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后抑郁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2013-02-14侯杏秋

天津护理 2013年6期
关键词:产后产妇因素

侯杏秋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天津 300100)

产后抑郁作为一短时的发生于特定对象和时期的特定疾病,我国目前临床统计该病的发病率大约在4%~20%之间[1]。产后抑郁多在产后1周发病,初期可见一过性的抑郁状态,头痛、健忘、情绪低落、食欲缺乏、悲伤、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的表现为反应迟钝,对生活失去兴趣和快乐,可丧失社会能力,有自杀企图。典型的产后抑郁是产后6周内发生的情绪障碍,可持续整个产褥期或更长时间[2]。产妇在抑郁状态下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导致子宫收缩乏力,可诱发产后出血,延迟产后恢复;同时,产妇在抑郁状态下泌乳延迟,乳汁分泌量少,严重影响婴幼儿的身体发育与行为、认知、情感的发展,甚至成为新生儿猝死综合征的诱发因素之一[3]。现就产后抑郁的原因及干预综述如下。

1 产后抑郁的原因

1.1 生理因素

1.1.1 激素因素 产妇分娩前后体内内分泌发生急剧变化,妊娠后期体内雌、孕激素显著增高,胎盘剥离后激素水平迅速下降。雌激素的变化致使脑内内分泌组织的儿茶酚胺减少,影响神经递质的变化,促使产妇抑郁情绪发作[4]。

1.1.2 遗传因素 Llewellyn等[5]报告既往妊娠或产后曾出现抑郁病史,再次妊娠患病的可能性会增加约50%。而30%有既往抑郁病史的产妇在其产后会出现抑郁症状。

1.1.3 睡眠失调 夜间常常会因为孩子的哭闹而惊醒,喂奶、换尿布,睡眠时间明显不足。很多产妇因疲倦,内心容易产生委屈、烦躁、易怒的情绪,甚至产生对丈夫和孩子的怨恨。

1.1.4 年龄因素 未成年产妇(<16岁)由于本身在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尚未成熟,影响其心理适应。而年龄较大者(>35岁),往往有疲劳感及需要更多的休息,并且在事业和母亲的角色上面临更多的冲突[6]。

1.1.5 体重指数 张国琴[7]等研究表明高于标准体重组孕产妇的产后抑郁的发病率(18.1%),明显高于标准体重组(6.5%)和低于标准体重组 (13.8%),孕期增重≤10k g组,产后抑郁的发病率在18.2%,孕期增重在10~15kg组是产后抑郁发病率最低的(6.5%),孕期增重≥15kg后,随孕期增重的增加,产后抑郁的发病率也增高。

1.2 心理因素

1.2.1 个性因素 在引发产后抑郁的心理因素中,产妇的个性特征是相对重要且稳定的决定因素。具有内向、敏感、焦虑等人格特征和易感素质,产后易患抑郁症。已有文献报道,性格内向遇到不良刺激容易发生精神抑郁[8]。

1.2.2 角色缺如 未适应母亲角色转换[9],产妇往往对角色转化准备不充分,对母亲这一新角色缺乏认同,在分娩后无法快速适应,进而引发产后抑郁。

1.3 社会因素 社会支持系统越完善,产妇可能面临的环境不良应激越少,获得的物质和心理支持越多,发生产后抑郁的可能性就越小。在产后抑郁社会危险因素中夫妻关系的重要性最高,其次为其他社会支持欠缺,家庭经济条件差、工作压力大、居住环境恶劣等都是对产妇的应激刺激,是引发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10]。

1.4 分娩方式 翟桂荣[11]等探讨了产后抑郁产科相关因素有阴道助产,新生儿畸形等。借助手术分娩,如剖宫产、产钳术或胎头吸引器助分娩者,发生抑郁的危险较顺产者高。

2 产后抑郁的干预

2.1 分娩前健康指导 孕检时全面收集孕妇的资料,对有异常情绪的孕妇早期实施心理干预并建立档案。向孕妇提供与分娩相关的知识,使其了解分娩过程,减轻紧张、恐惧心理和躯体症状。正确对待孕期、分娩期出现的不适,树立良好的生育观和健康行为。

2.2 分娩时护理

2.2.1 心理护理 分娩时运用触摸技巧和心理暗示疗法分散产妇的注意力,使用水针减痛、按摩减痛的方法尽量减轻分娩的痛苦,积极处理产程中的问题,使其顺利分娩。对行剖宫产的孕妇通过术前访视,了解需求,向其讲解手术环境、手术方法、麻醉方式及手术的安全性、术中注意事项及安全防护措施,增加孕妇对手术、麻醉、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如允许家属陪伴等;孕妇进入手术室时热情接待,态度和蔼可亲,巡回护士站在孕妇头侧,轻轻抚摸其前额,适当给予鼓励,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分散其注意力;常规进行术后心理咨询增加产妇的自信心[12]。

2.2.2 个体化护理 医院建立家庭式病房,开展丈夫陪同分娩及导乐陪伴,给予产妇生理和心理上的支持,促进自然分娩。严密观察产程,医护人员同产妇“一对一”全程陪产,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给产妇以心理、情感上的支持,以人性化的服务模式支持产妇顺利完成分娩,减少体力的消耗。

2.3 产后护理

2.3.1 舒适环境 产妇分娩后体力和精力消耗巨大,产后需要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打扰,保持病房安静、整齐、干净,创造一个温馨、舒适、亲切、宽松的休息环境,以减少因环境改变而带来的应激反应[13]。

2.3.2 家庭和社会支持 丈夫的关心和理解,良好的家庭氛围可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充分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初产妇提高自信、减缓压力以及减轻负担。加强社区护理干预,建立完善的产后支持系统。同时还应提供多方面信息指导,使她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活问题,树立信心,提高心理素质[14]。

2.3.3 健康指导 传授育婴知识,指导母乳喂养的方法、技巧及正确的喂乳姿势,尽量做到三早:早接触、早开奶、早吸吮,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及时处理乳汁淤积,减轻乳房胀痛。指导产妇做好新生儿抚触,增加母婴感情。指导产妇进行康复训练,如做产褥期保健操等,增强产妇的自信心及身体机能恢复。

2.3.4 心理疏导 对有抑郁倾向的产妇多加防范巡视,严密观察产妇的言行举止。与产妇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主动关心、接触产妇,深入病房和产妇谈心,倾听产妇的主诉,了解产妇的心理变化及思维活动,详细解答产妇提出的问题,尽量满足产妇的合理要求,获得产妇的信赖与配合。解除思想顾虑,建立对产后康复及母亲角色转换的信心。作息时间规律,引导产妇积极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以分散产妇的注意力,协助和鼓励产妇维持正常的身心状态[15]。

2.3.5 饮食干预 产妇在产褥期通常会吃大量补品,此类食品易令人心烦气躁,失眠焦虑,所以要多搭配吃一些清淡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适量蛋白质,温和的汤类,多喝温开水,以促进乳汁的充足分泌,自内而外的调整身心状态,使其保持舒畅的情绪,既有利于产后康复,又有利于对孩子的喂养。

3 小结

产后抑郁是综合性因素的结果,给产妇和婴儿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因此,针对各种相关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保健工作活动,能有效地治疗和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1〕 黄雪梅,李焱,何桂芬.心理护理及社区回访对产后抑郁症发病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7):12-13.

〔2〕 张欣,屠青,席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9,34(4):236-238.

〔3〕 张幸花,沈荣.产后抑郁相关因素及社区干预的探讨[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2,23(2):116-118.

〔4〕 梁清仙.加强孕产妇心理保健预防产后抑郁症[J].护理研究,2008,22(3C):799-800.

〔5〕 Llewellyn,Levy V,Chung TK,etal.A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experiences of a group of Hong Kong Chinese women diagnosed with post natal depression[J].J Adv Nurs,2008,39(6):571-579.

〔6〕 赵淑新,李淑芬,韩艳君.958例产妇产后抑郁症研究 [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225-227.

〔7〕 张国琴,左彭湘,张澜.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增重对产后抑郁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3):102.

〔8〕 关海兰,杨玮琳,蔡理荣,等.产后抑郁症患者产科因素分析及心理干预效果评价[J].中华全科医学,2011,9(8):1272-1274.

〔9〕 李丽梅.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8(6):119-120.

〔10〕 徐丽娟,冯莹莹,任重贤,等.产后抑郁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1):101-102.

〔11〕 翟桂荣,闫瑰娟,方明珠.产后抑郁症产科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治[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9):2621-2623.

〔12〕 徐雁.剖宫产产妇32例产后抑郁情绪护理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4):1732.

〔13〕 王素平,王伟媚.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7,1(7):35-36.

〔14〕 陆虹.初产妇社会支持与产后抑郁关系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8,36(10):73.

〔15〕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40.

猜你喜欢

产后产妇因素
分娩活跃期产妇应用分娩球助产的效果及对产妇满意度的影响
女性产后便秘怎么办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解石三大因素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爱自己从产后护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