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3-02-15杨丹娜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广东广州510053

探求 2013年1期
关键词:道路特色建设

□杨丹娜(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广东 广州 51005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已顺利闭幕。大会通过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的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在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什么,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列问题上作了新的概括,阐述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探索现代化道路得出的一个坚定结论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对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的概括,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探索民族复兴和实现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得出的一个坚定的结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1]

这段话高度、客观地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缘起、形成和发展的必然历程。回顾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和我国社会主义60多年发展历程,可以深切体会到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和理论创新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缘起于我们面对西方列强欺侮,探索民族复兴历经种种挫折之际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然而,社会主义理论预测与社会主义革命实际进程的差距,使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把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形成中国革命的理论和道路,并取得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必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始探索起于我们20世纪50年代初对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模式弊端的反思

这一时期的探索,挫折不断,教训不少,最根本的问题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弄清楚,理论脱离实际、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走了一条僵化封闭的发展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阶段对中国式的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也出现了严重挫折。如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的“左”的错误,甚至发生了“文革”十年全局性的严重错误。这一沉重的代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它告诉我们,无论社会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时代特征与本国国情结合起来,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挫折和对失误挫折的科学、正确反思,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伴随改革开放30多年一以贯之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中国经济社会获得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我们深刻反思世界社会主义各国发展和本国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慎重思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回答围绕发展道路选择的一系列思想理论问题,例如,为什么会发生持续十年的“文革”错误,为什么两极对抗中,社会主义阵营出现重大挫折,为什么全球化中国家间贫富差距的鸿沟难于缩小。所有问题的思考聚集在一个核心,就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思考,使我们不断坚定选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我们并没有因为否定僵化封闭的旧路而丢掉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更没有因为反思社会主义发展遇到的挫折而改旗易帜。

因此,这条道路起于第一代领导核心的摸索,起着奠基之功;形成于第二代领导核心的再努力探索,有开辟创新之功;发展于第三代领导及其之后的党中央领导核心的坚持不懈探索,有坚持和突破发展之功。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作了科学阐述: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和规范的描述,阐明了这三者的关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和回答的根本问题,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等。

(一)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整体概括和阐述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基本定义,以及三者的关系

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报告在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概括的基础上增加了十六大以来,尤其是十七大后在科学发展道路探索中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内容,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概括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全新的表述。它连接了几代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群众探索这条道路所走过的历程和轨迹,积聚了30多年探索形成的基本经验,它饱含了新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期望。

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基本坚持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的内容,并以十分精炼、简洁的语言表述了这一理论体系构成的主要内容,以及这一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概括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的概括是第一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3]

报告阐述了三者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是我们探索和发展的轨迹,又是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是对实践探索的经验概括和具体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是思想理论的展开和载体,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二)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和回答的根本问题,以及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这些都是全新的概念

在明确我们要探索的新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时,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但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要弄清楚,过去的苏联和我们对这个问题都没有完全弄清楚。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实践探索,我们终于弄清楚了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在现阶段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对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建设等问题上做了科学回答,总结出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形成了自己的四大基本特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4]

因此,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的依据,就是我们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的社会主义建设要经过若干的阶段,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在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的规律认识不断提高,从现代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今天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从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我们得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和总任务,标志着我们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色、基本要求、基本国情、理想和自信心

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着新世纪第一个20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任务的要求,提醒全党对完成目标任务的国内外环境的艰巨性、新的挑战、种种新困难要有充分的准备和预测。胡锦涛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种表述是第一次。显然,这凸显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坚持和发展这一道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重要性。报告进而对全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新的期望和要求。

(一)报告首次对全党明确指出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务的艰巨性、要认识现时代的情况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复杂性和发展四大特色的要求

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5]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有自身时代的特点。新世纪以来,我们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起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社会转型加快,这一时期改革开放面对的重大问题是全面调整社会各个利益阶层、团体的利益,这种改革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和领域都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分歧也增多,改革的深度决定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全球化发展中结构性的调整和我们周期发展的问题交织在一起,我们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将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如何在多元的社会中构建新的共识,搭建观念沟通的平台就需要不断提出新的理念、新政策、新举措来整合、引领各种不同的观念。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必须注意这些新的历史特点,思考和有效地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中,必然会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二)报告首次向全党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夺取新的胜利的“八个必须坚持”基本要求,意义重大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6]

这八大基本要求,是对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所有成功的基本经验中获得的重要启示,既坚持了我们以往形成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内容,又结合实践科学发展观、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要求和解决新问题、新挑战中的新经验。它涵盖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以人为本,全面统筹、协调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的基本内容。这四大基本要求是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的新概括,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时代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色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民族共同思想的凝聚力也会得到增强。

(三)报告首次向全党整体概括基本国情认识的四个不变,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的核心思想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的十三大提出来的,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位作了科学的明确的历史定位,我们既是社会主义国家,又只是处于初级阶段的发展状态。十三大从这一国情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强调一百年不动摇。初级阶段的国情,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历史条件,这样的条件,也规定了我们的发展任务。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我们的发展任务受这一现实存在条件的限制,必须牢牢吸取以往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教训,也要牢牢记住照抄照搬他国发展模式带来的挫折。

显而易见,党的十八大强调对这一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坚持,依然使我们警醒到,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它告诉我们无论坚持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必须按客观规律和基本常理办事,不能从主观意志出发瞎折腾、瞎捣鼓。

今天,我们不仅面对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面对着实现这一目标现实存在的种种不可预期的问题,我们更面对着实现这一目标后,接着完成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党的十八大后至前者的目标实现的时间只有八年,距后一目标也不过28年。十八大后的发展能不能牢牢记住我们已有的教训,坚持和发扬我们已有的经验对稳定发展十分重要。因此,中国共产党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始终坚持是我们30多年来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经验,也是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我们才能时刻辩证地看待我们的困难和成就,不因成绩而骄傲,也不因困难而垂头丧气,始终保持旺盛的士气,直至目标实现。

(四)报告对全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精神状态,首次提出要做到“三个不”、“三个奋斗”和“三个自信”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强调,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8]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9]这是对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有的精神状态的总概括、总要求。它回应了过去党代会对精神状态的阐述,再次警醒全党防范探索这条道路艰难时刻易于出现思想分歧、情绪波动反复和精神疲软状态,在顺利之时、成绩面前易于满足骄傲的情绪,也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了几代领导人在这条道路探索中关于精神状态重要性的思想论述。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探索,发展道路选择的问题从来未停息过。越是发展中碰到各种疑惑或是不利的国内外环境时,争议越大。但是,每一次我们都攻坚克难,开拓前进的道路,靠的是坚定的信念、不断的奋斗和饱满的信心。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生产力低下,温饱都没有解决的国情,我们带着能不能够肩负起赶超发展,实现现代化的疑问,也面对改革举措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的争论。中央强调全党要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不断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坚定这一信念使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了温饱,奔向小康。

改革开放中期的国内动乱暴乱和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出现改旗易帜现象,人们也产生过对道路选择的动摇疑惑。但是,我们坚信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没有因挫折而放弃奋斗目标,而是更加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我们坚信充分利用国内、国际环境有利条件,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打破发展的困境。我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

新世纪以来,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新斗争迭起,我们在发展方式转变中面对全球经济危机影响、结构调整等新的考验。我们更是多次反复强调精神状态的重要性问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全党要重视“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等问题,要求全党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牢记历史使命,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更加奋发有为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信念的坚定源于我们对发展道路探索历程中不断地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支持,从而形成“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些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是我们未来攻坚克难所必须拥有和具备的重要条件。

诚然,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作出的新阐述、新概括和新要求,也对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宣传和研究工作者研究这些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特色”,在践行“八个坚持”的基本要求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2][3][4][5][6][7][8][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12.12-13.13.13.14-15.15.16.16.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建设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