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总目》史部目录类指瑕
2013-02-15侯印国
侯印国
(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中国古籍总目》(以下简称《古籍总目》)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重点项目,是我国几十家图书馆、几百名专家学者历时十七年完成的古籍整理的成果,是一部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古代文献流传与存藏状况的总目录,对学术界有着重要贡献,意义重大。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它将是治中国传统文化学者的必备书籍。但由于该项目过于庞大,参与人员众多,其间的编纂疏误,在所难免。要对全国图书馆的古籍文献达到 “深入细致的清理”,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以史部目录类为例,主要存在两类疏漏,一是著录不够全面,二是著录存在舛误。据笔者调查,仅清代私家藏书目录,目前国内各主要图书馆收藏便超过800余种,而《古籍总目》仅著录540余种,远非全貌。这一问题笔者拟另撰文讨论,本文则仅对已著录条目中出现的一些舛误提出商榷,比如:部分条目没有题写藏者或撰者,我们可以考知藏撰者或已有学者考证出藏撰者;部分条目藏撰者著录有误;一些伪书目没有指出;部分著录说明不够妥当。今就所知条举如下:
1 华亭董氏玄赏斋书目八卷,明董其昌藏并撰(《古籍总目》史部第4937页:史81765606)
案:此书目为伪书目。据南京大学武秀成教授及李丹考证,此目所著录图书均系从 《近古堂书目》与《也是园书目》抄袭删改而来,二家书目的错误均照抄不改。在其抄录二家书目过程中,有的类别只抄一家书目中的一类,有的类别则合并多类,而有的类别则以抄一家为主而兼抄另一家,有的则是合并两家书目中的相关类别而成[1]。
《古籍总目》史部目录类中部分伪书目已经标示为“题某某人撰”。如《菉竹堂书目》不分卷和《菉竹堂书目》六卷两种,均作“题明叶盛藏并撰”。《会稽钮氏世学楼珍藏图书目》,作“题明钮石溪编”。此目亦当作“题明董其昌藏并撰”。
2 清绮斋藏书目四卷,清张宗松藏并撰(《古籍总目》史部第4944页,史81765685)
《古籍总目》:“清道光二十三年管庭芬抄本(清管庭芬、姜殿扬跋),国图;清抄本(佚名录管庭芬跋),上海(图书馆)。 ”
案:《清绮斋藏书目》由管庭芬于道光二十三年自僧院敝簏中寻得后抄出,并考证为张宗松藏书目录。管氏去世后,此抄本辗转流入上海书肆,为商务印书馆孙毓修所得。孙毓修获得管氏原抄本,又误以为是海内孤本,非常珍惜,先后撰写了三则跋语。《古籍总目》目录类所著录的姜殿扬跋,其实是由四部分构成的:摘录钱泰吉《曝书杂记》中关于张宗松、管庭芬的记载二则,孙毓修跋语二则和姜殿扬的一个简单附识。可见这个跋语大部分是孙毓修撰写的,姜殿扬主要是做了抄录。说详柳和城 《抄本〈清绮斋藏书目〉著录正误》[2]。 《总目》目录类此条可能是直接因袭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相关著录。
此外,上海图书馆所藏清抄本,首尾有“钱塘丁氏正修堂藏书”、“湘潭袁氏沧州藏书”、“刚伐邑斋藏书”和“壶冰室珍藏记”印,分别是丁丙、袁芳瑛和袁氏族曾孙袁思亮印,可谓流传有序。书前有管庭芬跋,但非管氏手题,而是由后人摩写。《总目》目录类因此著录为“佚名录管庭芬跋”。今据此书藏印及笔迹,应是钱塘丁丙借得管庭芬原抄本过录了管氏跋语。
3 怡府书目不分卷,清弘晓藏并撰,稿本(《古籍总目》史部第4945页:史81765691)
案:此目卷首和首页有“怡亲王宝”、“讷斋珍赏”、“怡王讷斋览书画印记”等印章,不仅“玄”、“弘”等字缺笔,亦避怡亲王家讳,允祥的“祥”字缺“羊”中间一横,弘晓的“晓”字缺最后一笔。
“讷斋”过去学者均认为是弘晓印章,考乐钧《青芝山馆诗集》卷三有《初客怡邸芳阴别业病起作》《奉和讷斋主人七夕二首》《上讷斋主人志别四首》《奉寄讷斋主人》等题,卷七《题墨搨东坡笠屐图帧子》下自注云:“图为赵子固所写,勒于砚背……近归怡邸,余从讷斋主人借观,搨得一纸,顷装潢成帧,乃题。”[3]可知乐钧与号为讷斋的怡亲王关系密切。乐钧乾隆五十四年(1789)由学使翁方纲拔贡荐入国子监,聘为怡亲王府教席。嘉庆六年(1801)乡试中举,怡亲王欲留,乐钧以母老辞归。此时弘晓早卒,此怡亲王是永琅无疑。又《啸亭续录》卷二“张云汀”条:“张云汀名宾鹤……后以落拓卒于京邸,怡王讷斋主人尝刊其诗以行世,亦甚怜其才也。”[4]考张宾鹤约卒于乾隆五十年,其《云汀诗抄》辽宁省图书馆有藏本,卷首有乾隆辛亥五十六年怡亲王讷斋《叙》,言刻书之事,由此亦可推证号讷斋主人者确系永琅。《怡府书目》所钤“讷斋珍赏”“怡王讷斋览书画印记”等印实为弘晓之子永琅印。
国图所藏《怡府书目》,其中有部分藏书系弘晓去世之后刊刻或抄写,而全书又笔迹一致,显然并没有经过后续的增补,可知成书定在弘晓之后。此目又有永琅印章,且“弘”字均缺笔,而不避嘉庆“琰”字讳,如第二册第五部分第四十六号《名臣碑传琬琰之集》。考永琅嘉庆四年薨,因此国图所藏《怡府书目》当定为永琅在乾隆末年主持编订的稿本或清稿本无疑,而非弘晓所撰。
4 吾园书目不分卷,清乔□撰,清嘉庆二十一年抄本(《古籍总目》史部第4949页:史817565748)
案:此书目为乔载繇藏。煮雨山房辑《中国著名藏书家书目汇刊·明清卷》收有此目,作乔载繇藏,是。载繇字止巢,号信斋[5],江苏宝应人。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卒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康熙六年(1687)进士乔莱后裔。其生平事迹及著述详见《清史列传》卷七十二、同治《续纂扬州府志》卷十三、民国《宝应县志》卷十六。吾园是乔氏园林,在宝应城五十里许的柘沟庄[6]。乔载繇自号吾园、吾园后人。道光十年(1830),其为乔莱《耆英会》题诗四首,署“道光十年庚寅闰四月,吾园后人载繇止巢敬题”。[7]又今藏广西柳州市图书馆的乔载繇旧藏康熙林佶手写刻本《渔洋山人精华录》十卷, 有 “载繇”(白文)、“繇印”(朱白文)、“载繇之印”(白文)、“乔载繇印”(朱文)、“吾园后人”(白文)、“吾园”(朱白文)等印[8]。李玉安、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考证,其藏书约5000余卷,其中约2000卷为先世藏书存者,剩余为其竭二十年力之所得[9]。《吾园书目》仅著录图书六百多部,多为元、明、清初抄本。
5 清绮斋藏书目一卷,清管庭芬辑,抄本(《古籍总目》史部第4951页:史81765775)
案:此条著录有两处问题。《清绮斋藏书目》并非管庭芬辑,按《清绮斋书目》为张宗松藏书目录,目前存世的本子,均出自管庭芬抄本。国家图书馆藏管庭芬原抄本和上海图书馆所藏抄本,均有管氏跋语,记录其得书经过:“《清绮斋书目》一卷,余得之僧院敝麓中,初不知辑自谁氏,蒐罗虽未甚备,而元抄宋刻颇多未见之本,盖读书者之藏书也。”[10]后根据著录内容与其他书目所引张宗松藏书相合,方才断定其为张氏藏书目录。因为“原目涂乙甚多,不便于目,因手录其副以传,庶后之收藏家得所考证焉”。从跋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从僧院偶尔遇到这一书目前,管氏并不知道此目是谁家书目,翻阅考证后,抄录了一份。僧院的原本早已不知所踪,而管氏原抄本今存国家图书馆,又有据管氏抄本翻抄之本存上海图书馆。北大所藏抄本,也定是据管氏抄本所翻抄,但合四卷为一卷而已。《古籍总目》目录类将北大藏抄本著录为管庭芬辑,显然是错误的。
另一问题为编辑疏误,此条与史81765686“《清绮斋藏书目》一卷,张宗松藏并撰。抄本,北大”重出。北京大学图书馆只藏有一部此目抄本,并无两部性质不同的抄本。
6 滂喜斋宋元本书目一卷,清潘祖荫藏并撰,《晨风阁丛书》本 (《古籍总目》史部第4956页:史81765842)
案:此目非潘祖荫所撰。潘祖荫卒后,藏书逐渐散出,此目即书商检点其藏书所编清单,陈田将之录入日记,罗振玉从陈氏录出,沈宗畸据罗氏所录刊出。此目仅著录版本(宋板或元板)、书名、卷数或匣数或本数,依四部分类。考《晨风阁丛书》本卷首题“吴县潘氏藏”,未及撰人。卷末有沈宗畸跋云:“吴县潘氏《宋元本书目》,未曾编定,此光绪乙未(1895),文勤身后其眷属南归,厂肆为检点书籍时所钞,贵阳陈松山给谏田录入日记中者。宣统元年四月,上虞罗叔言参事从给谏迻录以诒畸,亟取付剞劂。书目中所列诸书,闻尚完好,所冀永久保存,勿如皕宋所藏之归海外则幸甚。番禺沈宗畸。”[11]叙此目之源流甚详。《古籍总目》此条称潘祖荫撰,盖未阅沈氏此跋而据书目所题斋名想当然尔。
又潘承厚《滂喜斋藏书记跋》云:“庚寅(1890年)冬公(笔者按,潘祖荫)薨,丙申(1896年)夏公夫人又薨。时公子嗣子尚幼,仲午公(笔者按,潘祖年)以事在吴,闻耗弛往,则悍奴方鸠集书贾,持目议价。”所言之目当即此目。
7 永慕堂藏书目录六卷附碑目一卷,清袁昶藏并撰,稿本 (《古籍总目》史部第 4960页:史81765897)
案:《古籍总目》著录时当未见此目原书。此目六册,每册封面均钤“袁永慕堂图记”朱方篆文印,无格无边栏,半叶十五行,行字不定,著录书名、册数或卷数,间著录版本。其中书目分经、史、子、集、丛书五部分,前四部也间作甲、乙、丙、丁部,丛书又分上、下(间作丛书目戊上、丛书目戊下)两部分,著录图书约7290种,多为通行本,仅有明刻本和汲古阁刻本二十余种。
据正文首页袁昶手书题识,此目为“光绪丁酉(1897)夏歙州汪子维兄代编”,书中多有袁昶批改删增笔迹。汪子维生平不详,仅据袁氏日记推知其名宝翰,号芸石,歙州附生,著有《尔雅校正》[12]470。另从袁昶本人的目录学思想来看,此目也当非其亲编。光绪乙酉(1885)年春,袁昶拟定的《永穆堂编架上书目次》,“不用荀勖、王俭以下旧式,仍窃取六略之义”[13],分为甲义理类、乙辞章类、丙经济类、丁考证类,其下分子类,附类书、丛编一类。光绪甲午(1894)年,袁昶藏书思想在之前基础上又略有调整,他“连日分类整理书籍,形神为之疲顿”[12]395,将藏书又分为经学、正史、九流等类,其中部分类目还有子类。因此,可以判定此目为汪宝翰所编,当著录为“袁昶藏,汪宝涵编”。
8 五百经幢馆藏书目录不分卷,叶昌炽藏并撰,黄钧抄本 (《古籍总目》 史部第 4960页:史81765900)
案:叶昌炽生前所编书目仅《缘督庐书目》一卷,分《缘督庐善本书目》、《缘督庐所藏甘肃精本志目》、《缘督庐所藏精刊校抄书目》、《缘督庐所藏通行本书目》四种,藏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五百经幢馆藏书目录》则非其所编。《古籍总目》误将其著录为叶昌炽撰,当因其未见此书。此目不分卷,红格稿纸,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半叶九行,行二十一字。著录书名、作者、册数,间及版本,不依四部排列,分单行书类、汇刻书类二类,著录图书共约1 000种,8 300余册。封面有“黄钧藏书”白文方印、“颂尧”朱文方印,正文首页有“长洲黄钧收藏文艺记”白文方印、“黄钧藏书”白文篆书方印、“颂尧”朱文篆书方印,卷前有黄均序,前数句叙此目成书经过甚详,录如下:“丁巳冬仲鞠裳叶先生谢世,公子前卒,楹书莫属。王君立勋,其女夫也,惧其散佚,乃属余友姚君钟藻发箧编目而代为藏之。此本盖余从姚君转抄者也。原目按箧编次……今余以汇刻者别为一类,而单行本亦稍加诠次,以便观览。 ”[14]
可见叶昌炽卒后藏书尽归其女婿王立勋,王立勋邀请姚钟藻盘点编目,黄均又据姚氏目加以整理。姚目疑即今复旦大学图书馆所藏《五百经幢馆藏书目录》,此目《古籍总目》未著录,红格纸,半叶八行,封面钤“治廧书库”印。《古籍总目》当作“叶昌炽藏,姚钟藻、黄均编”。
9 自怡悦斋藏书目一卷,清口口撰,罗振常订,《邈园从书》本 (《古籍总目》史部第4961页:史81765926)
案:此书目为张大镛藏并编。大镛字声之,号鹿樵,江苏常熟人,张金吾从兄。生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八月,乾隆五十九年(1794)举人,官内阁中书,升侍读,后至观察使。卒于道光十八年(1838)正月。其生平详见于刘鸿翱《张君墓志铭》、赵德辙《墓表》、季锡畴《鹿樵张公家传》。张氏藏始于其曾祖父张朝济,有照旷阁、传望楼。朝济有二子,次子曰仁济,即著名藏书家张海鹏之父、张金吾之祖父。长子仁美有《宝闲斋藏书目》存世,有四卷本与五卷本二种,其中五卷本《古籍总目》未著录。张仁美去世后,其子敦圻、敦均、敦培均继续藏书,黄廷鉴序云:“诸昆仲又广所未备,藏书遂甲于邑中,著录计万余卷。”[15]张大镛即张敦培之子,黄序称其对先世藏书“克守所遗,宝而无缺”,此外又“重辟半野新庄,以供插架,琳琅缥缃,益臻大备,不难复当年半野之盛,驾钱氏绛云而上之”[16]。
《自怡悦斋藏书目录》为上海罗振常蟫隐庐石印本,与周星诒《传忠堂书目》合印。罗氏序云:“十余年前,余在姑苏得归安姚氏咫进斋藏书中,有钞本《自怡悦斋书目》一册,不悉藏者何人。书不多,而颇有珍本,记录考订具见学识,非蒙朦者所能为。时彦侍方伯(笔者按,为姚觐元)甫罢官家居,以铅椠、收藏自娱也。张氏《适园丛书》跋语称录自武进盛氏,因检盛氏《愚斋书目》,并无其名,他种书亦未见,岂愚斋藏书未尽列目欤?前人售书每以为惭,故有去藏印而售者。此目或不欲自暴姓氏,讹托一斋名标之,亦未可知。”可见此目先后由盛宣怀、姚觐元递藏,罗振常时已不知此目藏者。郑伟章据张大镛有《自怡悦斋书画录》,断定此目为其藏书目[17]以“自怡悦斋”为斋名者有清一代尚有多人,如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卷一百六十九:“王映薇,字紫垣。合肥人,有《自怡悦斋诗存》。”又卷一百八十一:“胡睦琴,字梓材。泰顺人,有《自怡悦斋诗稿》。”又杨廷福、杨同甫编《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载宝鋆室名亦为自怡悦斋,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因之误将《自怡悦斋藏书目录》定为宝鋆藏书目录[18]。今考此目中著录之书,多有与张仁美《宝闲斋藏书目》相同者,如元刻本《抱朴子外篇》二卷二册,不见各家书目,今亦已佚,而二目均有著录,因而定其为张大镛藏书目录可信从。
总体来说,《古籍总目》是目前关于中国古代文献流传与存藏状况的最权威成果,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以清代私家书目为例,顾廷龙为严佐之《近三百年古籍目录举要》撰写的《序》云:“窃维自来私家藏书近三百年来有目者不过一二百种”[19],来新夏《清代目录提要》中所收约200种,而《古籍总目》著录者多达540余种,较前人多近三百部,极便学者。但白璧微瑕,漏收者亦有数百部之多(笔者另有文章论述),著录中亦偶有疏误。这于众人所编之书来说无可厚非,但因其权威性,也可能因此误导相关学者,亦不容不辨。
[1]李丹,武秀成.一部为伪中之伪的明代私家书目——董其昌《玄赏斋书目》辩伪探[M]//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九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84-215.
[2]柳和城.抄本《清绮斋藏书目》著录正误[J].图书馆杂志,2005(5):75-77.
[3]乐钧.青芝山馆诗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44.
[4]昭梿.啸亭杂录 啸亭续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404-405.
[5](民国)宝应县志[M]:卷十六.
[6](道光)重修宝应县志[M]:卷四.
[7]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M].济南:齐鲁书社,1989:1670.
[8]刘汉忠.《渔洋山人精华录》评点辑录[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1):36-39.
[9]李玉安,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M].香港: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524.
[10]张宗松.清绮斋藏书目[M].清抄本.
[11]丛书集成续编:第5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524.
[12]袁昶.历代日记丛钞:第73册[M]//毗邪台山散人日记:六.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13]袁昶.历代日记丛钞:第71册[M]//毗邪台山散人日记:四.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246.
[14]黄均.五百经幢馆藏书目录.稿本:卷首.
[15]潘景郑.寄沤剩稿[M].济南:齐鲁书社,1985:125.
[16]黄廷鉴.宝闲斋藏书目:卷首[M].清抄本.
[17]郑伟章.书林叶考[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92.
[18]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472.
[19]严佐之.近三百年古籍目录举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