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林区中国林蛙产业发展问题的探讨
2013-02-20李瑞森李洪亮刘铁柱张德平马继峰张龙浩朴永春王思丹
李瑞森,于 华,李洪亮,刘铁柱,张德平,马继峰,张龙浩,朴永春,王思丹
(1.吉林延边林业集团,吉林 延边 133001;2.延边图们江林蛙研究会,吉林延边 133001;3.延边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延边 133001)
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是欧洲林蛙的中国亚种。广泛分布于中国北部;西伯利亚、朝鲜亦有分布,各地区个体变异较大。中国林蛙是集药用、保健、食补功能于一身的珍贵两栖类经济动物。吉林省延边林区独特的气候条件、植被状况和河流分布,非常适合中国林蛙的栖息和繁衍,是其主产区之一。自1997年延边林区全面推行林地沟系承包经营以来,林下资源开发逐步兴起,由于中国林蛙养殖具有见效快、收益大的特点,成为承包户发展林下经济的首选经营项目。中国林蛙产业、红松果林经营与种仁加工业、食用菌栽培业逐渐成为延边林区林地经济的主导产业。延边林业集团有关部门就延边地区林蛙产业现状、地域优势以及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研,提出了林蛙产业发展设想及建议,旨在为进一步推动林蛙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1 林蛙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全民创业的蓬勃发展和林蛙养殖技术的逐步成熟,延边林区林蛙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在延边林区各林蛙主产区,主要利用天然林地进行林蛙半人工养殖,即结合自然条件,辅以人工设施,对蛙卵、蝌蚪及幼蛙越冬期实行人工饲养、管理,成蛙则是自然放养。从产业发展规模看,处于西强东弱、南强北弱的格局。目前,延边林区放养封沟达3 091条(县市1 306条,其中:国有922条,集体384条;森工1 785条),林蛙养殖户3 263户(县市1 434户,森工1 829户),年产成品蛙5 331万只(县市2 254万只,森工3 077万只),产值17 484万元(县市8 897万元,森工8 587万元)。林蛙养殖协会3个,会员约200户。现有林蛙加工、销售企业39家,但均不够规模,主要产品为林蛙油和林蛙软胶囊。
2 林蛙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趋势
延边林区地处长白山腹地,气候特征属于中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林区自然资源十分富集,有4 257种野生动植物在这里栖息繁衍,其中就包括珍贵野生动物——中国林蛙。全州有林地面积325.9万hm2,森林覆盖率达80.4%。区内水资源丰富,河网密集,沟溪纵横,支流众多,泡沼池塘星罗棋布,分布有487条大小河流,总长10 926 km,分属图们江、松花江、牡丹江、绥汾河等四大水系。总的来说,延边林区气候温和湿润,森林茂密,水系发达,非常适合林蛙栖息和繁衍,适宜养殖林蛙的林地占有林地面积的80%左右,封沟养殖林蛙具有得天独厚、其它地区无可比拟的自然条件和优势,是吉林省发展林蛙产业的绝佳区域。应该说,延边林区发展林蛙产业区位优势明显,但产业发展潜力还没有得到深入挖掘。作者认为,随着各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标准化养殖技术的普及推广,林蛙深加工企业的建厂落户,延边林区的“小林蛙”最终将走向“大产业”。
3 林蛙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林蛙养殖资金投入不足
林蛙产业项目前期投入较大,门槛较高。以承包1 000 hm2林地测算,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前期投入至少在15万元以上,而且3 a以后才能受益。一些养殖户资金短缺,投入不足,致使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限制了林蛙产业的规模发展。
3.2 林蛙养殖科技含量低,效益不高
大多养殖户修建越冬池、孵化池、饲养池等设施不科学,养殖技术低下,普遍存在孵化率低、变态率低、回捕率低、成品蛙质量差等问题,产值和效益不高,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据考证,省内其它地区养殖户最高水平达到每公顷年产成品蛙2.8 kg,即每公顷年产值800多元,而本地区最高水平不到300元,普通养殖户平均产值仅为50~60元。“守着宝地,不会生宝”的现象比较突出。
3.3 缺少规模化林蛙深加工企业,产量亟待提高
目前,延边林区年产成品蛙约5 300万只,其中80%生产林蛙油,而区域内至今没有规模化的林蛙油加工厂或深加工企业,产品附加值低下,生产和销售环节严重脱钩,未能形成完整的林蛙产业链条。据调查,延边州年产林蛙油20 t,而周边的吉林市年产林蛙油40 t、白山市年产林蛙油30 t、通化市年产林蛙油60 t,由此可见,延边州林蛙油产量明显低于其它地区。上述两点是制约林蛙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4 尚未建立林蛙市场信息体系
由于尚未建立林蛙市场信息体系,加之山区信息闭塞,许多养殖户不能准确掌握市场行情与动向,为了尽快兑现利润,互相压价销售现象较为普遍,直接影响了收益。
3.5 林蛙种质资源面临危机
由于管理不善,目前长白山林蛙出现种质退化现象,自然野生林蛙3 a生平均体重30~50 g,有些蛙场出现不足25 g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养殖户卖优存劣,不留具有优良遗传品质的个体做种蛙;二是养殖户在未进行种源饲养试验的基础上随意引进外地种蛙,其适应性如何、与本地蛙的基因交流是否存在优势、或可致本地蛙种质退化等都是未知数;三是养殖户喂养的蝌蚪饲料营养单一,易引起林蛙营养不良,发育不正常,出现种质退化;四是有的养殖户仍沿用磁电机回捕林蛙,极易对林蛙产生伤害,也会引起种质退化。
3.6 林蛙养殖技术服务和监管不到位
沟系承包合同发包后相关管理部门的技术服务和监管不到位,任由承包者自由经营,林蛙养殖短期行为较为普遍,导致品质和效益不高。
3.7 林蛙养殖与渔业养殖、牧业养殖矛盾重重
根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林区水域、水系由水利部门管理,对林区同一水域,由于分别由水利部门发包进行渔业养殖和由林业部门发包进行林蛙养殖而产生矛盾;这样的矛盾还发生在林业与牧业两个部门,在林蛙养殖区与牧业区交叉的区域,经常发生牲畜踩踏蝌蚪和幼蛙的现象,矛盾难以解决。
3.8 一些政策限制了林蛙产业发展。
由于蛙场的孵化池、越冬池、看护房等必要设施建设受林地保护相关规定限制,制约了林蛙产业的规模发展。
4 发展壮大延边地区林蛙产业的设想与建议
4.1 开展资源普查摸清家底
由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专业力量进行资源普查,通过普查,详细掌握区域内的林蛙资源和养殖环境资源状况,为制定林蛙产业长期发展规划和系统发展林蛙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4.2 筹备成立林业产业协会或林蛙协会。
目前正在筹建延边林业产业协会。协会成立后,将围绕林蛙养殖等重点产业开展工作并发挥作用。同时各县市、各企业也相应成立林业产业协会或林蛙协会,聘请资深人士为技术顾问,吸纳各养殖户为会员,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协会工作。一是积极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建立标准化林蛙养殖示范点,推广普及科学养殖林蛙技术,满足养殖户的技术需求;二是举办林蛙养殖技术研讨会,破解养殖技术难题,提高林蛙养殖技术水平;三是建立林蛙市场信息发布体系,统一指导价格,维护养殖户利益。
4.3 制定林蛙养殖技术地方标准及管理办法
组织科研院所、林蛙协会等专业研究机构,开展适合本地区的林蛙标准化养殖技术研究,尽快制定和出台《延边地区林蛙半人工养殖技术标准》及管理办法,就适合林蛙养殖的蛙场、蝌蚪饲料配方、养殖模式、种蛙选择提出科学、规范化的技术标准,并在延边林区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推广,提高林蛙养殖产效,树立延边林区林蛙品牌,为形成林蛙大产业提供技术保障。
4.4 引进和培育龙头林蛙深加工企业
一是积极扩大对外联系渠道,寻求战略投资者,引进1~2户企业管理规范、产业链条延伸的大型林蛙深加工企业在延边林区落户,以龙头产业带动区域林蛙产业的发展。二是抓紧培育本地的林蛙深加工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使其尽快做大做强。三是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养殖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把林蛙深加工企业与区域内的养殖户有机捆绑起来,建立产供销战略联盟。
4.5 建立林蛙良种繁育基地
在敦化、汪清等林蛙养殖重点县市建立林蛙良种繁育基地,通过标准化养殖,选育遗传基因稳定、高质量的种蛙进行繁殖;亦可开展种源饲养试验,筛选优良种源,或进行地理种源杂交研究,以其提高种群的遗传品质。从基础和本质上提高林蛙遗传质量不高的问题,满足延边地区林蛙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4.6 加快林蛙高产技术研发
在推行林蛙标准化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加强与科研院所、林蛙协会的合作,重点在林蛙高密度养殖、棚养、圈养、饲料配制以及疾病防治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提高林蛙养殖科技含量和养殖水平,促进林蛙产业的发展。
4.7 鼓励和引导养殖户发展林地资源复合经营
针对林蛙养殖季节性强、用工时间短、空闲时间长的特点,引导养殖户树立“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理念,充分利用林地广阔的空间,进行林下资源复合经营,提高林地经济产出。
4.8 加强林蛙养殖监管
对发包林地定期进行检查,加强监管,对只注重短期效益、破坏野生资源的经营者,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及时中止承包合同,避免资源浪费。对偷盗林蛙与投毒行为,林业执法部门必须加大执法力度,严惩投毒者与偷盗惯犯,保护养殖户权益。
4.9 出台林蛙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一是设立林蛙产业扶持资金,以无息借款的形式发放给养殖户,或协调金融机构对养殖户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积极为养殖户创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资金环境条件。二是研究出台林蛙养殖保险办法,降低养殖户的经营风险。三是在孵化池、越冬池、看护房等必要设施建设方面,建议省林业厅给予适度的扶持政策,为林蛙规模养殖创造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