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内容与路径

2013-02-19姜淑兰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生死观心理健康生命

姜淑兰,李 卉

(吉林医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教学研究·

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内容与路径

姜淑兰,李 卉

(吉林医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大学生;“生死观”教育;内容与路径

生死观教育的兴起是人们反思生存的必然产物,始于欧美地区20世纪50年代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明确提出生命教育和敬畏生命的道德教育,20世纪70年代生死观教育在欧美得到普及,紧随其后我国台湾、香港对生命教育也给予了极大关注。相比之下,大陆“生死观”教育滞后,随着大学生轻生、自杀、伤人、杀人事件的日益增多,人们开始反思大学生“生死观”教育方面的缺位,要求改进大学生生死观教育,开设生死观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轻生、自杀进行心理干预,使大学生珍爱生命,形成关注生死体验的理念,从根本上防止大学生轻生现象。

1 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内容

1.1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家庭教育内容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不仅应该给孩子一个愉悦、舒适的家庭环境,还要做到与孩子的需求同步,与时代发展同步,面对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自杀现象,父母要高度关注,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然而中国家庭在“生死观”教育方面严重缺失,一是中国传统习俗避讳死亡问题,因此,在中国式家庭教育中,大学生得不到死亡教育,不会形成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保全生命的理念。二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缺乏逃生训练,在父母过度的保护和溺爱中,逐渐丧失了自我保护能力,缺乏逃生训练,当遇到地震、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或者遇到绑架、勒索的犯罪行为发生时,会手足无措,缺乏求救、自救技能,失去宝贵的生命。超过32.5%受调查大学生回答,在家庭中从来没有学习过逃生知识。三是中国式家庭教育导致学生压力与抗挫折能力成反比,过分关注和超高的期望使学生“压力山大”,过度的保护抗挫折能力又极差,二者之间的差距越大,学生就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可见,改变不良家庭教育方式是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死观”的重要一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引导他们建立起正确的生死标准,加强危机训练,提高抗挫能力,帮助他们早日完成社会化,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1.2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生死观教育还是比较忽视:一是在教学内容方面,大学里除了专业德育课教师之外,其他教师只传授专业知识,缺乏生死观教育的渗透,没有“死亡教育”讲义及生死观教育的选修课程,以及死亡体验训练,使大学生缺失师生之间“生死教育”的传递,2012年吉林某高校学业优等生自杀身亡,事实告诉我们,拥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应试教育可以培养出优秀的考试机器,却泯灭了生动的心灵。二是德育评价方面,高校对于学生的评价往往看重分数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方面,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缺乏自杀预警和干预的措施。对吉林某医学院校400名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过自杀意念,占该题有效回答人数的27.6%,甚至有8名学生有过自杀行为,占该题有效回答人数的2%。所以,学校既要优化教育环境,改造教育情景中的消极因素,创新学生评价体系,提高学校教育者素质,在教育中加强师生互动,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点”,把握教育和干预时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调试死亡心理来提高学生的认识,使之形成正确的生死观点。

1.3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社会教育内容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众传媒在满足人们对多样化的文化、娱乐追求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他们迎合大众,追求商业价值,忽略了社会责任,特别是网络文化的繁荣,使一些低俗的社会风气,不良的社会情绪感染了大学生,导致了大学生盲目模仿、思想混乱,自我为中心,降低幸福感,缺乏社会责任感。所以我们要搞好大环境,推进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的进程,使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好转,形成好的社会大环境,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力,正确地把握和认识问题的本质,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生死观观念,学会“人文关怀”在社会出现各种灾难、亲人病危、朋友离别时,能够去关怀所需要照顾的人,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社会,就可以预防产生自杀和他杀恶性事件。

2 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路径

2.1思想政治教育是主渠道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引导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大学生产生自杀的念头,根源是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解决好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这几个人生基本课题,人生目的要解决的是人为什么要活的问题,马加爵痛悔最大的失败是没有理想。所以,拥有崇高与远大人生目的,才能正确思考生与死。马克思主义的生死观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人”的问题,它把“为人类而奋斗、为人类而牺牲自己”视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和死亡的最高价值;毛泽东同志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折射了生的价值与死的意义,把个人的生命和价值融入社会之中,树立社会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这样就不会因为个人的得失而放弃生命,人生态度要解决的是人怎样活的问题。徐英等对广州市某校28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消极的生死观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自杀的念头,其比例相当于积极生死观的2倍,生死观影响着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价值解决的是怎样活才有价值的问题,是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核心。引导大学生思考生与死的生命课题,用实际行动创造和践行生命价值,从根本上防控消极行为的发生,培养和谐人格,共建和谐校园。

其次,厘清大学生需要,找准切入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动力,强化客观与主观的需要,引导大学生,把正确的价值观的学习放到宏观的历史和现实大背景中去思考,并且把这种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与个人成长、成才、成功的需要结合起来,认识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的意义,从大学生构筑“精神家园”的需要切入。从开发并不断提升情商的需要切入,从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需要切入,既立意高远、又从实际出发,从而极大的、持续地激发了大学生学习三观,构建适合高校特点的生命教育体系。

2.2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是辅渠道

中国人最避忌“死”这个字眼,在内心深处回避死亡,然而越是回避的东西,就越容易去做,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如何打破这个宿命,仅靠思想政治教育是不能彻底解决的,需要心理的通道,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成为生死观教育的辅渠道。教育者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将心理教育融入到学校的学科教学、思想教育、文体活动等各个方面,从多个方面和层次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构建起以咨询室为中心,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主体的综合化心理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引导和疏通;组织学校的心理活动小组或心理活动沙龙,在轻松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可开展青春期专项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认识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可以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脱敏的行为疗法,让学生从想像到具体接触,使大学生自身在克服焦虑或恐惧、自杀倾向的过程中保持轻松,并最终消除自杀意念;开展团体咨询及心理行为训练技术,在小组内,通过自省、谈论等方式帮助失恋、情绪低落、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找出具体原因。通过心理咨询和训练,渗透生命教育内容,让大学生把握应对挫折的技巧,更能体验生死,珍爱生命。

总之,关注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开设相关教育课程,体验和实践式德育下开展生死教育,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工作的作用,开展挫折训练。只有准确地抓住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变化发展的规律,不断提高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提升大学生生活质量。

1673-2995(2013)04-0312-02

G624

A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228).

姜淑兰(1968-),女(汉族),教授,博士.

2013-02-12)

猜你喜欢

生死观心理健康生命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论医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