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述评

2013-02-19郭忠玲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监护儿童农村

郭忠玲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00)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关注的焦点。梳理、总结和概括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对我们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的信息、把握其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策略给予有益的借鉴。

通过追溯留守儿童的已有研究,我们发现2000年以前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工进城给城市带来的影响,学界较多提到的是城市中的“流动儿童”一词,“农村留守儿童”并未进入政府和公众的视野。直到2004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标志着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正式进入政府的工作日程,成为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和干预“升温”的重要推力。在此之后,农村留守儿童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群体之一,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学术论文数量迅猛增长。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概况

笔者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主题词含“农村留守儿童”的文章有3366篇,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文章有2758篇。(包括篇名、关键词、中文摘要,时间:2000—2013年,搜索日期:2013年3月9日),研究问题的范围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到其他社会教育,从学习问题到心理、行为、安全,从监护类型、群体特征到人口特征等等。其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社会关注的主要焦点,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从研究内容来看,现有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现状

1.家庭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造成负面影响的研究。不少的学者认为留守儿童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不在家而引起的,将留守儿童的不良问题归咎于父母的外出以及由此造成的家庭教育缺失而形成的。这种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是林宏在《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调查》中观点,认为留守儿童因为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和关怀,身心发展受到最直接的影响,尤其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1]严由键、吴信学在《对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变迁的社会学思考》一文中指出,产生留守儿童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失调和弱化。[2]李强认为缘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双系抚育主导性,由于双系结构的分裂、瓦解而受到冲击,这一变化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3]。

2.不同家庭影响因素阻碍留守儿童发展的研究。在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多因素中,对监护类型的研究是主要焦点,不同的监护类型代表了不同的家庭教育状况和教养方式。最常见的是把留守儿童监护人分成四种:(1)单亲监护型。单亲教养的留守儿童家庭中大都是父亲外出,由母亲看护留守儿童。失去父亲关怀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更多的内倾性的问题行为和种种不良心理状况。[4](2)隔代监护型。这种监护类型是主要的,占到全国留守儿童总数的20.6%。[5]吴霓认为,隔代监护人因自身文化水平较低不能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上的监督和辅导。[6](3)亲戚或邻居监护型。一般来说,亲戚朋友对儿童言传身教的影响作用不同程度的减弱,甚至丧失。(4)同辈或自我监护。四种监护类型中,单亲监护与非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较为接近,而隔代、上代、同辈监护的留守儿童均存在较多家庭教育问题,其中隔代监护的儿童问题最大。

(二)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研究现状

1.学校对留守儿童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学校管理措施不力。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有的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缺乏有效地监督执行,给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下许多隐患。[7]另外留守儿童身边的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往往表现出轻视和不配合的态度,学校下达给监护人的教育管理任务不能有效完成,富有针对性的学校管理也难以实现。[8]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措施亟需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重视。[9]

2.学校教师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根据何光洁的统计数据,留守儿童在和谁最亲、心理倾诉、做决策时商议对象三个项目中选择老师的分别约为35%、30%、30%,可见教师在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中并没有发挥主导的作用。[10]在许多农村地区,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工作量过大,对教学缺乏精心设计,对教学过程中留守儿童出现的一些问题只能漠视对待。[11]因此学校教育要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应留意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有什么困难和烦恼;有条件的可以深入到家庭进行家访,给留守儿童生活、心理及学习上更多的关爱。[12]

3.学校课程对留守儿童教育切适性、针对性存在问题的研究。首先在课程的适切性上,课程体制过于死板,缺乏灵活性;课程目标以升学为主,严重地忽视了农村初中教育的现状,忽视了普教与职教的结合;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环境、与实际经验脱节,缺乏趣味性与启发性。[13]在课程的针对性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尤其缺失。多数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他们较非留守儿童更易出现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詹欢和张捍东的调查发现,全国2000万留守儿童中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14]但大部分学校没有建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机制,没有将心理辅导课程和法制课程纳入必修,一些课程如心理健康课、安全法制课因缺乏师资形同虚设,无法对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15]

二、对现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反思

(一)转变视角,正视“留守”,把“留守”当作教育资源

现有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大都主要关注了留守带来的负面影响,忽视了与留守相关的一些积极因素,很多人带着“问题”进行研究,甚至一些研究者自觉不自觉地夸大这类儿童问题的严重性。不可否认,父母外出打工确实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但不可以偏概全,父母外出打工并不表示家庭就变成消极影响,只是家庭教育影响发生了部分改变,在留守儿童中同样有很多品学俱佳的学生。农村家庭最主要的支出就是孩子的教育费用,父母出外打工既缓解了家庭因子女教育费用等造成的经济压力,又改善了家庭生活的物质环境,还为很多留守儿童带来了学习的动力。[16]因此,留守儿童的问题应是预防性或开发性的,需要充分挖掘“留守”的正面教育意义,“留守”并不是直接导致留守儿童种种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正视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把“留守”当作一种教育资源,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塑造为一种特色教育,通过“留守”本身所蕴藏的教育资源来解决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理性认识学校教育以及教师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实际作用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学校教育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却不是唯一的途径,也不是根本的途径。所以,在对待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和教师时,不能一味的强调用学校教育以及教师来弥补留守儿童教育的真空,老师在这个问题上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决策层面的改革和支持,要提高农村教师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改善农村老师的现有工作环境、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三)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的“重点”儿童和“重点”学校

少量失去监护人控制的完全留守儿童问题最为突出、严重,对于这些重点儿童要实行特殊帮助。已有的研究大多采用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来收集资料,很少采用定性的资料收集方式,如访谈、观察法等。问卷调查受到自身缺点的限制,一般只有助于收集一些反映普遍情况的信息和数据,方便做定量分析,对于那些潜藏在个别重点儿童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却不容易触及。

(四)借鉴国外研究经验,加快完善保护留守儿童的相关法律法规

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对于留守儿童,通常会制定法律法规来援助亲属抚养家庭和亲属抚养儿童,援助的内容包括提供住房、健康服务、入学政策、家庭抚养支持计划、抚养人支持小组以及被抚养儿童治疗小组、信息公告计划以及财政资助等等。美国政府颁布了许多政策法规为亲属抚养提供援助如贫困家庭临时援助法TANF(Temporary Assistance for Needy Families),委托监护抚养的亲属可以依据法律规定向政府领取住房补助和医疗补助。并且强调不论何种形式的抚养关系,抚养人都应首先承担保护被抚养儿童安全的责任,安全对于亲属抚养最为重要。[17]美国有联邦法律甚至规定:各州必须为在本州境内的所有7岁以下的孩子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和教育。也就意味着只要你是个孩子,不需要任何身份证明,都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免费享受医疗和教育。[18]

(五)构筑完整的教育系统,加强留守儿童社会教育方面的专门研究

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但现有的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缺乏专门的社会教育研究,大都是在分析原因及对策研究中进行。大众传媒(电视、图书、电脑)、社会文化机构、社团活动等都是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如何利用社会教育中广泛的资源和教育影响,加强正确舆论导向和宣传,加大农村社区中社会教育基地建设,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等等都需要更为深入和专门的研究。

[1]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7-18.

[2]严由键,吴信学.对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变迁的社会学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6,(6).

[3]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62.

[4]赵晓曼.“民工潮”下农村家庭教育问题分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5):450-451.

[5]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l):29-36.

[6]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7]刘祖强,谭淼.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现状与前瞻[J].教育导刊,2006,(6):19.

[8]陈丽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J].理论观察,2007,(4):131-132.

[9][12]姚计海,毛亚庆.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业心理特点及其学校管理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2008,(2):33-35.

[10]何光洁.留守儿童学校管理策略浅析[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1,(2).

[11]胡花平,陈行鹏.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困境探析[J].农村教育研究,2010,(14):51-53.

[13]袁强,陈丽.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缺失与应对[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9-21.

[14]詹欢,张捍东.对“留守孩”引发的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5,(8):23.

[15]杨会芹,张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20.

[16]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17]O’Neill.2002,Experiments in Living:the Fatherless Family.The Institute for theStudyofCivilSociety,34,(4):307-326.

[18]曾国华.国外亲属抚养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6,(11):73.

猜你喜欢

监护儿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儿童监护机器人设计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