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级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2013-02-19刘文羽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3年4期
关键词:卫生信息化信息

唐 杰 刘文羽

在新医改方案中,国务院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卫生行业信息化的建设,卫生信息系统也在从单一模式走向融合,努力探索实践信息资源的共享[1]。

1 存在问题

1.1 信息化建设规划滞后 由于卫生信息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与规划,疾控机构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和规范应用滞后,造成了疾控信息化建设在开发应用方面受到了较大的制约。

1.2 信息化资金与设备不足 我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信息化资金资金配备尚不足。广东省68.2%的单位也认为资金缺乏或严重不足[2]。

1.3 信息化人才缺乏 按照《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配置标准》,我县人员已超标准,但兼职人员多,且大部分人员的专业为预防医学,而无计算机专业人员。在部分疾控机构中也存在IT专业人员数量少,尤其缺乏公共卫生和信息管理的双向人才即复合型人才[3]。同时,相关人才的使用、培养均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1.4 信息化共享与利用率不高 疾控中心承担了公共卫生领域许多具体业务管理工作,各项业务由各个职能科室承担,在业务操作层面基本上独立运作和自成管理体系。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采购不同软件供应商的不同业务管理软件,由于数据标准和共享机制建设的滞后,从而在信息化后期形成单位内部一个个信息孤岛,导致极大的资源浪费。

1.5 卫生应急处置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 在大卫生领域缺乏一个较为综合的数据集成平台来管理、利用区域的卫生数据信息,缺乏这一基础,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就变得较难实施。

1.6 网站门户建设尚未到位 存在建设不规范,项目少,更新慢。

1.7 安全性工作不容忽视 自然灾害对网络构成的威胁,人为的或偶然事故对网络构成的威胁,计算机病毒传播和"黑客"攻击对网络构成的威胁,计算机违法犯罪活动对网络构成的威胁,信息战对网络构成的威胁等不同程度的存在。

2 具体对策

全国对县级卫生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是各地可因地制宜建立县级卫生信息平台(或数据中心)[4]。建立三级平台之间、平台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信息网络,服务于卫生全行业信息交换,保障卫生信息高效、快捷和安全传输。县级疾控中心集成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可以门户网站、办公自动化系统为信息资源内、外整合平台,以各种核心业务的内在关联为纽带,打通各个信息孤岛;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卫生信息化建设要严格遵循国家、行业和专业领域已有的规范和标准;同时建立统一的数据操作和授权共享平台,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强化数据的分析与二次利用。

2.1 加强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和应用 省、市、县三级疾控机构与各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共同组成一张网,系统应具有相当规模、结构合理、并面向未来。实现人群健康信息数据快速收集、综合分析和多方数据的利用和共享。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强化:一是强化内部网络设施建设。建立办公自动化(OA)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应用电子邮件系统来解决文件远程传输;建立体检系统、实验室查询系统、药房药库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系统。在整体规划中,要预留各个系统访问接口,建立数据访问模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系统集成;内部系统采用C/S模式开发,外部系统接口交换、查询部分使用B/S模式[5]。二是要加强外部网络设施建设。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开通多项网上便民措施。三是要加强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构建网络建设。通过相关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我县卫生局已成立县卫生信息中心,卫生信息专用网络涵盖全县所有医疗卫生机构,探索疾控信息集成平台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HIS)对接机制,推进居民健康卡与市民卡的融合,使医院信息系统和健康档案系统之间的传输通道顺利建成,居民医疗信息数据实现向健康档案的自动实时归集。做好卫生全行业信息交换。同时须加强卫生应急示范县建设,全面完成数字化建设,实现全县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和发布功能。

2.2 建立规范的卫生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 应建立由主要领导牵头、各主要科室参加的信息化领导小组,要根据需要设立信息综合管理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切实履行职责,落实责任,要按照统一规划和要求建立单位内部业务和管理应用系统,并将信息化建设和业务系统应用情况列入绩效考核指标,推动工作深入开展。

2.3 加大财政投入 信息化建设经费应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规划和财政预算,并有计划地加大投入。积极探索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运营模式的创新,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通过项目合作、科技专项、增值服务等多种方式,拓宽渠道,筹措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

2.4 加强顶层设计规划 近几年,国家对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标准建设逐步重视并已经着手开展相关研制工作,期盼顶层设计规划尽快出台,为县级疾控中心信息化规范运行提供标准。

2.5 建立四级统分结合模式 在原国家、省、市三级基础上,可再增加县一级统分结合的疾控信息化新模式。国家级系统可以建立重点关注的、决策支持的以及公共类的应用,地方上则可以根据个性需求建立区域性质的应用系统。国家级系统与地方上的区域系统可以通过接口进行应用整合和数据交换。地方上可以形成有效数据的积累,既可以支持其科研能力的进步,又提高了国家整个疾控体系上的数据安全。

2.6 保障网站安全 在疾控系统的信息网络中,内网和外网一定要分开管理。在外网和内网之间设置硬件防火墙隔离,可采用经过公安部认证的国产防火墙产品[6]。需要加密的信息密码通常使用改进的MD5码进行处理[7],并配合使用验证码。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方面要加强管理,对系统能及时升级,增加补丁程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如身份认证技术、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等等提高网络数据的安全可靠性。

2.7 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要重点培养具有医学和信息学双重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和服务于技术、应用的实用型专门人才;要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对从事信息化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在内部分配政策上实行一定的激励;要开展面向全员特别是针对领导干部、管理骨干的信息化培训,每年组织1次以上微机操作比赛,增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卫生服务活动的意识,提高相关人员业务能力;改革、调整公共卫生人员专业课程体系为“预防医学+信息管理”的课程体系,满足公共卫生服务的实际需求。

2.8 加强信息化系统利用率 卫生部近期明确要求各地把预防接种工作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中之重,要求承担接种任务的卫生医疗机构改善接种门诊(点)服务环境,应用信息化管理提高预防接种管理效率[8]。我县20个镇(区)目前已建成数字化接种门诊16个,门诊监控均与县疾控中心联网,便于县疾控中心实时监控;20个镇全部使用“金苗通”系统。可建立、健全区域免疫规划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生物制品流通、冷链监控预警、预防接种以及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与处置一体化(预防接种短信通知系统、免疫接种视频管理系统、免疫相关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免疫接种质控评估信息系统)综合管理,通过动态监测评估分析、建立区域免疫接种服务化智能化管理依托信息化手段,实现预防接种服务管理工作的门诊数字化、监控实时化、流程标准化、监测网络化、管理智能化、服务优质化。

1 刘秀荣,姜凤莲,王俊丽.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共享[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5:66.

2 曾四清.欧志洪,杨杏芳,等.广东省疾控系统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管理,2010,5:341 -342.

3 朱杰.苏州市疾控系统信息化建设与人力资源调查及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0,21(4):62.

4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S].2012,6.

5 严志玲.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化建设和展望[J].医学信息,2008,21(7),65 -67.

6 李弈,肖云霞.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体系[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5:64.

7 刘莉.医院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维护[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12):75-76.

8 卫生部.关于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的通知[S].2012-07-06.

猜你喜欢

卫生信息化信息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订阅信息
卫生歌
讲卫生
展会信息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