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军车进京”看网络假新闻的传播与应对

2013-02-15王悦嘉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假新闻谣言信息

鲁 军,王悦嘉

(1.通化电视台,吉林 通化 134000;2.吉林大学 文学院 新闻系,吉林 长春 130012)

1 “军车进京”事件始末

1.1 谣言产生

新华社北京3月30日电,记者从北京市公安局了解到,近期,有个别网民在互联网上编造、传播所谓“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谣言,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北京市公安机关迅速展开调查,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在网上编造谣言的李某、唐某等6人依法予以拘留,对在网上传播相关谣言的其他人员进行了教育训诫.相关人员对编造、传播谣言的行为供认不讳,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悔过,并作出检讨.北京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利用互联网编造、传播谣言的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危害社会诚信,公安机关对此将依法查处.希望广大网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信谣、不传谣,发现谣言及时举报,共同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1.2 事件的处理

由于少数网站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疏于管理,致使网上谣言传播,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责成有关地方网络管理部门进行严肃查处,电信管理部门依法对梅州视窗网、兴宁528论坛、东阳热线、E京网等16家造谣、传谣,疏于管理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网站予以关闭.针对新浪和腾讯网站集中出现的谣言,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造成恶劣影响的问题,北京市和广东省互联网信息管理部门分别对两个网站提出严肃批评,做了相应惩处.两个网站表示要认真落实相关要求,采取整改措施,进一步加强管理.

2 网络时代的假新闻现象解析

网络的迅猛发展在给信息交流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使谣言“插上了翅膀”.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手机短信、即时通讯工具和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网络谣言也呈激增之势.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假新闻和谣言不仅限于特定人群、特定时空、特定范围传播,其传播速度与影响范围呈几何级数增长,危害巨大,后果十分严重,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惕.

2.1 由于商业利益,借假新闻吸引眼球

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以爆炸方式产生并传播,信息冗余,信息的吸引力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许多网站,尤其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网站都深知:只有在网上能吸引到足够的注意力,才有可能发挥本网站的影响力,从而创造经济效益.任何一种媒体上所凝聚的注意力资源,正是该媒体经济价值的真正所在.因此,为了获取最大限度的收益,许多企业、团体和个人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其中炮制并散布网络假新闻便是其经常使用的主要手段之一.

2.2 微博正成为假新闻滋生与传播的温床

由于微博入门标准低、信息发布快捷方便等特点,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注册一个微博帐号.微博用户只要轻松的输入内容,点击“发布”,便可以把信息发送到网络上,任何一个微博使用者都可以成为网络新闻“第一发布者”.并且随着微博数量与规模的不断发展,微博传播途径越来越丰富,微博平台已经可以将手机短信、通讯软件、博客和社交网站等平台链接起来,使得微博的信息内容能迅速而又广泛的流传,也使得网络假新闻能够传播到更大的范围.在“军车进京”假新闻事件中,这则消息起初在微博、百度贴吧、人人网等平台上流传,后被转到整个网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面对如此猛烈的信息传播,又没有足够的新闻把关人,使得信息内容与质量得不到有效的限制就能发布,传播谣言、制造混乱就变得轻而易举,任何人都有发布信息的渠道,任何人也都有发布虚假信息的可能.

2.3 社会因素导致假新闻的传播与泛滥

就社会因素而言,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多发.群众对于贪污腐败、分配不公、公权滥用等现象深恶痛绝.网络谣言正是利用这种社会心理,捏造、夸大、扭曲相关事件,误导公众.比如哈尔滨“宝马撞人案”、杭州“70码”等事件中在网上盛传的“领导亲属”、“权钱交易”等谣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中的“仇富”、“仇贪”心态.部分网民通过对这些网络谣言的参与、传播,宣泄着自身的负面情绪.

3 如何遏制网络假新闻的产生

网络作为一个成长迅速、影响巨大的科技产物,在一些敏感时期和重大的危机性事件中,网络产生的虚假信息将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效果,如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其所引起的负面影响或将比以往的假新闻本身更可怕.面对网络假新闻带了的新挑战,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应对.

3.1 加强网络监管,做好新闻把关人

假新闻一经流传就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果,因此有效控制假新闻的策略就要从源头入手,尽早的做好预警,发现谣言,组织辟谣,将网络媒体的把关工作做好,才能最有效率的杜绝网络假新闻的发生.网络监管作为遏制假新闻传播的首要环节,其对虚假消息是否会被广泛扩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要求加强对网络的监管机制,大范围的采集、提炼、分析来自网络、传统媒体及民间渠道等多方的信息,增强虚假信息识别的技术水平,为及时化解网络假新闻奠定基础.另外,对受众越重要的假新闻就越有可能被传播,这也是传播学的重要规律之一.由此可见,除了及时发现、化解虚假信息外,还要做好假新闻的预防工作.根据其重要性程度、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准确把握虚假信息之于公众的重要性及敏感度,有效预警,及时开展调查取证工作,澄清谣言.

3.2 主流媒体应担当起引导舆论的责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但主流媒体以其权威性、可信性、固定性的优势,在社会生活中仍然起着主导舆论的核心作用.随着网络的影响力日益强大,许多电台、电视台、报刊也都纷纷进驻了网络,开通了官方网站,这就脱离了传统媒体传播新闻的一系列把关过滤环节,新闻的发布通常由一般个体编辑负责网络新闻的编写,这就出现了由个体编辑代表一个传媒机构发言的情况,有些主流媒体的编辑未能起到二级把关人作用,新闻未经审核确认便向外界发表.网络受众把媒体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等同于现实中的官方权威信息,以为其具有可信性,致使一些存在偏差的新闻被受众认可,并广泛传播.倘若传统媒体稍有不慎,便是在客观上为谣言添砖加瓦,打了保护伞.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需要严格控制和完善网络新闻的发布流程、提高信息的真实性,从权威角度来杜绝谣言的产生与传播,一如继往地保持其被赋予的权威性、可信性及固定性的光环,而不应在自由、开放的网络空间中放松警惕,丧失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求真、求实的传媒精神.

另外主流媒体还应担当起引导舆论的社会重责,对于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应时刻保持警惕性,不随波逐流,通过及时发布可靠的权威信息,引导公众理性思考,遏制谣言.

3.3 法律监督,媒体自律及政府引导

目前,我国在管理互联网信息的传播等方面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但对散布谣言的处罚也有适用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其中第一款就是“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然而法律手段只是提供了一个事后的处理方式,对于网络假新闻的控制还需要媒体本身建立一套自治性的内部应对机制.目前国内的一些网站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果壳网”为澄清事实开设了“谣言粉碎机”专题板块,该板块由20多位高学历的成员组成,曾粉碎了多起虚假新闻.新浪网也借鉴其做法,在新浪微博上成立一些专门的辟谣组织,组织成员自发的对网络谣言进行自纠,及时发现虚假信息并予以澄清,此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网络的信息自净系统的建设.这类机构的组织成员要求具有广泛的知识面,以及面对海量信息时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专职媒体人及其他各界人士,起到对重大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核、验证真伪的作用.同时他们之间也可以互相沟通、配合,以期更有效率地揭露、批判网络假新闻传播行为,规范网络秩序.

当然,民间组织的影响与职能还是有限,许多信息因其事件本身的复杂性、与涉密性程度而使其对信息内容的调查、核实工作较难开展,因而必须借助于政府的力量,网络假新闻才得以被迅速、有效地铲除,因此政府相关机构应明确自己承担着辟谣的重要职责,加强新闻与网络的监管力度,保证信息传播的真实性.

3.4 网友需理性分析,做有责任感的守法公民

谣言捕风捉影、似是而非,带有很强的迷惑性.但谣言之所以成为谣言,就是因为它缺乏事实根据.因此,事实与真相是谣言的天敌,只有用事实才能打败谣言.而这需要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共同努力.

对公民个人而言,则需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发言之前,应首先考虑自己的发言是否有确凿根据,是否会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不捏造事实,不传播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蜚语,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守法公民的应尽义务.

参考文献:

[1]杨保军,涂凌波.析社会转型中新闻从业者的角色冲突与紧张[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0.

[2]杨保军著.新闻理论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杨保军.假新闻、失实新闻内涵辨析[J].今传媒,2008(03).

[4]新时期虚假新闻传播特征与防范课题组,网络时代虚假新闻的传播特征[J].新闻前哨,2010.

[5]叶青,傅志群.以真实为生命——民生新闻不容制假[J].当代电视,2005.

猜你喜欢

假新闻谣言信息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4 smart ways to spot fake news 判断假新闻的4种聪明方法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谣言π=4!
订阅信息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谣言
展会信息
有关载人登月的两条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