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书评定义研究综述

2013-02-15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610064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年2期
关键词:书评定义图书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 610064)

书评作为一种评论性体裁,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从孔子对《诗经》 “思无邪”的评点式书评,到子夏《诗大序》 的长篇书评;从司马迁对 《离骚》 比较式书评,到三国曹丕《典论·论文》 里程碑式的文学评论;从晋代挚虞《文章流别志论》 对作家作品的评论著述,到宋代朱熹批注《四书五经》,这些都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书评的发展脉络。在现代文学史上,书评创作更为活跃,有的学者专门从事书评写作,有的对书评理论进行开拓性研究。但在20世纪60、70年代,书评经历了低谷期。从1978年至今,中国书评经历了由复苏到不断发展繁荣的过程,本文以这一新的历史时期作为综合评述的时间区域。在中国当代书评的发展进程中,关于书评的内涵也随之变化,对书评定义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通过在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 (CNKI) 中以“汉语词典”、“专科辞典”、“百科全书”为范围检索“书评”,发现该范围内大多数工具书中都有收录书评的解释。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NKI) 中,以“书评研究”为主题进行搜索,找到很多与书评相关的文章,其中包括对书评定义进行研究的文章。笔者通过综合分析发现,其研究的角度以及深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区隔。本文试图通过书评本体认识的进一步清晰化,厘清书评内涵,以促进我国书评理论的发展。

1 浅表概述:工具书中的书评定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 中,书评被解释为“评论或介绍书刊的文章”。[1]《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则更强调书评活动的概念是“图书评论是对图书的内容与形式进行评论并就图书对读者的意义进行研究的一种社会评论活动, 简称书评”。[2]《新闻传播百科全书》 对书评的解释:“广义‘文艺评论’的一种。指评析书刊的言论。又称‘图书评论’、‘书刊评论’。书评通过对书刊读物的分析评介,向读者推荐健康有益的读物,帮助读者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和认识它的价值;通过分析具体图书的得失,为作者提高写作水平提供参考;揭露和批判不良读物的错误倾向,帮助读者提高鉴别力。评析书刊既可起到引导读者的作用,还可鼓励和支持健康有益的读物的出版发行,促进书刊质量提高。”[3]《军事大辞海》(上) 则认为书评是“对书籍进行评论的一种文体,按内容可分为介绍性书评和评论性书评。介绍性书评侧重于概括说明原书内容、要点,而评论性书评侧重于对原书的意义、作用、得失等发表意见看法。不管何种书评都是对读者阅读的一种引导,所以介绍性书评离不开倾向的评论;而评论性书评同样也必须将原书的有关内容概括得清楚、准确。书评文章一般发表在专业性报刊上,也有以书序的形式附在书前。”[4]

《图书情报词典》 将书评解释为:“对图书的介绍评论,多从思想观点、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介,是揭示图书内容的基本形式之一。按范围可分专书评介和专题图书述评。按性质则可分为以下几种。(1) 叙述性书评。主要介绍图书的基本内容、 读者对象等,多由编辑出版单位编写。例如,出版机构报道性刊物中的书评。 (2) 评介性书评。是对图书的分析评论,主观成分较多,多约请专业领域内造诣较深者撰写。 (3) 叙述—评介性书评。兼顾叙述性与评介性,既介绍图书的基本内容,又对书的价值、特色等作出评价,是最常见的书评形式。书评对推动出版工作、繁荣学术研究,对推荐优秀图书、指导读者阅读等都有积极意义。”[5]《宣传舆论学大辞典》 对书评的解释为:“报刊文化副刊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是对各种图书进行的评介。虽然一般不把书评归入新闻评论,然而书评与其他副刊体裁相比,更注重时宜性。报刊的书评,对引导读者学习,促进文化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外报刊界对书评都很重视。”[6]

多数工具书中对书评都有较为详尽的定义,但近年来工具书中书评的定义更新较少,对当前书评发展的新的内涵少有涉及。

2 深层解读:研究者的书评视野

工具书当中对书评的定义和解释终究只是反映书评的直观概念,在从表面上了解何为书评的同时,对书评进行更深更广层级的研究,才能对书评进行一个立体的定义,对书评的内涵获得更全面的认识。吴道弘在《书旅集》 中说:“评论是书评的灵魂。”[7]师曾至也认为内容上的评论性是书评最本质的特点。在《书评的本质与功能》 中他还指出书评在定义上应具有“认识上的独到性”、“创作上的学术性”、“功能上的传播性”。[8]黄建铭在研究书评的本质与信息功能时分析认为,书评具有揭示和报道各种文献信息的功能,其内涵应同时包含文体和方法两个层面,并具有“书评导向环节的连动性”、“书评导向视觉的广阔性”和“书评导向鲜明的时代性”这三个特点。[9]

针对书评活动的定义,吴道弘认为“书评也是创作”。[7]萧乾作为我国书评界的先驱,更是对书评活动有着严格的定义。他认为写书评时不能只要“书中有新闻”就了事,书评写作不能“不问该书的全部价值,不问读者客观的需要”。[10]张军孝深入总结了萧乾的书评思想,他指出:“决不可以对书评采取随随便便的态度。”“写书评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那种不认真研究原著,大致翻一下,根据前言、后记、目录草率成章的现象,不但使书评质量低劣,而且是一种对社会极不负责任的做法。写书评是极有难度的创造性工作,每一篇书评都是书评作者对图书的二度创作,不仅要认真阅读原著,吃透作品,而且有时甚至要挖掘出连作者都不很清晰的思想底蕴,才能完成书评写作,这是一项十分艰辛的智力劳动。”[11]

对于市场经济下不可避免的书评广告化现象,亦言认为,因为书评的导读性,所以宣传性的文字并非不能写,但应该认真写,写出水平,并且要注明究竟是自我介绍还是他人客观介绍。因为这些都涉及对读者的尊重,也是对作者自己的尊重。[12]原博昭认为“广告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需要,是交换价值在起调节作用;而文化生产,是文化价值的生产,不同于商品生产和交换,并非服从商品生产的规律”。二者关系不能混淆。[13]

梁启东对图书的广告书评化与书评广告化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指出20世纪30年代我国就出现了书评和图书广告兼有的情形,而当时的图书广告在如今看来与优秀的书评相比也不遑多让,但现代的书评与图书广告非但没有获得更好的发展,反倒产生了一些异化现象。他认为广告书评化的运作方是出版者、作者,书评广告化的主体则往往是书评者,市场经济下出版者、作者和书评者各取所需,相互配合,广告书评化和书评广告化也就融为一体了。书评广告化不仅会误导读者,更对书评业和出版业造成了重大的创伤,要扭转这个趋势不但需要出版者、作者、书评者三方的自觉,整个书评业也要加快自身发展的速度,成立独立的权威组织。[14]

徐小丽对书评和文学批评的定义异同进行了研究,她认为“书评和学术批评之间的联系首先在于两者的本质都是‘评论’,都是在有了‘书’这一文化载体之后才出现的。其次,‘书评’可归入广义上的‘文学批评’,也就是说,广义上的文学批评包括书评。还有一点两者也极为相像,那就是在中国,无论是书评还是文学批评,都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运作体系,没有成熟的理论系统,甚至都存在很多应时之作,总体质量不高”。[15]

孙利军对“出版评论”这一新概念同“书评”的定义进行了比较研究。他认为相比以出版业为对象富于动态性的出版评论,书评则是静态性的。现代书评考察的是作为客体存在的图书,生产的慢节奏使评论者有足够的时间对它仔细把玩,深入挖掘它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意义,提出纯而又纯的、近乎虚幻的文化幻想。[16]

当前,我国书评的定义研究既有对定义概念本身更深层级的研究,也有在书评定义基础上个别特性的专项研究,同时注意到了书评同一些新兴文体的区别联系,书评定义的研究已经达到了深层次、多角度、范围广的阶段,但对如何灵活运用书评特性以发挥其在市场效用的研究数量尚少。

3 比较研究:书评定义的区隔

关于比较研究,学者从两个层面进行区隔。一是中外的书评定义,二是书评与评论之间的关联。罗卫星认为中外书评在“文章”、“报道”、“叙述”、“通报”、“批评”、“分析”这些概念上观点相同,只是表述大同小异。但外文书评有“梗概”、“摘要”一说,中文书评无;中文书评有“介绍”的概念,外文书评无;中文书评有“活动”一说,汉语“书评”同时具备名词与动词属性,外文书评无。同时国外的书评活动不仅注重“评”,而且很注重基本信息的全面揭示。但部分书评报刊对书评有严格的字数限制,因而书评必须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在评论部分,通常只有论点没有论据,因此与摘要相似。而国内书评的侧重点放在图书的评论上,只要言之有物,在篇幅上一般没有较大限制,因此作为论据的图书内容的介绍和引用占有相当比例。[17]刘宏源认为中外“书评”一词虽然都出现较晚,但“书评”之实均早已有之,中外书评的性质随着出版业的发展而进化。[18]王蕾认为我国在运用书评的商业性方面与美国差距巨大,书评可读性差,宣传性浓。[19]柳淑芬在《对比修辞:英汉书评比较》 中指出:“英语书评侧重描述,汉语书评侧重评价。这与汉英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有很大联系。英美文化强调书评是内容介绍和评价两种功能的结合,汉语文化则强调评价是书评的唯一功能。另一方面,通过探索两种书评在评价策略上的差异,可以发现英语书评批评性较强,汉语书评批评性较弱。”并认为“汉语书评强调书评的学术作用,而英语书评把书评看成是图书促销的工具”。[20]对中外书评定义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不同国家书评内涵性质的区别,另一方面还能够从中看到各国间文化习惯的不同,对我国书评行业的发展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不能忽视的是这些研究依然集中于纸质平面媒体,缺少对新兴媒介上的书评内涵的研究。

从书评与文学批评比较视角定义书评也是有代表性的观点。徐小丽运用比较分析研究方法对书评和文学批评进行了详细对比,认为书评与文学批评的主要区别是书评面向读者而文学批评则主要面向作者。书评的评论包括图书内容、思想境界、版式装帧等多方面内容,而文学批评的评论只关注精神层面的东西,对图书的物化形式却不大感兴趣。[15]也有研究者从书评与出版评论视角定义书评。孙利军对书评和出版评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书评是对传统出版物的评论,而出版评论是对出版业各方面各环节种种现象进行分析、综合并加以评判的一种行为。与出版评论相比,书评具有静态性。他认为世界范围的大出版格局正在形成,书评需要向全方位大出版评论转化。书评是否仅仅是对传统出版物的评价值得商榷,但书评内涵的变化确是不争的事实。[16]

4 趋势发现:网络书评的兴起

随着电子出版物的日益兴盛,网络媒体不断出现,书评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如北京读客图书有限公司在2009年就利用微博对《我们台湾这些年》进行了书评发布。这些对于书评研究来说,值得关注。“在微博上,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被打破,新的新闻生产模式正在产生和形成,传统媒体的突围和变革迫在眉睫。”[21]新生的媒体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传统书评的方式,这些都是值得业界所研究的。不可否认,网络书评在继承了传统书评定义的同时,也为书评定义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基础定义方面,司莉把网络书评分为两类。一是印刷版书评的网络版,二是在线产生的数字书评,包括网络书店、个人网站中的读者书评以及学术交流网络中的书评在线学术书评。[22]徐雁则认为除平面媒体书评网络化外的书评只能算作书评的雏形,称为“网络书语”或者“网络读感”更为恰当。前者倾向于包括操盘者在网络上发表的与读书、买书、淘书、藏书、品书等有关的“言语”,后者侧重的只是操盘者读了具体的图书以后,有针对性地发表的“感悟”。

常聪从网络书评的特点切入,发掘其不同于传统书评的新概念。他指出,精英书评与网络读者书评虽然都是通过知识、信息和意见的传播来影响整个社会的书香氛围,但二者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性质的传播精神。写作者的高端身份和权威口吻致使精英书评总难摆脱强烈的“传授”色彩,表现出自上而下的“引领”和“指示”意味。网络读者书评则由书评作者身份的平实普通而更多地透露出平和的分享意识。也就是说,网络读者书评的作者是以平等分享的态度来发表阅读感受和看法的。“分享”成为网络读者书评的精神内核。与传统精英书评相比,网络读者书评具有独立写作、个性视点、心灵记录以及分享阅读的新特性。

李琴从书评的内涵出发,阐述了网络时代书评的新特点。他认为书评与网络的结合,改变了传统写作的精英垄断局面,缔造了人人得而为之的“泛众化”书评倾向,它在拓宽了书评写作平台的同时也降低了公众参与书评写作的门槛。这一方面丰富了书评的观点和内容,夯实了大众读者的基础,加强了作者与出版发行行业的互动,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书评写作“浮躁化”的趋势。而网络书评最大的新特点则是书评的大众化,并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网络书评有成千上万、源源不断的书评源以及丰富的书评资料库作支撑,没有空间与时间限制,人人都能自由评论,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书评家。新书评不断产生,又能以易于检索的方式永久保存在网络数据库中,接受网络读者投票(还可统计投票次数与所写书评数量从而产生书评家排行榜),给出投票的平均等级。有的网站在每篇书评前显示认为该篇书评有帮助的人数(由读者投票统计得出),读者反馈迅速,产生延伸阅读。读者通过阅读网络书评,激发出购买原著的欲望,阅读之后,撰写书评,交流感受,如此循环产生互动。在这种环境下,书评的定义又发生了新一层的变化,真正成为读者接触书籍与其他读者的重要媒介。

在我国,网络书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就其本体论定义等的讨论仍然存在外延和内涵上的分歧。因此,需要对数字技术条件下书评的生存和发展进行充分的理性思索和追问,以便为网络书评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积极导向的价值平台。网络书评发展时间短,我们的研究应立足于基础性、建设性的研究,以此探究建构一种网络书评的基础理论。

综上所述,新时期以来我国对书评定义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书评定义为大多数工具书收录,书评定义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增强,中外对比研究以及新兴网络书评内涵研究逐渐起步。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如工具书收录定义更新迟缓,缺少实用性研究,对图书定义新内涵研究缺乏热情等问题,且歪曲书评定义的现象比较普遍。要解决这些问题,在提高书评研究创新的同时,还要加强书评工作的独立性和规范性。

[1]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262.

[2]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1.1版[D B/C 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3]邱沛篁,等.新闻传播百科全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37.

[4]熊武一,等.军事大辞海[M].北京:长城出版社, 2000: 570.

[5]王绍平,等.图书情报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160-161.

[6]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249.

[7]毛鹏.真正的书评是促进文化繁荣的动力——评介吴道弘新著《书旅集》[J].北京:中国出版,2002(6): 57.

[8]师曾至,书评的本质与功能[J].图书馆论坛,1997(2): 68-69, 76.

[9]黄建铭.书评的本质与信息功能 [J].情报搜索, 2002(2): 10-11.

[10]萧乾.书评研究 [J].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11.

[11]张军孝.书评作用与书评者责任[J].出版发行研究, 2000(6): 74-75.

[12]亦言.书评还是广告——谈作者为自己的书写书评 [J].中国图书评论,1994(2): 121-122.

[13]原博昭.书评岂是广告——从鲁迅先生的《序的解放》 说开去 [J].哲学研究,2003(10):93.

[14]梁启东.图书的广告书评化和书评广告化[J].图书馆杂志, 2010(2): 89-93.

[15]徐小丽.书评与文学批评之比较[J].新世纪图书馆, 2003(1): 71-73.

[16]孙利军.出版评论与图书评论之比较 [J].中国图书评论, 2005(11): 26-28.

[17]罗卫星.书评定义研究 [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6):58-60.

[18]刘宏源.“书评”的演变及其对书评研究的几点启示[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3) : 51-53.

[19]王蕾.美国的书评宣传 [J].江苏图书馆学报,2002(1): 56-58.

[20]柳淑芬.对比修辞:英汉书评比较 [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2):104-108.

[21]马永春.挤压下的应对:传统媒体V S微博[J].新闻界, 2012(21): 45.

[22]司莉.网络书评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J].出版发行研究, 2005(11): 67-72.

猜你喜欢

书评定义图书
书评
书评
图书推荐
杨联陞《汉学书评》出版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重读〈石头记〉》书评
班里有个图书角
成功的定义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