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肖邦玛祖卡音乐本体的分析
2013-02-23蔡俊超
蔡俊超
(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对肖邦玛祖卡音乐本体的分析
蔡俊超
(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玛祖卡是肖邦独特的创作领域,从体裁上讲,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活泼、欢乐的色彩为体裁,节奏变化丰富,并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并常有不断反复的短小乐句,陪衬着低音部连续空五度的和声(模仿民间乐器),有一种特别的清新感。另一种则有较多的城市气息渗入,略带浪漫主义的感伤情调,表情细腻,旋律与和声的处理都比较精致,有时使用半音来进行丰富的调性变化和复调手法,在感情上比较接近于市民阶层多愁善感的音乐。
肖邦;玛祖卡;音乐本体;个性
肖邦(F·Chopin,1810-1849)是著名的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他那些激情洋溢、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性和振奋人心的戏剧性传世佳作,代表着肖邦特有的创作风格。同时,他的作品情感内容丰富,有着浓郁的波兰民族气息,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肖邦一生作品繁多,几乎全部是钢琴曲,而其中十分之九又是钢琴独奏曲。此外,他的作品大多没有标题,很多作品即使标上调式和体裁编号,仍然难以搞懂是哪一首,因此本人在查找肖邦作品时以作品编号(op)作为查找的主要根源。肖邦不仅是十九世纪伟大的民族作曲家,而且也是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爱国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完全体现在他的音乐作品之中,促使他成为了一位享誉世界的音乐家。
一、肖邦玛祖卡创作分析
在肖邦众多的钢琴曲体裁中,玛祖卡所占数量最多。从创作时间来看,肖邦的玛祖卡创作分布于作曲家的各个创作时期,几乎形成贯穿作曲家一生的一条脉络。至于玛祖卡一共有多少首,至今仍颇有争议。版本不同,数量不同。有的版本认为是58首,有的版本认为有51首,也有版本说有55首,本人这里使用的是1943年美国斯基莫尔公司出版的51首的版本,并且还把这些玛祖卡按照华沙时期和巴黎时期做了分类,见下表:
由表可以看出,他的音乐创作基本分为两个阶段,华沙时期和巴黎时期是肖邦创作玛祖卡的鼎盛时期,他的玛祖卡创作大部分是在巴黎时期完成的。
肖邦在华沙时期最早创作的玛祖卡,还未能真正把握住民间音乐的精神。有的玛祖卡虽然在开始的主题有较浓厚的民间气质,但发展下去,这种气质就逐渐削弱了,带有当时流行的城市音乐的色彩。在相继创作的玛祖卡中,其结构还不是很完整、成熟。因此,鲜明突出的民间风格在最早创作的玛祖卡中还相当少见。但相对成熟的作品还是有的,作品6号和作品7号就是肖邦早期创作的玛祖卡中最成熟的作品。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肖邦运用了民间音调,将民间音乐和他的旋律紧密地融合在一起,风韵十足。
巴黎时期是肖邦创作最旺盛并达到高度成熟的时期。与此同时,他的玛祖卡也开始步入成熟阶段,鲜明的个性及鲜明的风格已初步形成,并且能较好地把握玛祖卡的民间气质,让这种气质能贯穿乐曲的始终。此时,玛祖卡已赋有了人类的灵性,并化为一股思愁,间接地表达了肖邦的爱国之情,从而,玛祖卡获得了高尚、宏伟的爱国主义气质。德国作曲家舒曼很欣赏肖邦的作品,说他“是藏在花丛里的一尊大炮”[1](P116),因为他表达出了所有波兰人民的坚定,并向全世界呐喊“波兰不会灭亡”。
二、对玛祖卡音乐本体的分析
(一)玛祖卡的来源
玛祖卡(Mazurka)起源于波兰马索维亚省的一种圆舞曲。它是一种由中速到快速,但速度比圆舞曲慢的三拍子波兰民间舞曲。乐曲强拍通常落在第二或第三拍上,每个乐句常常收在第二拍上,第一拍往往包含一长一短的两个音符,最典型的节奏型为x.x x x,就是这种节奏型,它生动地描绘出了波兰民间舞蹈的热闹场面。肖邦的玛祖卡直接来自波兰民间的三种三拍子的民间舞曲:1.玛祖尔,其节奏较快、力度较强、重音位置多变而不规律;2.库亚维亚克,其节奏较慢、平稳且重音基本不在第一拍上;3.奥别列克,其节奏飞快跳跃、重音多在第二小节的第三拍上。肖邦把这三种波兰民间舞曲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再加上对称性乐句的运用就构成了肖邦的玛祖卡。但肖邦并不是简单的搬用这些舞曲,而是深入到民间舞蹈音乐的艺术中去,掌握其特性本质,保留它们的精髓,并发展了民间音乐,在钢琴上再现出它们的神韵。肖邦玛祖卡舞曲的情感变化丰富多样,有的欢快矫健,充满生命的活力;有的俏皮生动,富于幽默感;有的则忧郁深沉,被一种淡淡的哀愁所笼罩。接下来,本人将举一些典型的玛祖卡并作出简要论述。
肖邦在1837年12月完成的作品30号的四首玛祖卡具有典型的舞曲模拟性质。从其中的第三首(降D大调)玛祖卡开始,玛祖卡的钢琴织体风格开始有了变化,旋律中有更多的双音出现,音响厚度增加,色彩也更为丰富。
1838年10月完成的第33号作品中的四首玛祖卡中,优秀的是第二首(D大调)与第四首(b小调)。D大调玛祖卡具有最明显的“奥别列克”的特点,主题材料的处理也非常接近民间音乐的原则,即:肖邦把这个主题不断地重复了十二次,从而加深它给人们的印象。这首玛祖卡也是肖邦唯一同意别人将它改编成声乐曲的作品。第四首(b小调)是肖邦同类体裁作品中较好的一首。这首舞曲以优美的旋律打动人,很富于对比性,和声构思也很新颖。
此外,肖邦在1846年4月完成的第59号玛祖卡作品(三首)和1847年9月完成的第63号作品(三首)与早期的玛祖卡比较起来,无论就其丰富的内容而言,还是就其新颖的音乐语言而言,都不逊色。肖邦的玛祖卡音乐在波兰引起了一阵热流,不但影响了本土作曲家创作玛祖卡体裁的思维,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作曲家的创作手法。
肖邦的玛祖卡从体裁上讲,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活泼、欢乐的色彩为体裁,节奏变化丰富,并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并常有不断反复的短小乐句,陪衬着低音部连续空五度的和声(模仿民间乐器),这类玛祖卡一般都比较简洁,织体与和声比较简单,有一种特别的清新感。肖邦称之为“小景”。如《降B大调玛祖卡》 (OP7.No1),《C大调玛祖卡》(OP24.No2)等等即为小景。
另一种则有较多的城市气息渗入,略带浪漫主义的感伤情调,表情细腻,旋律与和声的处理都比较精致,有时使用半音来进行丰富的调性变化和复调手法,有时则篇幅较大。如《降b小调玛祖卡》(OP24.No4)是肖邦最长的一首玛祖卡,比较起来,它具有更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旋律更为细致,民间风格与肖邦自己的旋律风格紧密地融为一体,在感情上比较接近于市民阶层多愁善感的音乐,它与具有强烈乡土气息的《C大调玛祖卡》(OP24.No2)有很大的不同。
(二)玛祖卡音乐的本体分析
玛祖卡在肖邦创作的推动下,其内涵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接下来,本人从玛祖卡的旋律、和声、结构、自由速度及装饰音等方面作出详细的分析。
1.旋律
肖邦作为欧洲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唯美细腻,旋律婉转动人,给人以无与伦比的美的享受。肖邦的音乐之所以被世界上这么多人所喜爱,我觉得,肯定是被他那华丽动人旋律所深深吸引。这并不能代表其他作曲家的旋律不美,但比较起来,肖邦的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容易让人们体会到它的感情。
肖邦玛祖卡舞曲的旋律特征很明显,优美、典雅、充满着歌唱性。他从民间舞曲的音调节奏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音乐风格,那流畅优美的旋律经常在自然音阶和民族调式的基础上所建立,斯拉夫民歌的主要特征也正是如此。
例如肖邦的《降B大调玛祖卡》(OP7.No1),见谱例:
这一旋律线条的特性很强,开始是直线向上,然后突然折回,连续三次向下跳进,这样,使旋律线条明快、简洁,情绪爽朗、热情。它生动刻画了一对对穿着色彩鲜艳的绣花民族服装的波兰农村小伙子和姑娘们,全身心沉浸在欢乐情绪之中尽情歌舞的场面。
又如《a小调玛祖卡》(Op17.No4)宽广如歌的旋律,见谱例:
在简短的和弦式的引子之后,出现了一个深沉而忧郁的旋律。它在不稳定的和声之上浮游着,似乎是一连串得不到解答的疑问和叹息。纤弱的装饰音赋予旋律以迷茫的、诗意的幻想色彩。从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肖邦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忧思。
此外,肖邦的《b小调玛祖卡》(OP33.No4)等等的旋律也都委婉动人,而且都有着不同的旋律。肖邦这样在一件乐器(钢琴)上可以谱出如此多的连贯悠长的旋律是很少作曲家所能达到的。
肖邦和李斯特、舒曼都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当时的艺术追求情感宣泄,追求独特性。肖邦在十九世纪的众多音乐家中有着至高的地位,他把自己丰富的感情融入在音乐之中,用旋律打动人们。索洛甫磋夫曾说:“在肖邦的音乐中,民间民族的根源表现得更确切的就要算旋律了。”[2](P261),肖邦把它的哀痛,它的美好愿望、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精神融化在他的音乐里,使他的旋律里充满了对波兰,对祖国的满腔热情,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2.和声
和声在肖邦的音乐作品中表现个性的方面尤为突出。和其他许多作曲家一样,他是使旋律与和声二者相互交错发展,并不是先写好旋律再配置和声,所以他的和声和旋律在音乐作品中都有着十分突出的低位。它的和声进行和发展推动着整部作品的旋律表现和每一步的展开。肖邦喜欢使用利第亚、弗里几亚等中世纪古调式,并用自然音阶与变化音阶之间的模糊变化来丰富和声。比如在《c小调玛祖卡》(OP56.No3)中用到了升第四级和还原,降二级,降七级和还原等。肖邦扩充了变音及声部中的非和声音,使和弦的色彩更加丰满,对和声学有着极大的贡献。并善于为旋律作装饰,造成类似意大利歌剧声乐装饰的音乐效果。
肖邦最喜欢用琶音,喜欢程度远甚于和弦,并使用各种不同的音程。比如在《升c小调玛祖卡》(OP30.No4)中就大量使用了琶音,这些音型包含了曲调,又用各种手法来表现和声,这种手法比传统的“分解和弦”和古典乐派单纯使用的那些伴奏效果极为单调的刻板音型要丰富得多。肖邦还喜欢以未解决的属七和弦系列作为转调的起点,如《升c小调玛祖卡》(OP30.No4)中就是这种手法的运用。他的这种做法直接影响了印象派作曲家的和声风格。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曾感叹“肖邦的和声也在歌唱”[2](P258),肖邦用旋律与和声编织起来的音乐变化万千,使人回味无穷!
3.结构
肖邦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三部曲式。如在《降B大调玛祖卡》(OP7.No1)中,就是典型的复三部曲式结构的模式。它的结构图式如下:
落在降B大调上的第一主题,运用了附点节奏和第二拍上的强烈重音,加上轻快的速度,让我们感受到了玛祖卡舞曲特有的民间舞蹈韵律感。在中间段落出现的第二主题落在降b小调上,且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伴奏部分由低音提琴奏出的空五度持续音,好象是男性舞蹈者脚下的碰击声,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此外,这种复三部的乐曲也可以分析为A、B、A、C、A的回旋曲式。
除了复三部曲式,肖邦的玛祖卡也有单三部曲式。如素材来自学生时代亲自下乡采风收获的《a小调玛祖卡》(OP17.No4)就是这样的乐曲。结构图式如下:
呈示部的旋律在a小调上陈述,显得深沉而忧郁,展开部转为A大调,旋律在微微的音响中歌唱着,心情也开朗了,但明朗的民间舞曲终究未能排遣内心忧伤的情绪,又回到a小调上,并出现了明显的舞曲节奏。尾声有凄凉阴郁的情调,好似已破灭的幸福幻梦遗留下来的残影。
4.自由速度(rubato)
肖邦喜欢用自由速度。在稳定的节奏中自由变化速度,是波兰民间音乐的特色,也是肖邦作品中独特的“弹性速度”的根源。他给自由速度定义如下:“弹奏歌唱性旋律的手可以摆脱掉严格的时值,但弹伴奏的左手必须保持住时值。”肖邦把浪漫主义节奏的伸缩性、弹性、流动性的特点与来自舞蹈音乐的明显性结合起来,使节奏鲜明有力,又极其灵活自由,这已不再是古典主义的严格节奏。此外,自由节奏并非浪漫主义产生之后才开始的,在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中尤其是慢板乐章中并不少见。“robato”的标记在肖邦的手稿中只写到1836年,大约从作品27号以后就不再注了。他所写的玛祖卡中注有“robato”的作品有6首:OP6.No1的9至12小节;OP6.No2的65至72小节;OP7.No1的49至51小节;OP7.No3的17至24小节;OP24.No1的通篇,以及OP24.No2的29至35小节。
5.装饰音
装饰音在肖邦玛祖卡的创作中具有新的意义。装饰音不仅是对旋律的丰富,也使得旋律线条更加圆顺流畅,增添了作品的韵味。肖邦玛祖卡作品中的装饰音,倚音出现的频率最多,其次就是上波音和颤音。笔者认为,倚音赋予了玛祖卡不羁的性格,上波音赋予了玛祖卡孩童的活泼。 至于在颤音的运用上,肖邦改变了自巴洛克以来古典音乐家运用颤音大多从上方二度音开始的做法,而是变成从原位音开始,并在作品中亲自标明,见谱例:
《a小调玛祖卡》(OP68.No2)
另外,装饰音构成了旋律跳跃般的动感,大大加强了其表现力。这种融化在旋律进行中的装饰音,使旋律更具有浪漫主义“婉转抒情”的歌唱韵味。
三、肖邦玛祖卡音乐的风格特征
(一)民族性与继承性
说到肖邦玛祖卡的基本创作特点,可以用 “传统”来说明。他的玛祖卡源于波兰的玛祖尔、库亚维亚克、奥别列克这三种民间舞曲,他将这三种舞曲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并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了玛祖卡的特点。所以肖邦的玛祖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继承了波兰民间舞曲的特点,具有一定继承性。
他的青年时代与李斯特、柏辽兹、雨果、德拉克洛瓦等一流的爱国知识分子交往甚多,因此在思想上能与他们发生共鸣。他一直用音乐描述自己的内心,当他闻讯波兰起义失败时,痛苦占满了他的心,激愤地用音乐来发泄他的不满。有人曾经说过,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是没有发展前途的,适应某种需要而产生、为了一定目标而创造的艺术才能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肖邦的音乐创作跟波兰本民族人民的生活和民间艺术是密不可分的。他从波罗涅兹舞曲开始,又以同样体裁的玛祖卡结束,说明了他对波兰人民的挚爱和对民族音乐的探索发掘。由此可见,他的音乐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和浓厚的民族特征,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就像一首首有着浓郁波兰泥土芳香的音诗。就拿他的玛祖卡的节奏来说,x.x x x或x x—,每一首玛祖卡中几乎都有波兰民族特色的典型节奏。格里格说:“是肖邦真正教会了我如何写挪威音乐。”斯塔索夫也说:“在肖邦以前,民族性在音乐中这样辉煌的天才表现,是不可想象的。”[2](P259)
(二)个性特点
尽管肖邦的玛祖卡创作总是处于传统的大范围里,但是他却坚持个性,保持自己的风格。其他作曲家都想着标新立异,他都始终保持传统,又不断创新。他把传统的三种波兰民间舞曲融汇贯通,使它们在一首玛祖卡中同时出现,并体现出各自的风味,这都是以往作曲家做不到的。例如,他的《C大调玛祖卡》(OP24.No2),它按着波兰传统的农村舞蹈的排列顺序构成:1.奥别列克 2.玛祖卡 3.库亚维亚克。通过三个不同舞蹈场面天衣无缝的串联描写,以及对民间器乐风笛和低音提琴的声音的模仿,描绘出了一幅民间的风俗画,由此充分体现出肖邦对祖国波兰的思念。
肖邦一生的创作,表现出了一位杰出作曲家不断地在吸取着西方古典音乐精髓的同时,又勇于创新,突破传统的历程。玛祖卡这种波兰民间舞曲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肖邦的闻名而家喻户晓了,它是民族音乐的经典、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结晶。肖邦采纳了波兰仅有的民间舞曲的形式,用他独特的想象使玛祖卡舞曲多彩绚烂,成为从古至今不曾有过的惊人艺术。今天,玛祖卡已经被全世界知晓,它现在不仅仅是波兰的音乐,从广义上来讲,它已经是一种世界民族的音乐,并作为一种世界文化而被世界人民铭记。
[1] 朱敬修.西方音乐史[M].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2] 童道选,孙明珠.钢琴艺术研究——外国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演奏[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冯济平
Analysis of the Mazurka Music Noumenon of Chopin
CAI Jun-chao
( Music Deрartment, College of Humanities , Jiangnan University, Wuхi 214000, China )
Mazurka is Chopin's unique field of creation.It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wo musical forms.One is lively and funny with varied tempos and strong local features.Its genre is the constant repetition of short phrases coupled with bass harmonies characterized by continuous la quints (imitation of folk instruments),which delivers a special feeling of freshness.The other one is penetrated by urban elements with slightly romantic sentiment,delicate expression,sophisticatedly modified melody and harmony.Sometimes,there are rich chromatic tonal changes and polyphonic techniques,which on the emotional level,share relative similarity with the sentimental music enjoyed by the mass.
Chopin; Mazurka; music noumenon; personality
J605
A
1005-7110(2013)03-0121-05
2013-04-25
蔡俊超(1962-),男,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副教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