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课是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2013-02-15■兰

天津教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教师

■兰 鹏

从新课标、新教科书的教学要求来说,好课的标准应该是:1.教学目标明确、恰当。目标明确是指师生对一堂课应达到的目的、方向有共同的认识。恰当是指教学要符合学段的特点、教科书的要求、学生的实际。2.教学的重难点要突出。教师要能深刻理解把握教科书,并能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好课,就广度而言,要看学生全体是不是都参与进来,是不是每个环节都参加了;就深度而言,要看学生是被动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要看理解的程度、学习的质量。4.教学效果要突出。要看课堂教学氛围是否融洽,课堂训练是否扎实有效,学生知识、能力、方法、习惯是否得到改进和提高。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呢?

第一,课堂教学理念要不断更新。过去历史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课堂教学完全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回答问题稍有出入,教师便毫不留情地批驳指正,一点也不重视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不在乎学生的感受。而新课程改革向着综合化的方向不断深入,使得过去单纯依赖教科书、教参、教师直白的讲述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方式越来越没有了市场,教师总是在讲解怎么也说不完的历史,学生总是在头疼记不完的年代、地名、人名、历史事件,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高,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怎样让历史课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消除其弊端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认识水平,遵从教育个性化的特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第二,课堂教学设计坚持基础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历史讲述的是几千年来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及人类的发展历程。因此历史课堂教学应密切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应坚持教学内容基础性与时代性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缩短教科书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影响到整堂课教学是否和谐与成功。比如在讲述《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我结合学生感兴趣的2012年美国大选,探讨美国大选的过程与特点,分析奥巴马再次当选的原因。当学生热烈地谈论自己通过不同信息源了解的美国选举情况时,教师指出:“追根溯源了解西方民主的起源就在我们学习的这一课。”这样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起来,使学生在新奇愉悦的氛围中开始这节课的学习。

第三,课堂教学实施应尊重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从上第一堂历史课起,教师就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合作关系,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独生子女,在心理上非常注重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当他们体会到教师的尊重时,他们也能自觉自愿的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给他们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即使学生回答错误时,也应平心静气地指导他们重新认识和更正错误,并肯定他们勇于回答、勤于思考的精神。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而且还能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第四,课堂教学内容要讲出新意,要讲到“点”上。新课改并不是完全推翻教师的课堂讲述,这里关键看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及教师课堂讲述的时间。那么这里的“点”指什么呢?一是指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也就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和学习方法的指点。二是联系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如果教师从历史学科实际出发,结合这些“点”,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在讲授《辛亥革命》“革命的里程碑”时,如果平铺直叙地设问: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有什么贡献?这类问题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但若一反常态,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讲给学生:“中华民国成立后,在当时各阶层产生了很大的反应……有的高兴、有的仇恨、有的害怕、有的不理解、更有些野心家想‘渔翁得利’……以上都是哪些阶层的反应?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中国当时能走上资本主义强国道路吗?”则既能讲出了革命后政权所面临的实质问题,又马上激起了学生对课文涉及内容的疑问,并且该问题使学生感到似懂非懂,新鲜有趣,思维的波澜也就因之激起。这样即使学生认识到矛盾对立各方的斗争,又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求,学习探究的兴趣大大增强。

第五,课堂教学过程要重视对学生“历史智慧”的培养。“历史智慧”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已学习知识,高效、综合地运用各种思维形式和方法,进行独特的、新颖的、批判的、灵活的认识活动,从中获取新认识、新见解、新结论、新成果。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的“历史智慧”。如在讲述高三复习课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和西汉“独尊儒术”时,我讲到战国时“百家争鸣”是历史的产物,是经济基础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反映,有它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但到了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建立时,这种局面就必然结束,否则不利于中央集权及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百家争鸣”看似矛盾对立的“独尊儒术”也是历史的产物,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其重要历史进步意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们都属于文化专制,不利于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同样,战国时商鞅提出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制度刚刚确立时,农业是自给自足封建经济的主体,重农抑商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而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产生的明清时期,这种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之相对立的黄宗羲的“农商皆本”思想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同一历史事物(比如百家争鸣、重农抑商政策等)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而完全相对立的两个事物(比如百家争鸣和独尊儒术,重农抑商和农商皆本)在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却有相同的历史进步作用。这样就能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辩证的认识历史问题,进一步提高历史洞察力。

“历史课堂教学就是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的过程,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勇于思考,善于思考。我们的教学决不能是扶植几个‘英雄’,倒下一片‘战士’。”这些在日常教学中的亲身体会我牢记在心。作为一名普通的历史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上好每一堂课,如何用更多样、更直观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我推荐的书

●《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肖川著,新华出版社

●《学校的挑战》,【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师的挑战》,【日】佐藤学著,钟启泉、陈静静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课的变革》,刘家访编著,郑金洲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教学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新历史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