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阳修诗文看北宋夷陵的风土人情
2013-02-18王前程杨闪闪
王前程,杨闪闪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被贬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令,同年十月至夷陵;景祐四年(1037)三月,告假赴河南许昌续弦,同年九月返夷陵;宝元元年(1038)三月,调任光化军乾德县(今湖北老河口市)令。可见,欧阳修真正在夷陵县令任上的时间尚不足一年。然而,这个不足一年的夷陵贬官生涯却成为欧阳修人生辉煌事业的节点和文学创作的丰收期。清代文人庄有恭早已作了中肯的评价:“庐陵事业起夷陵,眼界原从阅历增。 ”[1](P31)当代学者亦多从此论:“贬官夷陵,是欧阳修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为他日后成为一代文宗奠定了生活和思想的基础。”[2]事实如此,夷陵独特的风土人情给欧阳修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以致后来执掌朝政时还一再提及夷陵往事。在《欧阳文忠公全集》七百多首(篇)诗文作品中,直接记述夷陵和提及夷陵的诗文竟达百首(篇),约占其全部诗文的13%以上。本文拟就欧阳修笔下的夷陵风貌及作者的思想情感谈一点浅显的看法。
一、自给自足、农商兼营的经济格局
相对于经济发达的中原地区,北宋时期的夷陵是一处相当偏僻落后的山城。在欧阳修的诗文中,这种落后的面貌曾被多次描述。如其名文《夷陵县至喜堂记》直接写道:“地僻而贫,故夷陵为下县,而峡为小州。州居无郭郛,通衢不能容车马,市无百货之列,而鲍鱼之肆不可入,虽邦君之过市,必常下乘,掩鼻以疾趋。而民之列处,灶、廪、匽、井无异位。”偏远贫穷,城市建设极其落后,街市狭窄拥挤,鱼肆临街,厕所与锅灶、井台、粮仓比邻,臭气熏人。其名诗《戏答元珍》亦云:“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虽生动地写出了夷陵独特的景物,却将夷陵视为春风不到的 “天涯”之地,突显了其抑郁苦闷的情绪。可见,欧阳修由风光的京官变成卑微的地方官,从繁华的京城来到偏僻落后的山城夷陵,其心中存在着极大的落差,故而他在作品里常用 “遐僻”、“穷险”、“穷僻”、“恶地”、“遐邑”等字眼来形容夷陵,描述中难抑失望之情。
欧阳修固然情绪悲怨,感慨万千,但他没有沮丧,而是努力适应新环境,广泛了解地方经济状况和民间疾苦。因此,夷陵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也给欧阳修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其诗文记述可知,农业、渔业是北宋时期夷陵地区的支柱产业,其生产方式是比较原始落后的。《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述曰:“道涂处险人多负,邑屋临江俗善泅。”《劳停驿》述曰:“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寄梅圣俞》亦云:“击鼓踏歌成夜市,邀龟卜雨趁烧畲。”田地贫瘠,种植条件有限,主要的生产方式又是刀耕火种、肩挑背负,生活难免艰辛。好在夷陵依山傍水,资源相当丰富,农产品多种多样。《与薛少卿公期二十通》曰:“(夷陵)好水土,出粳米、大鱼、梨、栗、甘、橘、茶、笋。 ”《与尹师鲁第一书》曰:“夷陵有米、面、鱼,如京洛,又有梨、栗、橘、柚、大笋、茶荈,皆可饮食。”《夷陵县至喜堂记》曰:“日食有稻与鱼,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诗曰:“斫谷争收漆,梯林斗摘椒。”《寄圣俞》诗曰:“雪消深林自斫笋,人响空山随摘茶。”《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诗曰:“春秋楚国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紫萚青林长蔽日,绿丛红橘最宜秋。”夷陵百姓就是依靠这种多样化的农渔业生产来维持日常生活。欧阳修用诗文对夷陵地区丰富的物产作了具体细致的描述,字里行间洋溢着欣慰喜悦之情。
北宋时期的夷陵远离京城,山高水深地僻路险,交通不畅,加之农产品丰富,故而夷陵人民多习惯于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方式。《夷陵县至喜堂记》记述曰:“峡州治夷陵,地滨大江,虽有椒、漆、纸以通商贾,而民俗俭陋,常自足,无所仰于四方。贩夫所售不过鱐鱼腐鲍,民所嗜而已,富商大贾皆无为而至。”夷陵人民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经济现状,因而很少有富商大贾来此经商,商品交易甚微。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夷陵地区没有商业。夷陵地处长江三峡峡口,是长江上游和长江中游的接合部位,上连巴蜀,下控荆扬,既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历代长江主航道上的中转站。欧阳修作《峡州至喜亭记》云:“夷陵为州,当峡口,江出峡始漫为平流。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文章记述了三峡航行的艰险,道明了夷陵江滨码头的重要性。长江三峡之险,至夷陵而始平夷,来往船只大多停泊于夷陵码头,顺利出三峡的船夫、商贾、行人祝酒相庆,准备入三峡的船夫、商贾、行人则举杯祈福。于是,夷陵的酒市自然热闹,餐饮业不会萧条。这在欧阳修的诗文中亦有记述,如《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诗云:“巴賨船贾集,蛮市酒旗招。”《寄圣俞》诗云:“市亭插旗斗新酒,十千得斗不可赊。”此外,“椒、漆、纸以通商贾”,夷陵盛产茶、橘、椒、漆、纸等,茶行漆店之类自然少不了。尤其是“夷陵纸”,乃是当时夷陵的一种“名牌产品”,欧阳修为此专门写了一篇短文《峡州河中纸说》来评价夷陵纸的质量和价值:“夷陵纸不甚精,然最耐久。余为县令时,有孙文德者,本三司人吏也,尝劝余多藏峡纸,云其在省中见天下帐籍,惟峡州不朽损,信为然也。今河中府纸,惟供公家及馆阁写官书尔。”由此可见,北宋时期的夷陵虽然无法与商业发达的京洛地区和长江下游的维扬地区相比,但它是当时中国中西部地区一个舟船停泊、商贾云集的码头城市,商业经济构成了夷陵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阳修贬官夷陵的时间虽然十分短暂,但他用大量的诗文客观地记录了夷陵地区以农业为主、农商兼营的经济格局和物产丰富、人民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充分显示了欧阳修深入了解社会、关注民生问题的务实精神。
二、敬神祭鬼、古朴奔放的巴楚民俗
《隋书·志第二十六·地理下》介绍荆州郡县民俗时说:“其人率多劲悍决烈,盖亦天性然也。南郡、夷陵、竟陵、沔阳、沅陵、清江、襄阳、舂陵、汉东、安陆、永安、义阳、九江、江夏诸郡,多杂蛮左,其与夏人杂居者,则与诸华不别。其僻处山谷者,则言语不通,嗜好居处全异,颇与巴、渝同俗。……大抵荆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屈原为制《九歌》,盖由此也。 ”[3](P609)夷陵地区自古以来便是楚人、巴人杂居之地,巴风楚韵十分浓烈:其俗重淫祀,敬神祭鬼;其人强悍勇烈而古朴奔放,能歌善舞;其居少有瓦房,多茅屋、吊脚楼。
《隋书》记述的虽然是隋唐以前荆州和夷陵地区的民风民俗,但延至两宋时期古风犹存。这在欧阳修的诗文中有较突出的反映。如《黄牛峡祠》诗曰:“大川虽有神,淫祀亦其俗。……潭潭村鼓隔溪闻,楚巫歌舞送迎神。”《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诗曰:“腊市鱼盐朝暂合,淫祠箫鼓岁无休。”《寄梅圣俞》诗曰:“楚俗岁时多杂鬼,蛮乡言语不通华。……击鼓踏歌成夜市,邀龟卜雨趁烧畲。”箫鼓声声,踏歌阵阵,巴言楚语,迎神祭鬼,刀耕火种,龟卜求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夷陵巴人、楚人的祭祀活动并不只有肃穆庄重,而是在祭祀神鬼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一个释放情感、放松精神的时节与场所。《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诗曰:“时节同荆俗,民风载楚谣。俚歌成调笑,摖鬼聚喧嚣。”诗人在这几句诗后注释云:“夷陵之俗多淫奔,又好祠祭,每遇祠时,里民数百共馂其馀,俚语谓之摖鬼。”《夷陵岁暮书事呈元珍表臣》诗曰:“游女髻鬟风俗古,野巫歌舞岁年丰。”诗人又自注云:“夷陵俗朴陋,惟岁暮祭鬼,则男女数百相从而乐饮,妇女竞为野服以相游嬉。”诗作与诗人的注释很好地说明了北宋时期夷陵地区古朴的民风和人民自由奔放的天性,尤其是对于广大女性的宽容敬重,充分显示了巴楚文化的开放性、宽容性和自由精神。面对夷陵朴野的民俗风情,深受儒家孔子思想影响,反对天命、注重人事的欧阳修并不以为然,他将夷陵女性抛头露面与异性自由交往的活动视为“淫奔”,足显其传统道学气。在《夷陵县至喜堂记》一文中,对于夷陵人嗜好干鱼咸鱼、“俗信鬼神,其相传曰作瓦屋者不利”的现象,欧阳修更是直接以“陋俗”来称道:“夷陵者,楚之西境,昔《春秋》书荆以狄之,而诗人亦曰蛮荆,岂其陋俗自古然欤?”在《谢李秀才贽见启》一文中亦云:“某获罪于时,窜身南楚。楚之为邑,既陋且穷,诗称荆蛮,以此戎狄。”心中颇有一种华夏文化的优越感,对于自己被贬尚未开化的荆蛮之地深感委屈。然而,关心民生问题的欧阳修并未对这种“陋俗”予以过多的鄙薄和指责,而是采取一种兼容并蓄的态度,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民意,尽职尽责。他在《夷陵县至喜堂记》一文的最后表达了其为官的基本态度:“夫令虽卑而有土与民,宜志其风俗变化之善恶,使后来者有考焉尔。”事实上欧阳修到夷陵后勤于政事,努力整顿夷陵衙门制度松散无序的状态:“偏远之地,县吏朴鲠,官书无簿籍,吏曹不识文字,凡百制度,非如官府一一自新齐整,无不躬亲”(《与尹师鲁第二书》)。亲自制定章程,亲自处理大小公务,急百姓之所急。不仅如此,欧阳修还入乡随俗,亲自撰写了《祭桓侯文》、《求雨祭汉景帝文》等文章,与夷陵百姓一道,以夷陵地区传统的祭祀方式祭神求雨,为百姓祈福,其尊重民意、务实变通的思想给夷陵百姓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欧阳修认真负责、体恤民情的作风,既是他秉持儒家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的结果,也是夷陵古朴民风浸染的结果。欧阳修贬官夷陵时正值而立之年,既是一个人志气高远之期,也是一个人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之时,遭受挫折容易走向消沉。欧阳修因为上书高司谏指斥其诋毁范仲淹人品而被贬夷陵,对于这一政治打击,年轻的欧阳修其实并未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的,故而初贬夷陵时情绪十分低落,常在文章中以 “有罪”、“罪人”、“有罪之身”、“弃身”等词汇发泄满腔的失意与牢骚。所幸夷陵民风古朴好客,夷陵人民热情地迎接贬谪的诗人,为他送来了丰足的食物。《夷陵县至喜堂记》曰:“夷陵风俗朴野,少盗争,而令之日食有稻与鱼,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江山美秀,而邑居缮完,无不可爱。是非惟有罪者之可以忘其忧,而凡为吏者,莫不始来而不乐,既至而后喜也。”偏远寂寞的山城固然令人不快,但古朴和睦的民风和秀美的江山足以弥补心灵的空落、抚慰精神的创伤。民风与官风息息相关,朴野奔放、绝少盗争的民风,对于夷陵为官的文人士大夫亦产生了良好影响。欧阳修抵达岳州(今湖南岳阳)时,夷陵县吏前往迎接;抵达夷陵后,身为上级或同僚的峡州知府朱庆基、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峡州推官朱处仁、夷陵处士何参等,热情接待欧阳修这个 “罪人”,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为他全家修缮居室,陪他饮酒论诗、漫游夷陵山水,朱庆基还特为他修建了“至喜堂”。夷陵官民的宽广胸怀与深情厚意让欧阳修深为感动,对于他后来为官清正、宽简待民的政治生涯无疑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山水奇绝、林木丰茂的夷陵风光
盛年被贬的欧阳修不仅为夷陵古朴的民风所感染,也为夷陵奇绝的山水风光所吸引。他踏遍了夷陵的山山水水,写下了著名的《夷陵九咏》:《三游洞》、《下牢溪》、《虾蟆碚》、《劳停驿》、《龙溪》、《黄溪夜泊》、《黄牛峡祠》、《松门》、《下牢津》。诗人还多次畅游东山寺、甘泉寺、龙兴寺、望州坡、虎牙山、绿萝溪等夷陵名胜之地,写下了《冬至后三日陪丁元珍游东山寺》、《初晴独游东山寺五言六韵》、《和丁宝臣游甘泉寺》、《龙兴寺小饮呈元珍表臣》、《望州坡》、《初至虎牙滩见江山类龙门》、《送田画秀才宁亲万州序》等诗文。这些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夷陵山水的奇观胜景,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眷恋之情,“江山美秀”(《夷陵县至喜堂记》)、“西陵山水天下佳”(《寄圣俞》)、“经年迁谪厌荆蛮,惟有江山兴未阑”(《离峡州后回寄元珍表臣》)、“惟有山川为胜绝,寄人堪作画图夸”(《寄梅圣俞》)是发自诗人心底的赞叹。
在欧阳修笔下,夷陵山水秀美,林木丰茂,禽兽繁盛,处处洋溢着鸟语花香、虎啸猿鸣之趣。如《三游洞》:“青萝绿桂何岑寂,山鸟嘐嘐不惊客。松鸣涧底自生风,月出林间来照席。”《和丁宝臣游甘泉寺》:“谷里花开知地暖,林间鸟语作春声。”《下牢溪》:“清流涵白石,静见千峰影。岩花无时歇,翠柏郁何整。”《下牢津》:“白沙飞白鸟,青嶂合青萝。”《冬至后三日陪丁元珍游东山寺》:“翠藓苍崖森古木,绿萝盘石暗深溪。”《初晴独游东山寺五言六韵》:“云光渐容与,鸟哢已交加。冰下泉初动,烟中茗未芽。”《寄圣俞》:“岩荪绿缛软可藉,野卉青红春自华。风余落蕊飞回旋,日暖山鸟鸣交加。”《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江水流青嶂,猿声在碧霄。……县楼朝见虎,官舍夜闻鸮。”《黄溪夜泊》:“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夷陵美丽宜人的自然风光让欧阳修留连忘返、乐而忘忧,《黄溪夜泊》一诗的最后,诗人情不自禁地吟道:“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夷陵山水自古以来就蕴涵着巨大的旅游价值,今天能成为驰名天下的旅游城市,这是历史积淀的结果。
夷陵山水不仅以美秀闻名,更以雄奇险怪著称。荆南秀才田画(字文初)来夷陵拜访欧阳修,欧阳修作《送田画秀才宁亲万州序》,文中曰:“予与之登高以望远,遂游东山,窥绿萝溪,坐盘石,文初爱之,数日乃去。夷陵者,其《地志》云北有夷山以为名;或曰巴峡之险,至此地始平夷。盖今文初所见,尚未为山川之胜者。由此而上,溯江湍,入三峡,险怪奇绝,乃可爱也。”在欧阳修看来,鸟语花香、月照清泉的景观令人品味无穷,而奇绝险怪、雄伟壮丽的江山则尤其令人惊叹心动。其《黄牛峡祠》诗曰:“峡山侵天起青嶂,崖崩路绝无由上。黄牛不下江头饮,行人惟向舟中望。朝朝暮暮见黄牛,徒使行人过此愁。”黄牛峡是西陵峡中的胜景之一,颇有代表性。诗作渲染了黄牛峡两岸山势的陡峭险峻,凡是舟行此峡者无不回望惊异,江岸高耸如刀削,令人愁心顿生。夷陵峡江之险,给欧阳修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记,以致诗人多年之后还再三追忆。如庆历元年(1041)作《忆山示圣俞》诗向好友梅尧臣描述了西陵峡口一带山崖峭拔、浪涛澎湃、云雾缭绕的奇异风光:“其西乃三峡,险怪愈奇富。江如自天倾,岸立两崖斗。黔巫望西属,越岭通南走。时时县楼对,云雾昏白昼。”庆历四年(1044)作《登绛州富公嵩巫亭示同行者》诗向同行者描述了三峡层峦叠嶂水从天泻令人惊愕的情景:“其后窜荆蛮,始识峡山恶。长江泻天来,巨石忽开拓。始疑茫昧初,浑沌死镌凿。神功夜催就,万仞成一削。尤奇十二峰,隐见入冥邈。……荆巫惜遐荒,诡怪杳难貌。至今静夜思,魂梦辄飞愕。”
雄奇险峻的山川必然孕育独具个性的奇花异草,而独具个性的奇花异草又最能引起诗人的心灵共鸣,欧阳修对夷陵山川之险之所以情有独钟,原因正在此。贬官夷陵后的第一个严冬时节,心情抑郁的欧阳修见夷陵山谷绝险处生长着许多郁郁葱葱的黄杨树,便作《黄杨树子赋》:“落落非松,亭亭似柏,上临千仞之盘薄,下有惊湍之濆激。涧断无路,林高暝色,偏依最险之处,独立无人之迹。……日薄云昏,烟霏露滴,负劲节以谁赏,抱孤心而谁识?……无游女兮长攀,有行人兮暂息。节既晚而愈茂,岁已寒而不易。”作者生动地描写了黄杨树的独立特行之处,深切地同情黄杨树孤独寂寞的遭遇,热情地歌颂了黄杨树忠贞不渝的节操。很显然,赋作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充分表现了诗人决不向世俗低头的坚强意志和品格。贬官夷陵的第二年,欧阳修又作《千叶红梨花》诗,诗中有云:“红梨千叶爱者谁,白发郎官心好奇。徘徊绕树不忍折,一日千匝看无时。夷陵寂寞千山里,地远气偏时节异。愁烟苦雾少芳菲,野卉蛮花斗红紫。可怜此树生此处,高枝绝艳无人顾。……从来奇物产天涯,安得移根植帝家。犹胜张骞为汉使,辛勤西域徙榴花。”作者歌咏了千叶红梨花这一天产“奇物”的“绝艳”之美,深深感叹其无人欣赏的不幸遭遇,由物及人,借峡州知府朱庆基栽花赏花的现实和汉人张骞移植西域名花的故事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赏识重用而使之能报效国家的愿望,可谓寓意幽深。
作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的欧阳修,早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从他留下的诗文作品中,我们不难领略千年前夷陵地区的风土人情与山川名胜,亦不难看到欧阳修卓杰的人格风范和贬官夷陵这一特殊时期的心路历程。总之,欧阳修描写夷陵的诗文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欧学研究和宜昌历史文化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