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思想中的道德基准

2013-02-19张洪兴

江西社会科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学说道家庄子

■张洪兴

近年来,由于受市场大潮的冲击,人们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问题日益尖锐,发生诸如“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一系列事件,都让人触目惊心,这让本以道德自诩的中国人情何以堪!一些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希望人们加强道德建设,恪守道德底线。如何来界定道德基准呢?中国古代既然被誉为道德的国度、坚持道德至上的原则,那么也一定会有一个坚实的道德基准来支撑,中国古代的道德基准是什么?进一步讲,既然儒家、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主干,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谁的思想沉积在社会底层、支撑着中国的道德社会呢?我们把目光投向庄子。在笔者看来,中国古代以儒家、道家道德为主干,构筑了一个较为良性的道德生态系统,而庄子的思想沉积在社会底层,构筑了中国人的道德基准。

一、中国古代的道德生态

说起道德,在20世纪“打倒孔家店”、“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之后,人们对道德的理解,常常只与儒家学说联系在一起,仿佛仁、义、忠、信等儒家观念即是道德的全部内容。也正因为如此,所谓道德至上的论调也常为现代人所诟病,“一般说来,道德至上论者多以高层面的生命内涵淹没低层面的生命追求,把生命的丰富内涵单向地化约为人伦道德,将多元的生命主体简化为一元的道德主体,淡化人保护生命、自由、财产等‘情’方面的追求,总想用性善情恶、义利之辩、舍生取义等教化人们,最终走向泛道德主义”[1]。为了更客观、全面、公正地认识中国古代道德状况,笔者拟借用生物学中的生态概念,从道德生态的角度来研究。

我们知道,生态是指动物、植物、人等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由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构成。而人类社会亦是如此,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族群由于自己所处的环境、际遇不同,都有自己的“活法”,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而多样的、复杂的道德观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彼此相互制约与平衡,就会形成道德生态。所以,道德生态是指社会道德各形态之间以及社会道德与其他社会资源之间平衡的、稳定的、有序的、和谐的联系。可以说,一个道德生态良好的社会,既能够保证少数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也能够保证多数普通人健康、自在地生活,这是社会发展、进步与和谐的重要标志,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下面我们看一下中国古代道德生态的基本情况。

武王伐纣、西周建立后,实行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宗法制社会的基础。周公制礼作乐,维护的就是宗法制社会的核心理念,尤其是等级秩序,这是中国古代道德观的基础。西周末年,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宗法制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是维护、强化,还是挑战或否定宗法制社会?这是诸子百家争鸣的症结所在。儒家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在仁、义的原则指引下,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形成了儒家所谓的仁义道德;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要求“节葬”、“节用”、“尚同”、“尚贤”,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挑战宗法制道德;道家则标举道德的大旗,批判儒家学说,否定宗法制观念……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原道中》中说:“人人自以为道德矣……皆自以为至极,而思以其道易天下者也。”动荡的时代、活跃的思想、百家的争鸣,成就了一个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巨人。诸子思想学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如墨家)渐趋衰落,淡出历史舞台;有的(如法家)因多限于制度层面,历朝历代都有所不同;而儒家、道家思想却一直在传布、沉淀和升华。汉初,从高祖刘邦到汉景帝,社会休养生息,黄老之学盛行。到汉武帝时期,儒学定于一尊,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道家思想仍在潜行滋长。司马迁在《老子韩非列传》中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儒家、道家虽不相容,但他们的思想却都根植于西周宗法制文化的土壤中。一是正面的回应,是肯定,是“有”的层面;一是负面的批判,是否定,是“无”的层面。其实他们本是同源一体、相伴共生的。儒家贵而显要,道家隐而恒久,正如太极图中的阴阳鱼,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生生不息。

由此,中国古代就形成了一个儒、道为主要架构的道德生态系统。它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平衡性、制约性、整体性等特点,下文笔者将结合庄子的思想予以说明。

二、庄子与古代道德生态的建构

虽然在庄学史上以儒解庄是一个重要的学术现象,甚至在一定时间内成为解庄的一个潮流,但庄子的学说无疑继承并发展了道家的学说。老子之道说到底是“抬高自然的、形而上的哲学本体‘道’,压低社会的、人格化的神‘天’”[2](P189),是对西周以来天命观念的一种否认和批判,庄子之道亦是如此。

在中国古代道德生态系统中,庄子思想又有着怎么的地位呢?下面,笔者结合中国古代道德生态的特点,谈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多样性。人类社会本就千姿百态,人情世态不可能整齐划一,道德状况亦是如此。中国古代道德生态虽以儒家、道家为主干,但主干中也有旁支,墨、法、阴阳诸家各申其志;即使具体到个体来说,每个人也有不同的活法,所谓盗亦有道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孔、孟侧重于人伦道德,而老子强调道法自然,强调“道效法或遵循万物的自然”[3];庄子则承袭老子学说,倡导自然虚静、逍遥天放,极大地丰富了道家的思想。另外,《知北游》篇中,记载了东郭子与庄子之间的一段对话,提出了著名的“道在屎溺”的命题,主张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这是道德多样性的集中体现。这一命题至为重要,它昭示人们,一个人不管穷富寿夭,都有自己活着的“道”,都有自己活着的依据。道德观念多样性特点是道德生态形成的基础。

层次性。天与人的问题在先秦乃至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都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在中国人看来,天既是自然之天,也是超自然的、神性的天,往往以天来证人、以人来证天,所以有天道、人道。儒家、道家的天道、人道思想各不相同。儒家虽重点讲人伦道德,但也讲“天命”,《论语·季氏》中所谓“君子三畏”,把“畏天命”排在首位,天命也即是天道。即便在儒家强调的人伦道德中,也有国与家、官与民、父与子、夫与妇等不同层次。道家道德的层次性更是突出,《老子》中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地、天、道、自然,由低向高,从而达到最高的范畴。庄子强调宗道、宗天,如《大宗师》中说“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知北游》中说“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渔夫》篇说“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极力强调道的本体性,也即“天”的属性;但庄子也讲究人道,主张随时处顺,不得已时甚至主张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山木》篇),“鷾鸸之智”(《山木》篇)的寓言也是这个道理。需要说明的是,庄子强调道的本性性、玄妙性,在道德生态的层次中甚至要高于儒家的天命论,其目的同样是为“道在屎溺”、为人不得已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找寻依据。

平衡性。生态系统遵循平衡性的原则,各物种之间要彼此制约,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在古代道德生态系统中,不管孟子主张性善说,还是荀子主张性恶论,儒家所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是人性中积极的、正面的响应;在入世方面,他们主张立德、立功、立言,要求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张扬世俗人生的正能量。但人世复杂,人心险恶,如果把功名利禄量化为道德生态中的一种热能量,那它们也是有限的、守恒的,只有少数人能够得到,这就意味着竞争、抢夺甚至战争。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安抚大多数平常人的心呢?庄子学说即以儒家学说为参照系,采用一种“道德减法”[4],从批判、消解儒家学说入手,走向了儒家的反面,如庄子把儒家标榜的《诗》《礼》嘲讽为“发冢”的工具(《外物》),把人生比作“若白驹之过郤”(《知北游》),把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比作“触蛮之战”(《则阳》)。庄子学说是道德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冷能量,能够让人归于平静。所以说,庄子思想是对热衷世事的儒家学说的反动,让人们在阴阳、刚柔、尊卑、贵贱之间实现一种平衡。可以说,庄子思想为这种平衡提供了支撑点。

制约性。儒家学说的基点是善,并要求人们努力做到善。所以儒家强调诚信,强调慎独,强调隆礼重法,乃至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都是对人的一种制约、束缚。而道家学说的基点是真,庄子反对人为的巧作与机诈,主张纯生葆真,这与老子的见素抱朴一脉相承。纯生葆真、见素抱朴也都是对人的一种束缚。其实,庄子强调的“真”,是人之为人的最起码的规矩——人而不“真”,何其为人?当道德生态系统形成后,儒学善的原则、道家真的原则,会进一步强化,并逐渐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中国人的行为处世。

整体性。道德观念的产生,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儒家、道家是在西周宗法制社会、礼乐文明的沃土之中产生的。《庄子·天下》篇中说:“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在庄子看来,百家之学说皆源于古之道术,是古之道术之支流余脉。就儒、道思想而言,儒家强调义理与事功,道家(庄子)强调心性修养,二者如一个人生命的两个侧面,虽然会有不同的侧重、不同的表现,但他们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笔者认为,儒家、道家形成一种互补的格局,如果离开儒家来说《庄子》,并没有多少意义。

总之,儒家、道家的思想学说,在中国古代道德生态系统内,形成了道德至上的原则。尤其是儒家,自韩愈在古文运动中提出道统说后,得到宋明理学家的大力推扬。一般认为,道统强调儒家的脉落与传承,在笔者看来,道统的观念绝不仅限于意识观念层面,它更侧重于道德的统治,对中国的政治统治(政统)产生了极大的制约与影响。庄子的思想则为儒家思想提供了一个支撑点,并逐渐向社会底层“下沉”,解决了大多数人的生存困境,成为中国人的一种道德基准,纵便被一些学者讥为“阿Q精神胜利法”[5]](P5),但卑微如孔乙己、祥林嫂之类的人也总得让他们活下去吧?谁有权利不让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呢?

三、庄子道德基准的基本特征

下面我们具体探讨庄子道德基准的基本特征。在笔者看来,庄子所构筑的道德基准包括四个方面,即以“无”为基点、以“真”为原则、以“生”为目的、以“心”为归宿。

以“无”为基点。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大致说一下庄子对人世、人生、人情的基本看法。在庄子看来,当时人们处于“处昏上乱相之间”(《山木》),诸候国之间战争不断,人世充满了苦难;人生则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不善之行、冻馁之患、春秋之故、礼义之烦,以至于髑髅都不愿复生(《至乐》);人性则被贵、富、显、严、名、利(《庚桑楚》)等所累,充满了虚伪。庄子本也无力改变动荡的时局、艰难的世事和悲苦的人生,他的学说也就只能回归了人的内心,以“无”为立论的基点。“无”字是《庄子》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字,共出现800余次,其他一些重要的概念也都由“无”衍生出来的,如无己、无功、无名、无待、无为等,仅“无为”就反复出现达71次。如《逍遥游》篇中,不管是怒飞的大鹏、決起而飞的蜩与学鸠,还是御风而行的列子,都要有所依凭,都还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而要达到逍遥的境界,就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应帝王》篇中“浑沌凿七窍”、《知北游》篇中“泰清问道”等寓言无不在强调一个“无”字。庄子的思想,强调的是由有至无、由静至无、由虚至无。但人世有羁绊,儒家鼓吹的仁义礼知信也聒噪人心,如何解决这些羁绊呢?庄子提出了“心斋”、“坐忘”、“悬解”、“撄宁”等修炼心灵的方法,以无为本,走向了逍遥、天放。其实,虚无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修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只有在“无”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以“真”为原则。笔者前面说过,庄子道德观则以真为基本原则。何谓真?《渔父》篇中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真即是天然、自然,纯生葆真,法天贵真。在庄子看来,人本应如马一样,“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马蹄》),享受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而儒家所推崇的礼,就如伯乐治马一样,不仅“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还“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马蹄》),使其真性情丧失殆尽。要做到真,首先要去除礼的文饰。在庄子看来,“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知北游》),要以德充实内心。其次要去除“机心”,《天地》篇中借汉阴丈人之口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人为的巧作与机诈,使人的内心纯白不备,神生不定,这是与道相违背的。可以说,真既是道的一种内在品性,又是道的一种外在形态。

以“生”为目的。在庄子看来,“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生命短暂;而《至乐》篇“庄子妻死”的寓言中,庄子对于惠子的指责,说出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生即是一个由气至形、由形至生的过程。如何进行或者延续这个过程呢?庄子讲究养生、葆生、纯生。先说养生,《养生主》篇专门谈养生的问题,在庄子看来,养生并不复杂,要“缘督以为经”,要如庖丁一样委顺自然,要安时而处顺,养生是逍遥自在的前提。再说葆生,社会、人世中充满凶险,一时不慎,就会造成灭顶之灾,所以庄子在《山木》篇中主张处于“材于不材之间”,以使自己“免乎累”。《山木》篇中还描述了一种东海名为意怠的鸟,“翂翂,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胁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葆生就要谨小慎微,防微杜渐。再说纯生,就是要做到心静、神宁,与道相融,这个问题很复杂。其一,纯生要做到节欲。“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大宗师》),“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达生》),人的欲望使人心神不宁。其二,要安贫乐道。《让王》篇中的颜阖、原宪、曾子等人都是安贫乐道的典型,如曾子在卫国居住时,“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十分贫困,但他依然“曳縰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心中无欲,则天地坦荡。其三,纯生要使生与道交融,凝神全德。《庄子》中“庖丁解牛”(《养生主》)寓言中的庖丁、“轮扁斫轮”(《天道》)寓言中轮扁、“痀偻者承蜩”(《达生》)寓言中的痀偻老人、“吕梁丈夫蹈水”(《达生》)寓言中的吕梁丈夫、“梓庆为鐻”寓言(《达生》)中的梓庆、《知北游》篇中的“大马之捶钩者”等即是生与道相融的典型,以吕梁丈夫为例,他蹈水是本着“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的原则,从水之道,与水之道相融合。

以“心”为归宿。钱穆在《中国文化之唯心主义》一文中说:“我将为中国文化使用一个新名词来加以说明,我将称中国文化为唯心文化。此处所用唯心二字,并不是西方哲学上所用之唯心。我此处所用唯心的心字,乃指人心言。中国文化以人文为本位,而在人文界中一切以人心为出发之基点,故说中国文化为唯心文化。”[6](P108)这对于庄子的思想来说尤为恰切。我们前面说过,庄子之道具有一种极强的张力,而这种张力主要在人的心灵层面体现出来,通过自事其心的方式来实现。可以说,心既是庄子时常谈论的一个话题,也是其道德学说的最终归宿。《人间世》篇中说“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至德也要通过“事心”表现出来。庄子的心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如前文所说,庄子通过心斋、坐忘等心灵修炼的工夫,把心导向虚与空,所谓“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人间世》)者也。如果一个人心境空明,吉祥就会聚集到虚明之心中。二是精神上的自由与张扬,也就是逍遥、天放的境界。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逍遥、天放确实是一种精神上的高度自由,但若把它理解为阿Q精神胜利法,则是对庄子精神境界的一种误解[7](P113-117)。我们纵观《逍遥游》等篇章,庄子逍遥、天放、悬解、撄宁等心灵境界莫不以虚无为基点,绝没有“儿子打老子”式的精神自慰。

可以说,尚无、求真、保生、归心,是庄子道德观的核心诉求。它虽然显得黯淡,缺少色彩;也显得沉寂,并不活泼,但它筑起了人之为人的最后屏障。在中国古代道德生态系统中,庄子的道德学说为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儒家道德愿景夯实了根基。庄子学说的价值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也主要体现在这一方面。

四、庄子道德基准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庄子所构筑的道德基准,始于无,归于心,他虽有不满与牢骚,虽有批判甚至咒骂,但庄子自始至终都是一介“良民”,对社会、对他人、对自然生态都没有破坏性。中国古代道德生态系统在儒家、道家思想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个超稳定的结构,这是中华文化之所以绵绵不绝、中华文明之所以光辉灿烂的原因所在。

回到本文开头的话题。当今社会,不可否认,人们的物质文明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但同样不可否认,人们在欣欣然享受着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生态危机之中。2012年,中央电视台曾开展一项名为“你幸福吗”的调查,回答五花八门,有的甚至让人啼笑皆非,幸福究竟是什么呢?是吃?是穿?是用?是玩?好像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在享受主义的引诱下,人们对物欲的追求无穷无止,仿佛一旦有了钱,就会立即高人一等。在此风气影响下,无数人蝇营狗苟,制假造假,见利忘义,甚至寺院也开始经营并谋划上市。而同时,人们却变得越来越脆弱,自杀事件频繁,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推算,中国每年自杀人数约为28.5万人,自杀未遂者更多。在生态危机方面,远的不说,仅2013年1月份,首都北京只有5天无霾;1月31日,全国霾面积达到143万平方公里,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经告诫说:“我们不要过于得意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应该警钟长鸣。

法国哲学家瓜达利 (Guattari)在《三种生态学》(The Three Ecologies)中指出,21世纪人类必须将社会生态学、心灵生态学与环境生态学三者联手,才有机会化解地球生态危机[8]。庄子思想可以说是一种心灵生态学,他的某些观点或许不合时宜,但他构筑的道德基准对我们还有很大的启示。

控制自己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中生存,可能无法做到庄子所崇尚的“无”,但我们要适当控制自己的欲望 (包括团体甚至国家亦是如此,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会造成更多的生态危机),因为人的欲望总是得陇望蜀,没有止境。而没有止境的欲望,要么让人浮躁,要么让人抑郁,甚至造成精神危机。只有控制自己的欲望,心情才能平静和安宁。

保持做人的本真。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倾向,这本无可厚非,但不能为了自己一己之私利和私欲,巧设“机心”,去坑害别人。否则的话,就会成为利蠹、禄蠹。人性中的真,才是一个人最可宝贵的东西。

爱惜自己的生命。人生、老、病、死一辈子,只是短短百年而已,首先要学会爱惜自己的生命,庄子的养生、葆生、纯生理论可资借鉴。另外,现代社会技术文明很发达,但人的生命却很脆弱,比如车祸事故、比如各种有毒食品、比如跟别人意气之争,常常会让人死于非命,所以人们在享受生命的同时,也应该有“鷾鸸”(《山木》篇)的智慧,防范各种意外发生。

关注自己的心灵。人生于世,会陷入一个关系复杂的网格中,在学习、工作和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会有不如意的事情,内心中会累积很多负面的情绪。要学会控制、排解心中的负面情绪,讲求心灵卫生,庄子的心斋、坐忘等心灵修养的工夫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其实,庄子的学说,说到底就是让人爱惜自己的生命,不追名,不逐利,不投机,不骗人,不害人,做到内心平静与祥和,这难道不是我们做人的道德基准吗?

[1]陈霞.论道家道德哲学的几个特点[J].宗教学研究,2010年增刊.

[2]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王中江.“道法自然”本义[J].寻根,2009,(3).

[4]谭维智.道德减法——庄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5]关锋.庄子内篇译解各批判[M].北京:中华书局,1961.

[6]钱穆.历史与文化丛书·中国文化之唯心主义[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9年初版.

[7]张洪兴.《庄子》“三言”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

[8]王建元.生物生态学与中国文化文学[J].鄱阳湖学刊,2010,(5).

猜你喜欢

学说道家庄子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土家族三元学说与中医学三焦学说之异同
《庄子说》(十五)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