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的义利之辨

2013-02-15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义利仁者大学

刘 严

(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大学》的义利之辨

刘 严

(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大学》的经济思想重德、重义,同时也重财、重利。全面理解重视民生、重视道义、重视德财、重视义利的重要性,是理解《大学》经济思想的枢要。在重德、重义的基础之上重财,在富民的基础之上来教民,用道义来约束之,最终达到社会的良性发展。这本身也展现《大学》经济思想与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关系。《大学》重视“人”,也重视“财”和“义”,而不轻“利”。只有在德义的基础上为人们兴利、牟利,才能实现国治天下平的大学之道。

德义;财利;大学之道

关于《大学》的经济思想,研究的人不是很多,重要的有胡寄窗[1]、朱家桢[2]、王文胜[3]、周建波[4]等。本文旨在从《大学》本身的“大学之道”来讨论《大学》的义利之辩,阐释义利并重才能实现“大学之道”。

一、重人不轻财

在《大学》的里包含着对人的重视,讲述人与人友善、平和、共处的关系。《大学》讲聚民,使民来复;更讲孝,当然也讲究人口,讲究子嗣,讲究传承。“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大学》)“国无游民,则生者众矣;朝无幸位,则食者寡矣;不夺农时,则为之疾矣;量入为出,则用之舒矣。愚按:此因有土有财而言,以明足国之道在乎务本而节用,非必外本内末而后财可聚也。”[5]这是朱熹对此的精辟解释。再加上对财产有仁人的态度,不蓄私产,为国为民。行仁义,忠职事。不妄敛民财,不夺民时,教民蓄生产,以达到经济上的充实。

在农业社会中,劳动力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强弱。所以在论述生财之道的开篇提出了“众”——“生之者众”。这里当然有在原来人口情况下,更多人从事生产,“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谏不可,并提出以农为本,并论述籍亩的意义”[6]。在这里且不说王种地、从事生产的积极意义有多大,就单纯宣王籍亩这一活动,足以看出古代对农业的重视,也可以理解王是应该参加到生产中去的。王都要参加到生产中去,更何况臣下、万民。从这个角度理解,“生之者众”是全社会最大限度的参加到生产劳动中去。这样在原来人口不变的情况下,“生之者”就“众”了。生之者众了,别的条件不变,社会当然是富了。

这样说时,很多人会持反对意见,认为《大学》是儒家的经典,不应该违反孔子的意思。“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小人,谓细民,孟子所谓小人之事者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认为在论语中孔子对学稼很鄙视。笔者认为这是错觉,是理解的不当。孔子认为学农业不用找他,因为那不是他的强项;学者有更重要的是要做,术业有分工,扬长避短。学者还有更重要的事去做,那当然是治国之“道”了。儒家重视农业,只是相对而言更重视治国的大“道”。

而第二个“众”就是人口总数的增加,是劳动力的增长。人口基数增长分为两各方面,一是注重流动人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5,p25]这里就在讲得“众”,讲得“众”对国家的积极作用。“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大学》)提出对“人”的重视。这里对人增长的愿望是使民来归,是用德、用富足安定召唤人。二是人口的繁衍。儒家重孝,《大学》也讲到“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大学》)。孝悌是对人的要求,也是“八目”中修身、齐家的要求,更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大学》对孝、对家如此的重视,重视子嗣,重视繁衍。注重子嗣,注重繁衍,当然人就自然的“众”了。人多了“生之者”也就随之而多了。

《大学》不但不轻财,反而重财“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大学》)等等都是德本财末的观点。当然这些例子是对的,是反映了对财的不重视。可是对财不重视的前提是什么,在怎样的状况下对财的不重视。第一句“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是在“财”与“德”的选择中,轻视“财”,德本财末,很正确。下一句“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在“财”与“民”之间的选择。两者之间,选“民”当然又是正道。“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这个更贴近每个人的生活,不能用身家性命换取钱财。“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大学》)说得更深入,对以聚敛钱财为重的执政者提出了猛烈地批判。

当然在重要抉择、在关键点、在不得不舍弃一部分时,要选择最重要的保留下来。要舍弃钱财,以求施行德政、聚民养民、来保护身体。而背弃这些一心想财的人就是小人了。“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正是说的这一点。当“财”与“德”没有冲突时呢?既不对人们强取豪夺,横征暴敛,使用正当的方式来发“财”呢?说《大学》在讲到“德”、“民”和自身发生冲突时,对财是轻视的,甚至说是不屑一顾也不过分。但不能因为这个就说《大学》轻视“财”本身。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这个小人是对聚敛之臣的定义,而不是理财之臣的代名词。很多人忽视了这一点,造成了很多误解。第一个误解是自身的,这是千古中国文人一个尴尬的境地。其实读懂《大学》便知道它不反对个人利益,也不是说君子就得不到应有的报酬与生活保障。“而君子不过分追求私利并非得不到应有的个人利益”[3,p16]。这没有什么可尴尬的,只要是正当的,又不奢侈浪费,没有什么不可以。第二个误解就是对国家理财人的误解。一登台理财就被定义为“小人”,理财的勇气顿时消失半数;就是有勇气继续奋斗,误解了《大学》的人和投机者用《大学》的误解来攻击和打压,不失败确实很难。长时间导致学者轻视理财之学,不学理财之学,久而久之此学僵化、消弭。这导致国家没有理财的人才,很难颁布正确的理财方案,最无辜的当然还是普通的大众。这不但没有达到大学的目的,反而与之相左,酿出恶果。当然这不是《大学》本身的问题,是偏读导致的。

对“人”与“财”最大的理解偏差是把聚民与聚财对立起来。“国家拥有人民与拥有财富是相互矛盾的”[1,p106],把聚民与聚财完全对立,认为财民不两得,得一必失一。《大学》讲得是求不义之财不能聚民。反之以义、以德来生财聚财就能养民富民,当然也就能聚民了。民聚当然不是散财,而是进财,聚财。“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大学》)在这里《大学》本身指出聚民的重要性,只有生之者众,就是人多了,再加上一系列辅助最终实现“财恒足矣”的目标。“《大学》的战略分析所要说明的是:聚民则两得,聚财则两失,而非择得其一。”[2,p520]这句话很好地论证了上述观点。而《大学》,整篇文章止于至善的主旨而言又有些远离。不义之财不能取,在德义,在更好的物质文化生活下聚民,共同努力创造财富,改善社会,以达天下大同的目标。

二、重义不轻利

《大学》这里引入了“仁”,并把人对财产的态度作为评断这个人是否属“仁”的标准。“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朱子解释是:“仁者散财以得民,不仁者亡身以殖货。”[5,p27]仁者散财的目的是“得民”,不是为了修己之德,也不是为实现“八目”“三纲”“一统”。而“仁”被看做求私欲的手段,有沽名钓誉的嫌疑,更有收民心窃国政的嫌疑,这违背了《大学》的求道为民的宗旨。“不仁者亡身以殖货”说的只是不仁者的一种。在这里应解释“仁者以财发身”为凭借财力、物力来使自身得到发展与进步的人是“仁人”,当然包括衣食住行、求学、普施救人、救国。小在修己,大在渡人、富国。当然,“不仁者以身发财”解释为为了钱财,不惜搭上身家性命。个人贪财过度,积劳成疾,吝啬过度;滥取民财,败家亡国的例子在历史与现实生活中更是比比皆是;更有以国之财来窃人心谋私利、扬名窃国之徒。用财来达到身心的健康与进步,与用身心的健康与身家性命来换取钱财的命题无论古今,意义都是非常深远。这体现了《大学》的修己思想,同时也昭示着它渡人治国的理念。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大学》)这是《大学》在关于义利关系的精到论证。“此一节,深明以利为利之害,而重言以结之,其丁宁之意切矣。”[5,p27]这是朱熹在《四书章句》中的论断,与传统的义利之辩的结论很相似。但从《大学》为民、亲民、平天下的本质来讲实是不相符的。在义利之间有矛盾、有冲突时当然选择义,但这并不是说一旦选择了义就不能选择利了。如果是这样,何来衣食,何以有精力与体力来学习《大学》,来遵从它的要义,来行“八目”做“三纲”。

周建波先生对这个命题提出:“《大学》继承了儒家传统的义利观。提出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的观点。就是说,统治者为政治国不能以敛取财利为利。必须以义为利,儒家把统治阶级的利分为两种。一种是局部的或暂时的财利;另一种是对巩固国家统治具有全局性或长远性的根本利益。所谓不以利为利是指,统治者不能把敛取局部的或暂时的财利当作自己的首要利益。以义为利,是指统治者应以全局性的、长远性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利益。所谓义以生利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实质是以全局性的根本利益为重。统治者必须懂得这种利益划分,把握住轻重主次,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各种矛盾,巩固统治。”[4,p127]周先生以经济学的角度解读这则材料,准确地阐释《大学》的经济思想,很是精到。但以《大学》的宗旨,以它的“一统”“三纲”“八目”来讲,周先生的论述似乎与朱子在上文论述的偏颇有些类似。《大学》是为了长治久安,是为了平天下,不是单纯地为己。不能因文废义,也不能望文生义。当然,它讲为己之学可是在正心、修身之后就致力于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人之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也是儒家长久的处世哲学。在这里,执政的人当然是达者,而它立学之根本是明德、亲民、至善,是达道,这是它的最终目标。而周先生所讲利与益,根本的与末端的,长远的与暂时的,是从阶级社会的国家而言,是对执政者先行下了一个剥削人的定义。这本身就违背了《大学》的为政思想,更忽视了它为培养求“道”之人的先决条件。这是先生发挥的混世之学,而非作者的义利之理,远离了《大学》的“三纲”“八目”,更远离了“大学之道”为天下服务的根本。

不能以文乱意,更不能以文害义。《大学》不反对“利”,只反对以聚敛为务,一并穷奢极欲、贪污腐化之“利”和横征暴敛、鱼肉人民的“利”。其重点是重“义”,而不是轻“利”。只有为人们兴利,为人们牟利才能实现“大学之道”的抱负,完成社会富足和谐生活,实现大同社会。

《大学》的道不是穷“道”,不是饿“道”。正好相反,大学之道是,是饱“道”,富“道”。只有这种实在再加上“三纲”“八目”才算的上《大学》,或反过来讲只有思想加上物质才是真正的经世致用之学,才能称得上“大学”。《大学》中的义利之辨,是它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实现救治之道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学之道为《大学》经济思想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保障,只有在大学之道的指导下明辨义利才能更好的实现其经济目标,在明辨义利基础之上实现的经济目标是构建大学之道的必要。

[1]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2:106.

[2] 巫宝三.先秦经济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520.

[3] 王文胜,白勇.《大学》的经济思想及儒家经济观新释[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5):12-17.

[4] 周建波.《中庸》《大学》中的经济思想与现代西方经济学思想的耦合[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1):126-128.

[5] 朱杰人.徐德明,点校.朱子全书·《四书章句》集注(第6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25-27.

[6] 徐元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结[M].北京:中华书局,2002:15.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The Discussions on the Morality and Interests in The Great Learning

LIU Yan

(The History of Song Dynasty Research Center, Hei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China)

The economic ideas in the The Great Learning focus on not only morality and justice but also on wealth and profit. The crucial foundation to understand the economic thoughts in the The Great Learning is to comprehend the importance of people’s life, morality and justice, morality and wealth, justice and profit. On the basis of morality and justice, we pay more attention to wealth. And based on enriching our people, we put our eyes on guiding people’s behaviors. Only are people constrained by morality and justic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will be achieved, which also pres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thought in the 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entire ideological system. The Great Learning puts high value on “People” and “Wealth”. Meanwhile,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Justice” and “Profit”. Only in this condition, the achievement of peaceful country and world is the truth of The Great Learning.

morality and justice; wealth and profit; truth of The Great Learning

B222.1

A

1009-9115(2013)06-0122-03

10.3969/j.issn.1009-9115.2013.06.032

2013-09-09

刘严(1987-),男,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代思想史。

猜你喜欢

义利仁者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成宏:妙手不负悬壶志,仁者长怀济世心
《大学》
仁者爱人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北京义利经典味道百年情
面包老炮儿
大学求学的遗憾
仁者
义利“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