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学艺的社会建设理论概述
2013-02-15王永平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东广州510070
□ 王永平(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东 广州510070)
陆学艺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三农”问题专家。[1]在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他长期坚持作调查,孜孜不倦做学问,在社会学和“三农”问题上取得丰硕成果,作出了突出贡献。近20年来,尤其是自1998年以来,陆学艺以社会建设为重点,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他经常率领团队深入全国各地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提出一系列务实创新的学术观点,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社会建设理论,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咨询建议。可以说,他的研究成果在学界、政界和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道德文章赢得人们的广泛尊重,他的社会建设理论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理论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不仅如此,他为培养我国社会学人才以及建设社会学队伍付出了大量心血,被公认为全国社会学界的领军人物。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第三任所长,他赢得了与费孝通比肩的赞誉:“社会学所费老有创办之功,而陆学艺有奠基之功。”[2]
陆学艺先生是笔者的良师益友。在与他相识并向他求教的20多年中,笔者深受教育,受益良多。本文是笔者学习陆学艺著作的笔记,拟将他的社会建设主要理论概括为十个方面,即“十论”。
一、社会主要矛盾论
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建设研究乃至整个社会学研究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长期调查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陆学艺作出了这样的判断:“从这些年的实践来总结,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应当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3]近年来,他在许多文章和报告中,都阐述了这个观点。他在去世前主持完成并公开出版的研究报告中,进一步指出:“社会建设滞后导致经济发展不协调,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4]这一主要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经济发展成就显著,社会问题相对突出;经济总量扩张迅速,发展成果共享不足;经济活力有效释放,社会活力仍受抑制;经济组织化水平较高,社会组织化程度偏低;经济结构日益现代化,社会结构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规则日渐成熟,现代社会规范尚未建立;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尚未破题。
陆学艺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与他对形势的分析紧密相联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事业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同时,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他把当今我国的形势概括为:“经济高速发展,政治基本稳定,文化繁而未荣,社会矛盾凸显。”[5]他说,社会矛盾凸现,就是社会形势不太好,社会不和谐、不安定。主要表现是: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养老难;劳资关系紧张,思想道德滑坡,贪污腐败严重,群体性事件频发;等等。
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变化,陆学艺归纳为“两个没有预料到”:“3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是许多人没有预料到的。与此同时,中国也产生了种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这也是许多人没有预料到的。”[6]一方面,当今中国活力四射,光彩夺目,成就辉煌,吸引全世界的关注;另一方面,群体事件多发,民工跳楼多起,消极信息频传,盛世中国有大量的人向国外跑,许多有钱人纷纷移居国外。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矛盾和问题呢?他认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经济社会结构不协调所造成的。他带领课题组经过调研和测算,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社会结构大约滞后经济结构发展15年。[7]这种严重的结构差,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不协调,也是产生当今中国诸多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而且久解不决的结构性原因,而深层次原因还在于体制性障碍。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一些主观上的原因。他还尖锐地指出,有一段时间,政府的口号喊错了,政策出了问题。这些年“社会报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个方针喊错了,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这是不争的事实。他说,“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口号一经提出,社会学家、政治学家,还有一部分经济学家和有识之士,就提出异议。有学者指出,这样的口号,连资本主义国家的当政者都不敢公开提。我们这样一提,后患无穷啊!他认为,根据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针对当前“经济报喜、社会报忧”的特殊国情,尽可能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尽可能减少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提出“公平优先,注重效率”是比较合适的。[8]
二、社会建设重点论
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既然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那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要紧的大事情。[9]陆学艺指出,中国已进入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要把加强社会建设作为中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他建议:“国家应当从宏观战略出发,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实行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并重,把社会建设摆到重要战略地位,推进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10]
他提出社会建设重点论,主要基于如下几方面的需要。[11]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他领导的课题组研究了党的十六大后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6大类23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完成的情况,发现总体经济指标已超额完成,但社会指标不仅没有完成,有些还出现倒退。他指出,如不抓紧加强社会建设,好几个指标就会落后,进而严重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二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转变方式仅仅靠调整经济结构是不够的,必须努力调整社会结构,切实加强社会建设。这是实践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再现市场活力的根本途径。三是解决当前社会突出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需要。要从根本上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必然要求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建立完善公平、公正配置资源和机会的新社会体制。四是为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做好准备的需要。总结国内外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搞,事实上我国现在也在搞,但要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现在还不是时机。因此,在目前社会矛盾相对突出的时候,应加强社会建设,如把社会组织发展起来,人民就能够在基层和社会组织中得到锻炼。就是说,先搞社会民主,再搞政治民主,先做好准备,再全面推进政府体制改革。这样做,既是积极稳妥的,又是现实可行的。
陆学艺非常重视社会结构问题,反复强调调整社会结构是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他指出:所谓社会结构,概括地说,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的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12]社会结构既是对社会作静态分析的终点,也是对社会作动态分析的起点。从认识上把握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结构,就可以从根本上认清这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变迁的原因和趋向。[13]社会结构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由若干个分结构组成。这些分结构主要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组织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等等。在社会结构系统中,社会阶层结构是内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已分化为十大社会阶层。这十大阶层是:(1)国家社会管理者阶层;(2)经理人员阶层;(3)私营企业阶层;(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办事人员阶层;(6)个体工商阶层;(7)商业服务人员阶层;(8)产业工人阶层;(9)农业劳动者阶层;(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14]事实表明,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正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他指出,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不相适应,主要是中产阶层比重太小。调整社会结构,最重要的是壮大中产阶层,缩小贫富分化。他认为,社会建设的内容,如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都可以归根为调整社会结构。抓住了社会结构,就抓住了社会建设的核心。因此,通过改革创新,采取有力措施,构建一个与现代经济结构相适应的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是社会建设面临的关键性任务。
三、社会建设目标论
“社会建设的目标,就是实现社会现代化”。[15]这是陆学艺反复强调的一个论点。
关于什么是社会建设,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陆学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我国社会学界影响较大。他指出,社会建设是指社会主体根据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改善民生和推进社会进步的社会行为与过程。社会建设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实体建设,诸如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社会环境建设等;二是制度建设,诸如社会结构的调整与构建、社会流动机制建设、社会阶层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建设、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社会安全体制建设、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等。社会实体建设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社会制度建设则使社会更加有序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是政府、社会组织与民众;社会建设的原则是公平与公正;社会建设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和谐与社会进步;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保证社会安全运行,包括社会安全阀构建;社会建设的动员机制是建立协调各阶层利益的机制,充分动员民众参与社会建设;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是社会管理,主要是在社会运行方面科学管理,保证社会良性运行。[16]
陆学艺强调社会建设就是实现社会现代化,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实践和认识:第一,当代中国社会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第二,国外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表明,社会建设严重滞后将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
从国内情况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很丰富,任务很艰巨,主要包括民生事业现代化、社会事业现代化、社会管理现代化、社会体制现代化和社会结构现代化,等等。它既是一个浩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历史任务。要实现社会现代化,既要协调好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等系统外的各种关系,又要统筹协调好社会建设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能够全面、平衡、可持续发展。[17]
陆学艺强调,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性的、决定性的,但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后,就应重点加强社会建设,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果长期不协调,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他作了这样的比喻:“好比一幢大楼,地基很好,已经是钢筋水泥的,四梁八柱也是钢筋水泥的,但房顶和上层建筑还是木板和塑料的。一有刮风下雨,这幢大楼就会进风漏雨,如遇狂风暴雨就不可设想了。”[18]他指出,我们在社会建设方面是晚了一些,当前我们应当抓紧补上社会建设这一课。重点加强社会建设,是一举托两头的大事。一头是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需要;另一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衡较快发展的需要。[19]
从国外情况看,社会建设是现代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建设上去了,现代化进程就比较顺利。反之,就会出现经济滞胀,甚至出现社会动荡,造成国家分裂。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比如,拉美有些国家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很快,有些人很快富裕起来了。但是社会发展严重落后,社会建设没有搞好,两极分化非常严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最终陷入了拉美陷阱。又如,20世纪80年代末,前苏联经济总量居世界第2位,军事和科技实力都很强,在世界上称霸,是一个超级大国。但它的社会建设相当薄弱,社会体制非常僵化,社会结构没有相应调整,最终分崩离析,跨了下来。苏联的剧变和分裂,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建设严重滞后。
四、社会建设任务论
关于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陆学艺在不同时期有不尽相同的表述。但他始终认为,调整社会结构是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其基本要求是最大化地实现资源和机会的公正合理配置,进而实现社会现代化。在他去世前出版的新书中,把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概括为如下九个方面。[20]
第一,着力改善民生。民生事业主要包括就业、收入分配、住房、社会保障等。这是社会建设最重要的任务,也是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第二,加快推进社会事业。社会事业主要包括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领域。这是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的必然选择。
第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完善资源机会在政府、企业、社会三者间的公平分配制度和体制机制,实现劳有所得、藏富于民、发展成果人人共享。这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应有之义,也是协调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的战略举措。
第四,加强城乡社区自治。其主要目标是建成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改善基层社区自治机制,提升居民自治能力,达致睦邻友好、相扶共照、和谐相处。这是加强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增强社会活力的内在要求。
第五,加快发展社会组织。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降低准入门槛,依法规范社会组织运行,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这是加快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依托,也是转变政府职能、降低行政成本的必然要求。
第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通过改革创新,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这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第七,建立健全社会规范。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现代社会文明建设,建立并遵循社会规范,法治为准,德治为本,强化他律,完善自律,理性平和,积极向上,诚实守信。这是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基础。
第八,加快社会体制改革。重点是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结构性障碍,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合力。这是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也是增强社会活力的必由之路。
第九,调整优化社会结构。这是社会建设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务,也是下一轮经济社会改革发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社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质就是社会阶层的调整和优化,重点是要壮大中产阶层,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长远大计,也是实现现代化的社会基础。
五、社会建设阶段论
根据中国的国情,总结国外的经验教训,陆学艺认为,中国社会建设将经历三个发展阶段。[21]
第一阶段:目前正处的阶段,时间大致是从前几年到“十二五”末。主要做两件大事,一是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二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说,第一阶段具有还账、补课的性质。这一阶段先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民生问题做起,着力解决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社保难、住房难等基本民生问题。同时,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入手,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妥善处理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确保广大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公平正义,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社会环境。
第二阶段:大规模推进社会建设阶段,时间大约是“十三五”、“十四五”期间,即2016年至2025年前后。第二阶段的重点任务,一是全面改革社会体制;二是构建一个合理开放的工业社会中期结构。他主张,从“十三五”开始,要着力进行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政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拓宽社会流动渠道,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培育和壮大中产阶层,构造一个合理开放和包容的社会结构,使之与经济结构相协调。同时,要根据国情国力,不断加大社会建设的投入,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第二阶段在社会建设进程中是一个关键阶段,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
第三阶段:全面建成社会现代化阶段,时间大体是从2025年到2040年前后。经过社会体制改革,中国的社会建设将加速发展,社会事业、社会结构将实现现代化。科技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医疗卫生现代化等将逐步实现。社会组织广为发展,社会管理更加完善,社会流动渠道更加畅通,中产阶层发展壮大成为社会主体,形成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现代化,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建成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上三个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未来的实践过程将会是互有交叉地进行,只是某一阶段凸显某些方面的工作。他指出,社会建设是一个新领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要“摸着石头过河”。“相信伴随着社会建设的深入实践,社会现代化终会实现,从而最终实现全面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2]
六、社会建设动力论
陆学艺明确指出,社会体制改革是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他认为,我国的社会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逐步形成的,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30多年来,我国对社会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客观地说,许多改革并不成功,有些还没有破题。比如,全国现有120多万个事业单位,约4000万干部职工,这些事业单位多数还没有进行实质性改革,吃“大锅饭”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服务质量不好、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事实表明,目前我国社会体制还带有很浓的计划经济色彩,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而社会体制基本上没有改革。这两种体制的矛盾,也是造成许多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他说:“对于计划经济,我的总结是:第一,它把人养懒了;第二,它把人养傻了。”[23]因此,“要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就要像当年推进经济建设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那样,一定要进行社会体制改革”。[24]如果不进行彻底的改革,许多社会问题根本解决不了。
实践证明,我国传统社会体制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经济体制。其主要弊端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国家吸纳社会、社会运行行政化以及资源配置二元化现象没有根本改变;社会组织发育低,作为社会主体参与社会建设不够;中央地方财政体制不顺,地方政府推进社会建设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户籍制度改革正在试点和推进,但涉及城乡利益格局等深层次问题日益突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步履维艰,协调各种利益关系难度很大。他认为,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户籍制度、就业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教育、医疗卫生制度等弊端很多,都需要改革。只有改革,社会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社会体制改革既很重要,又很艰难。因为它必然会触及某些群体和某些既得利益,阻力会很大。这实际又是一场革命。要审时度势,果断决策,科学策划,周密安排,逐步推行。他相信,社会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也一定会成功。[25]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体制改革,陆学艺带领团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概括起来,一是抓好顶层设计,明晰改革的抓手;二是构建“政社分开”体制,积极培育社会建设主体;三是改革和优化社会资源分配体制,构建和谐的利益关系;四是以机制建设为保障,推动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26]
社会体制改革是全方位的,在实际工作中,要确定重点,找到突破口。陆学艺认为,重点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突破口是着力解决农民工问题。他认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三农”问题的病根。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是:政治上不平等;经济上不等价交换;社会上实行非普惠制。其基本制度是户籍制度、土地集体所有制、财政制度。因而,破除这些体制障碍,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社会体制改革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关于户籍制度改革,他提出了许多建议。他说,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涉及人口的流动就业、公共服务等一系列政策,光靠一省一市是不行的,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解决。他主张先进行户籍改革,再逐个解决其他问题。作为九届全国人大代表,陆学艺于2001年3月在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加快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议案。他建议,取消城镇户口背后附着的利益功能,取消中国特有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规定,使城乡人民在户口面前人人平等。同时,建立统一的、可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任何个人和家庭只要在一地有稳定收入的生活来源或正当职业,就有资格在这里办户口登记,取得居住证或暂住证,并依法拥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实现公民迁徒自由。此外,新的户籍管理制度要加速证件化管理,用居民身份证、出生证取代户口簿管理。[27]
关于土地制度改革,他建议在现有的条件下实行“土地国有制、承包到农户”,把承包权、使用权做实,即确定一个时间点,从此生不增、死不减,不再变动。这一改革的目的,是要使农村土地产权明晰,进而使农民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这样做,农民可以支配处置属于自己的固定资产,获得财产性收益,也可以作为参加城市化、工业化的本钱。[28]
关于财政制度改革,他认为这是增强农村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战略措施。他建议,中央要下决心,加快城乡分治的财政体制改革的步伐,财政应更多向农村倾斜,尽快破解基层的财政困境。
七、社会建设推进论
如何推进社会建设?陆学艺认为:“现成的经验,就是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社会建设!”[29]他多次讲过,抓社会建设,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高度重视,真抓实干。为了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社会建设,陆学艺提出了如下思路和建议。[30]
一是要更加重视社会建设。这是搞好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把社会建设摆到突出位置,作为重点工作,改变经济建设孤军独进的状态,真正树立起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面意识。他建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位序由第四位调到第二位,即调整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是要抓发展。这是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发展必须是包含社会发展在内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能仅仅是经济发展。在发展中,要把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作为十分重要的内容,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
三是要坚持改革创新。这是社会建设的不竭动力,要精心策划,周密安排,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他建议先开展社会体制改革试点,总结经验教训,然后逐步推开。这项改革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切实简政放权,善于抓大放小,充分调动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善于发现和总结基层的创新经验,不断总结完善,在实践中加以推广。
四是有组织、有领导。这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从中央到地方都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有队伍,有职责,有权力,有保障。他指出,近年来,许多地方组建了社会建设机构,但多数只是一个职能部门,有的还是临时性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他建议,在党委的直接领导下,组建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赋予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履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评估监督等职能,主持推进社会建设大业。
五是要切实加大投入。这是加强社会建设的可靠保障。首先要加大财力投入。要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决定精神,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社会建设领域,重点是投向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还要采取相关政策,运用利益杠杆,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社会建设。同时,要加大人力投入。要选择、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者队伍,还要抓紧解决从事社会建设的领导干部严重缺乏的问题。通过培训和招聘等方式提高现有相关干部的素质,充实相关干部队伍。
六是中央开会作部署。这是加强社会建设的战略措施。他建议,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前后,召开一次社会建设工作会议。每年召开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我国经济工作的成功经验,社会建设工作也很有必要这样做。每到年终,召开全国社会建设工作会议,确定社会建设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任务、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意义重大而深远。[31]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并继续呈现加快趋势。他还建议,要像开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一样,每年召开一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
七是召开全国城市工作会议。这是适应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需要,也是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
八是要重视社会规范建设。这是加强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重点要加强相应的法制建设,依法推进社会建设,通过科学立法和严格执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力,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同时还要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八、放手发动群众论
社会建设是群众的事业,只有发动群众,才能凝聚力量,只有依靠群众,才能取得成功。陆学艺强调,只有通过放权,让人民真正参与进来,才能真正把社会建设搞好。在社会建设中,各级领导要学会抓大放小,在更多领域让老百姓自己去干,政府则从“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更多地在社会建设中为老百姓服务。因此,“要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社会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以城市化为主要载体,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社会建设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2]
放手发动群众,要求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陆学艺强调,党委要重视,政府要负责,组织要保证,投入要加大,工作要落实。如果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停留在会议、文件上,那往往就是落空。党委领导是核心,即在社会建设中要起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政府负责是关键,即应切实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社会协同是依托,应发挥各类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社会单位的协助配合作用。公众参与是基础,应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的基础作用。法制保障是基石,应把社会建设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
陆学艺指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的政府管得太多了,不仅包揽了经济事务,也包揽了社会事务。实践证明,政府包打天下是不行的,要尽可能少管。他说,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放手让老百姓去干,我们管的少了,经济就会大跨步前进了。社会事务更复杂,我们也要像经济改革一样,进行社会体制改革,放手让老百姓去干,放手让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去干,社会建设也一定会成功。[33]
近年来,不少地方在社会管理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的说,政府仍然管得太多,管得太宽,管得太细,尤其是政府负责与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结合得不够好。他强调,要重视研究如下问题:如何使政府的调控顺应社会发展规律逻辑运行的方向;如何使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相结合;如何使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相结合;如何使政府调节的力量同社会民间组织的调节力量相结合。正确认识和处理这“四个结合”,有利于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要做到这“四个结合”,必须放手发动群众。为了放手发动群众参加社会建设,陆学艺提出了如下思路:
一是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为此,要加快发展社会组织,改革社会组织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降低准入门槛,简化成立程序,全面推行登记、备案双轨制。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管办分离的机制。要淡化社会组织的行政色彩,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实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有关部门要依法监督,提供服务。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力度,可选择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进行地方性立法的探索,从而为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组织法创造必要的条件。积极培育公益市场,建立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市场和第三方评审监督机制。[34]
二是要积极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社区建设,是我国现代社会的基本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实现社区自治。社区自治,就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放手发动群众,社区群众自己去管。实现社区自治,将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在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在探索现阶段如何建设民主自治的新型社区中,作出了很多努力,积累了很多经验,多种形式的社区自治模式正在涌现。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社区建设一定要持续进行下去,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适合国情、民情的中国特色社区自治体制一定会逐步建立起来。[35]
三是要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和各类人民团体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原来的企事业单位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各类人民团体的活动方式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应当加强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把成千上万的企事业单位组织起来,使之自主管理,自我发展。各类人民团体应加快转变工作方式,增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
九、历史眼光和放眼世界论
陆学艺认为,研究社会建设既要有历史眼光,又要放眼世界。只有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拓展研究视野,深化研究层次。
陆学艺指出:“1840年以后的中国近现代史,实质上是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现代化而奋斗的历史。建成现代化社会,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是中国几代人的理想。”[36]虽然中国近现代以来,许多志士仁人对中国现代化进行了许多探索,但是中国现代化的实践是从新中国成立才开始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现代化探索和实践,经历了三次重大历史转折。[37]第一次转折,从1949年到1956年。这一时期,改变了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把全国人民“组织起来了”,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确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基础。第二次转折,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党的十三大召开。这一时期,通过拨乱反正,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的战略,初步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时期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阶段,让人民“活跃起来了”。目前,中国正处于第三次重大转折时期。这一新时期是以党的十六大召开为标志,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是,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实行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并重的战略方针,遵循社会规律,加强社会建设,解决社会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矛盾,让社会更加“和谐起来”。实践表明,这一转折还没有完成。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个转型,就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化,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事实表明,社会转型并不是中国特有现象,而是所有经济发达的国家都经历过的一个阶段。但是由于中国社会在历史背景、文化、经济、资源等方面的特殊性,中国社会转型表现出鲜明的本国特点。我国在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转型与经济转轨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要顺利推进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必须继续深化改革。[38]
我国社会转型是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其艰巨性和复杂性世所罕见。这也是我们推进改革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稳定机制、协调机制和创新机制的原因所在。[39]应当看到,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大量社会问题,实际上是“社会转型病”,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也出现过“社会转型病”。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联。中国搞现代化建设,必须放眼世界。中国治理“社会转型病”,应当借鉴外国的经验。中国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应当研究外国的政策措施。
陆学艺率领课题组认真研究了世界一些国家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40]比如,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在经济复兴的基础上,实施了社会改革政策,重点是: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工会建设,提高底层工人的待遇,调节收入分配制度,等等。这些政策措施,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为二战后美国的繁荣和强大奠定了基础。又如,日本于20世纪60、70年代推行社会改革,实行“教育机会均等”、加强工会建设、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建立“全民皆年金,全民皆医疗”的社会保障体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维护日本社会稳定、发展日本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再如,有些拉美国家过去有一段时期推行出口替代战略,经济一度较快发展。但是,社会建设无所作为,加上严重依赖美国,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社会矛盾非常尖锐,造成了社会动荡,经济也受到严重的影响。他们的教训非常深刻,值得我国汲取。在研究世界现代化的基础上,陆学艺指出,在经济建设基础上适时加强社会建设,是现代化国家的普遍性规律,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十、社会学者责任论
社会建设是全社会的事,当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陆学艺认为,作为社会学工作者,尤其是社会学家,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我国社会建设的实践需求为社会学工作者提供了大有可为的舞台。“做学问就是要解决问题”。这是陆学艺的一贯主张。他指出,我国社会学工作者有三项历史任务:一是把社会变革的事实和现代化建设过程如实地记录下来;二是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理论咨询和政策建议,直接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是加强学科建设和社会学队伍建设。[41]
陆学艺多次讲到,我国的社会建设时代已经来临,现在是社会学的春天。他说,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看法,也是中央领导同志的原话。在2005年2月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会结束后,胡锦涛同志对两位授课的专家说:“现在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是社会学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时机,也可以说是社会学的春天吧!现在是社会学发展的难得的机遇。”[42]陆学艺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学,社会学也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发展和繁荣起来。
中国社会学工作者如何尽到重要责任、完成历史使命,是一个重要课题,必须回答并付诸实践。陆学艺回顾自己半个世纪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经验,总结了这样一句话:社会科学研究一定要面向实践,到实践中去。他指出,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即它直接来源于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问题,总结概括实践的规律,解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推动社会前进。社会学是一门从实践中来、为实践服务的社会科学,更要面向实践,为实践服务。只有到实践中去,调查研究,才能有所总结,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为此,他提出要从四个方面着手社会学研究。[43]第一,研究的主题、课题和题目要从实践中来。第二,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要到实践中去发现。第三,在大楼里争论不清的问题,到实践中能得到答案。第四,面向实践,到实践中去调查研究要采取科学方法,扎扎实实地进行。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着重讲了三种调查方法。一是巡回式调研,即带着问题到实践第一线去调查,研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做法和方案。改革开放以来,他每年都要到一些地方搞这一类调查,并且善于建点追踪。二是参与式调研,即下马看花、蹲点调查,并且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比如,“文革”前他在湖北省、河北省搞过蹲点调查。上世纪80年代他在山东省陵县蹲点三年作调查,并担任县委副书记。三是交一批当地朋友,即和实践在全国各地第一线的行家里手交朋友,通过他们了解基层和实践的情况。比如,在长期的农村调研中,陆学艺交了一大批老朋友、好朋友,他们一般是办公室主任、研究室主任、农工部长,或者是做过这类工作的市、县领导。他们是当地的活字典和专家,有些本身就是决策者。陆学艺说,他在北京弄不清的问题,打个电话,几句话就说清楚了。在此基础上,把各地的情况综合起来,大体情况就明白了,心里也就有底了。
除了上述几种形式之外,陆学艺还主持了一系列研究课题,组织了许多实证调研,运用了问卷调查等现代调查方法。同时,他强调社会学工作者还必须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这是很重要的基本功,是做学问不可或缺的东西。把深入调查研究和勤奋读书思考结合起来,并且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够不断取得新的科研成果,从而发挥社会学工作者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注 释]
[1]陆学艺,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全国第八届和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陆学艺于2013年5月13日9时8分,因突发心脏病不幸辞世,享年80岁。
[2]引自王鸿琼.陆学艺:为社会“诊脉”[N].三联生活周刊,2013,(21):84.
[3][5][6][7][8][16][25][31][33][34][37]陆学艺.社会建设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1.45.29.23.4.14—16.24.24—29、39—42.24.167.3—5.
[4][9][10][11][22][26][32][40][43]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8—9.9.9—12.27—29.245—251.8—9.325—366.398—410.
[12]陆学艺.新阶段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结构调整[J].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10,(3).
[13]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导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4]参见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5][17][21][24][27][28]陆学艺著.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338.338.339—340.339.54—56.107.
[18][19]陆学艺.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现代化[J].社会学研究,2011,(4).
[20][30]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3]陆学艺.“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39.
[29]陆学艺.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2).
[35]陆学艺.《广州社区党建与社区自治》序言[A].王永平主编.广州社区党建与社区自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6][38][39]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83.483—484.484.
[41][42]陆学艺.社会学的春天和社会学家的任务[J].北京社会科学,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