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文化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2013-02-14周俊启
周俊启
(武清区林业局,天津 301700)
在人类生活中,树木和森林无疑是最有价值的宝藏。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对植树绿化和生态建设更加关注,树木是森林和生态的基础,树木文化在生态文化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应该常态化高度重视树木的开发利用,尽可能发挥树木的应有价值,尽可能提高树木造福人类的功能。要像茶和酒之类一样,把树木也提升到文化层面运作,让树木文化深深地扎根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这样我们的树木宝藏才能真正做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的树木文化才能蒸蒸日上,而且获得最佳社会效益和民生效益。
树木除了它具有的自然属性以外,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因为情感需要(文化的、精神的及人文思想的)而赋予给某种树木于某种特定的文化内涵,也就使得树木具有了文化属性。在园林绿化中,一片绿地、一片树林或整个景观赋予树木文化的内涵,应用的极少。下面就树木文化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谈一下看法,以期更好的提高园林绿化的品位。
1 树木文化的概念
树木文化是从森林文化概念引申出来的。树木(林木)是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自然科学林学的概念而言),树木文化是森林文化最初的表达形式,也是森林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从人文社会科学角度理解)。因此可以认为:树木文化就是人类与树木相互关系的总和。即树木文化学是研究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的树木文化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内涵是自然林学(树木学)与人文林学(人文树木学)的相互交流渗透,包含了树木的生态性、人文性、民族性、地域性、统一性和社会性等。它的外延可以扩展到包括竹文化、茶文化、榕树文化及槐树文化等具体树种的文化在内的广义的树木文化。本文所说的树木文化主要是指某种树种的树木文化,但不含该树种的产业文化形态(物质方面的),而论述其精神方面的文化内容,即狭义的树木文化。
2 树木文化的形式表现
树木文化在园林绿化中表现很强的文化属性,体现不同的风格特点,就一些常见的树木文化表现特点叙述如下。
槐树文化内涵:“槐树是迁民怀祖的寄托”。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老鸹窝。”说的是山西移民的历史。大槐树和老鸹窝成了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槐树也就成了移民们怀祖的寄托,所以移民们到达新地建村立庄时,多在村中最显要的地方种植上一棵槐树,以此表达对移民活动的纪念和对故土祖先的怀念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幼槐树成了古槐树,古槐就成了故乡和祖先的象征。
人们喜欢在槐阴下乘凉聚会,汉代有人因此认为“槐,就是望怀的意思,人们站在槐树下怀念远方来人,想与来人共谋事情”,这实际是因为仅仅注意到人们喜欢在槐阴乘凉的现象而对槐树得名的一种人文解释。由于适宜人们乘荫纳凉,槐树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周礼·秋官》记载: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时,站在槐树下面。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及太保,是周代三种最高官职的合称。后人因此用三槐比喻三公,成为三公宰辅官位的象征,槐树因此成为中国著名的文化树种。
竹文化内涵:寓意为“君子”。苏东坡爱竹成癖,他在“西湖寿星院此君轩”一诗中写到“尚余君子六千人”,被认为是将竹子比喻为君子的第一人。当年在苏州,他每餐必食笋,留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由于爱竹,民间竟把他“神化”了。竹者重节,节者为信!所以竹子代表重节,重信!竹还是高雅、纯洁、虚心及有节的象征,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古往今来,“不可一日无此君”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
柏树文化内涵:柏树斗寒傲雪,坚毅挺拔,乃百木之长,素为正气、高尚、长寿及不朽的象征。柏在国外是悲哀和哀悼的情感载体,所以柏树总是出现在墓地。古罗马的棺木通常用柏木制成。希腊人和罗马人习惯将柏枝放入死者的灵柩中。而中国人在死者的坟上及坟地栽柏是寄托一种让死者“场面不休”的愿望。“古来材大难为用”,寓意“怀才不遇”,多于寂寞处应用。
柳树文化内涵:柳是报春的使者,杜甫有诗:“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它告知杨柳是春天气息的预报员,因而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杨柳,形成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我国古代寒食节,清明节,节日那天家家门前有插柳枝的风俗。柳树姿态婆娑,清丽潇洒,适于配植于池边湖岸,如间植花桃,则绿丝婀娜,红枝招展,尤为我国江南园林中的春景特色。(唐)刘慎虚《阙题》“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读书堂在柳荫深处。这后两句意,每当白天在读书堂中,太阳透过柳荫照在衣裳上如沐清辉一片。
梅花的文化内涵:“梅花香自苦寒来”,寓意人们的成功,是通过艰苦努力来的。大多数树种在严寒的冬天不开花,而梅花却不同。
胡杨文化内涵:“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腐”,寓意:坚强的信念,顽强的斗志。
白杨的文化内涵: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的一篇著名散文。写于1941年3月,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我国华北地区的毛白杨是一个乡土树种,有着挺拔的树干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3 树木文化的应用原则
3.1 以满足树种的适应性为前提
树木是有生命的东西,有分布的地域性,自有它生长特点和生态学特性,必须在满足它生存生长条件的前提下,才能考虑应用它的文化特性。即首先要“适地适树”,这种树种能在某一环境正常生长发育,才可以考虑应用它的文化属性而种植它。否则,树木种植后难于成活,何谈其文化属性的应用。例如,在北方就不宜种植榕树来追求其文化效果,因为在北方榕树不能正常生长。
3.2 注意栽植禁忌和宗教信仰
禁忌是指禁止同“神圣”的东西和“不洁”的人们或事物等接近,否则会招致超自然力量的惩罚。禁忌的特征是时常被人提起,有着“一旦怎么着,就会怎么样”的思维线路。虽然对许多人来说可以完全无视禁忌的存在而生活得很好,但是对某些人来说,又不得不讲究禁忌。有关树木禁忌主要表现栽植禁忌,在园林绿化中也要加以注意。比如,在北方某些地区对合欢栽植有讲究,他们称合欢为“鬼树”,不能栽在有人居住的庭院;对国槐的栽植,他们喜欢栽在大门前,“门前栽槐有财来”。
几乎每一个宗教,都有自己的圣树。如佛教的菩提树,基督教的圣诞树,道教的松树等。因此在园林绿化栽植时,要充分考虑宗教信仰和文化特点,把树木文化融入当地当时之情,方能发挥树木应有的作用。
3.3 文化属性与自然属性统筹考虑
树木有其地域性,不同的地域生长不同的树木,也形成不同的地域景观。并与当地文化融为一体,甚至有些树木成为一个地方或国家的象征。例如,有竹子就尽显环境幽静。古人都很欣赏幽静之境,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篁:幽深的竹丛,深林指“幽篁”。这是写作者欣赏的幽静之境。一般认为竹子是指丛生竹,而非散生竹。竹丛而非竹林,竹丛指丛生竹,竹林指散生竹。所以在应用竹子文化属性时,应该根据环境和场地大小来应用哪一种竹子,在宽阔之处可以种植毛竹等散生竹,而在小庭院则适宜种植丛生竹。否则,由于散生竹竹鞭多,容易把小庭院的围墙或其它建筑物造成影响或破坏,甚至有“挖墙脚”之嫌疑。
3.4 文化内涵与意境的和谐共融
通过树木的文化内涵营造园林的审美意境。园林的审美主要来源于对意境的营造。中国古典园林是典型的人文园林,造园者习惯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式来表达园林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限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松苍劲古雅不畏霜雪严寒的恶劣环境,能在严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巅。将类似的富于拟人品格的植物合理配置,高雅而鲜明,营造幽远的意境,常常是有效而含蓄的。常用于主题性园林以展示不同的文化传统。从欣赏树木的自然美,达到了情景交融和物我合一的理想境界。
3.5 挖掘和保护古树名木体现地方特色文化
古树名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是一笔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人文与科学价值。古树名木不但对研究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环境变迁和植物分布等非常重要,而且是一种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风景资源,常被称誉为“活文物”和“绿色古董”。古树名木历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其中就蕴含着沧桑的树木文化,体现着一个地方的特色。挖掘及保护好古树名木,对于城市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和发展旅游事业都有重要的意义。
3.6 遵循美化绿化等园林设计的一般原则
考虑到整体绿化的视角效果,在此基础上应用树木文化,可起到提高绿化品位的功效,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欧 斌.树木的文化属性及其应用[J].江西林业科技,2009,10.
[2]孙文凯.树木的文化价值及运用[J].枣庄学院学报,2010,27(3).