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国研究型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效能的思考
2013-03-01瞿启发
■瞿启发
我国研究型高校的特点
一般来说,我国高校划分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三大类,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办学层次、学生素质、教学资源、办学条件、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存在客观的差别。研究型高校以知识的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首要目标,拥有一流的师资和高质量的生源,拥有一流的学科群及充裕的科研经费,办学层次较高,办学条件较好,其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教兴国、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研究型高校行政管理的现状
研究型高校的行政管理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支撑系统,承担着领导决策的催办、协调、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是承上启下、联系左右、沟通内外的枢纽。近年来,在改革和创新理念的引导下,我国研究型高校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就,在管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方面,各高校积极创新,提升办学水平,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对于研究型高校而言,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依然存有诸多问题。行政管理模式陈旧,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科研职能定位不科学,学术权力得不到保障,“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服务职能观念淡薄,政策法规不完善,行政管理的制度缺乏创新,管理队伍参差不齐,管理技术相对落后,行政管理人员社会认知度偏低,激励机制欠缺等等。提升研究型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效能,保障研究型高校的健康发展刻不容缓。
目前我国研究型高校行政管理效能低下的原因分析
第一,行政管理模式陈旧,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研究型高校内部的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基本上参照政府的行政模式,并实行与政府相同或相似的运行机制,套用政府行政级别,建构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近年来,随着高校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优化,行政色彩有所淡化,但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种管理模式机构臃肿,管理层级多,职能部门管理幅度过小,容易形成多头领导。
第二,科研职能定位不科学,学术权力得不到保障。我国高校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主要是学校科研管理行政部门,依托各学院(系)的科研力量争取和组织项目,并负责管理和监督项目的执行情况。学院或系是以承担教学任务为主体、以学科建设为重点的实体组织,学院(系)科技活动以单学科、分散化、小型化居多,而学校有限的资源配备常常是按学科建设进行独立分配,资源的共享效能没有完全发挥。国家科技发展的重大基础和技术需求项目常常表现为学科之间的综合与交叉,传统的科研资源分配体制不能有效实现资源的使用效果。管理部门的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过多介入,会制约研究型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
第三,“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服务职能观念淡薄。我国高校长期套用政府行政管理机制,无形中造成了“官本位”意识,行政管理人员不能正确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以领导管理者自居,甚至把职权当成谋取科研利益的途径和手段。行政化的管理和无处不在的行政权力,强化了“官本位”的思想,也相对弱化了科研人员的学术地位。“官本位”思想的残留,也容易造成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责任心缺失,办事态度傲慢,效率低下。淡薄的服务意识也容易造成团队合作意识低下,科研资源难以有效整合的局面。
第四,政策法规不完善,行政管理的制度缺乏创新。长期以来,高校改革由政府主导,重点集中在教学科研运作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陈旧落后。现有的规章制度不适应管理的发展需要,岗位职责划分不清,工作中扯皮、推诿现象时有发生。对行政管理工作监督重视程度不够,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往往出现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的局面。学校内部行政管理会议多,文件多,指令多,对教学科研真正起推动作用的工作不多。
第五,管理队伍参差不齐,管理技术相对落后。我国高校普遍把管理当作一般事务性工作,没有形成对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研究型高校行政管理的队伍构成复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思想观念陈旧、缺乏管理创新、缺乏工作热情、专业水平较低、管理技术相对落后等,对科学研究的保障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很多高校管理人员并不具备适应现代行政管理岗位所必需的知识结构,也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近年来,研究型高校选聘管理人员又走入另外一个误区,就是过于强调学历、学位、学术成果,不注重其基本的管理素质和实际的工作能力。
第六,社会认知度偏低,激励机制欠缺。认知度偏低是由于多年来积聚的对管理工作的偏见,多数学校对一线的管理工作和管理人员不够重视。相比较科研人员,一线管理人员平均待遇偏低,很多学校没有健全和完善对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管理效能考核标准不统一且弹性大,行政管理岗位的工作考评通常只做表面文章,流于形式,绩效考核与奖励人为干涉较严重,管理人员培训进修机会少,晋升机会也很有限,职业前景不确定性程度高,激励机制往往只局限在科研工作领域发挥作用。
提高我国研究型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效能的对策
第一,遵循学校办学规律,构建高效的组织机构。我国研究型高校的发展,要遵循学校办学规律,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革新科研管理理念,构建高效的科研服务组织机构。一要改革传统垂直管理的组织体制,改变以往多层级、“金字塔式”的组织机构,适当扩大院系的自主权,把一定的资源分配权、机构设置权以及一定的人事权等适度下放,裁减位于基层单位和学校党政领导机构之间的中层行政职位,打造简约化、扁平化的行政组织结构。在纵向精简部门的同时,注意完善横向组织框架及适当增加综合性服务机构。二要改革现行的以学院或系为单位的树状结构的科研管理体制,建立学科交叉融合的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科研管理能保证学校与院系、科研单位的有效沟通,及时多角度把握国家科技发展的重大基础和技术需求,进而引导科研工作。在科研项目上,实行课题组项目管理,形成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可以多渠道选聘科研人员。不断增强研究型高校承担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研究课题的能力,充分实现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增强行政人员服务意识。高校行政管理既有管理的职能,更兼服务的职能。行政管理人员要摈弃行政本位、“官本位”的旧观念,牢固树立起“以人为本”、“以科研为本”的管理理念,树立起责任与服务的管理意识。学校各级行政领导和工作人员,要以服务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资源配置上,要有“教学优先”、“科研为重”的思想,主动向教学科研倾斜,提高学术权力在学术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加快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型高校要加大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的培养力度,合理定岗定编,坚持按岗用人,改善选拔机制,积极推进公开选聘,重用德才兼备、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优秀管理人才。优秀的专业化管理人才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高效率地为科研管理服务。
第四,健全行政管理法制法规,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研究型高校要健全各项行政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简化、规范办公程序,以制度为准绳,从制度上杜绝敷衍塞责、争功诿过的不良现象,促使管理人员不断提高依章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学会使用法制手段处理、化解高校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努力实现依法治校、以规理校。不断优化监督环境,保证行政权力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
第五,完善激励机制,提升行政管理人员自我价值感。研究型高校要切实关心行政管理人员的权益,完善与之相匹配的激励机制,不断激励管理人员主动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自我价值感。学校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突破旧的管理模式,创新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有效的评价机制和公平的竞争机制,运用激励机制把优秀人才吸引到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