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与华夏饮食文明
2013-02-15高启安
高启安
(兰州商学院 敦煌文化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20)
有关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1]的功绩,众所周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发明了新的科学技术,改变了生产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渔猎生产具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另外,其创制八卦,是对自然现象和规律新的认识和哲学解释。显然,这些贡献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意义深远,因此,被尊称为“人文始祖”。
但伏羲对人类文明的另一个贡献,却长期被人们所轻忽,虽有人提及,但多不及深入。这就是伏羲在饮食文明发展上的贡献。相比于其它方面的贡献,这个贡献可能更大、更可靠。
摩尔根将人类文明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2]各个时代之分界线有许多标准,但食物的选择、加工,有目的的食原料生产无疑在其中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生食阶段,也使人类从被动的食料获取(采集、简单渔猎)、无保障的饮食需求进化到了主动的食生产活动和自然支配力。显然,这正是人类从蒙昧时代跨入新时代的重要一步。
一、伏羲与火的使用
按中国古籍史料,伏羲之前的燧人氏发明了火,人类从生食进化到熟食(也有认为火食源于伏羲),在人类的演化史上,火的使用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由于熟食,促进了营养的吸收,加速了人类的进化,成为人类最终同动物界分离的标志性事件。
恩格斯曾对火对于人类进化的意义作了高度概括:“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气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3]
关于食料从大自然的赐予、人类被动接受到主动选取、加工,古史记载详尽:
《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4]
《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故玄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佑。”[1]1416
三国谯周《古史考》谓:“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使(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曰燧人。”[5]
而这个巨大的革命性变革,与伏羲有密切的关系。
相传为伪书的《三坟》云:“燧人氏教人炮食,钻木取火,有传教之台,有结绳之政。”[6](有关《三坟》,历来被认为是伪书。本文取此条,以为虽伪书,但作伪者亦当取诸古史料也。)
东汉班固《白虎通义》谓:“谓之‘燧人’何?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也。”[7]
尚秉和先生虽对伏羲发明火食持不同意见,但他认为伏羲使华夏饮食文明发达完美:“或谓火化而食始于庖羲,故以为号,岂知燧人既发明出火,其智慧岂尚不知炮食?况炮者裹肉而烧之,燎其毛使熟耳。在熟食中,为至粗之法。燧人去伏羲近,伏羲益发达美备耳。其创于燧人,无疑也。”[8]则为至理之言。
何谓“发达美备”?应即使早期人类的食生活具有了文化的意义,这就是火熟食物的方式更加多样,不止裹肉烧熟一种,而很可能进步到蒸食、煮食。
二、“伏羲”之含义
关于“伏羲”,早期史料多写作“庖牺”。
伏羲,又有多个写法:伏牺、伏戏、包曦、庖牺、炮羲、赫胥、庖牺、宓羲、虙牺等。
宋戴侗《六书故》谓:“古伏羲氏亦作庖牺。”[9]
关于“庖牺”、“伏羲”字面之义,历来有许多解释。
东汉班固《白虎通义》:“于是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天下,天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10]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引《礼含文嘉》谓:“伏者,别也,变也;戏者,献也,法也。伏戏始别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曰伏戏也。”[11]
《拾遗纪》谓“庖者,包也,言包含万象,以牺牲登荐于百神,民服其圣,故曰庖牺,亦谓伏牺。变混沌之质,文宓其数,故曰宓牺。”[12]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解《周易·系辞下》之“包牺”谓:“包,本又作庖。白交反。郑云:取也。孟、京作‘伏’。牺,许宜反。字又作羲。郑云:鸟兽全具曰牺。孟、京作‘戏’,云:伏,服也。戏,化也。”[13]
“古无轻唇音”,盖“庖”与“伏”读音相同。这种现象从今日西部方言留存的古音中可得证明。
临夏旧称“枹罕”,今读作“fuhan”;“孵小鸡”之“孵”,甘肃方言读作“bao”。皆此类证明也。
“庖”,即“炮”,又写作“包”。《说文解字》谓“庖”:厨也。从广,包声,其形为房屋下有“包”。包,《说文解字》谓“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则庖牺之“庖”,为房屋下有妊妇也。关于“厨”,《说文解字》谓:庖屋也。从广,尌声。则“庖”也指用作烹饪的房屋处所。
关于“炮”,《古史考》谓“始有燔炙,人裹肉烧之,曰炮,故食取名焉。”[5]3796
《周礼·天官》“庖人”,郑玄注谓“庖之言苞也,裹肉曰苞苴。”贾公彦疏曰:“言苞者,今之厨。转作苞者,欲取庖人主六兽六禽,以供庖厨,有裹肉之意也。”[1]640
“牺”即“牺牲”。《说文解字》谓:“宗庙之牲也。从牛羲声。”郑云:牺牲,毛羽完具也。”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谓:“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制嫁娶之礼,未有文章。取牺牲以充庖厨,故号曰庖牺,是为牺皇。后世音谬,故谓之伏牺,或谓之宓牺,一号雄皇氏。在位一百二十年。”[14]
颜师古注《汉书》之“太昊帝、宓羲氏”,引魏张晏之说:“太昊,有天下号也。作罔罟田渔,以备牺牲,故曰宓羲氏。”[15]
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16]
崔寔《政论》:“太昊之世,设九庖之官。”[5]364
曹植《庖牺赞》:“木德风姓,八卦创焉。龙瑞名官,法地象天。庖牺厨祭祀,罟网鱼畋。瑟以象时,神德通玄。”[5]364
则大多解释,“庖牺”都与饮食有关。
后世往往以时代特征、主要发明名之上古酋长圣王,所以有“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庖牺氏”则应是对饮食文明做出突出贡献的古帝王称谓符号。
因后人多写作“伏羲”,遂使今人不能解“伏羲”的字面意思,而掩蔽了“庖牺”作为华夏始祖在饮食文明上创造和发展的功绩。
三、伏羲对饮食文明的贡献
综合诸种史料记载,伏羲对饮食文明发展的贡献是:
(一)发明了家居
伏羲时代生产力发展,人们由穴居进步到家居,即《拾遗纪》所谓“去巢穴之居”。[12]1从“厨”为庖屋来看,这一发明和进步非同小可,引起了饮食制度的巨大变革。在掌控食原料加工前,人们并非没有火食,而是火熟方式单调,饮食无规律,烹饪无固定地方和加工具,由伏羲种种事迹推断,此时人们有了房屋,房屋中应有火塘,有专门用来烹饪食物的灶,有灶则必有烹饪具,有烹饪具则说明火熟方式已经不单是烤熟,可能已经有了蒸熟、煮熟的方式。在距今约8000年的大地湾遗址一期发现灰坑17个,坑内有罐形鼎、盆形鼎、钵形鼎碎片,显然,这些灰坑为灶坑或火塘,还发现作为炊具的罐形鼎、盆型鼎、钵形鼎多件,[17]说明此时的食物加工方式已渐趋多样,食物加工更容易掌控,即尚秉和先生所谓“益发达美备”。除此之外,这些设施的发明,可能使人类有了一定的进食和祭祀的礼仪。关于居住建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摩尔根曾作过论述,认为:“住宅建筑本身与家族形态和家庭生活方式有关。它对人类社会由蒙昧社会进至文明社会的过程提供了一幅相当全面的写照。”[2]5
(二)发明改进了狩猎的生产方式,驯化动物以充庖厨
《汉书·律历志》:“大皡作罔罟以田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庖牺氏。”[18]《尸子·君治》:“宓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也。”[5]3711使食原料从采集、狩猎到驯养以取给,第一次对自然有了一定的支配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三)受蜘蛛织网的启发而发明了网罗,提高了捕鱼的效率
“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1]86
葛洪《抱朴子·对俗》谓:“太昊师蜘蛛而结网。”[19]
夏侯玄《辨乐论》:“昔伏羲氏因时兴利,教民田渔,天下归之,时则有《网罟之歌》。”[5]3581
《古史考》:“庖牺作卦,观象而作网”。[5]3725
《世本·作篇》:“芒则网。宋衷曰,芒,庖牺臣。”[5]3725
《说文解字》解释“网”:“网:庖牺所结绳以渔,从冂下象网交文,凡网之属皆从网。”
而从上述资料得知,伏羲时代不仅狩猎,而且已经有驯化的家畜饲养。这是人类由狩猎到畜牧有目的的生产、获得食原料的重要一步。
(四)结束了非火食、“饥即求食,饱即弃馀”的历史
《河图挺辅佐》:“伏羲禅于伯牛,错木作火。”[5]3854《拾遗纪》:“礼仪文物,于兹始作。去巢穴之居,变茹腥之食,立礼教以导文,造干戈以饰武,丝桑为瑟,均土为埙,礼乐于是兴矣。”[12]1虽然多数史料认为钻木取火为伏羲之前的燧人氏时代,但部分史料将之归于伏羲,这可能与伏羲时代火食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有关。
上述资料,隐约反映了伏羲结束了生食、简单烧熟的历史。家居对于饮食而言,在于有目的、有一定程序的烹饪,人们掌握了植物籽实和肉食的烹熟方式,使加工方式更易掌控,食物之营养更易吸收。另,烹饪与烹饪器具密切相关,因此,逻辑的推理是伏羲时代,也是人类生产、应用陶器的时代。大地湾遗址出土有多种陶器可以佐证。
“庖牺”二字透露的另一个信息是,人类开始饲养家畜。在狩猎过程中将食用不尽的野兽豢养起来,加以驯化,成为人们主动、有目的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来源。无疑,这两样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庖牺的功劳不仅在于改进了烹饪技术,还在于规定了祭祀所用牺牲的标准,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古代,祭祀神灵,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庖牺才被人们尊为圣人,誉称为“人文始祖”,宜矣。
四、结 语
由上可知,伏羲氏对饮食文明的贡献,在食原料的获取、加工具的发明、加工方法、饮食礼仪等方面,均有创立和改进,使人类的食生活具有了文化的意义。
诚然,在居住建筑未发明的时期,人们应该已有烧烤的烹饪方式,但那时处于渔猎采集阶段,食物没有保障,即东汉班固《白虎通义》所言之“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后。卧之詓詓,起之吁吁。饥即求食,饱即弃馀,茹毛饮血,而衣皮苇”[7]50-51的时代。而至伏羲,应该有了一定的饮食制度,加之饲养畜禽,饮食生活有了保障。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厥功至伟,因此,被后世称之为“庖牺”,可以说是对他的时代的记忆和纪念,也是真实的写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私有制产生了。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齐世篇》中对伏羲的功绩有一个概括:“宓牺之前,人民至质朴,卧者居居,坐者于于,群居聚处,知其母不识其父。至宓牺时,人民颇文,知欲诈愚,勇欲恐怯,强欲凌弱,众欲暴寡,故宓牺作八卦以治之。”[20]其中“人民颇文,知欲诈愚,勇欲恐怯,强欲凌弱,众欲暴寡”正是私有制产生后人们思想意识发生变化、文明进步的生动描写。而私有制的产生,则使人类在通向更高文明阶梯上迅跑。
因此,伏羲可谓华夏饮食文明的奠基者。
[1]阮元,辑.十三经注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86.
[2]摩尔根,著.古代社会[M].杨东莼,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4.
[4]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085.
[5]李昉.太平御览:卷八七[M].北京:中华书局,1960:363-364.
[6]程荣,辑.汉魏丛书:第一册[M].北京:中文出版社,1970:4-5.
[7]陈立,撰.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52.
[8]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M].北京:中国书店,2001:2.
[9]四库全书:第226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986:605.
[10]陈立,撰.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51.
[11]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1:3.
[12]王嘉,撰.孟庆祥,译注.拾遗纪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1.
[13]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32.
[14]二十五别史·帝王世纪[M].济南:齐鲁书社,2000:2.
[15]班固.汉书:卷二十[M].北京:中华书局,1964:863.
[16]四库全书:第244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986:1.
[17]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R].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26-30,33-37.
[18]班固,撰.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012.
[19]葛洪,著.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49.
[20]王充,撰.黄晖,校释.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