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的文化内涵及其启示
2013-02-18甘义进
甘义进
植树造林的文化内涵及其启示
甘义进
通过系统分析当前城乡植树造林的各种不科学现象,本文试图借鉴和采撷传统文化中崇拜树林、敬畏自然、“风水布局”和适地适树等人文因子来优化我们的植树造林,提出了植树造林人文化、多样化、本土化、均衡化和永久化等应对策略,以期为今后更加科学有效地植树造林进行宏观探索。
植树造林;不科学现象;人文文化
甘义进,江西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副研究员。(江西南昌 330046)
作为五大文明建设之一的生态文明,已经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党的十八大再次强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毫无疑问,植树造林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下面,我们就当前城乡植树造林中存在的种种不科学现象,拟结合传统植树造林的人文智慧和理念,为今后更加科学有效地植树造林进行宏观探索。
一、城乡植树造林的不科学现象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绿化美化我们的生活,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必须重视的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这方面我们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些地方还拥有自己的特色,但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许多瑕疵或不足。因此,就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绿化美化我们的城乡生态,还得作进一步的完善和探索。
(一)城市植树造林的不良现象
根据国家林业局2007年公布的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规定:“南方城市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北方城市达到25%以上;城市建成区 (包括下辖区市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绿地率达到33%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5平方米以上。”[1]当然,这里还包含江河湖海等水体沿岸的自然生态保护,以及公路、铁路等道路和平原、丘陵山区等地绿化的量化指标要求。正因为有这些指标和量化的规制要求,现在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包含新农村建设)都非常重视植树造林,各级政府和房地产企业联手去涵育生态景观或打造森林宜居环境,这无疑是好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客观上还存在不少本应该可以避免的许多问题。
一是就道路绿化来说,道路绿化是政府的公益行为,由于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现普遍存在绿化树种品种单一的情况,要么清一色的樟树,要么清一色的梧桐,要么清一色的银杏,要么清一色的白玉兰,等等。表面看整齐划一,一条街一种树种,所谓 “梧桐一条街”、“银杏一条街”或“玉兰一条街”等等,但这显然不符合生物多样性的原则,缺乏季节性、层次性和色彩性。此外,两边人行道的路面改造普遍缺少科学长远规划,不管是新栽树种还是保留的原有树体,仅在树根上留个正方形或长方体的缺口,其他地面底层全部倒上水泥,然后再铺上花岗岩或大理石地砖等,没有留出涵育和渗水的空间,存在树根难以蓄水和舒展,老树越长越秃越枯,新树又难以茁壮成长的情况。再就是城市道路规划未能一步到位,有的树木随一茬茬领导的变动而变更,树木种植没有恒久性,经常是左挖右移的,造成绿化成本很大。
二是从公园、庭园等绿化来讲,除了树种结构单一、色彩单调以外,更主要表现为共性有余,个性化不足,名木古树不多,庭园布局不能错落有致,缺乏小桥流水的动感,季节变化平淡,难以凸显春夏秋冬的特点,既没有反映地方特色,更难寻找到杭州、苏州园林的感觉。
三是从内陆的江河湖畔绿化的角度看,在一些人口稠密老城区的江河湖岸或周边,由于受到原有建筑物等客观条件限制,导致树种结构单一难以得到提升外,而那些本具有上档次、上品味的开发区、新城区的江河湖岸或周边,植树造林的品种单一、色彩单调、层次呆板或缺乏特色却令人费解。特别许多城市绿化树种选择的随意性较大,明显存在速生、阔叶和普通树种偏多,而慢生、针叶长青和名贵树种偏少的倾向。甚至还出现少数地方在“长官意志”的指令下,把大片树林砍伐后夷为草坪的情况。
(二)农村植树造林的不良现象
一是从山地造林的情况看,与城市植树造林相比,农村本来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农村最大的毛病是过度追求山地造林的经济效益,而不太考虑长远的生态环境效益,也不顾植被破坏或水土流失,造成林果业的无序开发。“遥看一片青,近看瘌痢林”,林下的灌草、腐殖质清除后,原生态的植被遭到破坏,结果水土流失严重。这显然违背了自然规律和有悖于生物多样性原则,一旦发生林火灾害、植物病毒攻击或森林虫害,往往是灾难性的连片损坏,也极易发生森林火灾和虫害侵扰。事实上,那些原始森林或针叶阔叶、速生慢生的混交林,不仅林相林貌好,森林蓄积率高,而且难以发生森林火灾,病虫害也难以蔓延。
二是从县(市、区)公路、道路绿化来讲,除了高速公路外,其他公路现在的投资主体多元,有国道、省道、县道,还有乡道和村道。一般乡村道路相对比较窄小,路边不植树已成惯例,老国道或老省道路边大树早已成荫,不成问题,而毛病往往出在一些改道后或新修建的国道、省道或县道上,造林商为追求经济效益或抢时间求进度,路两边看似都栽种了清一色的树种,外行人乍一看成活率也很高,但就是老“长不大”。甚至存在有的碗口大的树种种下去以后,由于没有人管理大部分枯死,被附近村民拨回去当柴烧的情况。这里不只是存在栽种过程中没有深挖洞穴、埋肥和浇水的问题,还存在养护和管理的诸多问题,当然那些把杨柳、杉树和樟树等树苗浅浅地扦插到田里的情况就更不科学了。
三是从乡镇周边或村庄绿化来看,除少数人文文化积淀比较厚重的乡镇或村庄至今保留 “风水树林”或个性化的若干名贵“风水树”外,其他大多乡镇或村落的名贵树种都在50年代大炼钢铁或 “文革”期间被砍伐殆尽,依稀所见的只能在村头村尾偶尔看到若干棵树种,更谈不上有序去规划成片的“新生”的生态树林。
二、传统植树造林人文文化的启示
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勤劳和智慧的民族,早在远古时期就懂得敬畏和保护森林,在植树造林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方法,其中有些植树的人文智慧或方法至今仍然给我们许多借鉴和启示。
(一)植树造林的“神灵崇拜”
植树造林是我们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从森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繁衍力中得到启示,人类应该与自然相融、相契和相合,始终认为那些 “出类拔萃”的百年古树或阅尽岁月沧桑的千年古树具有某种灵性。满族人就认为他们的祖先起源于柳树叶,崇拜柳叶为始祖,许多满族人祭祖时至今仍然不忘举行“祭柳仪式”,在树干树杈上匝扎红丝带祈求树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羌族人认为树神威力无比,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祭祀树神活动,祈求树神保护部落的人们吉祥平安。素有“榕城”之称的福州周边的乡民至今对榕树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因为榕树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既可蔽荫又可纳凉,既可消暑又可固土,认为榕树是人丁兴旺和长寿的象征,榕树底下更是消灾祈福的好去处,从而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 “榕树信仰”。云南布朗族人把村寨附近的一片葱郁的树林称为神林,认为里面住着保护村寨人畜安全的树神,每逢年节或举行重大活动都在神林祭祀树神。佛教和道教同样认可那些具有一定的年龄的古树名木都有灵性,都有生命体依附在里面,佛教经典中不乏谈及树神皈依高僧大德的事例。据说江西宜丰县禅宗曹洞派的祖师良价,当年在洞山普利寺四周山上栽种松树,每种一棵松树,他都要诵念一遍《金刚经》,现在洞山至今还保留他当年种下的许多郁郁葱葱的古树名木。
这里,我们不妨撇开难以求证的什么“树神”或“神灵”之说,剔其外壳求其内核,至少得到如下启示:一是说明我们祖先对树木和植树造林有一种天然的敬畏和崇拜,认为看护树木和植树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保护树木就是保护自己的未来。二是只要造林,不管是单体造林还是群体造林,都已经注入了一种厚重的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的人文精神。三是这种民间普遍把树木当作神灵来供奉来崇拜的现象,不能简单地用“迷信”来加以否定,客观上寄寓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敬重,是一种良性“生态信仰”,有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二)植树造林的“风水布局”
我们广袤的南方农村,不管是村头村尾,还是河边水口桥头或风头道口,都多少拥有若干零散的单体 “风水树”或群体的 “风水林”,似乎长年累月守望或保护着一方水土的平安,无不以它们旺盛的绿色生命力昭示着春夏秋冬岁月更替的征兆,有的百年千年老树甚至已成为村子的象征或代名词。这种树木或树林,一般老百姓都知道是不能轻易或随便去砍伐的。据说有的树当时栽植下去就有讲究,在什么地方栽、什么时候栽、由什么人栽或栽什么树都要经过精心挑选。最为典型的是广东潮汕人有植树造林的好传统,素有 “未创乡先种树”的说法,特别对榕树情有独钟,因为榕树生命力极强,可以存活几百年上千年,虬须盘错,根深叶茂,树冠似盖,绿树成荫,充分体现了潮汕人顽强的生命意志,寄寓他们对子孙后代的祝福和希望,已成为潮汕人心目中一代传一代永恒的 “发家树”或 “风水树”。南宋著名理学大师朱熹,就是一位热爱森林和喜欢植树的古代学者。据说南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他赶赴信州婺源县省亲扫墓时,亲手“在文公山其祖墓周围按八卦布局栽植了24棵寓意24孝的杉树。历经800多年风雨,现存还有16棵,长势依然旺盛,最高的38.7米,最粗的胸围有3.07米,有‘江南杉王群’之誉”。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就佛教来说,不管是号称佛教“四大名山”的普陀山、五台山、九华山和峨眉山,还是那些久负盛名的像福州的涌泉寺、韶关的南华寺、杭州的灵隐寺、苏州的灵岩山寺等等名山古刹,它们的坐向排列更有考究,房屋结构无不错落有致,亭台楼阁曲径通幽,古树名木绿树成荫,依山就势鸟语花香。可以说没有哪一座寺庙不讲“堪舆”格局,植树造林更有一番“风水”讲究,哪里栽银杏、哪里栽古柏、哪里载罗汉松豆杉等等,都要经过一般缜密的规划和布局,古树名木与草木花卉搭配相宜,真正做到了顺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相晖相映,相趣相成。这里我们不管“风水”和“堪舆”是否存在,寺庙那种依山傍水不随意改变自然风貌的园林式布局,以及对参天古树的有效养护和管理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植树造林的“适地适树”
传统文化中历来讲究“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际,莫如树木”,说明植树造林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水土保持、水源涵育、气候调节、减少灾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古代所栽的树种往往以经济林、堤防林及行道林等为主。经济林可以改善民众的生计,堤防林可固堤拦风防灾,行道林可护路防尘遮。就是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在他下令不得焚毁的几种书籍中,其中就有种树之书。他在位时修筑的所谓“驰道”,就是当年从陕西咸阳直通今日的河北、山东、浙江等地的主要交通干线,这种“驰道”能“广五十步,三丈而树”,“树以青松”,算是当时最早贯通国内的林荫大道。古代统治者也知道,植树造林千万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以南,河济之间千树楸;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 ”[2]这里所要求栽种的“枣、栗、橘、楸、漆、竹、桑麻”等,虽然是从经济林的功利和实用角度阐述的,但并没有一刀切,达到了科学种植和适地适树的要求。宋朝时,官方还规定诸路州府各据本县所管人户,“分为等第,依元定桑枣株树,依时栽种。如遇广谋栽种者,亦听”[3]。这些规定激发了农户植树的积极性,产生了植树的专业户,如当时安徽的休宁县“山中宜杉,土人稀作田,多以种杉为业。杉又易生之物,故取之难穷”[4]。这里强调的休宁一带 “山中宜杉”,只能 “多以种杉为业”,故而产生许多“植杉”专业户,这无疑助推了林业专业化发展,也充分说明植树造林必须讲究科学。有些树种必须因地制宜,如国家一类保护树种红豆杉只适宜于种植在一定的海拔、湿度、温度和小气候的山区,银杏树种和水杉之类一般都喜阴不喜阳,如果种在阳光普照的广场或气候比较炎热的火炉城市,那就显然不利于它们的自然成长。
三、城乡植树造林科学应对的策略
传统植树造林的人文文化留给我们不少优秀因子,至今仍然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只要我们以谦逊和平的心态,去吸纳采撷其合理的科学的内核,就能更加科学持久地去开创植树造林的新天地。
(一)植树造林的人文化
所谓“人文化”,就是让我们的植树造林始终能贯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合理利用自然的理念,要把这种理念有机地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之中,把城市和乡村始终当作鲜活的生命有机体去 “绿化”、“美化”和“人化”。因为这些被“人化”了房屋住宅庭园街道等 “人工森林”,既需要活性的江河湖水环绕流动,更需要四季常青的鲜活的树木和花卉来点缀。不光要均衡打造或营建各具特色的绿色街道、绿色公园、绿色庭园,还应在城乡结合部或郊区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公园、人工湿地等生态休闲或教育基地。有条件的还要在城市建立湿地公园或森林保护特区,使湿地、特区能涵育森林,反过来森林的发展又净化和反哺湿地、特区,形成一种“绿在城中、城在绿中”良性循环的小气候,甚至把各种候鸟、留鸟和迁徙鸟引来筑巢垒窝,使城市不仅是人类宜居宜业的家园,也是各种飞禽走兽的天堂。尤其要尽可能做到依法治树、依法治水和依法养护森林,教育公民从小知道爱护树木、爱护鸟类,时刻谴责那些偷砍林木的不良行为,使爱树木、爱森林、爱鸟类的人文理念深入人心,提高义务植树造林的尽责率,使人人都能成为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者、维护者和宣传者。
(二)植树造林的多样化
城市造林一定要坚持生物多样性、相生相促的原则,要注重植物品种群落配置科学。为避免行道树中的阔叶林秋天或立冬以后会落叶等现象,我们应该以世界著名的行道树种为主体,也即适地适树地考虑以种植七叶树、椴树、榆树、樟树、苦槠、杜英、柏树、华山松、白皮松等树为宜,同时交替插花配置栽种一些广玉兰、紫金、桂花、杨梅、杜鹃等乔灌树种,形成错落有致的树木群体。而农村造林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地质条件,鼓励农民多种乡土树、用材树和经济林,诸如屋前屋后或村头地角,提倡种一些柚子、桔子、柿子、枣子、板栗、枇杷等果树,这既可美化乡村,又有一定的实用或经济价值。至于荒坡荒滩荒地,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允许种上“防风林”、“公益林”或“景观林”。对于大面积流转开发的山地,诸如种植油茶、脐橙、板栗、核桃、桉树、杨树、杉木、松树等经济林,这就要充分考虑到病虫害、森林防火、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因素,不能单打一,要“穿衣戴帽”和有序开发,以不大面积破坏生态和水土流失为前提。特别在树林管护上要将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林木种苗以及林权保护等一起加以统筹考虑,既注重当前又要考虑长远,以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三)植树造林的本土化
植树造林应提倡适地适树、多种本土树种,不宜“北树南栽”或“南树北运”。要特别注重选择最适宜本地气候条件、生长最为稳定、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例如城市街道两边就不太适宜栽种梧桐树之类,因为梧桐树存在球果污染、花粉污染、脱皮、落叶期长、木材难以利用等许多弊端。只有种植一些适合地方气候特点、生态习性的树种,才能在城市绿化中体现地方特色的自然美。诸如南方各省会城市的市树、市花就是鲜活的例子:南宁的市树是扁桃树、市花为朱槿花;福州的市树是榕树、市花为茉莉花;杭州市树是香樟、市花为桂花;南昌市树是樟树、市花为月季、金边瑞香;南京市树是雪松、市花为梅花;合肥市树是广玉兰、市花为桂花与石榴花;武汉市树是水杉、市花为梅花等等。这就像春秋战国时期晏子所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5]这些省会城市的市树、市花都彰显了地方特色,正是由于这些市树、市花适宜所在的省会城市的气候、土壤、温度和湿度等自然条件,才能在当地生长得更好。如果把它们换个环境,就很可能南辕北辙,适得其反。因此,植树造林应倡导本土化或乡土化,要尽可能栽种、培植和驯化当地的乡土树种,要善于挖掘当地的珍稀树种、花卉和花材去构建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达到既体现地方特色又实现珍稀树种广泛繁衍和保护的目的。
(四)植树造林的均衡化
均衡化主要体现在区域的均衡、树种的均衡和季节的均衡上。就区域的均衡来说,现在很明显的区别是新城区或各类开发区的树木绿化景观比较好,而老城区或棚户区绿化偏差;新区名贵树种比较多,老城区树种结构单调;水边河边湖边或校园机关庭院树木多,人口居住密集的旧城区树木少。对此,植树造林就要通盘考虑,在着重打造新区绿色规划的同时,不能轻易遗忘老城区的生态建设。就树种的均衡看,要尊重自然多样性的法则,城市道路不宜栽种清一色的行道树,应该将落叶树和常青树、针叶树和阔叶树、绿叶树和带色树交叉配置,从点到线到面,再从居住小区到各大小楼盘或各种新区,逐步建立多树种、多层次和多类型的绿色生态空间。从树种的季节变化来讲,不光要考虑果业林、观赏林、用材林和经济林树种的搭配,还要考虑冬树种季节颜色变化以及乔、灌、藤、草、地被的搭配,尽可能形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绿化格局,以突显城市绿色、生态和环保的风貌。南方城市造林,除了已经提到的那些适合当地生长的主体行道树种外,还可以把诸如杨梅、石榴、杜鹃、丁香、楸树、香花槐、山合欢、紫薇等不同品种的树种巧妙搭配,形成四季长青多元格局的观赏树带;而北方也不妨把一些柿树、银杏、黄金梨、石榴、牡丹等观赏型的果树花卉列入绿化树种和花材,来点缀或丰富城市的色彩。
(五)植树造林的永久化
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绿色工程,绝不是十年二十年的短期行为,也不是简单机械的 “流水”作业,要靠长期精心管护才能福荫子孙后代。首先,城市建设要有长远规划,不能动辄修修补补,不能老出现有些名贵树种种下去不久,由于城市道路改造或动迁等原因,又被挖走挪移他处,出现种了移、移了再种的情况。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区建设中,既要考虑如何保护好原有的绿色庭园、风景林或古树名等树种,又要考虑将新的绿化景观布局如何融入“老绿化区”,这不只是为节省资金或短期内彰显绿化效果,更主要是保留了一个城市的人文和绿色记忆,体现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人文脉络。其次,要拒绝在树根下倒水泥的愚蠢做法。这一点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发达国家不管是城市森林或者道路两边的行道树,大多都是百年老树甚至是千年古树,几乎不搞短期效应,更不会在行道树根底下呆板地或刚性地倒上水泥,而是非常科学或柔性地处理人行道与树根的关系,树根底下人行道一般都采用花岗岩或大理石条,把石条一根根拼竖在一起,石条与石条之间留有很大的空隙或缝隙。这既有利于雨水不断渗入涵育树根和保养水源,又不影响人们的行走和城市的美观,真正做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和谐发展。第三,因地制宜植树,要根据公园、庭园或行道的空间地理位置和土质情况,尽可能地个性化栽种,要挖大穴,施大肥,栽大苗、栽壮苗。树苗一旦种下去以后,一定要定期浇水、施肥、修剪和打药,要组织由专家和护林员有机结合的队伍,长期对城乡的树木进行管理和养护。要防止有的店铺商户或市民偷伐毁林的情况,一定要做到栽一棵活一棵成一棵,最终把它们打造成为百年或千年的老树。
[1]李新平,李文龙.森林城市的研究进展[J].山西林业科技,2011,(2).
[2]刘彦威.中国古代对林木资源的保护[J].古今农业,2000,(5).
[3]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M].北京:中华书局, 1957.
[4]范成大.骖鸾录[A].陶宗仪.说郛[M].北京:中国书店,1986.
[5]陈涛译注.内篇杂下第六.晏子春秋[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陈保林】
G120
A
1004-518X(2013)05-023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