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体育目标定向研究进展

2013-02-15姜志明尹君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3年1期
关键词:定向成就体育运动

姜志明,尹君

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动机的产生机制非常复杂,个体受生理性因素、人格因素、认知因素、社会因素等交互影响共同作用,影响到个体行为的动机水平。本文将对大学生体育目标定向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了解其研究现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1 大学生体育目标定向理论与结构的研究

目标定向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运用社会认知理论的原理,研究个体在成就情境中的动机和行为的理论。是继自我效能论、能力知觉论之后,认知模型理论中的又一热点。目标定向理论认为在成就情景中,有两种主要的目标取向,一种是任务定向,一种是自我定向(Nicholls 1989)。在体育运动与学习情境中,这两种目标取向都存在,并且与行为密切相关。Duda在1993年将其引入体育运动领域继而引发了大量的研究。认为任务定向是一种积极、主动和比较理想的目标定向状态,而自我定向是一种消极、脆弱、容易导致个体适应不良的目标定向状态,但是特定的情境中个体会存在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两种取向。而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并没有互不兼容或互相排斥的特质(Nicholls 1989)。

概括起来,体育运动领域中关于大学生目标定向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

(1)大学生体育目标定向的理论结构及相关研究。朱晓娜(2004)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体育运动中成就目标定向的理论结构及其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体育运动中成就目标定向具有三方面的因素结构,分别为任务目标定向、自我趋近目标定向和自我回避目标定向。其中男性比女性具有更多的自我趋近目标定向,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多自我回避目标定向;运动训练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比普通学生具有更多的自我趋近目标定向,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任务目标定向与自我效能、任务价值、内外向、运动愉快感、付出努力、任务坚持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精神质、焦虑显著负相关,与体育运动参与情况相关不显著;自我趋近目标定向与自我效能、任务价值、神经质、参与运动的时间成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变量相关不显著;自我回避目标定向与神经质、精神质、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效能、任务价值、内外向、运动愉快感、付出努力、任务坚持、体育活动的参与情况存在显著负相关。

(2)体育运动中个体目标定向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态度及自信心的不同,同时与其参与成就活动的行为、情绪、注意、焦虑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胡望洋(2005)研究认为目标取向与个体动机模式(例如团队精神,技术提高等)相关,自我取向和不同的个体动机模式上存在显著联系(如社会地位和赏识);魏瑶(2009)考察目标定向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内在动机的影响,认为任务定向、自我定向、能力感、自主感和归属感直接影响体育锻炼内在动机。此外,任务定向通过自主感和归属感变量对内在动机产生间接调节效应,自我定向通过能力感变量对内在动机产生间接调节效应;马静(2004)对大学生目标定向与体育活动目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任务定向的大学生,能把体育活动的目的知觉转化为内部的满足和亲近社会的结果,而自我定向的大学生则会把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与获得外部的、利己的结果联系起来。成就情境中的目标定向影响认知和情感反应,任务定向的个体相信努力是成功的主要决定因素,而自我定向的个体相信有较高的能力是成功的前提。目标定向不仅影响着个体对运动成败的归因,而且还影响着其随后的情感体验。Roberts等人调查18岁体育野营参加者的目标定向与成功原因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证明了上述观点:高任务定向的被试人员认为在体育野营中“努力”将导致成功,比低任务定向的被试人员体验到更多的乐趣;但高自我定向的被试人员认为“能力”和“外部因素”是成功的先决条件,且认为只有超越别人、取悦教练和朋友时,才感到满意;孙拥军(2008)以88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身体自我效能、任务定向、自我定向与体育活动参与程度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发现身体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呈显著性,高、低年级无显著性差异。任务及自我定向的性别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差异呈显著性。身体自我效能与体育活动参与程度关系最为密切,身体自我效能对体育活动参与程度的预测效果最好,自我定向不能预测体育活动参与程度。若要通过提高身体自我效能来促进运动参与,应注意目标取向差异的影响。

2 大学生体育目标定向的测量

对体育目标定向的测量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也是进行体育目标定向相关研究的基础。心理学家根据已有的理论构架,试图用单项目、多项目、情景化、投射化等多种方式来编制量表,测量个体的体育目标定向水平。当前,适用于大学生体育目标定向水平测量的量表主要有以下三种。

(1)体育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TEOSQ)。Duda等人根据Nicholls在教育领域中所用的量表改编成为运动领域中使用最多的测量倾向性成就目标的工具量表。这个量表包括13个题目,分别用来测量个体的自我卷入和任务卷入水平。此量表被国内学者陈坚、姒刚彦修订成为《体育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测量量表,被广泛用于各运动和教育领域;陈坚、姒刚彦通过对110名在校高中生及大专生的问卷调查,检验了量表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研究结果显示,运动中的任务定向分量表与自我定向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r值为0.01(P>0.05),表明问卷内各分量表之间没有显著性相关,显示出较高的结构效度。运动中任务定向分量表的a系数为0.73,自我定向分量表的a系数为0.75,表明具有比较理想的内部一致性,因此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应用与检验,该量表在高等教育领域发挥了较强的适用性,对大学生体育目标定向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体育运动中成就目标定向问卷。Elliot及其同事将趋近—回避两个动机概念引入到成就目标定向理论中,提出应将成绩目标定向划分为成绩趋近目标定向和成绩回避目标定向。前者是为了证明能力,后者则是为了避免表现无能,并通过问卷和实验证明了成绩回避目标定向的存在;Pintrich(2000)认为趋近一回避状态也可以引入到掌握目标中,从而把成就目标分为四种,即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此理论还没有得到实验的支持;2004年朱晓娜研究并编制了《体育运动中成就目标定向问卷》,对Elliot以及Pintrich的思想进行检验,考察在体育运动中成就目标定向的理论结构中是否存在回避状态。该问卷包含三个维度:任务目标定向、自我趋近目标定向和自我回避目标定向。三个维度分量表内在信度比较理想,分别达到0.795 8、0.738 5、0.758 9,在删除相应项目后分量表本身的变异数、平均数和Alpha值的分布也比较均匀,没有出现突出变化,所以认为该分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同时通过测评,该问卷也具有良好的内容与结构效度。此研究对体育目标定向理论发展与测量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任务回避目标定向的存在与测量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3)Roberts和Balague(1998)开发的《成功知觉问卷》(POSQ),Button和 Mathiue(1996)开发的成就目标定向量表(GOI),以及其他运动定向量表(SOQ)、体育课堂学习和成绩定向(LAPOIPEC)、目标定向量表(GOS)等均被用于大学生体育目标定向的相关研究,但是在国内运动心理学领域己有较多使用,且被众多研究者证实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的测量目标定向的工具还是《体育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量表》(TEOSQ)。

3 关于对大学生体育目标定向影响因素的研究

通过对大学生体育目标定向的相关研究成果了解到,大学生的体育目标定向与个体特征包括性别、专业、年龄、生活环境、教育经历、运动能力、任务价值、努力程度等相关,个体心理指标包括自我效能、动机、性格特征、运动体验、情绪、焦虑、身体自尊、自我设限等相关。这方面的内容在本文第二部分已经进行了论述。就大学生体育目标定向影响因素进行专题研究的论文很少,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标定向水平与特点的影响因素与影响因子权重均会因运动情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对于大学生体育目标定向影响因素的研究要根据对象特点、运动情境进行专题研讨,不能对某个研究结论进行推而广之。

陈淑萍(2012)对我国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成就目标定向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专门研究。研究对象为大学体育特长生,分为18—20岁,训练年限在4.5年以下的为低龄组;21—23岁,训练年限在6.5年以上的为高年龄组。运动情境为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的成就目标定向水平在性别、年龄、运动等级、生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成就目标的自我定向上,男运动员优于女运动员;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其在成就目标的任务定向不断提高,而成就目标的自我定向不断降低;运动等级高的羽毛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任务定向更强,而自我定向就会相应的减弱,运动员对外界环境的抗干扰能力要强于运动等级相对低的运动员;城镇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的任务定向高于农村,自我定向低于农村,存在显著性差异。成就目标定向影响因素共18项,主要由不良的心理品质因素(赛前唤醒水平、心理稳定性、焦虑、注意力、兴奋度等)、运动员自身条件因素(身体素质、健康状况、技战术水平、适应对手和比赛环境的能力、应付来自于社会、学习、家庭等方面来调节比赛心理的能力、对自己及对手的合理定位和了解等)、外界影响因素(同伴发挥、裁判执裁、教练员指导、观众、学校奖励措施、友人及社会期望等)、比赛关键因素(局点、赛点、平分、平局、赛制等)构成。

4 目标定向理论在高校体育中的应用研究

4.1 目标定向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目标定向对大学生的动机、情感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目标定向对学生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体育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应合理运用目标定向理论,创设良好的动机氛围,使学生充分获得体育运动知识,获得内在的满足感和求知欲,增强体育运动的参与和持续时间,形成一种积极、稳定的内在学习动机。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关于目标定向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最多。

Kavussanu&Roberts(1996)在对大学生的体育课堂动机气氛和内部动机、自我效能的关系的研究中表明:大学生的倾向性目标定向和动机气氛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影响其内部动机,但是女生的自我效能更容易受到不同动机气氛和倾向性目标定向的影响。对内部动机的研究验证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掌握目标定向的气氛更有利于内部动机的提高。但在对自我效能的研究中,该研究指出,大学女生的自我效能更容易被动机气氛影响,但是动机气氛对于自我效能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另外,该研究还提出,课堂活动的气氛包括很多因素,例如对运动的期望、教学策略、课程设计等等,甚至课堂中的社会成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期望。

季浏等(1998)在篮球教学中运用长短期目标维度对大学生的投篮成绩、努力程度和状态焦虑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明确目标组(短期目标组、长期目标组、短期和长期目标结合组)成绩显著优于模糊目标组(尽力做好组),且长短期结合目标组成绩提高幅度最大。明确目标组成绩随练习次数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努力程度是结合目标组和短期目标组投篮成绩提高的调节变量。

陈旭等(2002)的研究表明,在体育教学情境中,可以创造不同的动机气氛,改变学生原有的目标定向;在学习定向教学情境下,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明显优于成绩定向的教学情境,且学生能体验到更多的运动愉快感,这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许贵家(2006)在《目标定向理论在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对体育教育专业篮球选修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有着很强的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利用目标定向理论中的任务定向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参加学习与练习,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篮球运动技术水平。

杨国宽(2007)认为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经历了二元论、三元论、四元论到多元论的过程。该理论强调从个体本身的认知出发,寻找个体自身健康和谐发展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从课程目标定位、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课程教学评价方面研讨了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4.2 群体活动与运动训练

目标定向理论在高校体育中的应用研究除了体育教学外,近些年开始出现高校群体活动与运动训练方面的研究,而且研究成果从质和量方面均呈上升趋势。这说明目标定向理论对大学生体育运动的指导作用具有广泛性。因此目标定向理论的研究领域在逐步拓宽。

孙德荣(2009)考察了大学生的体育活动情况,以及体育活动意向、目标定向和身体自尊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参加体育活动次数的增加,自我定向的得分逐渐增加,任务定向随着锻炼次数的增加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男生在身体自我描述方面比女生积极,随着锻炼次数的增加,身体自我描述显示出积极的趋势,喜欢体育活动和体育课都会给大学生身体自我描述带来积极影响。除身体肥胖指标外,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与身体自尊各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参加体育活动与大学生的目标定向和身体自尊存在积极关系。

贺亮锋(2007)通过分析和总结近几年有关目标定向和非道德行为关系,研究发现,不仅任务-自我目标定向对运动员的非道德行为有一定的影响,社会目标定向也影响着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非道德行为,而且这种影响中存在性别差异。

刘河杉(2010)以大学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抽样调查,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相关分析、路经分析等方法,探讨体育运动中成就目标定向在不同性别运动员上存在的差异,及其与自尊、自我设限三者的相关关系,并构建成就目标定向、自尊和自我设限三者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自尊作为中介变量在成就目标定向与自我设限关系中的作用,并根据研究结果对在体育运动中如何提高自尊,确定正确的目标定向,预防自我设限心理的出现提出意见和建议。

5 大学生体育目标定向研究存在的问题

经过上述大学生体育目标定向研究现状的梳理,发现大学生体育目标定向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得到关注,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对其研究主体、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应用问题等进行深入考察与研讨时,仍然发现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研究主体以高校体育教师为主,高校体育教师以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为主,其大学期间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与所学专项有关的教育、教学、训练、竞赛方面,较少涉及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心理学以及其他跨学科领域。他们的科研素养、方法以及观念等较为薄弱,很难承担起较为复杂的、跨学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体育目标定向作为教育和运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热点,需要较多的统计学、方法学、心理学知识和研究经验的积淀,才能够游刃有余地展开深入研究。否则,只能浅尝辄止,应付科研任务,研究成果毫无价值可言。

第二,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关于目标定向的理论、结构、概念以及各个维度之间关系的结论仍然有较大的分歧,还没有取得一致性结论,仍有部分假设与观点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另外,不同学者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他们所得到的结果也不同,因此,还没有形成一个可以广泛应用的测量工具。在众多的大学生体育目标定向应用研究中,体育目标定向的测量主要以《体育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量表》(TEOSQ)为主,并以其统计的数据进行相关归因以及多因素分析等,这使很多研究仅限于目标定向的二元理论,很难取得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价值的推广。

第三,研究对象比较局限,很多研究者没有考虑到研究对象的文化差异。从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外关于对体育目标定向的研究对象主要以中小学生,缺乏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使很多学者或教师将以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成果直接嫁接到高校体育的研究与应用中,这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的症状。因为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相比具有显著的区域、文化、成长环境的差异性,因此其研究结果不具有普适性;再者,目标定向是在成就情境中的一种行为,所以不同领域的人,他的成就动机具有不同特点。所以在研究不同对象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成就情境来设置测验和内部变量关系的探讨。

第四,社会目标定向研究较少。社会目标定向是个体在社会情境下的成就行为。所以在研究大学生个体的体育目标定向时,应该把社会目标纳入进去,这样才能进行更全面、更具体的研究。

最后,大学生体育目标定向理论的应用研究,只关注对全部学生进行掌握目标定向的引导,而没有体现出区别对待的原则;只注重营造学习动机气氛,没有合理应用竞争因素;为减少社会比较,对学生的教学评价采取淡化甄别措施,忽视了学生对成绩和接近目标定向的感受。

6 大学生体育目标定向研究的发展趋势

(1)目标定向理论研究经过了二元论、三元论、四元论以及多元论的发展阶段。目前大学生体育目标定向的研究理论主要依据二元论。很少涉及三元论、四元论,多元论理论基本没有涉及。如何扩大大学生体育目标定向理论研究领域,切实加强实践应用研究,应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2)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生活在社会和家庭的边缘群体。他们既没有完全走向社会,也没有完全离开家庭,所以大学生体育目标定向结构中需要加入社会目标定向因素进行探索和证实。关于社会目标定向的研究成果很少。研究主要以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但是由于大学环境的社会性较强,所以社会目标定向的研究开始涉及大学生。社会目标定向的维度研究成果包括社会支持目标、社会责任目标、社会亲密目标,但是没有一致公认的成果。大学生体育目标定向还未涉及社会目标定向的研究,这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3)近年来,目标定向的跨文化研究越来越多,研究发现运动中的目标定向存在着文化差异。如达德等人发现,相对于拉丁美洲人、黑人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被试者来说英国人更倾向于自我定向的目标,男子表现的更为明显。一项关于TEOSQ跨文化效度的研究表明,泰国大学生运动员的两种目标取向呈负相关,即高任务取向者自我取向低,高自我取向者任务取向低,而并非如垂直般的互相独立,这与北美的Li&Harmer和Duda&White研究结果相反。以上互相矛盾的研究结果说明源自北美的目标取向理论及其测量工具对其他文化背景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考察。当前国内关于目标定向跨文化研究的成果很少,关于体育目标定向跨文化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跨文化研究既包括国内不同民族、区域的跨文化研究,也包括国际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跨文化研究,因此大学生体育目标定向的跨文化研究需要提到日程上来。

[1]马静.大学生目标定向与体育活动目的关系研究明[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99.

[2]胡望洋,韦益毅.目标取向和动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005,27(4):41 ~45.

[3]陈旭,姚家新.成就目标定向对大学生技能学习及情绪影响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6):55 ~58.

[4]陈坚,姒刚彦.《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与《学业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的初步检验[J].武汉体育科技,1998(3):44~48.

[5]褚福斌.大鱼小池效应与运动员人格及目标定向的关系[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6]许贵家.目标定向理论在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7]王长生.关于体育教学中认知策略与目标定向关系训练的实验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11):16~20.

[8]杨国宽.成就目标定向理论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23):70~72.

[9]贺亮锋.体育运动中的非道德行为与运动员目标定向关系研究综述[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42~44.

[10]刘河杉.体育运动中“2×2”成就目标定向、自尊和自我设限关系的研究[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10.

[11]Roberts GC,Treasure 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al orientations,beliefs about the cause of success,and satisfaction in summer sports camp participant[J].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1996(18):62.

[12]Duda J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al perspectives and persistence and intensity among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nts[J].Leisure Scienves,1988(10):95 ~106.

[13]Kavussanu M,Roberts GC.Motivation in physical activity contexts:the relationship of perceived motivational climates to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efficacy[J].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1996(18):264~280.

[14]Duda JL,Whitehead J.Measurement of goal perspectives in the physical domain[A].JL Duda(Ed),Advances in sport psychology measurement[M].WV:Fitness InformationTechnology Inc,1998.

猜你喜欢

定向成就体育运动
了不起的成就
中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大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失恋“成就”的CEO
基于FANUC-31i外部一转信号在三档主轴定向中的应用
呆呆和朵朵(13)
西点军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及启示
定向运动课百米定向教学形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