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十年祭,港人叹团结不再
2013-02-20
本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张 利“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以下简称“非典”)2003年3月重挫香港,共导致1755人感染、299人死亡,是香港近年来最为严重的疫情。时隔10年,那份恐惧忧虑仍在部分港人脑海里浮现。有香港市民表示,与10年前情况相似,香港又陷入经济低迷、政治纷争的境地,但现在的香港人却没有像10年前那般团结。香港《新报》评论说,“非典”既是香港人难忘的集体回忆,也是香港命运的转折点,对于香港人至关重要。在10年后的今天,香港人实在需要再次把它拿出来缅怀一番,以作借鉴。 据香港《新报》19日报道,对于在“非典”期间有42名居民去世、成为“非典”重灾区的九龙湾淘大花园部分居民而言,他们只想淡忘往事,不会高调举办悼念活动。当时已担任淘大花园业主委员会主席和区议员的叶兴国称,事隔10年,大厦设备已全部改良,不少居民也已离开伤心地,昔日的E座居民,至今已有半数迁走,即使留下来的人,也希望淡忘此事。不过,“非典”令街坊更加团结,自此非常注重环境卫生和防疫意识,因为大家都很自律,不会随处乱丢垃圾,偶尔遇到管道渗漏,也会及时加以处理,大家为将这个小区打造得更美好,都尽了力。 香港《明报》报道说,10年前,有70多名香港儿童因“非典”疫情失去了爸爸或妈妈,甚至父母俱亡,成为孤儿。当时有一些香港官员成立护幼教育基金,许下照顾这些儿童20年的承诺。这些钱用来资助这些儿童补习、学乐器、参加课外活动,以至到海外求学。时隔10年,最令基金发起人之一、前香港官员李丽娟感动的是,这些家庭都有骨气,绝不自私,很有“香港精神”。她举例说,护士刘永佳因“非典”殉职,“头几年,他的太太始终不肯拿那笔钱,她说自己有手有脚,有更多家庭比她更需要那笔钱,我和时任医管局专业及公共事务总监高永文亲自到她家中劝说,说可以给她儿子更多发展机会,她才答应接受帮助。” 《明报》的报道称,谢婉雯是屯门医院内科及胸肺科医生,当年35岁的她自愿到“非典”病房工作,疑因为病人插喉时受传染而病逝。她在疫情面前无畏无惧的精神令全港市民动容,香港媒体纷纷给她冠以“香港女儿”的称号。谢婉雯的哥哥谢卓智说,逆境总算过去,民情却今非昔比。“‘非典害到许多人离世,但一个逆境,令香港人团结,齐心去抗疫,回头想不是坏事,现在却不一样了,社会气氛没‘非典时那般融洽。”面对近年香港社会的矛盾和争议,谢卓智说自己不是政治家,作为普通生意人,只能引用妹妹的牺牲精神,提醒港人放下抱怨,铭记那年一起无私抗疫的日子。 据香港《信报》报道,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教授袁国勇称,以前香港社会对传染病的关注很少,政府主要把钱用来研究癌症、糖尿病和心脏病;即使有H5N1,之后对传染病的拨款也少。但在今日,香港有卫生防护中心及控制传染病研究基金,与往日相比简直是天地之别。袁国勇说,受过“非典”疫情沉痛教训后,大家学乖了。2013年,港人仍记得感冒要戴上口罩。今日科学昌明,就算有下一波疫情,香港仍有条件打仗。在过去的10年中,香港已找到了超过10种新病毒,9只新细菌品种、两种新真菌及两种新寄生虫,一旦疫情出现,也有所防备。“非典”疫情爆发除了因为社会忽视感染控制,也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教训。尽管香港今日没有疫情出现,但在这个人口稠密的社会,只有以史为镜,才能预防惨剧重现。 香港《新报》的评论说,“非典”疫情2003年在香港肆虐的时候,香港正值经济衰退、楼价大跌、负资产大量出现的时代,偏偏在这时遇上疫情,从香港开埠以来,从没有见过如此的悲情。10年后的今天,钟摆摇到了另一个极端,就是经济也是不景气,不过楼价却是飞升到天空,全香港700万人,都变成了帮地产商打工的人,这一次,港人不是悲情,而是激愤了。但是,香港人仍然对未来充满乐观态度,可以从错误中学习,明天一定会比今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