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经济学的形成和在国内外的发展

2013-02-26张志刚

价值工程 2013年3期
关键词:国内外发展

张志刚 等

摘要: 信息经济学在国外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我国近几十年引进后开始蓬勃发展。本文阐述了信息经济学的含义和产生、初步形成的过程,以及在国外和国内的发展历程,揭示了信息经济学对于信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和影响。

Abstract: Information economics in foreign pro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has experienced a relatively long period. In China, after the introduction, the information economic is booming in the past decad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eaning of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roducing, the initial formation of the process, and the abroad and domestic development course, this paper aslo reveals the important role and influence of the information economics for information economy social development.

关键词: 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国内外;发展

Key words: information economics;information economy;at home and abroad;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131-03

1 信息经济学的含义和产生背景

1.1 信息经济学的含义 信息是由信息源发出的,经过传递而被人们接收、感知并且利用的信号和消息的总称。信息无处不在,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的价值、生产、流通和利用的科学,是分析经济活动中的信息因素和影响的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而产生,作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学科,它经历了萌芽、初步形成到今天的蓬勃发展。信息经济学是信息理论和科学在经济领域的重要应用,是信息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学科,是有关非对称信息下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理论。其中,非对称信息指的是某些参与人拥有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从本质上讲,信息经济学是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在经济学上的应用,不仅是博弈论的分支,很多理论也是在研究具体的制度安排中发展起来的。博弈论研究的是给定信息结构后可能的均衡结果,而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最优的契约安排。信息经济学作为一门产业经济学,通过分析信息的价值、生产、流通、利用,以及信息活动规律和影响,与经济产业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与每个经济活动息息相关,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对于信息化社会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也有重大影响。

1.2 信息经济学的产生背景 信息经济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而产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取代了以物质和能源为主导地位的农业和工业社会,随着信息经济活动的日益扩大,逐步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市场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加大,信息的作用日益明显。由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经济信息化的趋势,也是信息经济学蓬勃发展的客观原因。

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也是经济学理论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对于传统的经济学,已经无法解释出现的经济状况的原因。古典经济学假想的理想状态,是市场完全竞争下的一种效率最大化的状态,不存在资源浪费问题,人们的经济活动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而事实上市场是局部的不完全竞争的,参与经济活动的各方信息也是不对称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是达不到的。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忽视了信息的作用,已经无法指导和支撑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于是信息经济学应运而生。

2 信息经济学在国外的发展历程

2.1 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和初步形成 信息经济的启蒙思想可追溯到1918年,美国经济学巨匠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在《资本的性质》一书中提出:知识的增长是构成财富的主要来源。

1921年弗兰克·耐特(F. H. Knight)《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的出版,使信息经济思想以较为完整的形式出现。他发现信息是一种主要的商品,并发现各种组织的经济活动中都参与信息活动,并对于不确定性进行了开拓性研究。这些思想对于后来信息经济学科的形成,有启发作用。

在此后的四十年左右,博弈理论有了迅速的发展,并成为以后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形成的基础。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发表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标志这博弈理论的开始,他们创立了预期效用理论,这主要是合作博弈论的发展。由于市场中买卖双方的人数一般是有限的,因此在有限人数下市场不可能是完全竞争的,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人们之间的行为是直接影响的,一个独立的人或者一方要受另一个人或者另一方的影响,而他的行动又会反过来影响其他人。因此如何进行个人最优选择就是博弈论要研究的问题。初始研究的博弈论一般是合作博弈,也就是说人们行为相互作用的时候,当事人是不是达成了一个对各方有约束力的协议,从而约束各方遵守这个协议。合作博弈发展到鼎盛时期,标志比如纳什和夏普里分别于1950和1953年提出“讨价还价”模型。

50年代,非合作博弈论开始创立,纳什、泽尔腾和海萨尼的贡献也主要在非合作博弈方面。非合作博弈主要是说各方未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各方是非合作的,每方都选择对自己最优的决策,也就是个人最优决策问题。纳什发表的两篇非合作博弈的文章,提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塔克在1950年定义了“囚徒困境”,都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60年代后,泽尔腾将纳什均衡的概念引入了动态分析,提出了“精炼纳什均衡”的概念,即动态博弈。海萨尼把不完全信息引入到博弈论的研究。后来,博弈论成为了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

博弈理论的研究和分析方法,为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撑。申农(Claude E Shannon)在1948年创立了信息论,维纳(N.Wiener)又将其拓展为通讯系统控制论,为信息经济学产生提供了技术理论基础。随着信息科学和博弈论的发展和渗透,1959年,关国经济学家马尔萨克(J.Marschak)发表《信息经济学评论》,提出最优信息系统理论,正式提出信息经济学一词,标志着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他讨论了信息的获得使概率的后验条件分布与先验的分布有差别的问题,以及最优信息系统的评价和选择问题。信息经济学的最早的理论文献,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约瑟夫.斯蒂格勒(C.J.Stigler)于1961年在美国《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的,他首次提出了信息的经济问题。他指出经济行为主体掌握的初始经济信息是不完全信息,这就决定了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他还研究了信息的成本与价值,以及信息对价格、工资和其他生活要素的影响。此后他在信息经济领域继续探索,这些探索性的成果为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发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于信息经济产业的发展,美国等一些西欧国家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入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继马尔萨克提出最优信息系统理论后,1963年,美国经济学家麦克道诺创立了以信息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信息经济学”。赫伯特·西蒙(H. A. Sunon)、肯尼思·阿罗(K. Arrow)等经济学家对于传统的经济学的完全信息提出质疑。

到七十年代,学者们从经济实践中还发现,市场活动的行为各方拥有的信息不仅仅是不完全的,也是不对称和不均匀的,这会影响市场的运行效率,导致市场失灵。从此不对称信息经济学产生并且兴起。肯尼思·阿罗所涉及的社会选择论、一般均衡论、不确定经济学等领域中尤为着重于个人决策、信息与组织的研究,并在197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后来他将主要研究成果编成《信息经济学》论文集出版,揭示了信息优、劣势的各方在资源配置中所处的有利和不利地位。1970年,阿克洛夫(G. Akerlof)在研究了二手车市场的失灵,提出了“柠檬”理论,研究了信息不对称下,劣品驱逐良品的状况, 即“逆向选择”。

二十世纪的七十到八十年代,是西方信息经济学长足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经济学家在微观理论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代表人物比如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杰克·赫什雷佛(Jack Hirshleifer)提出信息市场理论,1973年迈克尔·斯宾基(A. Michael Spence)提出信号理论,包括信号显示和信号传递等。斯蒂格利茨(J. E. Stigliz)等提出信息效率与市场效率的“悖论”,还研究了信号甄别模型。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信息经济学逐渐进入主流经济学而呈现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1996年,詹姆斯·莫里斯(James A.Mirrlees)和威廉·维克瑞(William Vickrey)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委托代理理论和模型。莫里斯抓住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这一前提,指出委托人需要面对来自代理人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维克瑞提出了维克瑞拍卖法,又称第二投标法。他们还研究了非对称信息下的激励机制的建立。此后,委托代理理论也有了持续的发展,形成了包括不利选择与道德模型、市场信号模型、团队理论、拍卖招标理论以及最优税制理论和信息资源的配置等理论。

2001年,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Akerlof)和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等研究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市场运作机制,构成了现代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和奠基石。2002年,丹尼尔·卡纳曼(Daniel Kahneman)和弗农·史密斯(Vernon L.Smith)分别进行了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有关的研究,以及各种市场机制的研究。2005年,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Thomas Crombie Schelling)等通过博弈论分析促进了对冲突与合作的理解。2007年,埃里克·马斯金(Eric S.Maskin)等人提出和发展了机制设计理论,有助于各国确定有效的贸易机制和政策手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不断加剧,传统经济学不断受到信息经济学的审视并得以修正。

2.3 宏观信息经济学的发展 最早研究宏观信息经济学的学者是马克卢普(F.Machlup)。1962年,他发表了《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完整概念。他对美国的知识产业还进行了统计测算,标志着宏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微观信息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信息商品的经济规律相比较,宏观信息经济学派把研究落脚点放在信息产业引起的宏观经济的变化和社会变迁上。在继承了马克卢普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977年,波拉特在其著作《信息经济》中,提出了信息经济测度的波拉特范式,将产业划分为两种信息部门,并且对其结构和规模分别进行详细的测算和分析,为信息产业结构的测算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方法。他的四产业法,把信息经济列入第四产业,研究了社会的信息化所带来的巨大变革,以信息部门的发展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运行机制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由于信息经济学科一开始就显示了它在经济中的作用,1976年,美国经济学会把“不确定性与信息经济学”列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1979年首次召开了国际信息经济学学术会议。此外,澳大利亚还出现了信息经济学的教材。受到欧美国家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影响,日本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也逐步兴起。1976年,日本学者增田米二在《信息经济学》中阐述了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指出信息时代的特征和产业结构将产生根本的变革,侧重对信息系统的费用和效益问题进行研究。1983年,荷兰创办了国际性学术杂志《信息经济学与政策》,这是一份专门刊登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服务以及信息政策的专业性期刊,从此信息经济学有了自己的论坛。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制定了国家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欧洲一些发达国家也抛出类似的宽带信息网络计划,后来日本又相继制定E-JAPAN、I-JAPAN计划等。

3 信息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

随着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信息经济学也开始从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对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开始起步。几十年来,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对象、方法到国民经济信息经济成分的测算,信息产业运行机制以及信息市场商品价格分析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198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项目安排了《经济信急合理组织及其效益问题研究》。在国家信息科学与应用研究所的组织下,1987年和1988年先后召开了“全国经济信息理论研讨会”、“全国信息经济理论研讨会”,1989年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在北京宣告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信息经济学会,同时举行了全国信息经济学学术研讨会。1992年,《信息经济与技术》杂志在国内外发行。

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学者积极探索信息经济学领域,并取得了大量成果。比如徐开明、林德金、葛伟民的、张远、乌家培等。1995年,由谢康编著的《微观信息经济学》是国内第一本介绍委托代理理论的书籍。而在1996年张维迎编著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一书,则详细介绍了委托代理理论,并把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在经济中的应用联系起来。在1996年,应用经济学专业目录中,把信息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单独列出。

1995年起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举办了十几次国民经济信息化论坛,讨论信息经济理论与实践。1997年,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召开“全国信息经济与管理研讨会”对信息社会的经济和信息经济管理的诸多特点展开讨论,并介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维克里教授的第二投标法以及在政府信息和政策选择中的应用。

进入21世纪以后,乌家培、张守一、娄策群、陈禹、马费成等专家分别从不同方面对信息经济学研究角度和内容进行了划分。乌家培系统地考察了信息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阶段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对信息化的科学概念做了正本清源的历史考证。他认为网络经济将发展成为信息社会的经济形态,与以往的经济形态不同,它将以智能化网络作为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并使信息成为同物质、能量并列甚至更为重要的资源。

4 信息经济学的发展热点

在我国以信息经济学理论成果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的同时,也诱导着信息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向应用性和实用性方面转化,目前应用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信息商品与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政策法规、信息资源配置、信息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等。很多学者关注信息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政策问题和管理问题、信息技术及其对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问题等。靖继鹏、马费成和娄策群研究了信息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并分析了信息的产值结构,还研究了信息产业的政策法规。由于信息资源的配置一直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而网络信息资源在当今世界无处不在,因此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也从信息系统扩展到信息网络。靖继鹏在比较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传统信息资源管理差异的基础上,概括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王健、黄磊研究了网络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网络经济的安全问题,对于信息经济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探索。近年来,宏观信息经济学发展还出现了一个新的方向,即粘性信息经济学,主要是研究粘性摩擦时的消费者行为特征、通胀与产出之间的动态关系。

信息经济学也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制度变迁、激励机制等。张春霖、翟林瑜、以及张维迎等,都应用了信息经济的理论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信息经济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多个领域的研究上也被广泛应用。

对于市场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现状,经济活动参与的各方无法在确定条件下做出自己的最优决策,在张维迎的研究基础上,学者们继续进行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研究。马费成和靖继鹏合编《信息经济分析》,在书中大篇幅地探讨了不确定信息条件下的经济分析问题。微观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不断深化,也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信息经济学的研究热点,并应用于实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形成,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各国之间联系紧密,世界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信息经济学也将拓展到国际领域,研究世界信息经济产业的发展和效率、国际信息资源的配置和效率,以及各国经济对于信息的依赖程度、信息经济的比较等内容。

信息经济的规模和效率日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信息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不断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增强国家竞争力,并为提高生产率和市场效率,节约资源等方面服务,会有更广阔的前景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明明.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成果[J].中国信息界,2011(10).

[2]肖勇.对信息经济学的不同解读[J].图书馆和信息服务,2008(4).

[3]乌家培.海纳百川,探索不止,紧扣时代[J].中国信息界,2010(10).

[4]彭兴韵.粘性信息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最新发展的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2011(12).

[5]屈莉莉,陈燕,李剑锋.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内容评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31).

[6]肖勇.中国信息经济学二十年研究综述[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03).

[7]娄策群,徐水尚.我国信息经济学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06(07).

[8]乌家培.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0]马费成,靖继鹏.信息经济分析[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11]谢康.国外信息经济学研究[J].科学决策,2004(4):41-45.

[1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4.

[13]谢康,陈禹.知识经济的测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4]J.Marschak.. Economic Comparability of Information Systems[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9,1968:337-374.

[15]Arrow Kenneth. The role of securities in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risk bearing[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4:91-96.

[16]A.M.McDonough.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ystems[J]. Tokyo Rogakusha,1963.

[17]Spence M. Insurance information and individual ac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380-386.

猜你喜欢

国内外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国内外眼视光学对比研究
国内外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
国内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差异化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内外教师教育网站建设与应用比较研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