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校园文化建设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促进作用

2013-02-26聂丽君

价值工程 2013年3期
关键词:促进创业教育校园文化

聂丽君

摘要: 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热点,文章着重从育人环境入手,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联系,分析了两者关系,指出创业教育的旨归和大学精神、大学育人目标相一致,提出通过国家利益至上价值观的传导、大学精神的弘扬、大学核心理念的坚守来淳化师生道德和保证创业教育品质。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 hot spot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ve undertaking education and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phase, analyzes both relationship,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enterprise aim of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 spirit, university education goals, presented by the national interest as the highest value of conduction, university spirit, the core concep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moral and to come to ensure the education quality.

关键词: 创业教育;大学生;校园文化;促进

Key words: enterprise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campus culture;promotion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260-02

0 引言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在传统价值与市场伦理、民族道德与外来观念同时作用下,大学生个体处于多元价值之中,社会公德意识淡薄、追求实用主义、理想追求荒芜、传统美德弱化等并不鲜见,导致人文关怀在学生群体中贬值,其创新与批判精神失去了价值归依,令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1 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作为继承和弘扬有中国优秀文化的主阵地,现代大学对于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先进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有着重要的功能与地位。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既吸收着社会文化的精髓,同时又是推动社会文化前进与发展的重要“内核”和杠杆。

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由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与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文化系统,是大学长期以来所积累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具有先导性、创新性的特点。”[1]而“大学精神”则是其最高表现。所谓大学精神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所拥有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稳定的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该大学感召力、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体现,是学校办学历史的文化积淀与价值追求,是“能激发师生积极性,增强学校活力的群体意志”,“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动力”,“从本质上讲,它是学校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哲学抽象。”[2]大学精神的形成,同学校的独特历史、地理环境、文化特色密切相关,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较强的融合性和渗透性。校园文化既体现了高校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又充分发挥其内在凝聚力和对外吸引力,并能有效促进教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这三大基本职能的完成,故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校的品位和声誉;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这是办好大学的根本性问题。儒家经典《大学》中的“大学”概念包含了四种意义:成人终生教育、“大人”教育、大学校、大学问。其根本则指向“大学问”,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通过教育发扬人性中本来的善,培养健全的人格(“明明德”);通过教育达到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以改良社会风气(“新民”);通过教育使整个社会达到古之谓“至善”的理想境界,也即教育的终极目标(“止于至善”)。

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在要求为依据,培养大学生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强化创业创新意识,开发、提高其创业知识、能力和精神品质,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择业理念,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形成一定的创业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大学生的成才。而良好的文化环境是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优势条件。校园文化对创业素养的提升具有整体引导、塑造和培养的功能,具有耳濡目染、点滴渗透的效果。把创业教育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对学生思想行为可以产生持久而深入的影响,并能有效地诱发受教育者的某些创业意识和心理品质。

2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

2.1 以“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淳化师生道德

创业教育是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人的创造价值观,是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传统的适应性、守成性、专业性教育的改造、延伸和提升,是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情感教育的整合,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或创新性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然而,部分大学生片面地认为,既然市场经济为发展个性提供了充分的机会,就应当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要设计自我,突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甚至错误地认为市场经济是以追求金钱为目的的,创业的价值就在于不择手段地获取金钱,获得的金钱越多,实现的自我价值就越大。某些大学生则认为,创业的目标是“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美满”,因此过分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而轻视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创业价值取向呈现出重个体价值轻社会奉献的不良倾向。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担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必须凸显文化自觉精神,尽可能消除市场经济使人“物化”的危险;必须进一步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全面关心学生成长,尊重学生人格平等,维护学生合法权益。而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与高尚的师德风范是一种无形但十分有效的教育力量,因此,以“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为导向,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将有益于广大学生形成“为国求学”、“为国成才”的共识,增强学习动力,自觉将个人发展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

2.2 弘扬大学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原则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更多的大学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方面,短暂的建校历史并未形成真正有特色的精神;另一方面,学校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冲击,资金短缺与人才流失的双重矛盾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师生不再守望人类的精神家园,不再持有高尚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良知。

一所大学能否称得上一流的学府,在于它有无独树一帜的教育理念;一所大学具备多少独特的魅力,在于它有多少让人铭记于心的校园故事与梦想;一所大学的品位如何,在于它塑造人格、凝聚人心、感召人情的大学精神之“厚”与“薄”。要摒弃单纯把人当作自然人、经济人或社会人的偏见,要以彻底解放人、全面发展人为目的,使人的主体精神真正确立,成为具有独立健康人格、自由意志和主人翁地位并能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和潜质、实现其个体价值的高素质的人。大学精神所含纳的创造性、先进性、独立性、民主性、开放性等特质,将最终体现并实现于它的教育性上。

“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也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精髓与构建和谐校园之真谛所在。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创造性人格”的培养,高校的创业教育应侧重于“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上。我们应该以“能力为中心”的新型人才评价观代替以“知识为中心”的评价观;以“人的全面发展”评价观代替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观。

2.3 坚守大学核心理念,保证创业教育品质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少数学生很容易急功近利,忽略自身思想品质的培养,只求一份地位荣耀、平安稳妥的工作,而不考虑所应承担的社会义务。针对这样的问题,高校应在创业教育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应具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具有不断创新的进取心,具有广泛关怀的责任心;具备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具备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具备为理想奋斗的实践能力。

作为一种心理资源和精神动力,校园文化是高校珍贵的无形资产。大学自成一体、独具一格的品质正在于坚守了公正、宽容、创新、奉献、追求等等核心理念。放眼世界,众多一流大学都是在精神领域有所坚守与维护,才硕果频出、独树一帜。哈佛大学倡导“以柏拉图为友,以亚理斯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耶鲁大学则信守“以书建校,以书立言,以书传世”的传统、斯坦福大学“一切指向前方”的创新求异精神、牛津大学的理想主义和博大宽容之胸怀、柏林大学独立自由之思想……“大学是最高的学府:这不仅仅因为在教育制度上,它达到了最高的一个阶段;尤其因为在人类运用他的真善美的探求上,在以这探求所获来谋文化和社会的向上发展上,它代表了人们的最高努力。”[3]

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个人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是整个社会自由发展的前提。”“没有大多数个体的道德自觉,没有他们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就难以为社会有序运行提供道德上的保证,更不可能有社会道德的进步。”[4]和谐良好的校园文化,兼具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等特征,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也是学校与社会互动、教与学相长、自然与人文共融的整体效应,将有利于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首创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培养团队合作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所需的专业技术、社会交往、管理技能,这不仅在创业起步阶段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2]王强,杨洪义.大学精神及其建构[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5卷第2期,2005年3月.

[3]孟宪承.现代大学的理想和组织[A].大学教育[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4]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6

猜你喜欢

促进创业教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体验式旅游”促进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作用研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