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及对策
2013-02-14王大晶崔玉萍李淑仿
王大晶,崔玉萍,李淑仿,杨 刚,陈 杰
(武清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天津 301700)
武清区地处京津之间,区域面积1574km2,现有林地面积4.9万hm2。近几年,年均发生森林病虫害1.2hm2以上,持续高发的森林病虫害已成为制约武清区生态建设和林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 武清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与防治现状
据统计,武清区现有森林病虫害160多种,发生面积较大且危害较重的有美国白蛾、春尺蠖、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杨毒蛾、光肩星天牛、国槐小卷蛾、国槐尺蠖、白杨透翅蛾、杨扁角叶蜂及杨树病害等10余种。近一个时期,武清区森林病虫害发生呈现以下4个特点。一是常规害虫发生面积居高不下,以美国白蛾和春尺蠖为主的常发性害虫,每年发生面积在0.67hm2左右,约占总发生面积的90%以上,成为有害生物防治的重中之重;二是突发性有害生物日益突出,国槐尺蠖、柳毒蛾及杨小舟蛾等时有发生,且破坏性大,危害严重;三是病害发生面积逐年增加,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和早期落叶病发生逐年呈上升趋势;四是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不容乐观。美国白蛾传入武清区后,已扩散到全区,虽通过治理得到控制,但如放松警惕极易爆发成灾。另外,随着外地苗木的大量调入,新的外来有害生物随时有可能传入武清区,潜在威胁的种类有六星黑点豹毒蛾、锈色粒肩天牛及日本双棘长蠹等。
近年来,武清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在全区初步形成了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网络,全区29个乡镇街成立了130余个专业防治队伍,承担辖区内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二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防治工作。近年来,国家、市、区、乡镇街和营林户每年投入森林病虫害防治的费用都在1000万元以上,区财政投入的经费从最初每年几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200余万元,保证了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防治技术。武清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先后引进了打孔注药机、烟雾机及高射程喷雾机等先进的防治设备和周氏啮小蜂、性诱剂及频震杀虫灯等无公害防治技术,极大的提高了防治效率和防治效果。
2 林业有害生物持续高发的原因
2.1 树种单一抗病虫能力差
近年来,武清区重点路网工程绿化和三北四期绿化工程绝大部分栽植的是各种品系的速生杨。由于人工林地内生物种类少,林分结构较为简单,缺乏生物种群间的相生相克的复杂关系,很难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一旦病虫害发生,便会很快蔓延,难以控制。特别是春尺蠖和国槐尺蠖等暴食性害虫,在很短时间内就能把成片的林地树叶吃光,给林木正常生长和绿化景观效果带来极大威胁。
2.2 管理粗放缺乏合理的养护
速生杨树种对土壤条件和水肥条件要求都很高,武清区的一些地区地势低洼,土壤瘠薄,盐碱程度高,不适宜速生杨的正常生长,加上不及时进行浇水、施肥及锄草等管护措施,往往造成树势衰弱,生长势不强,很容易感染病害。再者,由于林地草荒严重,冬春季火灾时有发生,被火严重烧过的树木直接死亡。轻微过火的树木树皮受损,极易引发杨树溃疡病和烂皮病,如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或连年过火也可导致树木死亡。
2.3 人流物流大病虫容易传播
人类活动是病虫害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美国白蛾之所以从北美传到欧洲,再到亚洲,除了其本身特性外,主要还是随货物借助交通工具传播。武清区路网工程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人流和物流的增多为病虫害传播创造了条件。美国白蛾自1998年传入武清区大黄堡以来,从最初在一二个乡镇发生逐渐蔓延至全区,其传播扩散也和人为有密切关系。
2.4 市场化防治机制不健全
虽然自2007年开始,武清区鼓励乡镇街成立了防治专业队,但市场化防治机制还很不健全,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专业队规模小,防治能力有限,只能满足村庄和路网绿化带等公益性林地的防治需要。由于没有形成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广大林农又缺乏防治知识和技术,缺少防治设备,面对灾害,只能“望灾兴叹”。
2.5 防治意识淡薄
社会各界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性和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国家防治方针和责任制度还没有完全落实,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着被动防治和灾来救灾的思想,没有像防治农业病虫害和牲畜疫情那样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3 防治对策
3.1 强化组织领导确保责任落实
一要建立责任制度,各乡镇街及涉林单位是防治责任主体,对防治责任负总则;二要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属地管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及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三要加强检查督导,保证责任制的落实;四要加强宣传,普及防治知识,增强全民依法防治的自觉意识。
3.2 注重营林措施培育健康森林
一是合理规划,优先选用乡土树种,科学配置树种组成,积极营造混交林;二是大力推广使用林木良种壮苗进行造林;三是严禁使用带有危险性病虫害的林苗造林;四是加强抚育管理,对衰弱木和感病木及时清理。
3.3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承包防治
积极培育社会化防治服务力量,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政策引导、物资鼓励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吸纳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组织和个人成立专业防治公司、森林防护公司及防治专业队等开展承包防治及技术咨询等业务,解决广大林农一家一户“防不了,治不好”的问题,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化防治组织为骨干的新型防治格局。
3.4 加强监测搞好提前预防
健全区和乡镇街两级监测预报网络,及时掌握森林病虫害发生趋势和动态。确定专人专地,明确监测对象,做到预防为主,提前防治。
3.5 切实加强检疫工作
认真履行森林植物检疫检查职责,建立和完善产地检疫合格证制度和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普查制度,定期开展检疫对象普查,做好造林苗木调运检疫和复检工作,从源头上控制森林病虫害的传播蔓延。
3.6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证防治需要
坚持“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参与防治。继续加大区财政防治资金的投入力度,有重点地加强基础设施和药械装备建设,以提高应急处置突发疫情能力和防治水平。
3.7 加大防治工作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要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更新防治技术,运用先进的防治技术和最新科技成果指导防治。坚持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注重环保,大力提倡生物防治,科学使用化学农药,防止环境污染,保护有益生物,促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