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文献校释八则

2013-02-15赵静莲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汕头515063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年2期
关键词:敦煌

●赵静莲(汕头大学 文学院,广东,汕头 515063)

1 金相哥

P.3804《愿文》:“又将胜善功德,奉用庄严我东宫皇太子。伏愿金相哥永茂,小(少) 海波澄;玉质恒清,嘉声益润。”①文中“S.”表示英藏敦煌文献,“P.”表示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BD”表示国家图书馆(即原北京图书馆)藏敦煌文献。文中敦煌文献录文,法藏据《法藏敦煌西域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003年;英藏据《英藏敦煌文献》,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国家图书馆 (即原北京图书馆) 藏敦煌文献根据《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2010年。

“金相哥”,杨宝玉、吴丽娱录为“金埒。”[1]“埒”本义指矮墙, 《说文·土部》:“埒,卑垣也。”后泛指界限、边界。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埒,引申为涯际之称。”“金埒”指用钱铺成的界沟,形容豪奢。《晋书·食货志》:“于是王君夫 (恺)、武子(王济)、石崇等更相夸尚,舆服鼎俎之盛,连衡帝室,布金埒之泉,粉珊瑚之树。”但“金埒永茂”则明显文意不通。查原卷,“埒”实作“相哥”。 《字汇补·木部》 : “ 相哥木, 古多切, 音柯, 义同。” 可知“ 相哥木”为“柯”的异体字,此“相哥”也当为“柯”之异体字,“ 相哥木”为“相哥”之俗体。“金柯”典籍习见,原形容花木美好嫩弱的枝叶。晋陆机《浮云赋》:“金柯分,玉叶散。”唐李绅《华山庆云见》:“金柯初缭绕,玉叶渐氛氲。”后比喻皇亲国戚以及出身高贵的人,犹言金枝玉叶。张景毓《大唐朝散大夫行润州句容县令岑君德政碑》:“主簿崔子佺,相门卿族,玉叶金柯,光彩可以射人。”延贽《唐故永州卢司马夫人崔氏墓志铭》:“汉末尚书琰,字季珪,即夫人十六代祖,人物推为第一贵族,玉叶金柯。”敦煌典籍中也有用例,S.1181背《长兴二年曹议金结坛转经供僧唱佛燃灯文》:“又持胜福,次用庄严指撝尚书贵位,伏愿金柯永茂,玉叶时芳,盘石增熏,维城作镇。”

2 慈盲

P.2652a《诸杂推五姓阴阳等宅经一卷》:“内有釜鸣,咒曰,时加正阳,万事吉昌,釜鸣千岁,世世无殃,家口慈盲,作者康强。延年益寿,福禄永长,子孙万岁,无有凶殃。”

陈于柱、金身佳均校为“慈盲”,[2,3]但“慈盲”不辞,“盲”应为“育”字。敦煌文献中偏旁“月”“目”常混而不分。P.3666《燕子賦》中“自夸喽啰,得伊造作:‘耕田人打兔,跖履人吃臛。’”“臛”指肉羹,原卷作“目霍”。“月”写作“目”。云字24号《八相变》:“天人答言:‘我交(教)瞌睡神下界,令百人尽皆昏沉,即便相随,有何不得。’”其中“睡”字原卷作“”。“目”写作“月”。“育”“盲”在典籍中常因形似而混用。明陈士元《名疑》卷二:“鹿郢子不寿,是为盲姑,一作育姑。”《汉书·地理志》曰:“有上公、明星、黄帝孙、舜妻盲冢祠。”清王懋竑《读书记疑》卷七:“盲,一作育。”

“慈育”指仁慈抚育,典籍习见。南朝梁简文帝《唱导文》:“覆载苍生,慈育黎首。”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腊婆国》:“大王仁化远洽,颂声载途,当布慈育,勿行残酷。”前蜀杜光庭《贺诛刘知俊表》:“夷、蛮、戎、狄,皆知慈育之深;日、月、星辰,共鉴包荒之广。“家口慈育”指家人被仁慈地抚育。

3 槌检

4 间居、幺、纡、不子纳汝

S.1725《唐前期书仪》:“鲁人曰:‘吾闻男女不六十不间居。今子幼,吾亦幺,不子纳汝也。’妇人曰:‘昔柳下惠纡不逮门之(女),如(而) 国人不称其乱。’鲁人曰:‘柳下惠故可,吾不可也。’”

“间居”赵和平校为“闻居”,误,查原卷,实为“间居”,“间居”指间杂居住。“幺”字赵和平校为“久”,误。原卷就是“幺”字,“幺”与“幼”义同,都有幼小的意思。 《说文》:“幺,小也。象子初生之形。”“纡”字,赵和平校为“纤”,误。“纡”应为“妪”之音近借字。“纡”中古属影母平声虞韵,“妪”属影母去声遇韵,中古音近。“妪”指“以体相温”,《礼记·乐记》:“煦妪覆育万物。”东汉郑玄注:“气曰煦,体曰妪。”“不子纳汝”之“子”疑为“可”的讹误,可字草书“”,与“子”形似。

5 制

P.2646张熬《新集吉凶书仪》:“令童子对坐,云:一盏奉上女婿,一盏奉上新妇。如女婿饮酒,女家人制之三酌。三制讫,则女婿起。侧近脱礼衣冠,清剑履等,具襕笏入。”

“制”字,赵和平存疑,未进行校释。吴丽娱校为“奉”字,但似乎不妥。究竟“制”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下面两段文字有助于我们对“制”字的理解。

(1) 壻乘马先俟于门,妇至降舆,壻导升西阶,入室踰阈,媵(注:妇家送者) 布壻席于东,御(注:壻家迎者)布妇席于西。壻妇交拜,讫,姆脱妇景,媵、御设匕、箸、酰、酱,壻揖妇,就筵坐,馔入,卒食,媵取琖,实酒,酳壻;御取琖,实酒,酳妇。三酌用卺,卒酳,壻出,媵御施衾枕,壻入,烛出。(清来保、李玉鸣等撰《大清通礼·嘉礼》)

(2)壻揖降,女从姆导升舆,仪卫前导,送者随舆后。壻先还。舆至门,壻导升西阶,入室踰阈,滕布壻席东旁,御布妇席西旁,交拜讫,对筵坐。馔入,卒食,媵、御取琖实酒,分酳壻、妇,三酌用卺,卒酳,壻出。媵御施衾枕,壻入,烛出。(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志八十·礼八》)

其中“酳”指献酒使人少饮。《仪礼·士昏礼》:“赞洗爵,酌酳主人,主人拜受,赞户内北面答拜。酳妇亦如之。”“琖”用同“盏”,指小杯子。从这两段话来看,在古代的婚礼上,男女双方的侍从会分别为对方新人提供服务,滕是从女方家里带去的送亲仆从,要为新郎铺席、献酒;御是男方家里的仆从,会为新娘铺席、献酒。所以“女婿饮酒,女家人制之三酌”中“制之三酌”的确应该理解为“献之三酌”,即女方家侍从为新郎献三盏酒。但“制”径校为“奉”不恰当,“制”与“奉”音形上均不相似。疑此“制”为“致”之借字,“致”有“奉献”、“献纳”的意思,典籍习见。如《左传·文公十二年》:“不腆先君之敝器,使臣下致诸执事,以为瑞节。”致,中古知母字;制,章母字。“据罗常培、邵荣芬研究,唐西北方言知、章两组声母合并。”[6]可知“致”、“制”二字的声母是相同的。唐作藩先生指出:“唐末变文用韵反映出来的事实则不完全一样。蟹摄三四等齐祭废韵字已普遍与止摄字相押,而与一二等灰哈泰皆佳夫韵字极少通押。这表明齐祭废韵已完全从蟹摄分化出来,而与支脂之微合流为一部了。”[7]据赵和平研究,P.2646张熬《新集吉凶书仪》抄写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也就是公元908年,那么此时祭韵已与支脂之微合流。“制”是蟹摄三等开口祭韵字;“致”是止摄三等开口至韵字,“脂”所对应的去声字,也就是说“致”与“制”的韵也是相同的。唐以后的典籍中也有“制”通“致”的例子,“制”在“姿态”“风度”“仪容”这个意义上可通“致”。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张易之传》:“(易之)既冠,颀皙美姿制,音技多所通晓。”“美姿制”即“美姿致”,美好的姿态仪容。《补注东坡编年诗》卷三十四“新渡寺席上,次赵景贶、陈履常韵,送欧阳叔弼。比来诸君唱和,叔弼但袖手傍睨而已,临别,忽出一篇,颇有渊明风致,坐皆惊叹”。清査慎行注:“致,别本作制。”

6 扚役

P.2622张熬《新集吉凶书仪》:“如远地有扚役,奔丧不及,服有除晚者,则于舍外别立恶室,持孝哭泣。”

其中“扚”赵和平校为“礿”,查原卷,实为“扚”字。但“扚役”不辞。疑“扚”为“拘”的减省俗字,“拘”俗体作“”,而字形中的“么”有时也省作“ ”,如P.2305《妙法莲华经讲经文》:“煞鬼忽然来到后,阿谁能替我无常?”“鬼”字原卷作“鬼主”。“拘役”指束缚、限制,典籍不乏用例。唐张九龄《自湘水南行》诗:“落日催行舫,委迟州渚间。谁云有拘役,乘此更休闲。”宋朱熹《同安官舍夜作二首》其二:“窗户纳凉气,吏休散朱墨。无事一翛然,形神罢拘役。”“远地有拘役,奔丧不及”,指人在远方有限制不能赶回来奔丧。

7 黄委注病、黄注病

P.2550B《阴阳冢墓入地深浅法五姓同用卌五家书第卌七》:“穿地入三尺,黄,吉;黑土,贫,有兵亡,客流他乡;出暴富,不□;出流亡客死,黄委注病,相连不绝,短命。”“得黄色石光者,出绶,暴贵,后亦有黄注病。”

其中,“黄委”当校为“黄萎”。“黄萎注病”和“黄注病”当指同种疾病。“注病”即“疰病”,从汉魏至明清,许多医书中均有对疰病的记载。下面是明朱橚《普济方》 卷二百三十八 《诸疰》 中对疰病的解释。

夫诸疰者,邪气所疰也,皆因精神衰弱,经络空虚,伤于风寒、暑湿、饮食、劳倦及伤寒不时发汗,或发汗不得真汗,三阳传于诸阴,五脏留滞宿食,或冷热不调邪气流疰,或感死生之气,或挟鬼物之精……皆成疰病,变状多端……若因风寒暑湿之邪所疰,则为风疰、寒疰、令疰、温疰、湿疰;若因饮食劳倦之邪所疰,则为食疰、饮疰、酒疰;若因感生死之际而为其邪所疰,则为丧疰、哭疰、转疰;若因挟鬼物之精而为其邪所疰,则为鬼疰、邪疰、尸疰、殃疰;犯土禁成疰者为土疰;产后得疰者为产疰;虚劳所成疰为劳疰;邪气外泄为泄疰。此诸疰以受病因为名也。邪疰于肺则为气疰,邪疰于荣则为血疰,久疰不已,伤损骨髓,则为骨疰。此诸疰以病之所在为名也。又有石疰,言其牢强如石;走疰者,言其游走无常。此诸疰以病之形变为名也。……疰者,住也,言其连滞停住,死又疰易傍人也。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疰病并不单单涉及某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病的统称。虽然这些病不尽相同,但中医认为都是由于患者身体、精神衰弱,邪气趁虚而入导致的。也就是说注病一般是慢性病和传染病。据万方研究,疰病不全是传染病,也有部分是地方病(如土疰) 和精神病(如哭疰)。①参见万方 《古代注 (疰) 病及攘解治疗考述》,载于 《敦煌研究》1992年第4期。

那么“黄萎注病”、“黄注病”究竟是哪种疾病呢?疑此“黄萎注病(黄注病)”即是注病中最常见的“痨瘵”病,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肺结核。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妇人痨瘵叙论》:“夫骨蒸、殗殜、复连、尸疰、劳疰、虫疰、毒疰、热疰、冷疰、食疰、鬼疰等,皆曰传尸。以疰者,注也。病自上注下,与前人相似,故曰‘疰’。”可以看出,注病当中的多个名称均是“痨瘵”症的别名。葬书中说得“黄萎注病”会“相连不绝,短命”,可见这种病是一种传染病,而其特征是可令人“黄萎”。“痨瘵”症是一种慢性传染病,长期得病会使人面色黄萎、消瘦。在敦煌文献中也多有记载,S.1467《不知名医方》:“伏连传尸,骨蒸殗殜,此总是一病,恐人不识。”P.2675号卷子:“患邪气、鬼气疰等病,承浆穴灸二七壮。”“鬼气疰”应即指“鬼疰”,“痨瘵”的别名。不难看出“痨瘵”当时在敦煌地区也应是一种多发的传染病。

8 尾末、载、从山、王机

P.2652a《诸杂推五姓阴阳等宅经一卷》:“山刚(冈) 如伏雉,藏头隐尾末。后载从山,前横王机(玉几),居之于头,名闻万里。”

此句陈于柱校为:“山刚(冈) 如伏雉,藏头隐尾未。后载从山,前横王机,居之于头,名闻万里。”金身佳校为:“山罡如伏雉,藏头隐尾,未后载从山前横王机,居之于头,名闻万里。”“刚”字查原卷实为“刚”之俗体,在此校为“冈”不误。“尾末”陈于柱校为“尾未”,并疑“未”为衍文,而金身佳则把“未”连下读,均不确切。“未”字不衍,当为“末”之讹字,“未”、“末”形近而讹。“末”与“尾”同义,“尾末”即末尾、尾巴。元吴澄《礼记纂言》 卷十七:“苴者有子,麻色苍黒,貌之恶似之。首其内而见诸外,谓内有哀情则外有此恶貌,如物有头首在内,则其尾末见诸外也。”“尾末”与“头首”相对而言,“头首”指头部,“尾末”指尾部、末尾。宋王洙撰、金毕履道、张谦整理的《重校正地理新书》 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风水学著作,其卷三《冈原吉凶下》 中有段话与此极为类似:

(冈) 如伏雉者,谓藏身隐尾,远视隆隆而近看渐起也。若后有从山,前横玉几,用其首,吉,有名誉也。

“后载从山,前横王机”与上段话中的“后有从山,前横玉几”相对应,陈于柱的断句是正确的,但他未作解释。“载”在此处应为“陈设”之义,典籍习见。 《诗·大雅·旱麓》:“清酒既载。”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引韩诗:“载,设也。”“从山”为何意呢?古代风水学家根据五姓五音理论把宅地或墓地周围的山冈分成三十八将,用来占断宅地或墓地的吉凶,三十八将又可分成内从将和外从将。内从将位:传送、伏尸、小墓、谷将、始生、天仓、天柱、功曹、官国、冠带、大墓、勾陈、汴浴、天劫、刑劫、地劫、地户。外从将位:金匮、笏山、大德、生气、了戾、绶山、玉堂、青龙、阳气、朱雀、天门、钩鏁、司命、死气、行痕、印山、白虎、阴气、天牢、真武、华盖。①名称出自 《重校正地理新书·卷久·五音三十八将内从外从位》。值得注意的是,内从将位或外从将位对应的山可能不只一重,但这些山均可笼统地称为“从山”, 《卷六·将从山来形势》:“了戾、小墓从山相去二十步中,如起如仰,主子孙端正,荣旺不绝。” 《卷七·地势住否》:“有横案连接不断,而内从一重独高,余外从山俱低,不相登,其地半住。”“后载从山”中“从山”应是指五音三十八将当中的从山。

“前横王机”的“王机”当校为“玉几”,“王”当为“玉”之俗体字。“几”俗体常作“机”, 《龙龛手镜·木部》:“机,木几,小案之属也。”“玉几”本指玉饰的几案。 《尚书·顾命》:“相被冕服,凭玉几。”此处“山冈”指的是宅地所在的山冈,古代风水学上把住宅所在之处称为“穴”,并认为穴前最好有“案山”。明徐善继、徐善述合撰《人子须知·砂法》 云:“穴前之山近而小者曰案……如贵人据几案处分政令之义。有案山,则穴前收拾严密,无气不融聚之患。”“案山”以形似几案而得名。此处“玉几”应即是“案山”的形象说法。

[1]杨宝玉,吴丽娱.P.3804咸通七年愿文与张议潮入京前夕的庆寺法会[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 68-74.

[2]陈于柱.敦煌写本宅经校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69.

[3]金身佳.敦煌写本宅经葬书校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78.

[4]赵和平.敦煌写本书仪研究[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409.

[5]吴丽娱.唐代婚仪的再检讨 [J].燕京学报辑刊, 2003(15) : 47-67.

[6]熊庆年.《敦煌资料》 词语拾零 [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1993(2): 77-80.

[7]唐作藩.唐宋间止、蟹二摄的分合[J].语言研究, 1991(1): 65-69.

猜你喜欢

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之行
亮丽的敦煌
听敦煌讲故事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绝世敦煌
釋敦煌本《啓顔録》中的“落㗌”
釋敦煌本《啓顔録》中的“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