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黎明时刻的悲壮史诗——歌曲《绣红旗》与《红梅赞》

2013-02-26张小芳

党史文苑 2013年5期
关键词:白公馆刘亚楼渣滓洞

■张小芳

死里逃生革命者的记录

歌剧《江姐》源于小说《红岩》,《红岩》源于历史的真实场景,其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是这一历史场景的亲历者。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响彻了世界。这礼炮声加速了国民党的溃败。在四川歌乐山脚下,被关押在国民党的渣滓洞、白公馆监狱中的罗广斌、杨益言、江竹筠等迎来了黎明前的曙光。江竹筠被捕前是地下党的联络员。狱中的同志看到她被捕都万分担心,他们知道她是重庆与川东地下党组织的联络人之一,如果她在敌人的酷刑面前经受不住考验,那将会出现怎样的可怕后果?江竹筠遍尝了渣滓洞、白公馆监狱的各种酷刑,经受住了考验,她明确地告诉敌人:“地下党的联系方式,这是党的秘密,我不能告诉你。”她获得了难友们的尊重,我们今天读到当年难友用竹签蘸着红药水在草纸上写给她的《黑牢诗篇》:“可以使皮肉烧焦,可以使筋骨折断,铁的棍子,木的杠子,撬不开紧咬着的嘴唇!那是千百个战士的安全线呵,用刺刀来剖腹吧,挖得出来的,也只有又红又热的心肝!”这一诗篇,是对江竹筠面对敌人酷刑时的真实描述。她对党的忠诚,对理想和信仰的坚定,震撼人们的心灵,狱中难友都亲切地称她为“江姐”。1949年11月14日,江姐被以转移为名押出渣滓洞监狱,她从容地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还未走到预先布置好的刑场,便带头喊口号,尔后壮烈牺牲,时年29岁。

11月24日,解放军开始总攻重庆。

罗广斌获悉敌人的大屠杀要提前进行。面对死亡,渣滓洞、白公馆地下党员没有失去斗志,仍然一颗红心忠于党,他们写下遗言,给党留下建议,慷慨赴义。此时,白公馆尚有19名、渣滓洞约有200余名被关押的革命者。11月27日下午4时,敌人大屠杀开始了,渣滓洞的刽子手向白公馆的刽子手求援,于是,国民党的大批军警、特务集中到渣滓洞。刘德彬回忆说,当时大家都扑在牢门上,争先用身体阻挡敌人的子弹,以保护同志。他中弹倒下了,苏醒时只感到手还很热,举手一看,全是血。原来自己倒在同志们的血泊中……

军警、特务集中到渣滓洞,白公馆就安静了许多,看守杨钦典趁机偷偷把牢房钥匙交给了罗广斌,还有一把铁锤。“我先出去看看有没有人,没人的话,我在楼上跺三下脚,你们就跑!”杨钦典说完,就匆忙到外面去观察动静,顺便告诉白公馆周围的警卫说“共军进城了”,警卫们一听,连忙撤走了。罗广斌把人分成5组,年轻人、老人相互照应。杨钦典的信号来了,罗广斌打开牢门……

罗广斌等人走后5分钟,执行屠杀命令的特务便坐着汽车赶来了。他们见牢房空无一人,以为白公馆看守所副所长杨进兴已经把人干掉了,便掉头走了。杨进兴后来也从渣滓洞赶回白公馆。他一看人没了,还以为是先他赶过来的特务将犯人“执行”了,也没深究。

11月27日,185位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的革命者含恨饮弹,血染歌乐山,从大屠杀死里逃生的只有罗广斌、杨益言、刘德彬等35人。当时,距离重庆解放仅差3天。

自2011年起,北京和上海开始积极申请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2012年获国务院批准,2013年开始实施。因此作为稳健性检验,将2011年和2012年的交叉项纳入回归方程中,其估计系数并不显著,表明过境免签政策有效性的回归结果并不具有随机性。综上,可以认为本文的回归结果是显著且稳健的。

罗广斌、刘益言(包括未署名的刘德彬),根据自己在白公馆、渣滓洞的亲身经历,对革命先烈英雄事迹的感怀,写下了小说《红岩》,这本书被称为“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阎肃就是以小说《红岩》为蓝本改编为歌剧《江姐》的,羊鸣、姜春阳、金砂为歌剧《江姐》作曲。

含着热泪绣红旗

罗广斌,重庆忠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年9月因叛徒出卖在成都被捕,先后囚于渣滓洞、白公馆监狱。他宁愿坐牢,也不写悔过书,在狱中向狱警宣传党的理论,积极组织筹划越狱。

毛泽东在北京宣布新中国成立,罗广斌在放风时第一个获得这个消息,激动得跳了起来,十分钟的放风时间过后,罗广斌兴冲冲赶回牢中把消息告诉大家,同狱的同志们听到这个消息后,激动得低声欢呼起来,大家集体向北低声唱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有的同志问起五星红旗是什么形状、什么样子,罗广斌就想做一面五星红旗,到时候扛着这面国旗冲出牢房,那该多好!罗广斌把自己的想法一说出来,大家都说太好了。环顾狭小的牢房,罗广斌眼睛停在自己的被子上,他扯下自己的红花被面,陈然同志拿出一件旧白布衬衫当做五星。当时大家并不知道五星的颜色以及排列方式,认为星光是白色的,五星也应该是白色,监狱里没有剪刀针线,大家只能靠用铁片磨成的小雕刀当剪刀,凭着想象,雕刻成五星,把五颗星放在国旗中央,形成圆圈,用剩饭当浆糊,把五颗星粘到被面上,经过通宵奋战,“绣”成了一面珍贵的五星红旗。红旗制作好后,大家把牢房的楼板撬开一块,将红旗藏在里面。罗广斌诗情喷涌,还一气呵成了一首题为《我们也有一面五星红旗》的诗。

罗广斌把自己的这段经历写到小说中,人物换成江姐和一群女犯,迎接革命到来时,在监狱绣红旗。阎肃就写了一段《绣红旗》的唱词:

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热泪随着针线走,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喜。多少年多少代,今天终于盼到你,盼到你,千分情万分爱,化作金星绣红旗绣呀绣红旗。平日刀丛不眨眼,今日里心跳分外急。一针针一线线,绣出一片新天地,新天地。

当时的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对《江姐》情有独钟,他不仅多次观看《江姐》,还亲自为其中的唱段改词。《绣红旗》中的一句唱词就是经过他修改的。

阎肃回忆说:“我原来写的是‘热泪随着针线走,说不出是悲还是喜’,就是说不出是悲哀还是欢喜。罗瑞卿看了两场,他找到我说,是悲是喜,怎么说不出?一定要说得出!经他一改,这句词就变成‘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喜’。”

阎肃看了后,觉得经罗总长这么一改,真是恰到好处。在歌词方面不但押韵上口,而且是更显文采。

但有人也提出相反的意见,觉得《绣红旗》这一段悲悲切切,哭哭啼啼,有损江姐的英雄气,没什么意思。主张完全去掉绣红旗一场,阎肃始终不同意撤掉,副团长刘敬贤支持阎肃,这使得绣红旗一场才得以保存,传唱下来。

三九严寒红梅开

空军司令刘亚楼上将曾经在苏联留过学,看过《天鹅湖》《卡门》等名剧,对西洋歌剧的套路颇为了解,也懂得民族唱法,他亲自坐镇,给创作班子定下8个字:“全力以赴,打造精品。”刘亚楼不仅要求剧组全力以赴,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倾注了心血。

繁忙的军务之余,每天晚上都要和阎肃他们一起探讨歌剧 《江姐》。对剧组提出的意见,他总是认真思考,及时给以答复和指导。由于他对歌剧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提出的意见,都很有见地,提到点子上,所以阎肃他们也都很服气。

《江姐》的修改不知有多少次了,让阎肃、羊鸣、姜春阳和金砂最不能忘记的是第一次修改。当时,他们领命到了江姐战斗、牺牲的四川各地,每天披星戴月,起早贪黑,收集、整理四川当地的各种曲种和曲艺形式。经过6个月的忘我的劳作,他们拿出了以四川曲调为基调的作品。当他们满心欢喜地把作品呈送评审委员会时,评审委员会毫不领情,将其全部枪毙。当然,阎肃第一稿的剧本写得也太长,单说第二场江姐哭丈夫,就写了100多句,全世界的歌剧唱段中都难找到这么长的啊?音乐语言不亲切,也不朴实。说是川剧吧,又不全像,说是民歌吧,还有戏味,生般硬套的成分太多。

阎肃、羊鸣等创作组成员再次来到四川,改变创作思路和角度,又经过将近一年的修改,拿出了一个全新的作品。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认为这回差不多可以了。可有一天,刘亚楼对阎肃说,人家歌剧都有主题歌,我在苏联留学,我看过《蝴蝶夫人》,你们这儿没有,你给我写一个。

按照刘亚楼的意见,阎肃写了一段歌词:“行船长江上,哪怕风和浪……”刘亚楼看后不满意,认为这不太适合江姐这个人物角色。阎肃后来回忆说:刘亚楼司令认为这是首男同志唱的歌,江姐是个女性,这个哪是江姐,这是江姐的丈夫还可以,江姐是不可以的。他说重新写。可我怎么写也写不出来了。

阎肃苦思冥想,写了数稿,反复修改,都未能通过,这让阎肃颇有江郎才尽之感。一天,阎肃又去向刘亚楼汇报,刘亚楼问起主题歌的问题,阎肃被逼急了,从口袋里掏出一组歌词来,告诉刘亚楼说:“这是上海音乐学院邓尔敬教授托我写的红梅组歌,其中这一首,我取名叫《红梅赞》,离《江姐》怕是远了点,您看能不能当主题歌?”刘亚楼要阎肃念来听听,阎肃便抑扬顿挫地吟诵起来:“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听完,刘亚楼当即定下了《红梅赞》这首主题歌。

有了歌词,羊鸣、姜春阳、金砂三人作曲小组就马不停蹄地给这首主题歌谱曲。他们把歌剧《江姐》中最美的旋律综合起来结合歌词反复进行打磨和修改,把《江姐》中所有的调,拿过来往里装,一个一个套上试,就这样折腾20多遍。

经过8易其稿,修改达20多次后,《红梅赞》终于获得认可。在全剧中,《红梅赞》一共出现了3次,分别出现在第一场江姐出场,第二场彭松涛牺牲和最后一场江姐赴刑场时,首尾呼应,强化了歌剧主题和人物性格。

《江姐》首先在空军内部演出,得到了空军部队官兵的赞扬,这也推动了空军歌舞团将其投入社会公演的计划。副团长刘敬贤为此请示空政王静敏副主任,王静敏沉思了片刻,问刘敬贤:“你能保证主题歌流行全国吗?”刘敬贤犹豫了片刻,心里觉得这么好的歌剧,如此动听的音乐,确实为数不多,就以军人的果敢坚定地回答:“能保证,要是主题歌流行不了全国,撤我的职!”

命令传达给剧组,剧组加紧排练。练了不到半个月,有一天,阎肃、羊鸣他们觉得心头一热,他们发现院里扫地的临时工,食堂做饭的大师傅,没事的时候就“红岩上红梅开……”一句一句地唱,阎肃就说:“现在行了,有希望了。”

1964年9月4日,歌剧《江姐》在北京儿童剧场首次公演,一时观者如潮,第一天就座无虚席。

《绣红旗》和《红梅赞》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优美流畅的旋律,深刻刻画了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这光辉的形象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高举红岩旗,一片丹心向阳开,是我们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信仰。

猜你喜欢

白公馆刘亚楼渣滓洞
渣滓洞集中营游记
建党百年,悼白公馆渣子洞在烈火中永生的英雄们
刚柔相济的刘亚楼
参观重庆渣滓洞缅怀先烈
参观重庆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旧址感怀
儿童音乐剧《小萝卜头》导演阐述
百年老宅品味·写意美味
林彪也“家暴”
从陆军名将到空军统帅——第14兵团司令员刘亚楼
刘亚楼智斗陈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