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园林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有机结合——以天津市和平区园林绿化建设为例

2013-02-14陈忠文张华颖

天津农林科技 2013年1期
关键词:和平区绿地园林

陈忠文,张华颖

(1.天津市和平区市政局,天津 300350;2.天津市和平区绿化管理所,天津 300350)

园林既是一门技艺,也是一门文化,它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法,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及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形成优美环境和游憩场所,并用园林特有的鲜活生命力以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灵活的构建方法来诠释城市的文化和特色。

1 植物造景与建筑文化相得益彰

天津市和平区是中心城区,保留了大批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和人文价值,并反映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著名建筑,并成为天津文化的主要承载者。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建筑物是凝固的艺术却缺少了生命力的支撑。硬朗的建筑线条唯有柔化的植物才能匹配。因此,在和平区的发展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特色的植物造景与悠久历史的楼宇搭配,才能将植物文化、生态文化与城区文化相互协调,取得相得益彰的城区效果。

1.1 造型植物的运用

1.1.1 中式造型植物的运用

和平区拥有大量古朴的中式风格的建筑物,比如坐落在五大道地区非常著名的庆王府,被称为加盖的四合院。在园林建设中,注重园林风格与建筑风格的谐调统一,将园林意境的“品格”,即色、香、韵,融入到街景绿地文化中。在庆王府周边,我们运用了讲究植物形态美的树桩紫薇、虬曲突兀的造型对接白蜡、盘结交错的榕树盆景,姿态怪异的造型小叶黄杨,配以各种姿态的景石,意境上求“深远”、“含蓄”,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情画意般精巧玲珑的景点。特别为配合庆王府中式的四合院建筑风格,在庆王府内部,运用槐荫当庭、移竹当窗和岁寒三友等植物造景手法,进行乔、灌、草搭配栽种,且配以点石,让一草一木皆传情,耐人寻味,烘托整体的中式风格。

1.1.2 西式造型植物的运用

和平区解放路,现存大量西洋建筑,曾被称为中国的华尔街。为配合西式建筑的风格,我们在解放路周围绿化中,尽量避免自然式的园林风格,取而代之的是用植物规整的修剪追求理性和秩序。灌木和绿篱修剪成球形、方形、柱形、锥形及三角形等抽象的几何形状造型。对称的几何图案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尤其在西式建筑群的行道树选择上,特别考虑了行道树品种的选择、植物造景的应用和综合生态功能的体现,形成了海棠一条街和金叶槐一路等一道一树,形成了整齐划一的效果和一路一景的园林景观。

2 小面积绿地微地形处理

和平区地域面积仅10 km2,是天津市的商业和金融中心城区,寸土寸金,可绿化的面积有限。经调研,和平区大部分绿地在300~3000 m2范围内,1万m2以上的永久绿地数量微乎其微。因此,我们考虑要认真做好小面积绿地的绿化建设,在小范围内出精品和亮点,营造城市文化。

2.1 微地形 做足小空间绿地处理

和平区规整的房屋格局,使街景绿地可绿化的空间有限,这就需要绿地尺度合理,设置简练,贴切自然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大手笔建设及大规格苗木栽植不适应和平区绿地条件,我们在绿化建设中,不跟风,不冒进,精细的做好绿化小空间建设,充分运用好300~3000 m2范围,小中见大,以精品取胜。微地形处理成为扩大空间视觉效果的法宝。通过适当的地形处理,“泥鳅背状”、“龟背状”、“主次峰形”及“楔状”等,增加景观层次和视觉变化,在水平和垂直两位空间打破整齐划一的感觉。利用不同形体、大小及高低的微地形结合植物、卵石铺装及景石,把园林绿地划分成各种不同功能的园林空间,空间处理以创造出具有感染力的空间形象和美的景观享受,使园林空间更加有层次,更加丰富。

2.2 小空间绿地的背景处理

由于绿地面积小,既要满足植物栽植的需要,也要有视觉的延伸感。因此,我们在绿地背景处密植乔木或竹子,给路人一种错觉,认为在密植的乔木后面可能还有很大的绿化空间。

3 园林小品的应用

在和平区汇聚着英、法、意、德及西班牙等国各式风貌建筑230多幢,名人名宅50余座。这些风貌建筑从建筑形式上丰富多彩,构成了一种凝固的艺术。为了配合建筑风格,我们将雕塑作品和园林小品点缀绿地内,发挥其生态功能和体现文化价值。据统计,和平区内现有各种风格雕塑作品75座,特别以五大道地区铜质和汉白玉雕塑最有特色。如大马车、悠扬和快乐等雕塑充分表达了城市的悲喜情感和社会的价值取向,令绿色空间充满了艺术和人文气息。比如马场道上的天津外国语大学主楼是一座法国罗曼式建筑,外表庄重雄伟。因此,为了活跃空间环境,体现端庄而不呆板的空间效应,在主楼对面的绿地内,设置了拔萝卜的铜质雕塑,活泼的内容和素雅的铜质材质,于整体建筑风格相统一。也展示出团结互助,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

4 城市名片的传承

公园作为城市的名片,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背景和鲜明的时代烙印,是一代又一代人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在园林建设和改造上,本着保护历史名园和恢复历史原貌的原则,力求体现出不同公园的不同历史背景和人文特点,让“老公园”与“新时代”相结合,传承文化品位,使一个公园一个特色,一个公园一段历史的记忆,体现城市文化。

比如睦南公园,位于五大道旅游核心区,占地1.8 hm2,是五大道地区仅存的植物专类公园。在提升改造中秉承了“历史文脉与现代人交相辉映”的设计理念,充分发挥绿地公园的功能,将其定位为市中心经典欧式月季主园,并努力挖掘睦南公园的历史底蕴,结合五大道景区的建筑文化,借助现代园林语言,创造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尤其在道路系统改造方面,并没有因为改造而推翻旧设计格局,而是以保留原有道路体统和原始布局,增加了大型的欧式花钵和规整对称的月季花圃,提升了公园的欧式对称韵味。睦南公园的植物配植主题明确,在原有的80多种月季品种的基础上,增加到目前新老月季品种100余种,形成了月季花海,传承了公园的月季文化。

又如复兴公园,始建于1937年,占地面积为1.1 hm2,其原身为皇后花园,为一知名的私家园林。改造中,恢复了公园的历史风貌,还原了人们记忆中的复兴公园。公园以“海棠花语,城市印记”为主题,重建部分曲廊,恢复古典园林景观,将假山叠水引入到整个公园中,使淡出人们视野的景观重新纳入到整体景观当中。根据复兴公园的主题,在改造中恢复了碑廊中外名人名言、警语警句、哲语以及劝诫类妙语。通过这些做法,为园林文化赋予更为丰富的内容,让园林文化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净化人们的心灵世界发挥应有的作用。

体现城市文化是现代城市园林发展的必然。园林场所既是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文化需要及环境需要的活动场所,也是城市文化的体现者和传承者。园林建设上要注重园林建设与人文环境、历史名园、生态文化、街景文化及文化保护的结合,促进了园林建设与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实现了园林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协调统一。这样的景观园林才有生命力。

[1]杨瑞华,罗云龙.城市园林与城市文化建设之关系[J].硅谷,2009,11.

[2]王国生.浅析城市文化在园林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信息,2006,3.

[3]唐长贞,孙杰.浅议城市园林建设中关于地域文化的误区[J].现代园林论坛,2011,4.

[4]张之浩,王起智.试论如何探索园林文化,加强园林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4.

猜你喜欢

和平区绿地园林
试析尼泊尔的“和平区”倡议
和平区“五老”宣讲团杜志荣工作室揭牌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杭州市区春季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的研究
走进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