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钱荒”助推金融体制改革
2013-02-15法人肖华
文 《法人》特约撰稿 肖华
“中国式钱荒”,背后体现的实际上是实体经济的困局。“银行”缺钱,开闸放水救市可以立竿见影的起到作用,但是,如果治标不治本,新的一轮金融恐慌迟早会一个接着一个到来,政府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继6月26日央行发布维护货币市场稳定的公告后,央行行长周小川6月28日针对当前金融市场的“钱荒”问题再次表示,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着力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适时适度地进行预调微调。
其实在2010至2012年间出现过多次资金紧张情况,历次出现此类情况时央行或多或少都会平抑市场。如2011年上半年,随着货币政策转为“稳健”,银根有所收紧,一度也曾出现过“钱荒”,但随着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行专项金融债等措施出台,“钱荒”很快的得到了缓解。可是按现在央行行长周小川的话来看,今年央行并不愿意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
这么做不是没有道理。央行注入流动资金解决钱荒,必然会扩张货币信贷。过去几十年,中国依靠货币信贷扩张和大规模资金投入来拉动经济,虽然经济保持高速增长,GDP跃居全球第二,成为世界工厂,但也出现了房地产热等问题,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工作造成极大影响。
更重要的是,目前我们的金融市场并不是存在真的“钱荒”。央行统计显示,5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104.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8%,高于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13%的预期目标。同时,今年前5个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达9.1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12万亿元。不论是从今年的社会融资规模还是货币增量看,今年的货币信贷供应量都不算低。再加上截至6月21日约为1.5万亿元的金融机构备付金,是完全可以满足正常支付清算需求的,我们的银行不应该缺钱。我们的“钱荒”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也有人把“钱荒”原因归结于外部市场,即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使国际市场的流动性紧缩预期开始升温,推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动力被削弱,同时美国经济复苏又使得美国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重新上升,增加了中国资金外流压力。但现实却是中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可兑换,热钱出逃并不那么容易。因此,外部市场对中国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不是我们“钱荒”的根本原因或者主要原因。
既不差钱,也和外部市场关系不大,“钱荒”恐怕只能在我们银行身上找原因。银行的钱不愿意投入实体经济,资金大量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投入在政府严厉调控的部门或项目配置。一位银行业内人士透露,某大行通过发行收益4%-5%的理财产品获得资金,然后再以8%-9%的收益以同业存款的方式存入一家以同业业务出名的股份制银行,这家银行再将资金投入到收益更加高、风险也更加大的信托项目。当产品无法兑付的时候,所谓的“钱荒”就来袭了。
银行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对银行而言,当然要考虑经济利益,但是这个利益应该是长远利益。从长远看,银行业通过高资本消耗支持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难以持续,也为自己带来很大的风险,难以在世界日益竞争的金融市场中立足。同时银行在考虑经济利益的时候,也要考虑社会效益、服务好实体经济,这也是银行的责任。
金融家不能只是金融家,也应该是企业家,有企业家的思想,只有这样,我们的经济才会更好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要实行稳中求进,离不开银行的作用发挥。
6月1 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这表明了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不会放松的坚定取向,同时也为我们金融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那就是金融机构必须要为经济服务,而不是只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可是我们并没有看到所有银行这么做,而且有的银行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银行制造钱荒虽然给自己带来了利益,但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这对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是极为不利的。试想银行把钱都投入在自己的规模扩张上,对实体经济不支持,如何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必然导致可贷资金减少,由此也带来企业融资成本上升,资金周转压力增大,贸易商减少交易、生产商减少采购,大宗商品市场需求骤减,市场景气度下滑,这对经济发展的破坏必然是很大的。
不能不说,金融体制已经到了改革的时候了,不能让政府包办一切,不能再像过去,一遇到钱荒,政府就帮忙解决,让政府承担无限责任,而利益却让银行得到。不能让银行再这样下去。当然这个改革必然会触及银行利益。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因此,在金融体制的改革上我们必须要有硬招。这次“钱荒”可以说是为我们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好的契机。
6月25日,在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连续三个工作日回落后,央行再度就流动性问题公开表态,除了重申当前的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外,还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并且要求自身流动性充足的银行发挥稳定器作用向市场融出资金。这让我们看到了的一个可喜信号。在出现钱荒的时候,不是向所有的银行提供了流
既不差钱,也和外部市场关系不大,“钱荒”恐怕只能在我们银行身上找原因。
银行的钱不愿意投入实体经济,资金大量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投入在政府严厉调控的部门或项目配置。动性支持,如果银行是因为支持实体经济、支持经济转型升级,那么这样的银行出现“钱荒”可以获得流动性支持,反之不是这样,如果因为资金大量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造成钱荒,就不应该支持。通过有区别的政策对待,从而引导银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推出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
“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还要有考核的杠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银行未必心甘情愿这么做。因为在金融市场拆入和拆出资金套利短期利润会很高,而支持实体经济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回报。这就造成了一些银行在短视的目光下会更热衷于把资金投放在前者。所以,必须把支持实体经济作为银行的考核内容,对支持实体经济做得好的金融机构在政策上让他们得到好处,从而让资金流向最该去的地方,恢复经济结构平衡,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目标。
同时我们要加大金融改革步伐。目前我们有的地方民间借贷很是“火”,为什么有的银行却缺钱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银行存款利息低,很多银行靠利息差获取巨大利润。在中国,一笔交易银行可以轻松赚到至少300个基点(1个基点等于万分之一)的利差,而在成熟的市场上,能达到20个基点已经很不错了。利息差太大,让民间的钱流入到民间借贷上,而不是流入到银行。
总之,我们有关部门应该对当前的“钱荒”有清醒认识。“银行”缺钱,开闸放水救市可以立竿见影的起到作用,但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能短期内缓解金融机构资金不足的压力和金融市场的恐慌,经济增长仍无法保障,而金融机构拿了新钱也只能继续填补不良贷款的漏洞,实体经济可能并没有在开闸放水中得到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升级也不会得到金融保障。如果不治本,新的一轮金融恐慌迟早会一个接着一个到来。我们不能让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必须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这样的改革可能有短期的阵痛,但是却可以避免将来长期的不断疼痛。如何抉择,答案很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