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服务业专业群建设方案初探

2013-02-15张晓丽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订单课程体系职业

张晓丽

(锦州师专 经济管理系,辽宁 锦州 121000)

201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坚持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办学理念,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优秀人才.“形成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提高师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因此,专业群建设成为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是学校整体水平和基本特色的集中体现,专业群建设是学校人才培养长期积累和积淀的过程,通过不断强化专业群建设,学校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就能够有可靠的保证.所以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专业群建设,围绕专业群建设,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积累,是学校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

1 专业群布局特征

从专业目录的学科分类体系看,所谓“学科群”是指若干具有相同级次的学科点集,学科群的大小不仅与所含同级学科的数量有关,而且与所含学科的类目级次相关,并随类目级次的上移、学科口径相应增大,学科群的学科容量增多.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是面向不同的职业分工来设置专业,正是由于这一重大区别,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自身规律.对高职教育来说,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

专业群的分布特征是:

第一,专业群内的专业往往是围绕某一行业设置形成的一类专业.第二,专业群内的专业是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依托某一学科基础较强的专业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类专业,各专业具有相同的专业理论基础,相应地,师资队伍必然有很大一部分是共同的,必然形成师资队伍专业团队,形成某类专业建设的良好的师资队伍环境.根据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高职专业目录的分类就是坚持“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的,分设19个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专业大类中的二级类专业体系可称为专业群.但高职院校专业群如何规划和建设是由学院的行业背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发展过程确定的,各院校专业群内专业的数量和分布并不与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划分一一对应.

2 后续式订单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专业群建设的基础

2.1 后续式订单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应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专业技能为培养核心,订单教育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校企合作转变.“订单模式培养”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深化教育改革为中心,以服务企业为宗旨,遵循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为企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急需人才.该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所谓“订单”'培养就是由学生、学校、就业单位共同合作,根据企业需求和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企业参与制造人才,发展人才的计划.

“后续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是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及学校自身办学条件,以行业为依托,面向市场建立的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的专业群,专业设置在面向行业的同时力求宽口径,在宽口径专业中根据行业现状、发展以及用人需要为学生灵活设立数量足够多的专业技术岗位,形成专业岗位群,给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权利,建立一个学校与学生互动的机制.

2.2 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思路和目标

我们积极推广“后续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刻地认识到职业教育要为市场服务,职业教育要为学生就业服务.根据新的办学理念,我们提出了专业群建设的原则——“三符合”原则,即符合社会发展、符合企业岗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订单模式下的专业群建设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前景相吻合,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思路应该在学分制的框架结构下完成,打破原有专业界限的束缚,突破以往以各专业为单位的教学模式,不局限于某一学科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针对整个专业群进行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训的规划,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全方面人才,以拓宽就业面,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 专业群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3.1 完善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

在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上,应打破传统课程设置的框架,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我们经过长达2年的4次论证、修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板块化课程体系模式.“板块”课程体系是根据不同的专业(专门化方向)而设置,或者是根据不同的项目而设置的.就是将同类知识与能力要求,按一定的标准划分,组成相对独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要求的集合.这恰恰适应了服务业专业群各专业课程的相通性、相对独立性,模块式教学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证书考试于一体,解决了师资不足,有利于学生扩展知识面,并可根据后续式订单的要求开设相应的理论课、实践课,特别是与学分制相结合,通过专业群内的选修,和专业群内相关职业技能课的融会贯通,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扩大了就业面;另一方面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我们把课程体系调整为:专业群基本素质板块、专业基本能力板块,专业群拓展能力板块和专业群综合实践能力板块.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四大板块充分体现四个统一的思路,即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理论课程与职业能力课程相结合;基础课程与应试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3.2 建立项目引导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以专业群内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在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框架下,各专业的专业课建设形成了项目引导与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模式.我们引入了企业管理中的“JIT”(准时制生产)管理的设计理念,实行逆向的“看板式”课程设置方式,即我们的课程设置是经过整体化的职业分析得到的,不是闭门造车.这个职业分析是我们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对接地方产业和订单企业进行专业岗位群的调研分析,与行业专家一起磋商探究,听取校企合作伙伴的方案和意见,专业教师亲临岗位,感受整个工作过程而得出的职业能力分析意见,按照企业经营运作过程选择课程内容,序化课程结构,根据分析结果设置专业理论课和职业技能课.形成以重点打造专业核心内能力,建设优质核心课程为目标,围绕核心专业能力构建任务驱动式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以项目驱动法设置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按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注重实践性教学,不仅传授给学生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接受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及与人协作的社会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多渠道,多形式,以能力为重点,不再追求理论和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3.3 建立分层次教学实践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因材施教的需求,我们建立了分层次教学课程体系.每个层次对应相应的岗位群和相应的“订单班”,层级依次递进,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的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形成分层递进式的模块化实践课程体系.

在高职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实训中,普遍实施了职场模拟、角色扮演、职业活动模拟等情境教学法.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展开“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践,创造出学生能看、能感受、能操作的教学环境,做到教中有学,学中有做、做中有学,学生在技能训练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角色,再由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通过各个板块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使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掌握与之对应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分层需求,保障每位学生都能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3.4 高度重视以实训室模拟系统为依托的职业技能训练课

以专业群核心专业实训室为依托,把职业技能课与工作岗位环节相结合,与实训室模拟系统相结合.如商场营销专业根据岗位工作环节和实训室硬件、软件系统平台,为学生提供完全仿真的情境实训环境,包括商务谈判、沙盘模拟实战、营销策划等,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选择不同的技能角色.

4 专业群下的考试模式改革

新课程体系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结合跨专业的选课模式要对学分获得方式进行改进.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和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确定某一专业的技能考核内容.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新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考核方法,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将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充分体现后续式订单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体现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把职业技能的成绩及实训中的工作成果纳入到专业课的考核成绩中,比例为50%甚至更高.对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对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每一科的课程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可以是模拟教学中的角色完成情况,可以是实训中的任务完成情况,也可以是职业技能的展示情况或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情况等.

这样的考试模式使学生更重视平时的技能训练,也能促使学生掌握真正的职业能力,而不是只凭一张考试卷评定学生的素质高低.这才与我们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相吻合.

5 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群实训基地,充分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构建专业群实训中心,在校内必须分层次建设实验、实训基地,这是一项重点工作.首先要保证专业群中重点专业主干课程的实验、实训室的建设,每个主干课程至少1个实验、实训室,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专业群实验、实训中心.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上,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必须建立在利益关系上,教学链与产业链要通过利益链的连接,相互的结合才有可能持续.用这样的利益形式,来构造校企深入融合的体系,用它使企业和学校牵起手起来.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源、培训资源、教材资源等要合理配置.

在后续式订单培养模式的指导下,扩展与实习企业接触范围,在专业群建设的引导下开设多种以培训服务业技能为基本特征的订单班.实习基地建设的最大特点是专业群的共享性,就是群内的多个专业学生都可以在订单企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可实现阶段性的轮岗.

专业群建设关系到高职学院专业布局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对于高职学院的长远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专业群建设不能脱离高职学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环境和自身的具体条件.一所学校不可能把所有专业都办成特色专业,必须发展比较优势,将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作为建设的重点,将这些核心专业建设成为精品专业,带动整个专业群的发展.同时,专业群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要从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学校拓展新专业的可能性,逐步推出新的专业方向或相近相关的新专业,如,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并申办物流专业,构建起一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独具特色的专业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S].

[2]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8(14).

猜你喜欢

订单课程体系职业
春节期间“订单蔬菜”走俏
订单农业打开广阔市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职业写作
“最确切”的幸福观感——我们的致富订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我爱的职业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