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助听器验配机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附江浙皖沪鲁闽赣等200家民营助听器验配机构的调查报告
2013-02-14王永华陈小燕
王永华 陈小燕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数据显示,全世界有轻度听力损失者近6亿,中度以上听力损失者近2.5亿[1],其中2/3分布于发展中国家。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中国现有听力残疾人2 780万[2],居我国五类残疾人之首,而且每年新生聋儿2~3万名。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听力障碍者需要高质量的听力言语康复。目前我国助听器验配中心的平均网络分布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10,主要为国有或民营性质的助听器验配机构,两者的市场份额约3:7,在这些机构中营运标准和从业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导致仅有约10%的听力障碍者得到服务,而且所接受的服务标准不一,远远不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部分民营助听器验配机构的调查,了解我国民营助听器验配机构在国内的分布、从业人员素质、设备技术水平、总体营运情况与存在的问题,探讨我国民营助听器验配机构的发展对策。
1 200家民营助听器验配机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验配机构分布、开业时间、营业面积情况及存在问题 本次主要抽样调查位于东南沿海地区的200家民营助听器验配机构,同时考虑到经济水平不同地区的代表性,故主要选择分布在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湖南、江西、上海、山东等地区,其中省级城市占11.4%,地市级城市占39.6% ,县级城市占44%,县级以下占5%。这些验配机构2000年前成立的只占8.5%,超过85%是在近10年成立的,可见在国家和助听器从业者多年的努力下,验配机构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可观的。但是,所调查的这些机构中面积小于30m2的验配机构占22.5%,近50%的营运面积在31~60m2之间,只有不到30%的验配机构营业面积在61m2以上。
从以上数据可见我国助听器验配机构存在各地发展不平衡、开业时间短、规模小等问题。在很多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和广大农村,因为没有设立助听器验配机构,鲜有从事助听器验配等听力学相关的专业人员,无法有效的推动爱耳、护耳知识的普及,难以提高公众听力保健与听力障碍预防的意识,不能有效预防听力残疾的发生,给社会造成负担。
1.2 验配机构听力设备及存在的问题 在抽样调查的200家民营助听器验配机构中,99%以上配备了纯音听力计,同时具备声场测听设施的占54.7%,但是超过80%的听力检测设备超过3 年没有进行校正。仅9.6%民营助听器验配机构具有中耳分析仪,具有助听器分析仪或真耳测试设备的机构仅占3.2%,具备ABR 与ASSR、OAE 等设备的机构仅为2%。可见,一般的民营助听器验配机构听力设备配置简单,规模小,只能服务于成人听力障碍者,而适用于儿童听力诊断的设备昂贵、专业性强、操作复杂,如果没有听力学专业人才、无听力学诊断及助听器真耳分析设备,对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听力诊断及处理存在较大风险。
1.3 验配机构从业人员素质及存在的问题 200家民营助听器验配机构的从业人员以女性为主,超过一半的验配机构配有2至3名工作人员,年龄30~50岁居多,平均37 岁;学历多样,有初中、高中、大中专、本科毕业等,大中专毕业的从业人员占50%以上;而毕业于听力学相关专业并从事助听器验配一线工作者仅占5.3%。可见我国民营助听器验配机构从业人员素质存在着较大差异,且存在专业人员数量严重缺乏、学历水平不高、专业化程度有限、地区分布不平衡等问题。听力障碍的预防与康复,特别是听力康复是专业性极强、由众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它涉及基础医学、听力学、教育学、语言学、声学、电子工程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先开展听力学教育的国家之一,目前有75所大学面向社会招收听力学博士,每年约有600名学生毕业,却仍面临着听力学专业人才缺乏,至少有800万[3]份听力图无法完成。我国听力学专业人才培养和入门资格认定是近期才开展的,现在拥有听力学教育项目较少,我国听力学本科教学从本世纪初开始起步,至今毕业生不超过600人[4],加上通过国内外进修、留学等途径,现今听力学本科毕业生中从事助听器销售者居多,真正在一线为广大听力障碍者进行听力诊断、助听器验配者甚少。
1.4 验配机构专业人员培训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助听器验配机构从业人员中超过90%为非听力学相关专业毕业,主要是通过企业组织的自行培训或助听器厂家代为培训后自行开设听力中心或从事助听器验配师职业,这些培训大多时间短、教学内容与教材各异、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全国仅有部分助听器验配机构依托听力学专业背景,有计划、有目的的对从业人员进行系统性的培训。
由于我国培养助听器验配师的国家机构甚少,致使验配机构从业人员多年来学习机会少,未能进行继续教育,这样就很难跟上整个助听器、乃至整个听力学行业的发展,不能为广大听力障碍者提供合适的助听产品和专业的服务。直到2007年,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第九批新职业目录》中首次列入助听器验配师职业,国家相关部门开始制定相应的职业标准。2009年11 月开始,有极少数验配机构从业者通过国家委托社会机构组织的相关培训和测试,获得初步认证。但是这种培训与资格认证需要依托专业的教育机构及需要支付较高的培训费,很难迅速在全国展开。我国助听器验配师职业的诞生应该说是社会一大可喜的进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专家编写并出台了中国助听器验配师职业标准和配套的培训教程。目前此事由卫生部职业鉴定中心组织专家考核并负责委托具有一定培训能力(理论和实践课)和具有听力学专业师资队伍的单位承担培训任务,培训和考试是分开的,考试由卫生部相关职能部门统一组织。理论和实验技能考试合格者,卫生部及劳动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发助听器验配师证书,证书分为:四级(初级)、三级(中级)和二级(高级),目前全国已有近2 000人获得四级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质,为听力障碍者提供科学规范的听力学服务奠定了专业基础,但与我国实际的康复需求还相距甚远,有待于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扶持。
1.5 验配机构营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中国政府颁发《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 年~1992年)》,90年代后期多家国外助听器公司在我国投资建厂,为我国助听器验配机构提供助听器产品。多年来,我国民营助听器验配机构多数还是以代理这些国外助听器品牌为主,自主产品少有,他们主要借助媒体广告、自主宣传、政府力量等扩大在当地的影响力,同时通过与医院、听力康复中心、医疗器械等相关单位合作来增加客户来源。
在本次所调查的民营助听器验配机构中,国内连锁机构所占比例为31.33%,个体户占61.6%,其余占7.07%。这些验配机构平均每月接待新患者数约在15人左右,每月平均配机台数不超过10台,每台助听器的平均售价约在3 500元,传统的耳背机和定制式助听器占有率分别是54%、46%。
据悉基于先进的0.13μm 工艺的数字芯片的国产助听器已经研制成功,目前最后的测试和调试还没有全部完成,尚未正式上市。但是国内民营助听器生产企业通过国外助听器芯片及零件的组装,并开发针对中国人生理特点及需求的调试软件,创造了中国自主助听器品牌,丰富了助听器产品的选择。但是国家采购对国内自主产品选择非常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民营助听器生产企业的发展,不利于国产助听器的大力推广与普及。
2 我国民营助听器验配机构的发展对策
2.1 建议加大对听力学相关专业院校的资金投入和支持 在目前国内听力学专业生源很少的情况下,建议有条件的国家医学类大中专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增加专业人员数量,对于有多年听力学专业教学经验的优秀院校应扩大招生数量,并且开办相关的听力学成人教育,鼓励从业者定期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国家应增加对听力学教育资金投入,创造更好的办学条件和减少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费用;可以通过最大程度的扶持优秀的助听器生产或销售企业,让这些具有培训条件的优秀企业协助国家开设相关的继续教育培训班,成立实践基地。
2.2 国家应制定从业人员培训教育制度 对助听器从业人员不仅要设立从业培训门槛,还应要求从业人员每年至少接受一次专题培训,每三年至少参加一次为期不低于一周的系统培训和强化训练,以适应助听器相关知识发展日新月异的现状。以上内容应建立相关的从业规定,规范整个市场的良性发展。
民营助听器验配机构虽然水平参差不齐,但其作为目前我国助听器验配的主要力量之一,国家应最大限度的加大对民营助听器验配机构的指引和规范,这样将有助于规范行业发展、保证服务质量、提高助听器使用者满意度,不仅可以保证助听器验配机构数量和稳步的发展,而且能提高我国助听器验配服务的整体水平。
我国应制定相关的助听器验配规范并请专业听力学家参与助听器行业规范的制定。同时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要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让广大从业者有法可依。
3 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民营助听器验配机构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存在地域发展不平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专业培训跟不上市场需求、经营状况一般等问题,但是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民营助听器验配机构近年来发展迅速,国家政府联合相应部门逐渐推出了一系列的助听器行业规范及相应的法律法规;从2002年教育部设立了听力学本科教育开始,意味着加速了听力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助听器验配连锁机构逐渐扩大,体现出的专业与统一化管理更加方便用户就近享受标准化服务;开始占有一定市场的国内品牌助听器与呼之欲出的国产助听器将更多地丰富民营助听器验配机构的产品结构。总之,在国家和广大听力学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民营助听器验配机构将会更加规范,为广大听障人士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
1 韩德民.重视听力学教育的科学发展[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1,19:97.
2 孙喜斌,于丽玫,曲成毅,等.中国听力残疾构成特点及康复对策[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8(2):21.
3 蒋涛.美国和加拿大听力学教育现状及中国的实践[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1,19:105.
4 孟照莉,王恺,郑芸.国内听力学发展中的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现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1,1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