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涅磐重生 一鸣惊人——浅谈“一鸣惊人壶”的创作感想

2013-02-22杨伟倩

江苏陶瓷 2013年2期
关键词:升华艺术创作紫砂

杨伟倩

(宜兴214221)

春秋楚国陶朱公兴陶蜀山、北宋苏东坡“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东坡提梁壶”传说、明代供春“树瘿壶”流传史载、南京明朝司礼太监墓葬“吴经提梁壶”文物出土考证、“曼生十八式”陈氏传承……紫砂文化继承创新、一脉相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明太祖朱元璋“废龙凤团茶,兴花茶(散茶)”,茶具随之兴起,“宜茶”的紫砂茶具创作技艺日趋成熟。文人的参与、达官贵人的关注、书法篆刻家的加入,紫砂艺术突破普通日用器具的束缚成为备受喜爱的艺术珍品;清代乾隆年间创作具有宫廷风格并装饰泥绘、彩绘、珐琅彩等精品传世;历经陈鸣远、陈鸿寿、俞国良等紫砂名家对紫砂艺术文化的影响,紫砂艺术文化形成了集书法、绘画、诗词、篆刻等为一体的多门类文化艺术表现形式。

“生活有多深,作品就有多高”。紫砂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紫砂艺术造型“方匪一式,圆不一相”,紫砂艺术品性“精、气、神、韵”,紫砂艺术充分表达了创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凝结了思想意识形态转变为现实紫砂艺术品存在实物的过程。

1 提炼升华,抽象深化

“一鸣惊人壶”(见图1)的创作,是在追求“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的气韵形态。

纵观整件作品,壶嘴以昂扬的“凤头”为形,口若“百鸟朝凤”啼鸣,形神兼备;线条流畅而又表现着“凤”作为“百鸟之王”的优雅姿态,表现着灵动的艺术创作手法,栩栩如生;壶钮是一只抽象的“头戴”朱砂的“雏凤”,暗含“雏凤清于老凤声”的美好寓意,而又若一朵浮动的祥云,富有动感而又具祥和之气;壶柄端把“寓圆于方”的线条韵律感纤巧灵动,蕴含人生“方圆”智慧,壶柄的设计也是借鉴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上新桥壶”把手的创新造型,便于实用;壶身周正,形似元宝,底足边缘齐整,以原矿紫泥为原料,色彩浓重饱满,不夸张、不扬厉,辅之工艺技法难度较大的铺砂工艺,整件作品壶身、壶盖、壶钮、壶嘴造型“四位一体”,做工精致讲究,凸面浑圆凸鼓,相互辉映、温润醇厚、妩媚优雅。“一鸣惊人壶”对凤凰创作原型的充分艺术抽象化创造,提炼升华了艺术原型的形态,升华了“凤凰”的神态,更是通过艺术的创作手法表达着对紫砂艺术创作的想象与感悟。

2 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紫砂艺术作品是“人性亦然,形态各异,自塑心声而已。”对“一鸣惊人壶”的创作与思想灵感来源,不仅仅是对“凤凰”的形态,更是对“一鸣惊人”传统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发散思维,并结合紫砂艺术而形成的一把具有形态美、神态美,具有思想的文化内涵的原创艺术作品。“一鸣惊人壶”有了真实的情感表达:

(1)以史为鉴,玉质良材。《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既通过传统文化思想的表达,以紫砂艺术作品的塑造形式给人以人生启迪: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就要好好运用,才能作出惊人的成绩。

(2)以壶为喻,琢砂成器。紫砂壶经紫砂原矿石的风化、陈腐、提炼,然后经打泥片、拍身筒、镶身筒等方法创作成型,又历经“龙窑”或“电窑”以几千度的高温煅烧,褪去野性成“良器”,如“玉不琢不成器”,一个漫长而又“烈火焚烧”、“浴火重生”的“火凤凰”一鸣惊人。

(3)以心为源,启迪智慧。“一鸣惊人壶”蕴含了几十年来对紫砂艺术品创作的感悟,紫砂文化艺术考验着每一位创作者,须经得住“冷板凳”,耐得住枯燥、乏味的探索追求艺术“修行”之路;只有踏实、低调、谦逊、勤勉于紫砂艺术的思维创造、传承创新,才能有最终的“正果”,即“五色土之精华紫砂泥塑壶,实乃自塑心声,乃人性亦然;泥壶虽小,形态各异,而紫砂壶又无边无形,可包容天下难容之事。”就是在源于生活的艺术创作中感悟、体会、坚持、努力,才会有“一鸣惊人”的传世之作,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也是创作“一鸣惊人”的思想感悟所在。

“一鸣惊人壶”的创作,是在不断探求紫砂艺术深刻内涵的基础上提炼升华的、具有典型传统文化意义的作品,也是个人紫砂艺术追求感悟的表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用心品读紫砂艺术的深刻内涵,感悟紫砂艺术创作的“涅磐重生”之喜,而后才能有“一鸣惊人”的紫砂艺术襟怀。

猜你喜欢

升华艺术创作紫砂
贪吃蛇升华记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胡娟:奉献也是自我升华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