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计划高校选修课面临的现实挑战及对策研究
2013-02-26赵锐
赵锐
摘要: 卓越计划的实施是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深入分析卓越计划高校选修课面临的如选修课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规划、工程型师资不足制约选修课的开设和质量监控体系没有有效建立等现实挑战,提出突出“工程化、国际化、动态化”的应对策略。
Abstract: The Excellent Project of College is to adapt the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depth analysis of excellence of elective course faces such as elective courses lack of systematic planning, engineering teacher shortage restrict elective courses and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is not effective to establish realistic challenge, proposed to highlight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dynamic" coping strategies.
关键词: 卓越计划高校;选修课;现实挑战;对策
Key words: the excellent project of college;elective course;realistic challenge;solu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208-02
1 卓越计划提出的现实意义
1.1 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国际间的交往和经济贸易日趋紧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心未艾,不同行业的工程人才的培养规格也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和变化,各行各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类型有服务型、生产型、设计型和研发型等[1],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应该积极响应国民经济对于多样化和变化着的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模式时更要突出自己的特色。
1.2 国家战略层面的迫切要求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体现在人才之间的竞争。因此,要想推进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快速发展和占据主导地位,人才是基础,聚集高素质新型工业化人才更是关键,目前,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素质人力资源在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目前迫切需要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工业产业升级换代,并且能够掌握先进技术、精通世界经济贸易规则、擅长管理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人力资源支撑。
1.3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毕业生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工程能力、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问题。面对社会和业界的呼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提出了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计划”旨在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2 卓越计划高校选修课面临的现实挑战
2.1 选修课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规划 卓越计划实行“3+1”校企联合培养方式,与原来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明确要求学生前3学年在校内学习,最后1学年在企业学习,目的是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工程伦理意识和人文精神。因此,根据工程应用型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各高校开设选修课程要按照分层、分类、突出工程、突出国际化、突出最新前沿的思路,循序渐进的组织教学。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的卓越计划高校对于卓越计划选修课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分类选修、学生进入企业学习期间的选课形式、课程质量保障等问题,缺乏统一认识和全盘规划,开设的选修课质量良莠不齐、工程性不强,距卓越计划培养人才的要求还有距离。
2.2 工程型师资不足制约选修课的开设 卓越计划旨在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名师出高徒”,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国际视野、知识结构完备的教师群体来指导。但是,目前受制于:①高校教师的业绩考核与职称晋升机制,仍然主要依靠科研项目、著作、论文的数量、级别及其获奖情况等要素进行评定,造成教师参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更有些教师出于现实考虑,不重视选修课的开设,讲课的内容较为陈旧,没有将学生真正吸引到课堂上来;②学校与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人员交流机制,企业工程师的资质如何确认、教师进入企业后的待遇如何解决、学生在企业能否接触到企业的核心技术等现实问题仍有待商榷,高校开设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选修课的质量难令人如意。
2.3 选修课的质量监控体系没有有效建立 目前实施卓越计划的高等学校对于各类专业课程都制订了严格且详尽的教学管理制度,例如期中教学检查、同行听课、督导听课、管理干部听课等,以保证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秩序与质量。但是由于卓越计划的特殊性,一是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选修课程的质量缺乏相关制度保障;二是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选好课、上好课,更大程度上消除盲目性,不是将选修课程简单作为取得学分的手段,在企业实习期间真正能够将所学知识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并融会贯通等问题,这都需要高校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思考。
3 应对挑战的可行对策分析
3.1 突出工程化,建立课程群,科学设置选修课课程体系 《培养2020的工程师:为新世纪变革工程教育》描绘了未来工程师应该具备的品质,包括:①很强的分析能力;②实践才能;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④较高的伦理道德标准以及职业素养;⑤动态、机敏、具有弹性、灵活地更新并应用知识的能力;⑥良好的沟通能力;⑦商务与管理技能;⑧领导才能;⑨终身学习能力。[2]卓越工程师不仅要具备上述的未来工程师的品质,而且,还应该兼具以下特质:①对局部或整体工程价值的科学判断力;②对权威工程学术或工程技术独到的批判力;③对历史工程文化承载、现代工程文化内涵以及未来工程文化趋势的深刻洞察力;④优秀民族工程文化传承与世界先进工程文化吸收的责任感;⑤工程环境影响的感知与和谐意识的自觉;⑥正确理念的坚持或自我否定的勇气。[3]卓越计划高校选修课的开设必须能够满足上述品质的培养。因此,选修课程设置必须要突出工程化、设置完整的课程体系、科学划分课程模块,通过相关课程群的有效设置来支撑相关品质的培养。同时,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选修课程体系应该体现出自身的特色,才能更好地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3.2 突出国际化,建立新型评聘机制,加快工程型师资的培养力度 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才能有力带动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建立适应卓越计划教师的评聘机制。学校出台相应配套政策,逐步完善与卓越计划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相符合的师资政策,包括职称评定、岗位聘任、任期考核、公派出国、申请教改项目、企业实习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更好的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二是着力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根源在于教师远离“工程”。教师远离“工程”现场,他所传授的课程中就很难有“工程”的元素。可想而知,缺乏“工程”的课堂,就培养不出企业需求的“卓越工程师”。[4]面向社会、业界和国内外聘任工程型师资人才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并通过出国考察、同企业交流、参与工程项目研究和到工程现场实践等方式,提升已有教师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实践背景,尽快建立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教师队伍。
3.3 突出动态化,加强过程管理精度,健全选修课程监控与评价体系 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是提高选修课程效果的重要保障,学校要加强管理力度,建立健全监控与评价体系。首先应制订严格的选修课开课管理办法,对于首次承担选修课程的主讲教师应提交课程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书,由管理部门在考察全校选修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单门课程进行审核。其次,学校应制订专门针对选修课程的评价体系。通选课程的目的、性质与内容都与专业课有所不同,不能简单套用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根据高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适应于选修课程的评价体系。最后,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管理的精度,因地制宜,动态化管理,采取实地检查、网上评教、企业反馈、月度报告等方法,定期淘汰授课质量不高学生反映不佳的课程,切实提高授课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48-48.
[2]Educating the Engineer of 2020: Adapt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o the New Century[M].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5.
[3]李继怀,王力军.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141-141.
[4]孙颖,陈士俊,杨艺.推进卓越工程师孵化的现实阻力及对策性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