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四导四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2013-02-24何菲
何菲
(扬州文津中学江苏扬州225002)
初三化学“四导四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何菲
(扬州文津中学江苏扬州225002)
转变教学方式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核心,将原有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育价值观、人才培养观的变革。文章探索了促进初三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四导四学”教学模式。
初三化学;“四导四学”教学模式;自主学习
教育学家克洛维尔(S.Crowell)说过:“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式。”我们现处的时代,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社会需要会学习、会创造、会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人才。我校多年来一直积极探索符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四导四学”教学模式。本文尝试研究在这一模式下的初三化学教学。
一、“四导四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四导四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活动为主体,课本上的素材为依托,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认知、运用逐步发展到学透、活用,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四导四学”教学模式由“导预疑学-导问研学-导法慧学-导评促学”四大板块构成,这个模式的基本结构图1所示:
图1 “四导四学”教学模式结构图
“导预-导问-导法-导评”中的“导”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疑学-研学-慧学-促学”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评价活动。
二、“四导四学”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
(1)导预疑学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
“导预”即为课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教材。此环节中教师必须提前做好: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课本内容,巧妙联系起新知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问题、练习等。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在此环节还可以安排一些“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课前就参与探究,记录下实验中发现的问题。
例如,在“燃烧和灭火”课前可安排家庭小实验“纸杯烧水”。学生实验后提出的问题主要有:纸杯中有水为什么烧不坏?杯底为什么黑乎乎的?两个纸杯套在一起外面的纸杯为什么会被烧坏?课堂上针对学生发现的这些问题讨论,顺其自然就能得出燃烧的条件。
“导预”不仅要确定学习目标,更要考虑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这个基础上向学生布置自主学习内容,并且给出相应的问题检测(一级练习)。学生则按照教师的要求,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感知到教材中的新知识点。如果学生在预习中另有疑问,可及时记录在“预学质疑”板块,教师在课前检查预习情况时能直接获得,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比起教师的问题,学生在讨论自己提的问题时更有积极性。
[案例1]关于“铁的冶炼”
预学检测:
1.铁在自然界中以形式存在,要想得到单质铁必须_______(从元素的角度回答)。
2.一般选用赤铁矿或磁铁矿来炼铁,不选黄铁矿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3.课本模拟炼铁的实验中,澄清石灰水起作用,实验中的现象是_______。
4.验证反应后的产物是“铁”的方法有_______。
5.已知灼热的铁会被氧气氧化,那么反应结束后,要______________才能保证得到的铁不被氧化。
预学质疑(选取部分学生的疑问):
学生1:炼铁后的尾气中有哪些物质?
学生2:尾气处理装置是什么?为什么要处理?
学生3:实验后的固体全部是铁吗?
学生4:一氧化碳有毒,能不能换用别的物质来做实验?
学生5:实验过程中需要一直通一氧化碳吗,何时能停止?
(2)导问研学
“导问”是教师在课堂上针对新知识新内容诱导下的学生的问题由浅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目前的初三化学教材跨度大,有些教学内容仅靠学生阅读仍难以理解。在此环节中教师需将一个难点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或小活动),让学生从解决小问题入手;或者充当搭桥的角色,让学生借助这些“桥梁”到达知识的彼岸。“研学”中最常用的是通过做实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地。
[案例2]关于“探究铁的生锈”
问题:铁为什么会锈蚀?
活动1:观察图2,试推测铁钉的哪个部位最先锈蚀?请你猜想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活动2:设计实验验证铁生锈的条件(仪器、药品均自选)
图2
小结:铁锈蚀的原因
活动3:为什么化学实验室的铁架台更容易生锈?请你猜测哪些因素会加快铁生锈?并通过实验验证。
此案例中,“探究铁生锈的因素”是主问题,通过以下活动展开:活动1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图2进行大胆猜测,一般都能得出“水、空气(氧气)”两种因素。活动2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然后展示本组实验方案。此活动既培养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活动3是对“铁生锈因素”的提升,再次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掌握“酸、食盐水等会加快铁的生锈”。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在师生互动中,往往会产生智慧的火花、创造性的想法。“导问”的关键在于:教师面对学生的疑难问题,不是过早解释,而是抓住主要问题(尤其是能起母题效应的问题),组织学生大胆质疑、思考讨论,从而掌握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力。
(3)导法慧学
“导法”即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总结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慧学”是学生将课堂中吸收到的信息加以处理、深化、运用。此环节采用小组制,按“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分成六人一组,每个学习小组先组内讨论,然后形成共识,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成果,同时可以提出本小组未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认真倾听学生发言,不打断、不提醒、不补充,把总结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
这个环节追求的是:学生自主发现新旧知识的衔接、融会贯通的方法等。例如,“探究铁的生锈”这节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验证通常用到哪些方法?能否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铜生锈的条件”?
(4)导评促学
这个环节主要以习题的形式出现,提醒包括选择、填空、问答等。习题的挑选既要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体现全面性,对学生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也要体现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与中考挂钩。习题在设计上“易、中、难”相结合,先易后难,学生能在“难题”中看到前景,能在“基础题”中举一反三。此环节一般放置5~6题,预留5分钟给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学生在完成习题后的评价也要有多样性和趣味性。比如:组内互评式、小组积分式、组间提问式、自我反思式等。教师在此过程中起调控作用,适当给予归纳和提升。
一般情况下,除章节检测、需要重点补充练习的内容外,“四导四学”教学模式下的学习不需要额外布置新的课后作业,大大减轻了毕业班学生作业量大的负担。
构建以“自主学习、探究质疑”为基本特征的“四导四学”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阅读、概括、反思、表述等能力得到了更好地培养;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大胆猜测、动手实验、善于反思等化学学习习惯得到了更好地养成;同时学生能更深地体验到化学学习带来的困惑、愉悦和成功。
总之,改革教学方式的根本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学生的学习观。“四导四学”教学模式促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发自内在的活动(内驱力)。课堂上学生的激烈交流、互相带动、小组竞争等,消除了传统课堂中被动听课、消极模仿、无聊睡觉的现象。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和方法,同时锻炼了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1]王军文.理念结构引领——关于四导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思考[J].教育艺术,2011,(6)
1008-0546(2013)06-0011-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3.0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