量设定技术依据;明确的智能化建筑节能导向。

2007年10月1日,《建设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贯彻实施,标志着“节能”成为中国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强制性标准。

2007年初,原建设部等五部委发布《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重点整治地方政府兴建的豪华楼堂馆所、超标办公大楼;新建大型公共建筑要严格执行工程建设节能强制性标准。

国内智能楼宇产业经济环境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建筑法》以及招投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行业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和不断完善以及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整个智能楼宇工程行业迅猛发展,国内智能楼宇工程业务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对较高的水平。

建筑业是投资拉动下的周期性行业,建筑业总产值与一国GD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智能楼宇在我国的发展处于快速增长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及城镇化水平的不断加快,其市场总的趋势将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繁荣仍将继续。2013年国家政策将重点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水利建设、建筑节能产业等细分领域。

对于财政政策来说,国家对公共部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调控主要通过财政政策的调整进行,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受财政政策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到建筑行业的整体市场容量。从财政支出来看,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17210亿元,比上年增加13335亿元,增长12.8%;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25712亿元,比上年增加16464亿元,增长15.1%,住房保障支出4446亿元,比上年增加625亿元,增长16.4%(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3123亿元,增长19.7%);城乡社区事务支出9020亿元,比上年增加1399亿元,增长18.4%;节能环保支出2932亿元,比上年增加291亿元,增长11%。在现阶段,“民生”和“转型”对我国而言是高度关联的两个概念。在财政部统计的民生支出中,也涵盖了部分明显具有“调结构,促转型”性质的领域,如农林水利、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而这些既与改善民生息息相关、同时又有利于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领域的财政支出规模在近年来都保持了较快增长,占财政支出比重不断提高。

对于货币政策来说,货币政策对建筑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建筑行业资金需求量大,较为依赖银行贷款,货币政策工具趋于宽松,比如利率下调,会缓解行业融资成本以及因垫资而引致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会影响房地产开发等建筑行业的关联产业的资金筹集压力,并将资金压力传导给建筑行业。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要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综合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政策工具,合理运用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的要求,调节好货币信贷供给,保持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同时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加强国家重点在建继建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对企业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

总的来说,2012年政策基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由于货币政策的逐步缓慢放松与滞后效应,积极财政政策的投资拉动效应在2012年已经明显的得以体现。

2006-2012年中国建筑行业总投资建筑面积数据统计

根据中国住宅与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中国现在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将新增建筑面积300亿平方米,达到700多亿平方米。根据2006年建筑年鉴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40975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年鉴)

2007年-2013年全国建筑新增面积

据统计,全国建筑新增面积由2007年20.40亿平方米增长至2010年25.60亿平方米,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我们预计2011年-2013年每年新增房屋建筑竣工面积将分别达到27.42亿平方米、29.24亿平方米和31.07亿平方米。由此,2011年-2013年全国建筑总面积将分别达到520.54亿平方米、549.79亿平方米和580.86亿平方米。

2007年-2013年全国建筑新增面积

2007年-2013年全国建筑总面积

2007年-2013年全国建筑总面积

智能建筑面积占新增建筑面积比数据统计

建筑智能行业发展潜力极大,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其产业带动作用更是不容小觑。据统计,目前,智能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美国为70%,日本为60%,而中国,2006年仅为10%左右,2012年提升至33%。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年鉴)

历年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建筑面积发展变化情况表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住宅与城乡建设部科技司)

国内智能楼宇领域市场规模

中国智能楼宇领域市场规模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元,2006年达到238.5亿元,预计2010年前将维持20%以上的增长态势,到201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61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住宅与城乡建设部科技司)

2009-2012年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建筑智能产值预测表

智能楼宇行业未来几年将继续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从2009-2012年,建筑智能行业产值将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幅。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住宅与城乡建设部科技司)

建筑智能产业消费特征分析

房地产开发商功能投入资金比例

终端消费者功能投入资金比例

2007年-2013年我国新增建筑带来的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市场规模统计及预测

(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智能楼宇系统工程市场规模预测》)

2007-2013年我国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市场规模统计及预测

(数据来源:《华东地区智能建筑行业现状及展望》)

据上述显示,智能楼宇市场前景广阔,预计到201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324.49亿元。行业的不断发展加剧了竞争水平,并间接促进了智能楼宇系统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

国内智能楼宇产业链分析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

智能楼宇产业链的生存现状而言,我们最关注的是平台发展趋势对产业链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平台自身发展的反作用力。除了技术层面以外,产业链上供应商与集成商的合作模式、营销运作都会对这个平台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智能建筑”的定义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智能楼宇领域,建筑类型包括民用建筑和通用工业建筑两大类。民用建筑包括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文化建筑、媒体建筑、体育建筑、医院建筑、学校建筑、交通建筑和住宅建筑,其中住宅建筑又称居住建筑,其余的建筑合称公共建筑。每种建筑类型的智能楼宇系统均包含了智能化集成系统(IIS)、信息设施系统(ITSI)、信息化应用系统(ITAS)、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公共安全系统(PSS)、机房工程(EEEP) 六个系统,但包含的子系统可能有些不同。

进入21世纪后,智能楼宇的发展更是多样化,技术实现方式也更加丰富。结合中国楼宇对讲产业发展,智能楼宇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应用发展现状来看,中国智能楼宇还在初步进入第三阶段。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规范的、统一的行业标准;产业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应用模式有待创新,产品稳定性和智能化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链不完整,缺乏完善的社会合作体系;跨产业的合作困难重重和市场推广力度不够。智能楼宇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系统工程,其系统是属于高科技的产物,技术性强,系统多,结构复杂,功能齐全。涉及的领域多,包括从电气、电子、计算机、自动化、暖通空调、系统集成多方面的内容,其实施更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的项目。智能楼宇行业的功能正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智能楼宇由于用途、规模不同,所需要的功能系统也不尽相同。因而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类型∶智能化办公建筑、智能化体育建筑、智能化医疗建筑、智能化学校建筑、智能化住宅建筑等。从最初的各子系统独立,发展到智能楼宇系统集成,将不同功能的智能楼宇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集成,以形成具有信息汇集、资源共享及优化管理等综合功能的系统。

据住宅与城乡建设部预测,中国建筑业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约16~20亿平方米,到2020年,中国将会新增各类建筑大约三百亿平方米,而且,中国智能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在持续增长,因此建筑业仍将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另外,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和中心城市的发展预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起飞,也预示了智能楼宇领域更广阔的市场即将到来。

从国内众多大型工程的服务经验来看,大型综合智能化项目建设,不仅需要满足客户提出的要求,还需要解决方案提供商帮助挖掘更多对智能化应用的需求,需要解决方案提供商以整体规划意识为指导去发现并满足这些需求。未来的智能楼宇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要用IT手段实现智能楼宇的应用创新,应该超越工程设计、实施等单一层次。如果没有IT技术的创新应用来引领客户需求,那样的智能楼宇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值得商榷了,更谈不上发展。

在未来,智能楼宇集成商将会更多地向总包服务管理的方向发展,总包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从设计的角度看,现代智能建筑工程是复杂工程,涉及技术广泛、全面,如果没有统一设计和综合集成,就难以保证系统的完整性,也难以实现这种统一设计带来的功能提升和扩展,以及一体化管理与服务给用户带来的先进与方便性。同时,集成商本身在技术上也会更专业更全面,与设备厂商的关系更加简单,对设备厂商的依赖度会逐步降低。

结束语

智慧楼宇覆盖的产业广泛,受益面庞大。从细分领域来看,主要包括安防监控、数字医疗、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环保节能等众多领域。其产业链上下游涵盖从RFID等芯片制造商,传感器、物联网终端制造商,电信网络设备、IT设备提供商,终端应用软件开放商、系统集成商、相关业务运营商,以及顶层规划服务提供商等多种科技型企业。其涵盖了网络通讯、建筑电气控制等方面的最先进技术,智能楼宇内的通讯、电力控制、安防、消防、视频监控等协调工作,能实现智能楼宇物内通讯自动化、电力控制自动化、安全防护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智能楼宇在我国还属于方兴未艾的新事物,要想智能楼宇的管理既节约成本又要很好的服务于大众,那么合理的设计智能楼宇的对讲门禁系统和室内安防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猜你喜欢

楼宇智能建筑智能化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通信生产楼宇建设项目造价问题分析
智能建筑机电设备自动化技术
探讨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智能建筑中的建筑设计研究
大型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造价控制
商务楼宇治理中党建融入的逻辑与路径——基于广州S楼宇的观察与思考
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的应用探讨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