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华 行走在丈夫背上的乡村医生
2013-02-21张小华
张小华
重庆北碚区西河村,路面凹凸不平,山路盘旋陡峭。右边是高高的峭壁,左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路下面的绝壁向里凹着,路基好像贴在绝壁之上。向下看,是金刀峡流出的冰冷河水。握着微弱的手电,丈夫艾起背着周月华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走……
对于艾起来说,要倍加小心,脚下不能打滑,因为背上的这个女人不仅是自己左腿残疾的老婆,还是西河村及周边的五千多村民“白衣天使”,他们走了十八年,并且还要接着做下去。这些年来,他们走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他们记得到村民家的每一条路,到童先英家1200多步台阶;到杨明龙家920步台阶,一公里公路,一公里土里;到江信由家3500步台阶,5公里的山路……
行走在路上,他们把这里老老少少的健康状况装在了自己的心里。
1月13日,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的颁奖典礼,来自重庆北碚区西河村的43岁乡村医生周月华“闪亮登场”,背着她走上领奖台的就是艾起。
“我是想去学医给人治病”
周月华是土生土长的西河村人,8个月,别的孩子已经可以在父母的搀扶下踉跄前行,而她连站都站不住,担忧不已的爸爸将她送进了医院,检查结果对这个家来说就是晴天霹雳——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父亲永远记得医生的那句话,“这孩子一辈子也不能正常行走。”
“小时候就感觉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但我一点也不自卑,我知道,自己必须比别人更加努力,比别人付出的更多,那时候,张海迪就是我的目标,我要活的和她一样精彩。”周月华说,“那时候就想当医生,给自己治病。”
初中毕业的时候,周月华没有丝毫犹豫,直接报考卫校,但是老师却劝她更改志愿,因为区卫校不招收残疾人。倔强的周月华不相信,非要去试试。于是她从柳荫坐车到水土,再乘船到施家梁,最后从施家梁拄着双拐,一步一步挪向北碚九院。
“姑娘,你这么急去医院是去看病吗?”
“不是,我是想去学医给人治病。”至今,周月华也说不清卫校为什么会破例收了她,其实周围的人都看出来了,就是她身上那股不服输的精神。
虽然求学较为顺利,但是毕业找工作就真的难如登天了,虽然在学校的时候,她是最用功的,但是不管是镇上的医院,还是卫生所,看到她的情况,都轻轻地摇了摇头。那一刻,周月华的心情跌落到了谷底,把自己关在了家里。
看着难过的女儿,父亲试探性地说了句,“乡亲们每次都要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镇上医院看病,你是学医的,为啥不自己开个卫生室?”周月华乐了,她拿出平时省吃俭用下来的200块钱加上家里600元的积蓄作为诊所的启动资金,而后又把家里堂屋收拾出来做诊所,两个弟弟成了她的药品采购员,小竹筐一筐筐地往回背。
1990年11月,周月华的“柳荫镇西河村卫生室”终于正式挂牌营业。“我当初学医本是想治好自己的小儿麻痹症,后来虽然没成功,但是我第一次为别人治好病之后,我感到这是一种快乐,我觉得我要坚持。”周月华说,“对乡亲们来讲,我这儿是个看病拿药的卫生室。不过对于我自己,这是个实现了的梦想。”
作为乡村医生,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登门去给一些老年人、残疾人看病,或许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最基本的事情,但是对于周月华来说,却也是很困难的,背着医药箱在沟壑密布的山水之间跋涉,左肩杵着拐杖,为偏远地区居民带去医药祛病除痛……
“丈夫是我的第二条左腿”
因为西河村周边的路颇为崎岖,曾有一刻,周月华感觉自己有些支撑不住,而就在那时候,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出现了。
“第一次遇见他的时候,是在行医的途中,我正挎着药箱,拄着拐杖出诊,看见对面过来一个特别老实的男人。”周月华说。
“第一次看见她的时候,是在回家的路上。我从沿海打完工回乡,一直没有工作,看见她很受触动,觉得一个残疾人都能够自强自立……”艾起说。
后来的故事颇为简单,他们走在了一起。
“我问他为什么看上我这个瘸子,他说像你这样都够自己生活,如果我们走到一起,一定会生活得更好。”周月华说。
“我们家门前有一个泥洼,我说要背她过去,她说你要考虑好,一背就是一辈子,我说我就是要背着你走一辈子。”艾起说。
1999年的某一天深夜,外面还下着下雨。睡梦中的他们被电话铃叫醒,原来村那头有孕妇临产,请周月华去接生。早已习惯的艾起迅速穿上衣服,背起妻子奔跑在茫茫夜色之中。道路极为崎岖,借着手电微弱的光向前迈进。
忽然,在一个拐弯处,艾起左脚一滑,右腿一下子跪在地上。趴在丈夫背上的周月华一下子被甩了下来,等她回过神来,发现自己坐在路边湿漉漉的泥水里。背靠着光秃秃的风化石绝壁,她两手本能地抓住身边的一丛灌木,大声呼喊:“艾起,艾起!”周围一片寂静,周月华吓得嚎啕大哭,此时,底下传来了艾起熟悉的声音。原来他滑到路下面去了,幸好被一丛灌木拦住。他爬了上来,虽然右膝盖一直流血,但他什么也没有说,背着妻子继续前行,直到小生命哭着降临,他们才松了一口气。
这样的事情在这些年来发生过很多次,周月华的记忆也有一些模糊。
不要以为她的记性不好,她对乡亲们的病症记得可是相当清楚,每周要去给一个帕金森症患者针灸、推拿;73岁的童先英老人的高血压药快吃完了;顾地芳家的孩子怎么样了……这所有的一切,她都记得清清楚楚。
孤寡老人汪官珍每次找周月华看病,周月华从来不收医药费,老人离开的时候,她还会抓些糖塞给她。所以只要提起周月华,汪婆婆就说:“周医生是个好人。”永兴村一社76岁的江学荣老人是一个五保户,患有高血压、风湿病、冠心病等,全家靠低保金度日。面对这样的病人,周月华常常上门服务,无偿地为他们医治,送医送药。
“周医生是个好人。”来自西河村的孤寡老人常把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因为山上寒气重,村里的关节炎患者比较多,周月华常帮他们扎针灸、拔火罐、刮痧、推拿,从来不收钱。直到去年村里实施了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收入受到了影响,她才开始想到应该收费。周月华说:“患者问我收多少钱,我怕按照规定的标准收大家承受不了,就说随便给吧。但对于那些经济条件不好的,我还是照样不收钱。”
每到传染病流行季节,周月华都会走村串户,积极宣传和预防,“我是乡村医生,我的使命就是服务群众,做乡亲们的健康卫士!”
“学校搬走了,厂矿搬走了,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了。1000多人的村子现在只剩300多人了。”周月华说,现在少的时候一天只有两三个病人,一个月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而丈夫为了照顾他,也不能外出打工。亲友劝她到镇上开个诊所,可以增加收入,她却放不下村里的老人。“医生的工作就是病人需要我,我就医治。只要村里还有人,我就要留在这儿。”
周月华不走,艾起自然也不会离开,他坚持当年的承诺,在行医的这条路上,艾起背着周月华一背就是十八年,一背就背到了今天。未来还有多远,谁也不知道,但是周月华说:“没有他,这么多年,我做不到的。他是我这辈子的第二条左腿。”
责任编辑 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