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厦门棒垒球运动发展对策研究

2013-02-15陈翼建蔡传明

体育科学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垒球棒球厦门

陈翼建,蔡传明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1 厦门棒垒球运动发展现状

现在厦门的棒垒球运动,已经由最初的几人发展为现今的十几支球队,瑞景小学、莲花小学和人民小学都组建了少儿棒球队,有11所小学开展棒球乐乐球运动,大嶝中学、义夫中学、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集美大学等多所学校都陆续成立学生棒垒球队。在厦门台商协会支持下,2007年3月成立了厦门市台商慢速垒球联盟,拥有球员200余名,2008年厦门棒球协会正式挂牌成立[1]。各项棒垒球交流比赛及活动日趋频繁,近年陆续举办了“台商杯”、“海峡杯”、“闽台杯”、“岁末杯”等棒垒球赛,促使厦门的棒垒球运动迅速发展。如“海峡杯”慢速垒球邀请赛由厦门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厦门市体育总局、厦门市体育总会主办,并得到了厦门市台商企业协会、厦门市台商慢速垒球联盟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随着海峡国际棒垒球交流中心项目正式落户翔安,北京奥运会五棵松棒球场将南迁厦门,这也标志着厦门市棒垒球运动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2]。具体的规划项目有:棒垒球主场馆、海峡棒垒球交流中心、李敏宽海峡两岸博物馆、运动康复中心、国家棒垒球培训中心、会所接待中心和交易中心。它是加强两岸棒垒球运动交流的重要举措,将加深两岸的棒垒球文化交流。

2 厦门棒垒球运动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2.1 两岸文化共识

厦门与台湾仅一海之隔,在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棒垒球运动作为一项休闲的体育运动深受台湾大众的喜爱,由于重返奥运会无望,台湾棒协、垒协都打算走“西进路线”,借扩大两岸交流来寻找出路。从地理位置来看,厦门无疑是棒球运动普及和开展的最好切入点。凭借人文、地理、语言方面的交流优势,初步发展阶段的厦门棒垒球运动在吸收台湾地区高水平的棒垒球运动的发展经验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而促使厦门棒垒球活动的快速发展,开创闽台体育交流新局面。

此外,厦门地区高校的一些来自美国、日本的外国留学生和台湾学生以及在厦门台商企业的有关人员,从小受到较好的棒垒球运动的熏陶,也很好地促进厦门地区棒垒球的发展。如集美大学棒垒球队成立于2009年11月,学校聘请了台湾顾问与客座教练,为他们创造各种竞技交流和实地比赛的机会。2010年10月,集美大学棒垒球队与台湾南区旅行同业工会垒球队、厦门3支台商球队进行了友谊赛[3],推动两岸棒垒球运动的交流。

2.2 经济政策发展

体育消费本身就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厦门是沿海城市又是经济特区,民众生活水平较高,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从而也将推动体育市场的发展,为厦门棒垒球运动跨越式发展提供经济基础,促进了棒垒球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厦门地区已有一定的棒垒球发展基础。棒垒球运动都是以投手投球、球棒击球、接球传杀、跑垒得分等全体球员协同配合集跑、跳、投为一体的一项集体球类运动。它是攻守双方在体、技、战、心、智等竞技能力要素方面的全面较量;它能使参与者得到较高的修炼价值,达到身心双修的效果,适合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3 棒垒球运动在厦门推广的制约因素

3.1 棒垒球运动的普及问题

棒垒球运动不仅仅可以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它也是一种经济产业。但由于棒垒球运动的群众普及程度还不够,严重制约着中国棒垒球运动的发展。竞技水平不高,比赛成绩不突出和影响力弱,是中国也是厦门地区棒垒球运动的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棒垒球运动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运动,大多数人都不甚了解,甚至处于茫然状态,从而使人们望而却步,大大降低了运动积极性。因此,在目前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要培育中国的职业棒垒球市场,要扩大棒垒球运动的影响力,激发人们对棒垒球运动的热情。

3.2 各级学校棒垒球运动的发展问题

由于受经济、场地、师资人才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厦门的棒垒球运动在中小学和高校发展并不均衡。各校对于棒垒球运动均处于初步摸索阶段,加上从事专业培训的师资力量过于薄弱,间接和直接地造成了棒垒球运动的学生数量少、发展较为困难的现象。比赛少,队员的实战经验也就非常缺乏。

3.3 政府政策扶持、社会参与投入与市场开发问题

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深入,民间、政府、事业单位之间的往来也越来越密切,民间性的活动、比赛也越来越多。大赛吸引了来自台湾、日本和大陆的代表队参加,参赛队伍逐年增加。说明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厦门棒垒球运动的普及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目前社会对棒垒球事业关注比较少的前提下,更要借鉴国外棒垒球俱乐部在经营和管理上积累的很多成功经验。

4 厦门棒垒球运动发展的对策

当前厦门棒垒球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应充分利用两岸棒垒球交流合作的已有基础和面临的新机遇,推动厦门棒垒球跨越式发展。笔者认为针对厦门棒垒球普及发展的重点,可开展相应的对策。

4.1 加大棒垒球运动的宣传力度

宣传棒垒球运动文化、培育人民群众对棒垒球运动美的欣赏。要重视电视、广播、网络、文艺作品等媒体的间接传播,通过教师直接传授学生、棒垒球爱好者等棒垒球的技术、战术、规则等,加大宣传,组织或吸引观众直接到现场观看比赛,从而提升人们对棒垒球运动的认知度和兴趣。

加大棒垒球项目投入(资金和场地的支持)的宣传力度。北京奥运会五棵松棒球场南迁厦门从理论变成现实,那么在宣传上就可依托其高规格的场地、高层次的设备,将海峡国际棒垒球交流中心打造成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棒垒球大赛集散地、棒垒球海滨冬季训练理想场地、棒垒球文化展示地、体育休闲旅游地,打造继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之后的又一张城市新名片,从而引来社会和国内外对厦门地区棒垒球发展更大的关注度。

4.2 把棒垒球运动引入厦门学校体育教育领域

要提高社会对棒垒球运动的关注程度,在市大、中、小学中推广发展棒垒球运动是一个切实可行、见效快的途径。棒垒球运动是一项集跑、跳、投为一体的集体球类项目,它的特点适合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学生是影响社会潮流的主力军,通过在学校大力开展棒垒球运动,一方面可以使厦门地区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对棒垒球的兴趣和技术水平,培育忠实的球迷群体,传播棒球文化,从而提高厦门地区棒垒球运动的普及程度和整体水平。

要使厦门地区棒垒球事业健康发展,教育部门应尽早将棒垒球项目列入大、中、小学选修课程,并给予财政补助和政策扶持。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尽量开设棒垒球课,把棒垒球作为中小学体育课的第二课堂或选项课。通过各种形式在中小学当中开展棒垒球运动,举办与棒垒球有关的活动;适当修改棒垒球比赛的比赛规则,更好地体现健身性和娱乐性,也可以把棒球运动改为形式多样的健身游戏在游戏中锻炼学习[4]。

在中小学普及棒垒球的基础上,以厦门地区各高校的体育院系或体育学院为重点,采用适当的鼓励措施,多开一些棒垒球的普修课及专业课。厦门地区的高校可采用棒垒球选修课、棒垒球俱乐部或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等形式为学生参加棒垒球运动创造条件。依托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有条件的高校,承接海峡两岸的高校棒垒球交流、青少年棒垒球交流等棒球比赛,从而形成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教育,增加运动人口,提高学生对棒垒球的认识与参与热情,让棒垒球运动休闲化、普及化。

4.3 加大棒垒球产业投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继续争取厦门市政府对发展棒垒球运动的政策扶持。参照两岸经济合作的方针政策及已有的运行机制,制定出有效的体育经济投资环境,吸引台湾岛内体育人士、台商来大陆投资,应是当前工作重心。鼓励和支持台商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格局,把运动与招商结合,落实比赛中的“电视转播”、“广告赞助”、“比赛冠名’等实质收益,以期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厦门地区棒垒球事业快速发展。

政府应制定政策进一步引导民间体育团体参与两岸交流,突出体育社团的对台优势。应尽快成立闽台体育交往组织协调机构,把竞技体育作为拓展闽台体育交流的切入点,规划两岸棒垒球交流合作的布局、近期和远景目标,并上升到政策性措施。

4.4 进一步加强两岸交流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闽台两地体育的交流正全面推开,如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体育学术交流等等。交流合作已从自发的、民间的向双方管理层的全面介入引导[5]。棒垒球运动作为两岸在竞技与社会体育领域交流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将是一条不可忽视的纽带。

为促进厦门棒垒球运动的开展,可成立棒垒球发展基金会,出资培养棒垒球教师,用募集的基金为棒垒球活动的比赛提供经费,不仅要重视成年棒垒球比赛,更要重视对各层次青少年的培养;可邀请台湾地区的优秀教练、运动员到厦门各大、中、小学校指导,或聘请资深棒球专业人士进行讲学;也可组织现有的大、中、小学棒球教师或有培养前途的运动员到台湾学习,有效利用两岸体育资源。

通过体育专项夏令营的形式进行闽台高校竞技体育的交流。可利用假期在福建或台湾某地举办某项棒垒球夏令营,集中有该项特长的大学生进行集训、比赛、观摩、探讨,并聘请资深教练员执教[6]。

[1]陈翼建.厦门地区高校开展棒球运动的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4):140-142.

[2]台海网.五棵松棒球场南迁厦门投资5亿打造海峡棒垒交流中心[EB/OL].(2009-09-09)[2013-01-10].http://www.taihainet.com/news/pastime/sports/2009-09-09/449866.shtml.

[3]集美大学.集美大学棒垒球队与台湾同胞球队竞技交流发布时间[EB/OL].(2010-10-09)[2013-01-10].http://www.jmu.edu.cn/s/1/t/99/a5/23/info42275.htm.

[4]黄建国.棒球运动在中国发达城市中小学生中推广发展的前景[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87-91.

[5]陈少坚,谢军,林晓英.闽台两地体育文化及其交流现状和发展前瞻[J].体育科学,2006(7):25-32.

[6]陈壮荔,邱少茹.谈闽台高校竞技体育的交流与合作[J].体育科学研究,2002(4):73-74.

猜你喜欢

垒球棒球厦门
厦门正新
打棒球
《原地侧向投掷垒球》教学设计
我国高校慢速垒球教学方法改革略谈
“偶”遇厦门
棒球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
“大”一号棒球服
扔垒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