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古籍修复业务外包探讨
2013-02-15葛瑞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北京100875
●杨 健, 葛瑞华(北京师范大学 图书馆,北京 100875)
1 高校图书馆古籍收藏数量及破损状况
就中国大陆地区的古籍收藏数量而言,高等院校图书馆是仅次于公共图书馆系统的第二大古籍收藏系统。据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所附 《藏书单位检索表》,当时全国藏有古籍善本的高校馆超过150家。1994年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曾对22所公共馆及38所高校馆进行古籍工作的调查统计,所调查的高校馆,“凡新建院校及规模较小之地方院校,收藏量为0.5~5万册”,“而一般的综合性高校馆,收藏量为5~40万册”。[1]自2007年开展全国古籍普查以来,国务院公布了三批共150所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其中高校馆有47所。根据这47所高校网页上所公布的馆藏数字,所藏古籍总数已超过1000万册。而在这一名单之外,还有一些收藏较丰富的高校图书馆,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有古籍40多万册;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古籍17万册;内蒙古大学图书馆藏有古籍13万册;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古籍12万册;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古籍约11万册;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古籍10万册,等等。加上近百所有古籍收藏的规模较小的地方院校,假如这些学校平均每校按2万册古籍计算,则未进入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录的高校馆所藏的古籍至少也有300万册左右,因而全国高校古籍的总藏量大约在1300万册以上。据文化部的统计资料,公共图书馆系统收藏古籍2717.5万册,高校馆的古籍藏量相当于公共馆藏量的1/2,在全国古籍收藏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自然原因导致的古籍老化、酸化以及在流传过程中的水浸火烧、虫蛀鼠咬、光照霉变等原因,现存古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残缺破损。国家图书馆对其馆藏古籍破损的情况有较为准确的统计。张志清的《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的历史、现状和任务》 一文曾指出,国家图书馆馆藏100万册件的善本古籍中,一半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破损,“破损程度严重的有12万册件”;另据鲍国强在《普通古籍保护工作亟须加强》 一文的统计数字,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中“亟须修裱的约占18%(32.4万册)”。[2]此外,2004年国家图书馆的《馆藏纸质文献酸性和保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研究报告》 得出的结论是:馆藏的普通古籍pH平均值仅4.8,严重酸化(即pH值低于5.0)的占了66%,善本中也有10%左右严重酸化,中度酸化的达33%。[3]诸如鼠啮虫蛀、撕裂烬毁之类的破损多是局部的、静止型的,没有外部原因应当不会再加剧,然而古籍酸化、老化却是整体的、致命的,一旦pH值低于5.0,75年之后纸张即完全脆化变质。
高校图书馆虽没对破损古籍进行较全面的统计,但估计其破损情况肯定较国家图书馆严重得多。首先,就藏书的来源看,国家图书馆善本中大部分继承的是明清宫庭及南北著名藏书家的珍藏,书品通常较好,即使有过破损,亦经良工修缮。其次,就古籍保存条件而言,高校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有很大的差距。国家图书馆的珍本从1931年起即储存于地库,1987年有了自动空调装置,达到了恒温恒湿,即使普通古籍书库,各层库房也都安装有空调;高校馆中,只有北京大学图书馆地下书库温湿度条件较好,且定购了樟木书柜,而其他很多中小图书馆连基本的空调机都没有。在目前的大气环境下,由于有害气体的作用,书籍的酸化、老化程度极为严重。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凡明代后期的竹纸印本,绝大部分已经焦黄脆化,有些甚至触手即掉渣。再次,高校图书馆的古籍读者群更为集中,尤其是不少设有古代文史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2009年古籍阅览室共接待读者3658人次,阅览的古籍册数为43871册。而公共馆的读者则少得多,如首都图书馆2010年阅览古籍的读者为1798人,阅览册数约万册。“书一翻折寿六十年”,除了翻阅本身对于古籍的影响外,从书库移到阅览室,温湿度及光照的变化等也对古籍有一定的损害。考虑到这些因素,高校馆的古籍破损率可能会超过国家图书馆等公共馆,如复旦大学图书馆的古籍破损率达到60%。根据2006年部分高校馆参加的一次古籍保护研讨会的材料,有的高校馆藏古籍需实施抢救性修复的高达80%。
2 古籍修复人才的缺乏与进人机制的问题
国内古籍修复人才的缺乏是业界众人皆知的事实,“据1995年的调查统计,中国图书馆从事古籍管理与研究的人员,在1000人左右,在此千人之中,专职从事古籍修复者,比例不到一成,即不足百人”。而其中,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两家单位就占了近1/5的人员。[4]这种情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改观。2006年3月28日,在南京举行的“中埃文物古籍修复技术教育论坛”上,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图书馆处处长张小平表示,“令人担忧的是,全国各地的古籍修复专门人才仅有100多人,且大多数都已年过半百,队伍严重老化”。[5]但随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开展,国内公共馆的古籍修复队伍迅速壮大。从2007年迄今,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共举办修复培训初级班14期,培训修复人员563人;高级班3期,培训人员86人,这些人员多数来自公共馆。目前,省级以上图书馆的古籍修复人员多在5人以上,如国家图书馆11人、上海图书馆14人、山西省图书馆10人、天津图书馆9人、云南省图书馆8人,这还不包括临时外聘的人员。
然而,高校图书馆古籍修复人才匮乏的状况仍没有得到大的改观,除了中山大学图书馆因申请了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修复人员达10人外,其余各校图书馆修复人员仅维持1~2人。以北京地区为例,拥有150多万册古籍藏量的北京大学图书馆修复人员仅2人,古籍藏量30多万的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均只有1名修复人员,古籍藏量达40万册的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则没有修复人员。上海地区的情况稍好,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都有3名修复人员,但都有一人已临近退休年龄。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工作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因此,古籍保护与修复人才的培养应该是整个保护计划中的重要环节。由于保护计划是文化部牵头的,虽然教育部参加了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度会议,但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国家的教育工作,对于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的经费与人员上的投入显然不能与文化部取齐,因此,高校图书馆藉“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之东风扩编古籍整理与修复队伍希望渺茫。以笔者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从2009年迄今,图书馆共新进人员17人,其中没有1名古籍工作人员,而首都图书馆,从2009年开始,每年都有15~20个进人指标,历史文献部每年新进2名工作人员。公共馆与高校馆古籍从业人员数量的差距拉大。
“大学图书馆的进人下限是研究生,公共图书馆的进人下限是本科生”。相较于公共馆,高校图书馆对于新进人员的学历和文凭的要求更高,普遍要求硕士以上文凭,但从实际进人的情况看,拥有博士学位者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目前国内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仅南京莫愁职业技术学校、南京艺术学院、太原理工大学等少数院校设立了古籍修复专业,且多数为大专学历。南京艺术学院于2005年招收第一届书画与古籍鉴定及修复专业(四年制本科) 学生,金陵科技学院从2007年亦开始招收本科生。不过,由于用人机制等问题,这些古籍修复专业的毕业生转行的转行,待业的待业,能进入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的寥寥无几,造成巨大的人才资源浪费。[6]一边是,经过多年培训的修复专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边是,图书馆为了达到学校规定的进人标准,只能招聘一些其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从事古籍修复,而这些硕士生来馆前均未接触过古籍修复,通常是到馆后再由图书馆安排有经验的老技师教授修复技术,或者由图书馆安排到其他古籍修复力量较强的单位进行培训,而“古籍修复技术光入门,就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长”。[7]再者,这些人是因为对古籍修复感兴趣,愿意终身从事此项工作,还是为了能够获得图书馆的事业编制而委曲求全呢?这些原来长期从事理论学习和研究的人员是否适合古籍修复这样的手工技艺呢?如果没有兴趣,或者动手的能力不强,那么以后很可能会在图书馆内选择转岗,甚至流动到学校其他非教学部门去。因此,在目前的进人机制下,指望高校图书馆建立并维持一支能够完成本馆古籍修复任务的团队只能是奢望。
3 高校图书馆与民营古籍修复公司的合作
既然高校图书馆在现有的人事制度下无法解决修复人员不足的问题,那么,另辟蹊径,准许企业或个人参与图书馆修复古籍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2006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引进北京墨林文献修缮中心对程砚秋旧藏1500多册《玉霜簃戏曲钞本》 等馆藏古籍进行修复;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从2007年起迄今,先后与北京墨林文献修缮中心、北京古艺山房文化有限公司等多家民间修复单位签订合同,对馆藏破损古籍进行修复;2010年底,浙江大学图书馆通过招标,引进华宝斋富翰文化有限公司对馆藏509册破损古籍进行修复。
与图书馆等事业单位相比,这些民营的修复公司没有学历、职称、年龄等方面的门坎,他们看重的是修复技艺与工作态度。如北京古艺山房文化公司的修复人员都是20岁出头的女生,他们大多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美术学院的文物修复与鉴赏专业,进入公司后,先跟着山西民间修复艺人手把手学习一年,之后在山西的修复基地工作一至两年,才能独立操作。华宝斋富翰文化有限公司的古籍修复人员以图书馆古籍修复岗的退休人员为主,其吸纳的年轻人亦在修复培训班受过专业培训,另外聘请了国内著名的古籍修复专家潘美娣作为公司的业务指导;南京中友古籍修复中心90%的员工来自于南京金陵科技学院、南京莫愁职业技术学校古籍修复专业的毕业生,同时聘请了从国家图书馆及南京图书馆退休的古籍修复专家直接到公司参与古籍修复或指导工作。
除了承接公藏的古籍修复业务外,这些民营修复公司还大量地为私人藏家及拍卖公司提供古籍修复服务。目前,全国有大约20多家拍卖公司从事古籍拍卖,每年举办的古籍拍卖数十场,流通的古籍至少万种以上。此外,不少有实力的藏家和拍卖公司还从日、韩等国回购了不少珍贵的古籍。这其中不乏不同程度、不同状况、不同级别的破损古籍。或者出于永久收藏的需要,或者为了能够在拍卖中获得善价,藏家及拍卖公司对于古籍的修复往往提出了很多非常具体、细致的要求。笔者接触过一些藏家,他们对于修复用料、修复的质量、修复后的外观等方面的要求都非常苛刻,和公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民营公司在修复这些私藏古籍过程中已经接触了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破损情况,积累了大量的修复经验,从而有利于他们在公藏中的修复。高校图书馆需要做的就是坚持对这些修复公司的严格要求,不要让他们感觉到这些是公家的东西就可以放松要求。
目前,高校图书馆与民营公司合作的具体工作方式有两种。一是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和浙江大学图书馆的情况,民营公司的人员进驻图书馆,在图书馆提供的场地进行古籍修复,其工作时间完全按图书馆的规定执行。这其中,北京大学图书馆和浙江大学图书馆又不完全相同,华宝斋富翰文化有限公司在浙大图书馆的修复工作,图书馆方面只提供场地,其他的如修复用料、修复设备、工作人员一概由华宝斋公司富翰提供;而北京墨林文献修缮中心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修复,只派出修复人员,修复材料、修复设备一概由北大图书馆统一提供,并且图书馆的修复专家在现场可随时对公司的修复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另一种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由于图书馆无法提供场地,由公司将需要修复的古籍携往其工作场地,双方在修复合同中规定:修复期间,由公司负责所修古籍的安全,出现破损或丢失,公司按市场价值给予赔偿。
两种合作方式各有利弊,前种合作方式可以保证古籍的安全,也有利于古籍修复的全程监控。但公司人员进驻图书馆,对图书馆而言,增加了人员管理方面的压力;对修复公司而言,完全遵照图书馆的作息时间,他们的修复工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影响了修复的进度。后一种合作方式下,虽然公司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从而加快了进度,但因为要保证在修古籍的安全,所以公司也承受了比较大的压力;对图书馆而言,整个修复过程完全不知情,对于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规操作无法进行干预,对于修复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沟通解决,最为重要的是,古籍携出馆外,其安全始终令人担心。
相较而言,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墨林文献修缮中心的合作方式。毕竟对图书馆而言,古籍的安全最为重要,特别是一些珍贵的古籍,其文献价值与文物价值都是无法估量的,如果发生丢失或者某种无法复原的损坏,后果不堪设想。另外,北京大学图书馆自行采购修复材料的方式也是很值得借鉴的,因为在修复过程中,公司可能会出于费用的考虑而使用一些较次的修复用纸、黏合剂等。
4 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在双方合作中仍需发挥作用
古籍修复外包不意味着图书馆不需要修复人员。以下工作仍需要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来完成。
(1) 对修复公司的工作场所、设备、人员进行考察。确定公司的场所是否能足以保证图书馆在修古籍的安全;公司的设备对于修复古籍来说是否足够、适用;公司修复人员的情况:他们的师承、从业年限、独立或参与修复过的古籍数量,并通过对他们已修复的成品来考察其修复技艺,以保证不同破损级别的古籍安排不同修复技术的人员进行修复。
(2) 逐页对破损古籍进行检查,记录焦脆、霉烂、水渍、虫蛀、板结等各类破损情况以及破损面积,确定破损级别,并通过拍照保存破损书影;根据原书的纸张与破损情况,提出初步的修复方案,这其中不仅要包括脱酸、揭裱、加衬、补洞、去污、溜口等具体的修复方法,而且对于补纸的颜色、厚薄、韧性以及装订的用线、修复后的外表等都要有具体细致的要求;与修复公司协商修复价格。
(3) 在修复过程中与修复公司的具体修复人员保持沟通,以便协商解决在修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可根据情况对原先的方案做适当的调整。
(4) 对于修复完成的古籍进行验收,根据情况或是逐页的查验,或是重点抽验,并通过拍照保存修复后的书影。
总之,图书馆的修复人员要力争比修复公司的人员站得更高,具备更强更出众的业务能力,成为双方合作中的业务指导者和带头人。
[1] 复旦图书馆书籍部.中国图书馆古籍工作的现状与展望 [J].津图学刊, 1997(1) : 86-104.
[2] 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新探索[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6.
[3] 国家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酸性和保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DB/OL].[2011-09-27].http://www.docin.com/p-22201964.html.
[4] 吴格.近年来中国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的调查与回顾 [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2(1):31-36.
[5] 新华网.我国文物古籍修复人才极度匮乏[EB/OL].[2011-10-05].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6-03/30/content_4363328.htu
[6] 钟小宇,钟东.图书馆古籍修复人才需求与古籍修复人才就业需求[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1) : 113-114.
[7] 古籍修复人才奇缺,商业化运作是有益尝试[EB/OL].[2011-10-05].http://shequ.kongfz.com/article_22 99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