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孝道文化”的失落与回归

2013-02-19徐书奇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家庭传统文化

徐书奇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清代学者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曾说过:“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1]。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孝道的修养,才能去治家、平天下,反之,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对亲生父母的孝道之心都没有,何谈去报效国家,何谈去感恩社会。可见,“孝道”是做人的根基,是一个人最起码的文化修养。但是,毋庸讳言,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孝道”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日渐式微,传统的伦理道德面临失落的危险。因此,抢救、保护、弘扬中华文明象征的“孝道”文化传统成为每一个华夏子民的应有之责。

一、“孝道文化”失落的原因

要想拯救并弘扬“孝道”这一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首先必须弄清楚“孝道”文化在当下社会的失落原因。我们认为,传统“孝道”文化在当今的失落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家庭结构的变迁

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多表现为“四世同堂”式的正立“金字塔”,因为,中国人的传统家庭观念是儿孙满堂、多子多福,这一思想一直延续到毛泽东时代,“人多力量大”是其显著体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始真正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至今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历史,这一政策使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原来的正立型的“金字塔”变为倒立型的“金字塔”,家庭普遍成为“421”型的成员构成,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妇,加上一个独生子女。2011年11月1日进行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目前总人口为13.4亿人,其中0-14岁人口占16.60%,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这些数据说明,独生子女群体已经成为我国目前人口状况的一个典型特征。

随着“421”新的家庭结构的大量出现,传统的家庭关系及其内涵被颠覆,这种颠覆不但表现在中国传统家庭成员构成上发生了变化,更表现在家庭成员的内在心理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来是长辈高高在上,拥有绝对的权威,现在孩子成了家庭运转的中心,成为家庭内部高高在上的“小皇帝”。传统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养儿防老”的观念被现实击破,全家上下为了“1”的成长、成才,并最终完成传宗接代和养老的任务,整个家庭理念由原来的对子女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转变为对子女的未来而进行经济上的投资和理财。在独特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们,由于其生活环境的限制,已经无法传承传统文化的“孝道”精神,孝道文化由于中国家庭结构的改变被无情地阉割。

2.西方文化的冲击

应该说,中西文化的交锋、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由来已久,几乎不绝于中国近代以来以至于今天的历史。探讨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人们除了从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进行中外对比之外,文化层面上的比较分析也被纳入到视野。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人们开始认为文化上的落后是中国落后的根本病因,于是乎“打倒孔家店”,全盘学习西方文化的呼声此起彼伏。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冲击越加明显,西方文化的符号在中国大地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年轻人中间,西方文化的砝码越来越重,其思想和行为越来越“西方化”,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客观上说,中西方文化各有各的特征,总体上看,以基督教神学为背景的西方文化注重的是个人本位主义[2],当上帝主宰一切之时,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当上帝死了,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使是父母兄弟姊妹,也基本上是“AA”制的思维和处事模式。中国文化则不同,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华文化注重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群体本位主义,家既是人们的生活家园,更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人和人之间讲究的是“人伦”秩序和血缘亲近关系。由此看来,中西文化各有各的优劣,我们不能贸然以一种文化去否定或者取代另一种文化。但事实是,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中华文化越来越被边缘化,人们之间的人伦亲情关系越来越疏远,传统“孝道”观念越来越淡化,由此演化出的家庭“养老”问题及其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3.教育体制的弊端

虽然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有着明显的弊端,但客观而论,其注重人文教育、重视个体修养的教育理念,与西方注重民主、科学的教育体制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以“举孝廉”为例,这种先修身后做官的选拔官员制度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与后来曹操实行的“唯才是举”的衡量人才法则相比,后者不能不说有一定的偏激。

改革开放后,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使大批有用人才脱颖而出,这种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教育体制不能不说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较好选择,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但是,不容置疑,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竞争压力的加大,“高考”逐渐变味,成了教育的唯一指挥棒,教育内涵受到了一定的扭曲,教育体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曾几何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社会顺口溜。

这种弊端主要表现在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情商培养。在中小学,在学校的教学内容安排上,那些关乎学生身心健康与发展、关乎学生道德修养的课程成为“副科”,被边缘化,甚至被弃之不顾,这种教育内容安排上的不平衡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重视技能教育,忽视人文修养的做法,实在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在作怪。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考虑,这种做法是一种短视行为,对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

可喜的是,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生的修养对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传统文化开始走进课堂,中小学开始诵读经典,国学也成为一门独立的大学学科,教育体制的弊端在逐渐得到弥补。

二、孝道文化回归的途径

要想使孝道文化在当下社会环境中的失落得以抑制,使孝道文化再次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并使之成为人们为人处事的行为规范,我们至少应该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思想认同的回归

人的认识决定着人的的行为,要想使孝道文化重回百姓生活,首先要使人们在思想认识深处认同孝道文化,从道理上明白孝道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孝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是一个人自身修养的标志,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道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做人准则。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3]这是我们晚辈对生我们养我们的父辈最起码的赡养义务,不容推辞。曾子也说:“民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仁者,仁此者也;义者,义此者也;忠者,忠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礼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他还说:“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溥于四海……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4]可见,孝道是我们一切的行为规范的基础,我们必须上升到这样的高度去认识。

让人们欣慰的是,一些地方在选拔官员时已经把是否对父母孝顺作为一个重要考量标准,特别是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把以孝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写进了法律,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法律特别强调家庭成员应当尊重、关心和照料老年人,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那些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可以说,加大人们的思想教育的和严格按照法律办事是人们达到对孝道文化思想认同的有效途径。

2.典型人物的垂范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自古以来,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孝道先进人物及其事迹不计其数,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先进人物的典范事迹教育人们,因为“运用道德榜样进行道德教育,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能够使人们与道德榜样产生情感共鸣”[5],能够使传统文化最终实现回归。

古代最典型孝道人物有“二十四孝”故事,对于“二十四孝”故事我们应该辩证看待,虽然其中的一些孝道做法有点不合时宜且过犹不及,但其中蕴含的孝道精神是不能被人忽视的,也许古人正是运用这些过激的事例在警示世人吧。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实生活中不断涌现出的具有时代精神的孝道楷模层出不穷,我们应该抓住这些典型人物及其先进事迹,大张旗鼓的开展宣传和学习活动,让这些孝道的典范因为其孝道行为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受到褒奖,从而让孝道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正能量。

3.经典课程的设置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少年进步则祖国进步,少年奉行孝道则孝道回归之日不远矣。客观来讲,孝道文化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失落与学校欠缺孝道教学内容有关,教学内容的残缺造成了学生人格发育的不良,因此,孝道文化的回归也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要大力开展孝道文化的教育,让经典教育重回课堂。古人云:“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6]在学校重新设置经典课程进行教育和学习,这是实现孝道回归的根本途径。

当然,孝道课程的设置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应该是一项重要的严肃的系统工程,为此,我们应该举全国之力,对传统文化进行一次全新的研究、整理和挖掘,形成适合各级各类学校的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渐修订和完善,力争在若干年后形成成熟的教学规范。

孝道的回归需要全社会群策群力、共同践行才能最终实现,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的重大任务,只要我们思想重视、方法得当,就一定能够实现孝道文化的回归,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朱广珍注译.小窗幽记,围炉夜话[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150.

[2]林耘.个体本位与群体本位:两种管理文化的比较与整合[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3).

[3]秦晓颖译注.论语.为政[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11.

[4]陈桐生译注.曾子,子思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36.

[5]孙磊.多元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典型[J].政工研究动态,2009,(13).

[6]转引自何佳.好书,生命的盐[J].源流,2000,(5).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11.8.

猜你喜欢

家庭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家庭“煮”夫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