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出版学学科归属与课程设置

2013-02-16罗立群

中国期刊年鉴 2013年0期
关键词:出版学编辑出版设置

罗立群

编辑出版学学科归属与课程设置

罗立群

从武汉大学1983年9月开办“图书发行”专业算起,我国编辑出版的高等教育已有30年了。30年来,成绩有目共睹,其中几个重要事件对编辑出版专业的高等教育尤为关键。一是1984年胡乔木致信教育部,建议在高校中开办编辑出版学专业,随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重点大学率先开设编辑学专业。二是1998年教育部调整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编辑学与出版学合并为“编辑出版学”,归属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之下,列为二级学科。此举使各自为政的编辑学、出版学得以整合,且名正言顺地成为大学本科专业,为其发展扫除了障碍。三是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包括出版硕士学位在内的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标志着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正式列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在这个方案中,出版、新闻与传播、金融等专业并列,预示了编辑出版专业学科地位正在提高。但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困难重重,困惑加剧,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编辑出版学学科的归属问题以及伴随而来的课程设置问题。

一、编辑出版学科的归属问题

1998年,教育部公布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编辑出版学列为二级学科,归属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但2010年公布的《关于开展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的通知》,又将出版专业硕士与一级学科的金融、新闻传播等专业硕士并列;2011年教育部公布的最新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编辑出版学科没有列入。这就导致编辑出版学科在高等教育中学科归属不明确。由于学科归属不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各高等院校自行其是,根据自己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在相关的学科领域建立编辑出版专业,或归于文学院,或归于信息管理学院,或归于新闻传播学院等。

编辑出版学学科隶属关系混乱的局面,主要因为编辑出版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教育界和学术界对其关注不够,没有认真研究这一门学科的学理,真正深度而又理性地对其形成、现状和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因而也就没有建构系统性、逻辑性和独立性都比较完善的编辑出版学理论。这种状况给编辑出版学带来了一定的尴尬,一方面编辑出版产业实力雄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而且,编辑出版专业的高等教育在我国已有30年的教育实践,不但有本科教育,也有相应的硕士、博士教育。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人对编辑出版学抱有一定的认知偏见,认为编辑出版是“有术无学”,而编辑出版学学理建构明显缺乏系统性和独立性,研究范式尚未成型。这种双向逆差既是学科归属混乱的结果,同时又进一步加剧了编辑出版学学科的隶属混乱现状,阻碍着编辑出版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学理研究和学科体系建构。

编辑出版学学科隶属关系不清,势必严重影响这一学科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实现。教育的本质是创造人才,一个学科的最终目标当然也是培养人才。但是由于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归属混乱,不同高等院校编辑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愿景也存在着不小差异。有的注重传授文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有的侧重市场营销,希望学生具备市场营销知识,掌握市场营销的规律;有的倾向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采编能力和图书策划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大众出版物的采编人才。培养目标的五花八门,揭示出教育界人才培养方向定位的不一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是因为各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所依托的学科不同,而其根源则在于编辑出版学学科隶属关系不明确。

编辑出版学有强大的出版产业作支撑,又经过30年高等教育的教学实践,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门类的时机已经成熟,完全可以建立一级学科,应该拥有其独特的研究领域和学术地位。编辑出版学学科归属混乱,已成为这一学科发展的瓶颈,因此,提升编辑出版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建构,事实求是地评估该学科的教育价值,完善编辑出版学的学科体系,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和出版业界必须面对并亟须解决的时代命题。

二、编辑出版学科的课程设置

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是高等院校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按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相关学科的特点,制定出的人才培养需要完成的一系列学习内容。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决定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质量和水平。编辑出版学的课程设置理应反映出这一学科的教育理念,符合出版产业对编辑出版人才的需求和编辑出版职业的特点,成为出版产业从业人员应该掌握的思想、方法、技能以及知识系统。

综观当前我国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课程差异化明显,每个高校各行其是;二是开设的课目老套,跟不上技术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三是课程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学效果难以奏效。我们以有代表性的三所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印刷学院)为例,进行必要的分析(见下表)。

三所大学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表

南开大学的课程可分为文学、传播与出版三个板块,在强化文史知识与文字能力的同时,兼顾传播、出版,而在出版教学中更侧重培养学生的编辑技能;武汉大学的编辑出版专业是从“图书发行学”起步的,其主要课程还是强调书业出版与营销;北京印刷学院的课目设计以编辑出版的理论和技能为主。三所学校设立的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有明显差异的。差异化的产生还是源于学科归属。南开大学的编辑出版专业隶属文学院,自然看重文学语言功力。武汉大学本着图书流通的理念,在图书馆学系创办图书发行学专业,后更名为编辑出版学专业,理所当然会重视书业管理与营销。北京印刷学院的编辑出版专业由校内的“编辑学”和“图书出版发行学”两个专业合并而成,课程体系自然也由两个专业共同设计。课程设置的差异化既体现了不同院校的特色与个性化,也表明教育界对编辑出版学科的定位与认知不尽相同。

大多数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仍偏重传统出版,在传统出版教学中尤其重视图书编辑的培养,这种课程安排和人才培养目标偏离了现实社会的发展轨迹。21世纪已进入数字化网络时代,人们的写作方式、阅读方式、消费方式都发生了巨变,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介迅猛发展,传统出版业遭遇了重大挑战。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形势,教育界必须突破传统编辑出版学的思维框架,树立“大编辑”“大出版”的教育理念,将纸质媒介与广播、电视、网络传播的编辑工作形成一体,加大课程的改革力度,增加新媒体、新技术课目,从大一开始就为学生搭建“现代媒体新技术”的学习平台,尽快打通文本编辑、文字校对、网页制作、摄影摄像、音响、剪辑等相关领域,改变传统编辑出版教育下的纸媒编辑不懂多媒体制作、不了解影视画面的剪辑处理的被动局面,为社会培养出精通网络数字出版技术、具备相应的文化理论知识、懂得经营管理、胜任多种媒体编辑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教育界一直有所困惑:按照编辑出版学专业知识体系精心培育出来的本科生,业界并不看好,出版产业的老总们更愿意选择具有其他专业学科背景的毕业生。在业界看来,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生量然上手较快,却没有后劲,只能完成大众出版物的编辑流程,难以胜任专业图书和期刊的编辑工作。原因在于现代出版产业往往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地学习了一般的编辑流程,必定无法有效地进行具有某一专业知识内容的深度加工和信息开发的编辑工作,这说明我们传递给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教育界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对应社会需求,调整课程结构。不妨以内容为逻辑主线设立课程框架,建成不同的编辑知识学习模块,如社科学术编辑专业模块,科技编辑专业模块,医学编辑专业模块,文学艺术编辑专业模块,少儿与教育编辑专业模块等,不同的编辑专业模块讲授不同的专业知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模块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必要的编辑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有效地把握就业的机会。

课程设置要明确专业的核心课目,要优化精选,理论联系实际。编辑出版专业的核心课程当然是编辑理论与编辑实务,但课堂学习必须与实用结合,让学生贴近真实的产业发展环境,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有效地运用于编辑出版工作实践,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在本科生阶段,编辑理论课程可以适当减少,多增加实践课程,到硕士、博士阶段再加强理论研究。有条件的学校应创办编辑实践室,增强学生的编辑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学校还可以和出版业联手办学,为学生搭建“知行合一”的实习平台,使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拥有不少于一个学期的实习时间。总之,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弥补课堂教育的缺陷,这样才能走出困境,真正有效地发挥编辑出版学科的价值。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珠海校区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出版学编辑出版设置
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从学科评估指标看出版学学科建设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工作创新路径分析
加强出版学科建设应提上议事日程
图书编辑出版中技术手段升级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高度重视出版学的基本理论研究
人工智能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的未来研究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